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

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 著
图书标签:
  • 汉译西学
  • 近代史
  • 图书史
  • 西学东渐
  • 明清史
  • 文化传播
  • 学术史
  • 文献索引
  • 翻译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0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8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1
字数:11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收录了我国明末至民国初年出版的5000多种汉译西学书目,部分重点图书撰写了内容提要,是该历史时期“西学东渐”的如实记录和全面展示,填补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和近代出版文化史史料整理的重大空白。编著者以其发掘的新史料,阐释了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近代“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史上深远意义的独到研究心得。
这项本应由专门团队担当的艰巨工程,却由一个人二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投入而完成。编著者张晓同志先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文系资料室,担任社会科学咨询以及图书采购、编目等工作,在无立项、无资助的情况下,克服困难,默默坚持。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西学东渐”的如实记录
导论 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早期碰撞
凡例

哲学
哲学理论
哲学史
论理学(逻辑学)
伦理学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史
教材与普及读物
国家伦理
社会伦理
家庭伦理
人生哲学

心理季
心理学概论
教材与普及读物
心理学各论
应用心理学

宗教
宗教理论
比较宗教、宗教史
佛教、道教、回教
基督教
神学
经籍
旧约
新约
布道
教规
基督教文学艺术
基督教史
基督教人物传记
其他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理论
社会科学丛书、杂著、文集
统计学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社会问题
妇女问题
人口学

政治法律
政治理论
国家理论
国家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
政党理论
其它政治理论
各国政治
世界政治概况
中国政治
各国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
各国外交
法律
法学理论
法学教科书
法制史
法律汇编
国家法、宪法
……
军事
经济
文化、教育、体育
语言、文字
文学
艺术
历史
传记
各国礼俗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历法
测绘学
地球物理
气象学
地质学
矿物学
自然地理学
生物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综合性图书
后记

精彩书摘

1397国际公法
(日)北条元笃(日)熊谷直太编;范迪吉等译
上海会文学社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一册(普通百科全书)
1398公法新编四卷
(美)霍珥(Hall,W.E.1836-1894)(美)丁韪良编译基策鳌笔述
上海广学会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二册
译本于原书章节偶有分合,原书注释亦有移入正文者。全书问答体,以便利大学堂教学之用。卷一公法纲领,述享公法权利之国,论平时战时公例,局外公例。
卷二申论平时公例,述待新国公例,辖地、辖水、掌物等有关规定,论陆地及海上之主权,论外交人员、条约及调处免战各法。卷三论战时各条例,备战、处置人、敌产,战时进退敌境、战时交涉、了结战局等公例。卷四申论局外公例,告战局外国,局外与局内之交涉、通商、禁运、查处船只、人、货等规定。
书前有中西年表,自汉平帝元年起:有中西字目,分章以词出现先后排列,收词600余。
1399万国公法要领二卷
(日)沼崎甚三编著;袁飞译
译书汇编社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一册(政治丛书第七编)
分为二编,一为平时,论国家人民的各种权限;一为战时,论敌对国及中立国之权利义务。
1400万国公法要略四卷
(英)劳麟赐(Lawrence,T.J,)撰,(美)林乐知译蔡尔康笔述
上海广学会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一册
劳麟赐,通译罗麟斯,英国国际法名家,任教于剑桥大学。原书1885年初版,出版后即被英国海军部悉数购尽,分发给海军部员及士兵,作为对外交涉的手册使用,不数月即三次增印。1897年出修订本,此即增订本之译本。全书四卷,卷首述公法概念、公法使用国之范围,不囿于宗基督教国家,公法渊源及其流别。卷二论国家自主之权利,领土、财产、司法、外交等权利及其使用范围。卷三有关交战的规定。卷四局外国之间、交战国与局外国有关交涉的公法。
1401国际公法要略
(英)卢麟斯(Lawrence,ThomasJoseph)著;钟建闳译
上海商务1910(清宣统二)年3版一册
原书:AHandbookofPublicInternationaLaw.
著者通译罗麟斯。第一部导言,述国际法之定义、沿革、主体、渊源及分类;第二部平时法,论国家独立、国家财产、国家司法权、国际平等及外交权利责任;第三部战时法,述关于敌人、陆地敌产、海上敌产的战争法,交战国的非战事交涉;第四部中立法,述中立法之性质、分类、交战国与中立国的权责。
……

前言/序言



《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并非一本新书,它本身就是一部详尽的学术工具书,旨在梳理和评介自明末至1919年间,中国学者翻译引进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知识的丰富成果。因此,要撰写一本“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很详细”,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逻辑悖论。 如果理解为“写一本内容与《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的主题或研究范畴有所区别,但同样是深入、详尽的学术著作简介”,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构思。以下将尝试从三个互不相关,但都属于深度学术研究范畴的领域,来构思三本不同主题的著作简介,每本简介都力求详尽,并体现出严谨的学术特色,从而规避直接“介绍《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这个核心要求,转而展现学术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 著作简介一: 《华夏文脉的变迁:魏晋玄学与六朝诗文研究》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关键转折时期——魏晋玄学兴盛及其对六朝诗文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系统性、多维度考察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史学洞察力,勾勒出魏晋时期士人心灵的觉醒与精神世界的解放,进而剖析了玄学思想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的肌理之中,催生了六朝诗文的新气象。 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详细梳理了玄学发生的哲学基础,包括老庄思想的复兴,佛教传入的刺激,以及汉末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所催生的士人逃避现实、寄情玄远的社会思潮。作者不仅辨析了竹林七贤、清谈名士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更深入探讨了“有”与“无”、“体”与“用”、“自然”与“名教”等核心范畴在玄学中的论辩,揭示了玄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探索,如何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尤其关注玄学与士族门阀制度的相互关系,阐释了这一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玄学清谈的特殊文化形态。 第二编“玄学观念对六朝诗文创作的渗透”,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选取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以及南北朝的诸多代表性诗文作品,逐一进行精细的文本分析。他指出,玄学倡导的“超越”、“洒脱”、“贵无”、“返本”等观念,如何在诗歌中转化为对自然山水的深情描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如何在文章中体现为语言的空灵、意境的幽远、情感的含蓄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作者详细分析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如何影响诗歌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认知,王弼的《周易注》如何启发诗歌对宇宙本体的哲思。同时,本书也关注到玄学并非全然脱离现实,部分作品中仍然流露出对政治黑暗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内向”与“外向”的结合,构成了六朝诗文复杂的精神特质。作者还特别对六朝诗文的审美风尚进行了梳理,如“清”、“远”、“旷”、“逸”等美学特征,追溯其思想根源,论证了玄学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确立。 第三编“玄学思潮与六朝诗文的后续影响”,将视野延伸至隋唐之际。作者探讨了隋唐诗歌如何继承并转化了六朝诗文的精神遗产,特别是“盛唐气象”的形成,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魏晋玄学“返本开新”思想的影响。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考察了玄学过度追求玄虚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如部分作品的空疏之气,以及对现实政治参与的疏离。作者通过与同时期佛教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了玄学在精神层面上的独特性。 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它不再将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框架中,揭示了两者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塑造关系。作者的论述严谨细致,逻辑清晰,引证丰富,不仅为研究魏晋玄学和六朝文学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能够吸引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学界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具启发性的解读。 著作简介二: 《海洋文明的兴衰: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的商业网络研究(公元前500年 - 公元1600年)》 这是一部宏大的跨学科研究著作,它聚焦于人类历史上以海洋为纽带,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商业交流、塑造政治格局的早期全球化进程。本书以公元前500年为起点,直至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前夜(约公元1600年),对地中海、印度洋、黑海乃至于早期大西洋航线上的商业网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旨在揭示海洋文明的形成、发展、繁荣与衰落的内在规律。 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理区域为模块,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商业文明演进图景。第一部分“地中海的早期霸权:腓尼基、希腊与罗马的航海时代”,考察了地中海地区作为早期海洋文明的摇篮。作者从商业贸易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腓尼基人如何凭借其精湛的航海技术和商业网络,将橄榄油、葡萄酒、金属制品等商品远播至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乃至不列颠。继而,本书详述了古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如何在商业繁荣的基础上,发展出强大的海军,构建起庞大的海外殖民体系和贸易网络,并对地中海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地中海更是成为其“内湖”,庞大的商业活动支撑了帝国的扩张与统治,本书着重分析了罗马帝国如何通过制度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地中海的商业活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也揭示了其衰落过程中,商业网络受到的冲击。 第二部分“东方香料与丝绸之路的海上分支:印度洋的繁荣与交流”,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作者详细描绘了印度洋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如何在公元初年至中世纪,成为连接印度、波斯、阿拉伯、东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文化大动脉。本书重点分析了香料贸易、丝绸贸易等高价值商品的流动,以及由此催生的港口城市(如马拉卡、加尔各答、巴士拉)的兴盛。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在海上贸易过程中的传播与交融,阐述了印度洋商业网络在塑造区域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中世纪欧洲的海洋复兴与大西洋的曙光”,考察了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商业的复苏,特别是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如何在地中海商业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并积极向黑海、北海拓展贸易。本书着重分析了新的航海技术(如罗盘、重型帆船)的出现,以及商业信贷、股份制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如何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技术和资本支持。最后,作者描绘了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水手如何在大西洋上探索新的航线,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全球海洋文明时代的到来。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以陆地帝国或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史学叙事,将目光聚焦于“海洋”这一承载了跨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的宏大空间。作者运用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技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还原早期全球化进程的复杂面貌。书中丰富的史料考证,精细的贸易路线分析,以及对商业网络背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深刻解读,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本书不仅为理解世界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史、贸易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海洋在塑造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们理解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战略和国际贸易格局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著作简介三: 《静默的革命:中国近代乡村基层治理的变迁(1927-1949)》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却常被忽视的领域——乡村基层治理——的深入研究。作者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起点,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段内,对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发生的深刻而又“静默”的变革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本书并非以宏大的国家政策变革为主线,而是深入到田野,从基层社会的视角,揭示了权力如何下沉,社会如何重塑,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状态和选择。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国家建构的基层渗透:国民政府的乡村政策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如何试图将其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作者详细考察了“联保联甲制度”、“保甲制度”的恢复与调整,以及“乡村自治”、“农村复兴”等政策的推行。本书并未将这些政策简单视为成功或失败,而是通过对各地具体实践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政策在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现实,如地方派系、族群矛盾、经济凋敝等因素对政策执行的阻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基层组织(如乡镇公所、村落协会)来试图强化其控制力。 第二部分“经济的重塑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土地、税收与农村市场”,深入探讨了经济因素对基层社会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土地制度的变化(如地主与佃农的关系、小农经济的形态),以及国民政府税收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压力。本书重点考察了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力量如何改变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同时,也关注了乡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作者通过对地方志、契约文书、口述史料等多种一手资料的梳理,力求展现经济变迁下基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第三部分“文化启蒙与社会运动的交织:教育、宗教与乡村动员”,关注了非政治性力量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活动。本书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以及各类民间组织(如教会、慈善团体、改良派知识分子)在乡村开展的教育、卫生、扫盲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潜在影响。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在这一时期,宗教信仰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以及一些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本书特别关注了各种形式的乡村动员,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众组织、以及各类社会团体对农民的号召,分析了这些动员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集体行动能力。 第四部分“战争的冲击与基层社会的韧性:从抗战到内战”,将研究的焦点对准了战争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作者详细分析了抗日战争对乡村经济、社会秩序和人口结构的巨大破坏,以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如何围绕乡村基层展开的争夺。本书着重考察了在战争的动荡中,乡村基层社会所展现出的韧性,以及基层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组织民众抵抗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如何加速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塑,为解放战争后新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视角,从宏大的中央政治舞台,深入到微观的乡村基层。作者坚持以“在地”的视角,考察政策的执行、经济的运作、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关系的变迁,力图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本书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史料翔实而又富有解释力,它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现代国家如何在一个古老的农耕社会中落地生根,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近代基层社会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份书目提要的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从明末的零星尝试,到清末的如火如荼,时间跨度近三百年,牵涉的领域之广、涉及的人物之多,要做到脉络清晰而不遗漏关键节点,绝非易事。我深感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辛劳与汗水,那些被遗忘在尘封角落的善本、那些鲜为人知的译者,都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记录和定位。这种对“文献史料”的尊重和梳理,使得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工具书价值。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框架,让我今后在阅读任何关于近代史的论著时,都能迅速地将某个知识点放入其最初被引入中国的历史坐标系中。它不是故事书,却比很多故事书更引人入胜,因为它展示的是“知识如何改变世界”的真实剧本。

评分

这本关于近代汉译西学书目的提要,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知识的迁徙与碰撞,让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看到了思想变革的微观脉络。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明末清初,冒着巨大风险将西方的知识引入东方的先驱者,他们是如何平衡传统与新知之间的张力的?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的详尽书目和提要,无疑是重建那个思想转型期图景的珍贵砖石。我尤其欣赏它对具体译著的梳理,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初版书页上的油墨香。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目录,更像是一份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近代中国知识界那场波澜壮阔的“西学东渐”之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古老的思想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近代”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是一个学习、模仿、挣扎与重塑的复杂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近代译著的书目提要,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它不是学院派的枯燥说教,而是鲜活地呈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那种迫切与迷茫。提要的编排和选目,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精炼地勾勒出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西学传入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硬科学方面的引进,是如何一步步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根基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宏大的政治叙事都要来得震撼人心。阅读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地揭开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肌理,看到那些最初的“种子”是如何在贫瘠的土壤上艰难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这种对知识传播史的细致刻画,远比泛泛而谈的文化史要来得扎实有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书目提要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介绍,它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种“翻译伦理”的变迁。早期的翻译,或许带着更多对异域知识的敬畏与小心翼翼,力求忠实原著;而到了近代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翻译的色彩和倾向性也变得愈发明显,从“介绍”到“批判性吸收”,甚至是“为我所用”。这种语感和侧重点的微妙变化,通过提要中的措辞和内容选取,被巧妙地暗示了出来。它让读者意识到,每一次西学传入,都不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嫁接,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博弈。阅读它,就像在看一幅用书目勾勒出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谱,充满了挣扎、希望与不屈的求索精神。这本提要的深层意涵,远超出了它作为文献目录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提要”二字的精妙运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书名,而是对每一部译著的核心内容、翻译背景乃至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把握近代西学脉络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不需要去翻阅那些原文晦涩的旧籍,就能通过作者精准的提炼,迅速建立起对特定思想体系的初步认知。这种筛选和浓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体现。它就像是一个专业的向导,带领我们在迷宫般的历史文献中高效前行,直抵核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哲学和政治学著作的提要部分,它们揭示了从早期的伦理学探讨,到后期激进的社会变革思想,译介路径的演变轨迹,这让我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清晰的源头追溯。

评分

好了,现在给大家推荐一本畅销经典文学作品:木心作品(1辑8种)

评分

“同学们,我是市长!”

评分

“真臭屁。”几个生命力1的高手都不服气。

评分

“没有办法,谁叫他的生命力是1.1呢,比我们都要强一个层次。”邓天照眼神之中深深嫉妒。

评分

叫人高兴之事。作者审视历史,拷问灵魂,洋溢着哲思的火花。人生是一段段的旅程,也是需要承载物的。

评分

非常好,拿到手里书样不错,京东很好,继续支持.

评分

本来江离是没有资格和这些人相提并论的,现在一跃在他们头顶上,很多人都不舒服。

评分

活动期间屯的资料,慢慢看

评分

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 绘画 中国文化 绘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鲁迅 鲁迅 对日本的影响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改变汉文化的外国殖民时期。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和剃头令的颁布和严格实施有关);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则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更加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变为更加倾向於碉龙碉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本土传统汉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而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礼 礼 对韩国的影响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