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说,这份书目提要的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从明末的零星尝试,到清末的如火如荼,时间跨度近三百年,牵涉的领域之广、涉及的人物之多,要做到脉络清晰而不遗漏关键节点,绝非易事。我深感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辛劳与汗水,那些被遗忘在尘封角落的善本、那些鲜为人知的译者,都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记录和定位。这种对“文献史料”的尊重和梳理,使得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工具书价值。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框架,让我今后在阅读任何关于近代史的论著时,都能迅速地将某个知识点放入其最初被引入中国的历史坐标系中。它不是故事书,却比很多故事书更引人入胜,因为它展示的是“知识如何改变世界”的真实剧本。
评分这本关于近代汉译西学书目的提要,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知识的迁徙与碰撞,让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看到了思想变革的微观脉络。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明末清初,冒着巨大风险将西方的知识引入东方的先驱者,他们是如何平衡传统与新知之间的张力的?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的详尽书目和提要,无疑是重建那个思想转型期图景的珍贵砖石。我尤其欣赏它对具体译著的梳理,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初版书页上的油墨香。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目录,更像是一份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近代中国知识界那场波澜壮阔的“西学东渐”之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古老的思想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近代”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是一个学习、模仿、挣扎与重塑的复杂过程。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近代译著的书目提要,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它不是学院派的枯燥说教,而是鲜活地呈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那种迫切与迷茫。提要的编排和选目,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精炼地勾勒出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西学传入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硬科学方面的引进,是如何一步步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根基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宏大的政治叙事都要来得震撼人心。阅读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地揭开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肌理,看到那些最初的“种子”是如何在贫瘠的土壤上艰难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这种对知识传播史的细致刻画,远比泛泛而谈的文化史要来得扎实有力。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书目提要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介绍,它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种“翻译伦理”的变迁。早期的翻译,或许带着更多对异域知识的敬畏与小心翼翼,力求忠实原著;而到了近代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翻译的色彩和倾向性也变得愈发明显,从“介绍”到“批判性吸收”,甚至是“为我所用”。这种语感和侧重点的微妙变化,通过提要中的措辞和内容选取,被巧妙地暗示了出来。它让读者意识到,每一次西学传入,都不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嫁接,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心理博弈。阅读它,就像在看一幅用书目勾勒出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谱,充满了挣扎、希望与不屈的求索精神。这本提要的深层意涵,远超出了它作为文献目录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提要”二字的精妙运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书名,而是对每一部译著的核心内容、翻译背景乃至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把握近代西学脉络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不需要去翻阅那些原文晦涩的旧籍,就能通过作者精准的提炼,迅速建立起对特定思想体系的初步认知。这种筛选和浓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体现。它就像是一个专业的向导,带领我们在迷宫般的历史文献中高效前行,直抵核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哲学和政治学著作的提要部分,它们揭示了从早期的伦理学探讨,到后期激进的社会变革思想,译介路径的演变轨迹,这让我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清晰的源头追溯。
评分好了,现在给大家推荐一本畅销经典文学作品:木心作品(1辑8种)
评分“同学们,我是市长!”
评分“真臭屁。”几个生命力1的高手都不服气。
评分“没有办法,谁叫他的生命力是1.1呢,比我们都要强一个层次。”邓天照眼神之中深深嫉妒。
评分叫人高兴之事。作者审视历史,拷问灵魂,洋溢着哲思的火花。人生是一段段的旅程,也是需要承载物的。
评分非常好,拿到手里书样不错,京东很好,继续支持.
评分本来江离是没有资格和这些人相提并论的,现在一跃在他们头顶上,很多人都不舒服。
评分活动期间屯的资料,慢慢看
评分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 绘画 中国文化 绘画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鲁迅 鲁迅 对日本的影响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改变汉文化的外国殖民时期。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和剃头令的颁布和严格实施有关);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则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更加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变为更加倾向於碉龙碉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本土传统汉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而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礼 礼 对韩国的影响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