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植物丛书:常见园林树木200种

园林景观植物丛书:常见园林树木200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作文,徐文君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植物
  • 园林树木
  • 景观植物
  • 植物图鉴
  • 园艺
  • 绿化
  • 树木识别
  • 园林设计
  • 植物科普
  • 园林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38175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51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园林景观植物丛书:常见园林树木200种》配有600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对每种园林树木的形态、生态、分布、栽培和用途进行论述,向读者完整、系统地展示常见园林树木的种类和应用景观。

目录

1 行道树种
1.银中杨
2.新疆杨
3.加拿大杨(大叶杨)
4.毛白杨
5.垂柳
6.旱柳
7.绦柳
8.馒头柳
9.金丝垂柳
10.榆树
11.垂榆
12.圆冠榆
13.裂叶榆
14.小叶朴
15.刺槐(洋槐)
16.国槐
17.山槐(怀槐)
18.山皂角
19.绒毛白蜡
20.洋白蜡
21.水曲柳
22.梓树
23.黄金树
24.复叶械(糖槭)
25.元宝槭(华北五角枫)
26.暴马丁香
27.桃叶卫矛
28.臭椿
29.英桐
50.银杏
51.油松
52.圆柏(北京桧)
53.山桃(京桃)
54.红花山桃
55.白花山桃
56.李树
57.山杏
58.稠李
59.山桃稠李
40.‘王族’海棠
41.金叶复叶械
42.金叶榆
43.枫杨
44.蒙古栎
45.栾树

2 常绿树种
1.油松
2.圆柏(北京桧)
3.红松
……
3 春季观花树种
4 夏季观花树种
5 秋季观花或观果树种
6 彩叶树种
7 秋色叶树种
8 藤本植物
9 地被植物
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赏析》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历史渊源、美学原则、造园技法到典型园林类型,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民族在园林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成就。本书不包含具体植物的图文介绍,而是侧重于对园林整体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意境营造以及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赏析。 第一章:源远流长的园林血脉——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演进 中国园林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史诗。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园林艺术的萌芽与发展。 先秦时期: 探寻早期皇家苑囿的雏形,如著名的“灵台”、“灵沼”,了解其作为祭祀、狩猎和休憩场所的功能,以及朴素的自然模仿理念。 秦汉时期: 细致解读汉武帝时期大规模苑囿的建设,如上林苑,探讨其集动物观赏、游乐、政治象征于一体的特点。同时,关注汉代墓葬中的陶楼、庭院模型,窥见当时住宅园林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深入分析玄学兴盛对园林审美的影响,如“竹林七贤”的隐逸生活与自然山水的情感寄托。重点介绍文人雅士对寄情山水、追求自然真趣的园林理念,以及士族阶层建造的精致园林。 隋唐时期: 见证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本章将详细描绘大唐盛世的皇家园林,如大明宫、芙蓉园,以及江南地区官私园林的发展。分析唐代诗歌、绘画对园林意境营造的贡献,以及“借景”、“叠山理水”等技法的初步成熟。 宋代: 揭示中国园林发展的又一高峰。重点介绍宋代私家园林的繁荣,如苏州拙政园的前身,以及文献记载中涌现的大量精美园林。深入探讨宋代文人园林的集大成者,如苏轼、司马光等人的造园思想,以及《营造法式》等官方典籍对园林建设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 梳理中国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成熟与定型。重点分析明代皇家园林(如北京故宫、颐和园)和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演变,如苏州园林的“集大成”。深入解读清代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的多元文化融合特征。最后,概述清代末期园林艺术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第二章:天人合一的美学密码——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园林并非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本章将剖析其核心美学原则,理解其“道法自然”的艺术精髓。 “道法自然”与“师法自然”: 阐述中国传统园林如何效仿自然,但又高于自然。分析“意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更富有意境的理想化自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深入解析园林造作痕迹的隐藏与巧妙处理。探讨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技法如何力求达到自然而然的视觉效果,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 “以形写神”与“意境营造”: 重点阐述中国园林如何通过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来传达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意蕴。分析“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静”、“雅”、“野”、“逸”等不同审美追求来营造独特的氛围。 “虚实相生”与“藏露有致”: 揭示空间处理的奥秘。讲解园林中如何通过留白(虚)与实体(实)的对比,以及曲折迂回的路径来引导观者的视线,产生无限延伸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含蓄蕴藉”与“曲径通幽”: 分析中国园林避免直白、追求含蓄的审美倾向。探讨通过屏风、山石、廊道等遮挡,创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以及蜿蜒曲折的游览路线如何引导观者不断发现新的景致。 “诗情画意”的融合: 强调园林艺术与中国诗歌、绘画的紧密联系。分析诗词的意境如何被转化为园林的视觉语言,以及绘画的构图、色彩如何影响园林的整体布局与色彩搭配。 第三章:巧夺天工的造园技法——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处理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传统园林在具体建造过程中所应用的精湛技艺,从宏观的整体规划到微观的局部处理,展现中国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 选址与布局: 探讨园林选址的原则,如依山傍水、风水考量。分析园林整体布局的常用方式,如“院落式”、“山水院落式”、“庭院式”等,以及如何根据地形地貌进行有机设计。 叠山理水: 重点解析中国园林中“山”与“水”的艺术处理。 叠山: 介绍不同风格的叠山技法,如晋唐时期的“堆石”、宋代的“假山”、明清时期的“掇石”。讲解如何通过石材的选用、堆砌方式、以及与植物的结合,来模仿自然山峦的形态与气势。 理水: 探讨水景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多种形式,如池、溪、瀑、泉。分析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水体来营造宁静、灵动、或磅礴的意境,以及水岸处理的技巧。 建筑的精巧运用: 详细介绍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如亭、台、楼、阁、榭、廊、桥、轩、斋等。分析这些建筑的功能性(如观景、休息、集会)与审美性,以及它们如何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成为园林的点睛之笔。 植物的配置与意趣: 尽管本书不侧重植物个体,但本节将从整体园林设计的角度,阐述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 植物的“象征意义”: 介绍传统文化中赋予某些植物的寓意(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表达园主的志向与情趣。 植物的“季相变化”: 探讨如何通过不同季节开花、结果、变色的植物,来丰富园林的季节性景致,体现“四时皆有景”。 植物与山石、建筑的“和谐搭配”: 分析植物如何作为柔化剂,化解山石的硬朗,呼应建筑的轮廓,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路、桥、墙的设计: 讲解园林中路径的设计原则,如曲折、迂回、引导视线。介绍各种桥梁(如拱桥、平桥、廊桥)在园林中的作用,以及墙垣(如漏窗、花墙)如何分隔空间、增添景致。 灯饰与小品: 探讨园林中的辅助性元素,如灯笼、石桌石凳、水缸等,如何增强园林的功能性与艺术感染力。 第四章:风格迥异的园林百态——典型园林类型的赏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本章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类型,进行深入解读与赏析。 皇家园林: 以北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例,分析其宏伟的气势、规整的布局、以及融合了南北方园林特点的风格。强调皇家园林所体现的权力象征、帝王气度以及融合民族特色的包容性。 江南私家园林: 以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为例,深入解析其精致、灵巧、曲折、秀美的特点。重点分析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建筑、叠石、理水,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韵味。 北方私家园林: 介绍北京恭王府等园林,分析其在布局上受到皇家园林影响,但又不失私家园林的雅致与生活气息。 寺庙园林: 探讨寺庙园林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如园林中的佛塔、经幢、禅意空间,以及其清幽、宁静的氛围。 山水园林(郊野园林): 以庐山、黄山等地的园林为代表,强调其依山傍水、浑然天成的特点,以及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 第五章:园林中的人文精神与时代印记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景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载体。 哲学思想的体现: 再次回顾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如何渗透于园林设计之中,如“天人合一”、“隐逸情怀”、“禅意空间”等。 文人雅士的寄情: 深入探讨园林与文人诗词、书画、品茗、抚琴等活动的紧密结合,园林如何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场所。 社会伦理与家族传承: 分析园林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如彰显家族地位、承载家族记忆、以及作为社交与休闲的场所。 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历代造园大师的贡献,以及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展望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承,以及其如何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赏析》将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精辟的理论分析和优美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园林的殿堂,感受其博大精深的美学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似乎有着一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匠人精神。我注意到,它不仅收录了那些在城市绿化中常见的“明星树种”,还谨慎地引入了一些地方性或者适应性更强的小众物种。这种平衡处理,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大众读者的基础需求,也能让专业人士从中找到新的灵感和知识点。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每一种树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要害,为理解这些植物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提供了有趣的视角。例如,某一棵树的介绍中,提到了它在古代园林中的象征意义,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这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生态学、历史学和美学的综合性读物,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组织得极其有序。

评分

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实用主义精神。我是一个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过去参考的很多资料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要么就是图片质量堪忧,无法作为实际操作的依据。然而,这本读物在信息组织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繁冗的拉丁文学名堆砌,而是非常直观地将每一种树木的“性格”——比如它对光照的需求、土壤的偏好、以及在不同季节的表现——用一种非常清晰的图表形式展现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病虫害预警”那一块的介绍,描述得非常接地气,直接告诉你看到什么症状需要警惕,而不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这对于初入行的设计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及时的“避坑指南”。我甚至带着它去苗圃采购,对着书上的描述,快速锁定了需要的品种,效率比以往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知识高效地转化为可执行的现场操作指导,这点非常难得。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信息更新与前瞻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让人感到它是一本“活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静止的档案。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新兴的抗逆性品种的介绍,这些往往是传统图谱中缺失的部分。看得出来,编者紧跟园林行业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适应性的最新要求,引入了许多在极端天气下表现优异的物种信息。这种面向未来的视角,对于指导现代城市绿化规划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植物生态群落搭配的建议,也体现了超越个体物种介绍的更高层次的思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棵树,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之中去考量。这种系统性的思维导图,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园林设计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复杂科学。这本书无疑是当前市场上最与时俱进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极其考究,仿佛每一页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那种细腻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植物插图的精细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叶脉、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即便是最细微的纹理也毫不含糊。我拿着它在我的后院里对照着看,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细节,经过这本书的“点拨”,瞬间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那些关于树木形态的描绘,光影的处理手法极其高明,让人能一下子分辨出不同树种的骨骼结构。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并非那种呆板的学术风格,而是充满了设计感,即使只是随便翻阅,也能从中感受到编者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样的书籍,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长期欣赏和把玩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品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来描绘这些植物,让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也为之动容。它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植物学家,在四季更迭中与这些树木进行深度对话。作者似乎对每一种植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字里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树种如何适应严酷的冬季时,文字的张力极强,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坚韧和生命力。它不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树”,更在讲述“这棵树是如何活下来的”。我发现,当我带着这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观察现实中的园林时,我看到的就不只是“绿色的背景板”,而是充满故事和生命力的个体。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去体会植物世界的微妙变化和永恒规律。

评分

一二三四五六

评分

有些图片根本就不清楚,就是一片树,看不出区别

评分

认真学习

评分

书到货的时候打开包装,发现书脊处有破损,看着像旧书~凑合用吧

评分

还可以了,

评分

书本条理清晰,纸张明亮,图片清晰。

评分

评分

讲的是各种树木的情况,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生态,分布,栽培及用途。

评分

好书,认识植物,教闺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