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鸿生 等 著
图书标签:
  • 小麦
  • 病虫害
  • 防治
  • 农业
  • 作物保护
  • 原色图谱
  • 植物病理学
  • 昆虫学
  • 农学
  • 小麦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6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14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农作物病虫害田间诊断技术丛书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
字数: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据“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记载,我国小麦病害有50余种,实际发生的当更多。小麦害虫多是杂食性或多食性的,仅陕西省已记载的就已多达120余种。但是,危害严重、需要进行常规防治的并不多。本书介绍了34种病害和25类57种害虫、害螨,大致包涵了重要的和常见的种类。<br>    小麦病虫害一直是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受到各项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我国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黄矮病、粘虫、小麦吸浆虫害的研究已臻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已基本铲除了小麦秆黑粉病、腥黑穗病、粒线虫病的危害,相继成功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秆锈病、赤霉病、黄矮病、粘虫、小麦吸浆虫以及其他重要病虫的发生。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需倚重于选用抗病(虫)品种,改善麦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还要在搞好病虫测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农药。任何防治措施均需先行试验或试用,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目录

一、病毒病害及防治<br>1.黄矮病<br>2.蓝矮病和红矮病<br>3.丛矮病<br>4.黄花叶病<br>5.易误认为病毒病害的小麦异常形态<br>病毒病害的防治<br>二、真菌、卵菌、细菌病害及防治<br>1.条锈病<br>2.叶锈病<br>3.秆锈病<br>4.白粉病<br>5.雪霉叶枯病<br>6.黄斑叶枯病<br>7.离蠕孢叶枯病<br>8.链格孢叶枯病<br>9.壳针孢叶枯病<br>10.壳多孢叶枯和颖枯病<br>11.褐色叶枯病<br>12.全蚀病<br>13.纹枯病<br>14.镰刀菌根腐和基腐病<br>15.普通根腐病<br>16.赤霉病<br>17.白秆病<br>18.麦角病<br>19.黑胚病<br>20.灰霉病<br>21.黑霉病<br>22.秆黑粉病<br>23.散黑穗病<br>24.普通腥黑穗病<br>25.矮腥黑穗病<br>26.霜霉病<br>27.黑颖病<br>真菌、卵菌和细菌病害的防治<br>三、线虫病害及防治<br>1.胞囊线虫病<br>2.粒线虫病<br>线虫病害的防治<br>四、害虫、害螨及防治<br>1.蛴螬类<br>2.金针虫类<br>3.蝼蛄类<br>4.地老虎类<br>5.粘虫<br>6.棉铃虫<br>7.草地螟<br>8.麦蛾<br>9.小麦沟牙甲<br>10.麦茎叶甲<br>11.蝗虫类<br>12.蟋蟀类<br>13.蝽象类<br>14.盲蝽类<br>15.麦蚜类<br>16.灰飞虱<br>17.叶蝉类<br>18.吸浆虫类<br>19.绿麦秆蝇<br>20.细茎潜叶蝇<br>21.麦茎蜂<br>22.小麦叶蜂<br>23.花蓟马<br>24.小麦皮蓟马<br>25.麦岩螨<br>26.麦圆叶爪螨<br>害虫、害螨的防治

前言/序言


《中华美食地图:从南到北的味道故事》 一、 寻味之旅:打开舌尖上的中国 《中华美食地图:从南到北的味道故事》是一部以地域为脉络,以美食为载体,深度挖掘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精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菜肴,而是将每一道菜、每一种食材、每一个烹饪方式都置于其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下进行审视,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舌尖上的中国”图景。 我们相信,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地域记忆、民族情感、生活哲学的文化符号。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寻味”,我们邀请您踏上一场穿越大江南北的美食之旅,从南方的烟雨楼台到北方的黄土地,从东部的海滨之城到西部的戈壁高原,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品味地道纯粹的家乡味道。 在本书中,您将跟随我们的脚步,探访那些隐藏在市井街巷、山野田间的寻常百姓家,倾听他们的烹饪故事,了解他们对食材的独特理解和世代传承的烹饪技艺。我们深入挖掘那些可能已被遗忘的古老食谱,追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食物来源,讲述那些与美食紧密相连的人物故事,让您在品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本书的结构设计匠心独运,以中国地图为基准,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又细分为具体的省份、城市,甚至是乡村。对于每一个被选中的地域,我们都会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包括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食材的选择,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独特的烹饪方式,历史变迁如何带来了饮食的融合与演变,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节庆习俗如何体现在餐桌上。 二、 地域风味:一方水土,一方滋味 南方篇:吴侬软语,粤韵悠长,闽风海味 在南方,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鱼米之乡——江南地区。这里有温婉秀丽的风景,也有精致细腻的菜肴。我们将带您品尝姑苏的松鼠鳜鱼,感受那酸甜酥脆的绝妙口感;探访杭州的西湖醋鱼,体会那酸甜适中、鱼肉鲜嫩的经典味道。再深入浙江的绍兴,寻访那酒香四溢的绍兴醉鸡,以及那闻名遐迩的绍兴腐乳。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海滨之地——粤东地区。粤菜以其“清、鲜、嫩、滑、爽、脆、香”的特点闻名遐迩。您将了解到白切鸡的皮滑肉嫩,叉烧的蜜汁甜香,以及各式点心的精巧玲珑。我们还将探索潮汕地区独特的牛肉火锅,从吊龙到匙柄,每一块牛肉的部位都有其最佳的烹饪方式,再配上秘制的沙茶酱,那滋味绝对令人难忘。 沿着海岸线向南,我们来到福建。福建依山傍海,孕育了独特的闽菜风味。福州的佛跳墙,汇聚了山珍海味,浓郁醇厚,令人回味无穷。厦门的沙茶面,以其浓稠的沙茶酱和丰富的配料,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街头美味。泉州的蚵仔煎,鲜香十足,口感独特,是海滨城市的经典小吃。 中部篇:湘赣楚韵,徽风皖韵,荆楚风味 进入中部地区,我们将体验到更加浓郁而厚重的风味。湖南的湘菜,以其“香、辣、鲜”的特点征服了无数食客。剁椒鱼头,红椒点缀,鲜辣开胃;毛氏红烧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永州血鸭,香辣醇厚,回味悠长。 江西的赣菜,同样以辣著称,但又别具一格。鄱阳湖的胖鱼头,鲜美无比;井冈山的烟笋,口感独特,风味十足;南昌拌粉,简简单单却滋味无穷。 湖北的楚菜,兼收南北之长,口味兼备。武汉的热干面,麻辣鲜香,是早餐的经典选择。沔阳三蒸,将蒸制技艺发挥到极致,口感软糯,风味独特。襄樊牛肉面,汤鲜味美,面条劲道。 安徽的徽菜,以其“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点,将食材的原味发挥到极致。臭鳜鱼,虽然名字听起来“可怕”,但经过巧妙烹制,却散发出独特的醇香;黄山毛峰的茶点,清淡雅致,与山景相得益彰;符离集烧鸡,皮脆肉嫩,香气四溢。 北方篇:京畿风味,鲁韵齐风,东北豪情 来到北方,我们感受到的便是大气磅礴的饮食风格。北京的京菜,融合了宫廷、官府、民间各种风味。烤鸭,皮脆肉嫩,搭配葱丝、黄瓜条和甜面酱,是北京的标志性美食。爆肚,口感脆嫩,酱料丰富,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炸酱面,简单却充满家常的温暖。 山东的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清、鲜、脆、嫩”的特点,将海鲜和内陆食材烹饪得淋漓尽致。葱烧海参,口感软糯,鲜香味美。九转大肠,酸甜适口,肥而不腻。糖醋鲤鱼,造型别致,味道酸甜。 东北地区,以其粗犷豪放的烹饪方式和丰富的食材而闻名。锅包肉,酸甜酥脆,是东北菜的代表作。东北乱炖,将各种食材一锅炖煮,味道浓郁,充满家常的温暖。杀猪菜,更是东北冬季不可或缺的美味,肥而不腻,鲜香十足。 西部篇:川蜀麻辣,西北风情,高原味道 西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四川的川菜,以其“麻、辣、鲜、香”的特点,风靡全国。麻婆豆腐,麻辣鲜香,口感滑嫩。回锅肉,肥而不腻,咸香适口。宫保鸡丁,酸甜微辣,深受喜爱。 西北地区,受游牧民族的影响,牛羊肉是餐桌上的主角。兰州的牛肉面,汤清肉烂,面条劲道,是早餐的绝佳选择。新疆的烤羊肉串,孜然和辣椒的完美结合,香气扑鼻,令人垂涎。西安的羊肉泡馍,掰碎的馍块在浓郁的羊肉汤中浸泡,口感丰富,滋味无穷。 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西藏的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香甜可口。酥油茶,温暖滋补,是高原上的必备饮品。青海的酿皮,爽滑劲道,搭配辣椒油和醋,味道清爽。 三、 饮食文化:故事与传承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菜肴和食材的介绍,更深入挖掘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将探讨: 食材的奥秘:为什么某些地区盛产某种食材?这些食材是如何被当地人发现、利用并融入日常饮食的?例如,为什么川菜多用辣椒?这与当地湿润的气候和人们的健康需求有何关联? 烹饪的智慧:不同的烹饪技法(如炒、炸、炖、蒸、烤)如何在中国各地发展出独特的风格?火候的掌握、调味的精妙,背后蕴含着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 节庆与习俗:中国各地有哪些与饮食相关的传统节庆?年夜饭、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这些食物在节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 人物的印记:很多美食的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人物故事。可能是某位传奇厨师的发明,也可能是某位普通家庭主妇的巧手传承。我们将记录下这些“舌尖上的匠人”和他们的故事,让美食更具人情味。 地域的交融: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中国各地的饮食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味道”的诞生,以及它们如何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的饮食版图。 四、 独特视角:不止于味蕾的享受 《中华美食地图:从南到北的味道故事》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精美的视觉呈现:本书将配以大量高质量的实景摄影图片,从食材的原貌、烹饪的过程到最终的成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生动,让您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美食的魅力。 生动的叙事方式:我们摒弃了枯燥的说明文体,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每一道菜、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实用的参考价值:除了文化解读,本书还为对美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实际的参考。在介绍某道菜肴时,我们也会提及一些其经典的做法和关键的调味技巧,鼓励读者在生活中尝试制作,将书中的美味带入自己的餐桌。 人文关怀的温度:我们相信,食物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土地最直接的纽带。本书将通过美食,展现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文化追求,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份来自土地和人民的温度。 结语 《中华美食地图:从南到北的味道故事》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读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指南,更是一扇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您对中国各地美食的好奇心,鼓励您去探索、去品尝、去体验,用您的味蕾去感受中华大地的无限魅力。让我们一起,在这场味蕾的盛宴中,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涵盖了小麦最常见的一些威胁,比如赤霉病、白粉病这些“老面孔”,对于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扩散速度快的次生病害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剖析。我尤其赞赏它在病原菌、害虫生活史方面的详尽描述。很多农民朋友只看到了病虫害的结果,却不了解它们是如何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这就导致他们在防治时总是后知后觉。这本书通过对病虫害生命周期的细致描绘,让我们能精准地抓住其最脆弱的环节进行打击。举个例子,它对蚜虫的发生规律和越冬习性的讲解,直接指导我优化了冬季清园和早春监测的重点区域。这种基于生物学原理的防治策略,比单纯地“看到病了就喷药”要高效得多,也更具可持续性。

评分

从专业审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农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抗药性菌株、新的害虫种群不断出现,一本好的参考书必须紧跟前沿。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数据都显得非常严谨,这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防治指标都保持着高度的信任感。我注意到,它在介绍新型生物农药和一些精准施药技术方面的内容,明显比我几年前买的一些同类书籍要新颖和深入。这说明编著者在保持对经典知识梳理的同时,也在持续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田间可用的知识。这种对科学严谨性的坚持,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眼下使用,即使未来几年内,它依然能够作为一本可靠的参考资料,而不会轻易被淘汰,这在快速迭代的农业技术领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装饰,一看就知道是搞专业的。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挺紧凑的,图文并茂,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很多同类书籍要么是图太多文字太少,要么就是文字堆砌,让人看了头疼。这本书在这方面拿捏得很好,每一张插图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而且配的文字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我们这些常年在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也能一目了然地理解。尤其是一些病害的早期症状,用照片还原得非常真实,这对于我们及时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以前我总是在田里发现一些说不上来的毛病,对照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瞎猜,结果往往耽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机。这本书的图册部分,简直就是我的“移动诊断工具箱”,让我对田里的情况心里更有底了。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麦可能遭遇的威胁所做的分类说明,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的知识结构也跟着系统起来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注重效率和信息传导的准确性,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群体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方案为核心来组织的。当你遇到特定的问题时,比如小麦穗期遭遇条锈病侵袭,你可以迅速翻到相应的章节,里面马上就能找到针对穗期特点的病害形态描述,紧接着就是不同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对比,最后是操作指导。书中的表格和对比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那种“一看便知”的效果,远胜过大段的文字描述。我发现,相比于那些内容庞杂但结构混乱的书籍,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本高效的“工具手册”。我经常把它放在工具箱里随身携带,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要查阅对应症状的彩图,就能迅速锁定问题,然后参考推荐的方案进行现场处理,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响应速度。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它不是那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高深著作,而是真正能指导我们实际操作的宝典。我以前也买过一些讲农业技术的书,很多内容都是国外引进的,套用到我们这片土地上总觉得水土不服,效果大打折扣。这本书显然是立足于本土化研究的,它介绍的防治措施,无论是化学药剂的选择还是物理、生物防治的手段,都充分考虑了咱们这边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特别是关于一些常见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案,它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流程图,从播种前的准备到收获后的秸秆处理,每一步骤都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我试着按照它介绍的那个关于叶锈病的轮作建议去操作,效果比我过去单凭经验判断要好上好几倍,而且成本控制得更科学。这本书的每一个建议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防治体系,让我对“绿色防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实践基础。

评分

图片和防止方法不在一起,查起来不是很方便

评分

很好书的,难得自己能找到哈。。。

评分

实用的图谱,一口气买了好几套

评分

装订质量一般,小麦病虫害内容简单易懂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籍,一次购买了一整套,作为学习之用!

评分

实用的图谱,一口气买了好几套

评分

不错的书籍,一次购买了一整套,作为学习之用!

评分

实用的图谱,一口气买了好几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