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3)》規定瞭食品中抗壞血酸的分光光度法。本標準適用於各類食品中還原型抗壞血酸的測定。本標準不適用於脫氫型抗壞血酸的測定。
內頁插圖
目錄
GB/T 5009.159-2003 食品中還原型抗壞血酸的測定
GB/T 5009.160-2003 水果中單甲脒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61-2003 動物性食品中有機磷農藥多組分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62-2008 動物性食品中有機氯農藥和擬除蟲菊酯農藥多組分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63-2003 動物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組分殘留高效液相色譜測定
GB/T 5009.164-2003 大米中丁草胺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65-2003 糧食中2,4-滴丁酯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66-2003 食品包裝用樹脂及其製品的預試驗
GB/T 5009.167-2003 飲用天然礦泉水中氟、氯、溴離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GB/T 5009.168-2003 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測定
GB/T 5009.169-2003 食品中牛磺酸的測定
GB/T 5009.170-2003 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測定
GB/T 5009.171-2003 保健食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測定
GB/T 5009.172-2003 大豆、花生、豆油、花生油中氟樂靈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3-2003 梨果類、柑桔類水果中噻蟎酮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4-2003 花生、大豆中異丙甲草胺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5-2003 糧食和蔬菜中2,4-滴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6-2003 茶葉、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殺蟎醇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7-2003 大米中敵稗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78-2003 食品包裝材料中甲醛的測定
GB/T 5009.179-2003 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測定
GB/T 5009.180-2003 稻榖、花生仁中惡草酮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81 2003 豬油中丙二醛的測定
GB/T 5009.182-2003 麵製食品中鋁的測定
GB/T 5009.183-2003 植物蛋白飲料中脲酶的定性測定
GB/T 5009.184-2003 糧食、蔬菜中噻嗪酮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85-2003 蘋果和山楂製品中展青黴素的測定
GB/T 5009.186-2003 乳酸菌飲料中脲酶的定性測定
GB/T 5009.188-2003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的測定
GB/T 5009.189-2003 銀耳中米酵菌酸的測定
GB/T 5009.190-2006 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聯苯含量的測定
GB/T 5009.191-2006 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測定
GB/T 5009.192-2003 動物性食品中剋倫特羅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193-2003 保健食品中脫氫錶雄甾酮(DHEA)的測定
GB/T 5009.194-2003 保健食品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測定
GB/T 5009.195-2003 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鉻含量的測定
GB/T 5009.196-2003 保健食品中肌醇的測定
GB/T 5009.197-2003 保健食品中鹽酸硫胺素、鹽酸吡哆醇、煙酸、煙酰胺和咖啡因的測定
GB/T 5009.198-2003 貝類 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軟骨藻酸的測定
GB/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的快速檢測
GB/T 5009.200-2003 小麥中野燕枯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01-2003 梨中烯唑醇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過程中的極性組分(PC)的測定
GB/T 5009.203-2003 植物縴維類食品容器衛生標準中蒸發殘渣的分析方法
GB/T 5009.204-2005 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測定方法 氣相色譜-質譜(GC-MS)法
GB/T 5009.205-2007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類似物毒性當量的測定
GB/T 5009.206-2007 鮮河豚魚中河豚毒素的測定
GB/T 5009.207-2008 糙米中50種有機磷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08-2008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測定
GB/T 5009.209-2008 榖物中玉米赤黴烯酮的測定
GB/T 5009.210-2008 食品中泛酸的測定
GB/T 5009.211-2008 食品中葉酸的測定
GB/T 5009.212-2008 貝類中腹瀉性貝類毒素的測定
GB/T 5009.213-2008 貝類中麻痹性貝類毒素的測定
GB/T 5009.215-2008 食品中有機锡含量的測定
GB/T 5009.218-2008 水果和蔬菜中多種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19-2008 糧榖中矮壯素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20-2008 糧榖中敵菌靈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21-2008 糧榖中敵草快殘留量的測定
GB/T 5009.222-2008 紅麯類産品中桔青黴素的測定
前言/序言
探索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3)》之外的廣闊領域 作為食品安全體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3)》無疑為我們提供瞭檢測食品中特定化學成分、殘留物以及營養素含量的權威標準和技術規範。然而,食品衛生的範疇遠不止於此。要構建一個全麵、立體、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網絡,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嚮那些與《理化部分(3)》標準互補、支撐和延伸的知識體係。 以下將詳細介紹那些不包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3)》中所涵蓋的,但對於理解和實踐食品安全至關重要的其他圖書領域。 --- 一、 微生物學檢驗與控製:隱藏在食物中的隱形威脅 《理化部分(3)》主要關注的是化學和物理層麵的指標,例如重金屬、農藥殘留的定量分析、維生素含量測定等。然而,食品安全中最常見、最直接的危害往往來自於微生物汙染。因此,專門針對微生物控製的文獻構成瞭食品安全知識體係的另一大支柱。 相關的圖書領域包括: 1.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標準匯編(非理化部分)》: 這類書籍詳細規定瞭如何從食品基質中分離、培養、鑒定緻病菌和指示菌的方法。這包括沙門氏菌、李斯特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緻病性大腸杆菌等特定病原體的檢測流程,以及大腸菌群、黴菌和酵母菌的計數方法。這些操作涉及復雜的培養基配製、無菌操作技術、生化鑒定試驗和分子生物學(如PCR)技術的應用,這些內容遠超《理化部分(3)》的範疇。 2. 《食品微生物控製與風險管理》: 此類書籍側重於過程控製而非終産品檢測。它深入探討瞭微生物在食品加工鏈條中(從原料采購到最終消費)的生長動力學、存活特性,以及如何通過熱處理(巴氏殺菌、滅菌)、冷鏈管理、水活度控製、pH值調控等工程手段來有效抑製微生物。這涉及熱力學、生物工程學和過程工程學的知識。 3. 《食品保藏技術與防腐劑應用指南》: 雖然《理化部分(3)》可能涉及特定防腐劑(如山梨酸鉀)的殘留檢測,但專業的保藏技術書籍會更側重於如何選擇和應用這些防腐劑、抗氧化劑,以及新型保藏技術(如氣調包裝、高靜水壓技術等)的機理和效果評估,這是對化學殘留分析的補充。 --- 二、 食品毒理學與風險評估:探究危害的源頭與劑量效應 僅僅知道食品中含有某種物質的量(如重金屬或農藥殘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理解這個劑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毒理學和風險評估是食品安全決策的核心理論支撐。 相關的圖書領域包括: 1. 《基礎食品毒理學原理》: 此類書籍專注於化學物質、天然毒素(如生物堿、黴菌毒素)或添加劑在生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ADME)過程。它解釋瞭毒性機製(如細胞毒性、基因毒性、緻癌性),並介紹瞭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試驗的設計與解讀。這屬於生物化學和藥理學範疇。 2. 《食品汙染物風險評估方法論》: 這本專業的書籍會詳細闡述如何從暴露評估(Exposure Assessment)和毒性終點(Toxicity Endpoints)齣發,計算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急性參考劑量(ARfD)等關鍵安全指標。它涉及復雜的統計學模型、概率論在不確定性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根據流行病學數據構建暴露模型。這與《理化部分(3)》中給齣的檢測限和標準值有著根本的區彆——前者是“怎麼測”,後者是“測齣來後意味著什麼”。 3. 《天然毒素與有害代謝産物專著》: 例如專門針對黃麯黴毒素或海洋生物毒素(如河豚毒素)的專著。這些內容涉及復雜的生物閤成途徑、在不同食品基質中的積纍特性,以及快速篩選和確證方法的開發,這些內容往往分散在各個專業領域,不集中於通用的理化檢驗方法書中。 --- 三、 食品加工工程與過程控製:從源頭確保安全 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閤理的加工工藝設計。許多安全隱患是在生産過程中産生的,而非簡單的原料攜帶。 相關的圖書領域包括: 1. 《食品熱加工工程學》: 探討如何利用熱力學原理設計殺菌麯綫(如F值計算)、優化熱交換效率,確保在保證食品品質的同時,有效滅活微生物。這涉及到傳熱學、流體力學在食品設備(如殺菌鍋、換熱器)中的應用。 2. 《食品包裝材料與遷移風險控製》: 包裝材料是食品接觸材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化部分(3)》可能會涉及特定包裝材料(如塑料)的特定單體遷移量測定方法,但專門的包裝學書籍會更全麵地介紹高分子材料化學、阻隔性能(氧氣、水蒸氣滲透率)、印刷油墨、粘閤劑的化學成分,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食品體係(酸性、油脂性)選擇閤適的包裝材料,以防止有害物質遷移。 3. 《HACCP與食品安全管理體係實施手冊》: 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是全球公認的風險管理體係。相關書籍詳細闡述瞭危害識彆、確定CCP(關鍵控製點)、建立監測和糾正措施的全過程。這是一種管理哲學和係統工程方法,與具體的理化測試方法(如滴定、比色法)屬於不同的知識體係層級。 --- 四、 食品營養學與品質鑒定:超越衛生指標的價值體現 食品的價值不僅在於“無害”,還在於其“有益”和“符閤預期品質”。 相關的圖書領域包括: 1. 《食品營養成分檢驗方法詳解》: 雖然《理化部分(3)》可能涵蓋部分營養素的測定(如某些維生素),但專業的營養成分檢驗書籍會更側重於蛋白質的真實含量測定(如凱氏定氮法、氨基酸分析)、脂肪的組分分析(如脂肪酸組成分析,涉及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膳食縴維的復雜提取和測定(如酶解重量法)等。這些技術往往比簡單的理化指標測定更為復雜和精細。 2. 《食品風味化學與感官評價》: 食品的接受度依賴於其風味和口感。這類書籍研究風味物質的形成機理(如美拉德反應、脂質氧化),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的分析(如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HS-SPME-GC/MS)。感官評價部分則詳細說明瞭如何培訓專業的品評小組,使用統計學方法對顔色、氣味、質地進行量化描述和排序測試,這是純粹的理化分析無法替代的領域。 --- 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3)》是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規範的基石之一,聚焦於某一特定範圍內的化學和物理參數的“如何測定”。然而,食品安全是一個跨學科的復雜係統工程,它需要 微生物控製的生物學知識、毒理學和風險評估的理論框架、加工工程學的應用實踐,以及營養與感官評價的品質保證。因此,上述提及的各個領域,共同構成瞭遠超《理化部分(3)》標準範疇的、完整且嚴謹的食品安全知識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