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世界动画史

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世界动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蒂芬·卡瓦利耶(Stephen Cavalier) 著
图书标签:
  • 动画史
  • 世界动画
  • 动画百年
  • 电影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影像艺术
  • 动画研究
  • 动画发展
  • 动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4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88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梦想家·图文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想要寻找一本可以“一站式”了解世界动画史的图书?那就是它了!无论是手绘动画、定格动画还是数字动画,作者史蒂芬?卡瓦利耶所作的评论都足够犀利简洁、一针见血。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知名影评人WheelerWinstonDixon

内容简介

《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世界动画史》详细描述了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将欧洲、北美、亚洲的重磅人物纷纷囊括其中,并辅以丰富的彩图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引领读者踏上奇幻旅程,感受人类的无尽想象,领略动画世界的广阔无垠与无限创意。动画自诞生伊始便历经变革,同时也创造出了各种异彩纷呈的风格、极富创意的技术、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以及令人难忘的精彩故事。史蒂芬?卡瓦利耶以编年史的方式撰写了《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世界动画史》,其覆盖领域之广泛,涉及各种先驱人物、动画长片、电视剧集、数字影片、电子游戏、独立电影以及经由互联网发布的作品。

目录

序(西雏亚·乔迈)
引言
世界动画简史
1900年之前:动画的起源
1900-1927:动画电影的实验时代
1928-1957:动画电影的黄金时代
1958-1985:电视时代
1986-2010:数字时代

动画资源库
术语表
奥斯卡获奖作品
动画书籍与网站
索引
图片来源
致谢

前言/序言


电影艺术的演进:从早期实验到全球电影工业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影艺术自诞生之初,如何从一项新奇的技术演示,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强大媒介。我们聚焦于电影语言的构建、叙事手法的革新以及技术进步对艺术表达的推动作用,旨在描绘一部跨越百年的电影发展编年史。 第一部分:无声时代的勃兴与探索(1895-1927) 本部分追溯了电影作为一种“活动影像”的早期形态,聚焦于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实验。 技术的萌芽与早期应用: 探究卢米埃尔兄弟的记录式电影与爱迪生有声电影的早期尝试,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为后续的艺术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胶片和放映技术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视觉叙事的开端: 重点分析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如何将魔术和幻想引入电影,奠定了特技和剪辑的雏形。紧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美国导演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在叙事结构、景别运用和蒙太奇手法上的革命性贡献,尽管其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性,但其技术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洲先锋电影的思潮碰撞: 无声片时代是艺术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本部分将详尽阐述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如何通过布景和灯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其对恐怖片和黑色电影的持久影响。同时,我们将分析苏维埃蒙太太理论(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中,关于“知性剪辑”如何引导观众思考和构建意义的激进主张。法国印象派电影的诗意探索,以及荷兰和北欧地区在形式主义上的独特贡献也将被纳入考察范围。 国际化的传播与类型片的定型: 在此阶段,电影开始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本部分将分析早期喜剧(如巴斯特·基顿的杂技式幽默)、历史史诗片以及早期西部片是如何通过国际发行网络,奠定了好莱坞早期制片体系的商业模式基础。 第二部分:有声电影的冲击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1927-1950) 有声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表演和观众体验。本部分将关注这种转变如何重塑了电影工业格局。 声音的整合与表演的变革: 分析《爵士乐之歌》的里程碑意义,探讨声音如何在一开始限制了早期电影的镜头运动,以及导演们如何克服这些技术障碍,将对白、音效和音乐有机地融入叙事之中。探讨舞台剧演员向电影演员的转型过程,以及声音对不同国家电影制作习惯的影响。 制片厂制度的鼎盛: 详细剖析好莱坞“制片厂系统”的运作机制——从合同演员制度到垂直整合的生产、发行和放映链条。本部分将系统梳理米高梅、派拉蒙等“五大”制片厂在1930至1940年代如何系统化地生产出稳定且高品质的类型片,如歌舞片、犯罪片和浪漫喜剧。 类型片的成熟与大师的涌现: 重点分析在这个时期达到成熟的经典类型片:如约翰·福特对美国西部精神的描绘、霍华德·霍克斯对职业群体关系的刻画,以及比利·怀尔德和约翰·休斯顿等导演如何利用光影和对话构建出经典黑色电影的道德困境。此外,对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的深入剖析,探讨其非线性叙事、深焦摄影和复杂的音轨设计如何成为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标志。 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制作: 考察二战对全球电影工业的影响。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在战争阴影下产生的现实主义苗头,以及战后法国的知识分子对好莱坞影响的反思,为下一阶段的艺术革新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挑战与国际新浪潮(1950-1970) 战后的社会动荡、经济繁荣与新兴媒体(如电视)的竞争,促使电影界寻求更深刻的艺术表达。 战后现实主义的回归: 重点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何通过启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来反映社会底层疾苦,并探讨其如何影响了全球独立电影的创作方向。 “作者论”的兴起与法国新浪潮: 深入探讨法国《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们如何提出“作者论”概念,将导演视为电影的唯一创作者。分析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如何通过跳切、手持摄影和打破第四面墙等手法,表达对既有电影传统的反叛,以及他们对个人主体性、存在主义哲学的关注。 世界范围内的电影革新: 考察其他地区的新浪潮运动,如瑞典的贝里曼对信仰与死亡的哲学追问,日本黑泽明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现代化重塑,以及印度和波兰电影中对政治现实的隐晦表达。本部分强调,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成为批判和思考的工具。 好莱坞的内部危机与转型: 探讨电视的冲击如何迫使好莱坞进行改革,从僵化的制片厂制度转向更依赖外部编剧和导演的模式。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对社会禁忌的试探,为“新好莱坞”的崛起铺平道路。 第四部分:商业巨制与后现代的回响(1970至今) 电影进入了技术爆炸和全球化营销的新阶段,艺术与商业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新好莱坞”的辉煌与衰落: 聚焦于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一批受过完整电影教育的导演,他们如何在继承欧洲艺术片技巧的同时,重塑了美国商业电影的叙事范式,创造出兼具艺术深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作品。 特效的革命与大片的诞生: 详细分析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动作片、科幻片的制作方式,并催生了以“暑期大片”为核心的全球发行模式。探讨这种技术依赖性对电影叙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电影语言: 考察1980年代后,电影中出现的对历史、类型和自身媒介的元叙事性反思,例如昆汀·塔伦蒂诺对类型片母题的解构与重组,以及对非线性时间结构的进一步运用。 全球化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分析数字电影制作、互联网发行对传统电影工业链条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探讨独立电影在全球市场上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以及当代电影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也将简要概述非西方电影(如中国第六代导演、韩国新浪潮)在当代世界影坛上的崛起和影响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尤其是在处理冷战时期东西方动画理念的碰撞与差异时,做到了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故事性。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画流派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比如,书中对东欧动画的独特表现主义风格的描绘,那种略带忧郁和超现实的基调,我之前仅有碎片化的了解,但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其根源和影响,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别样的动画魅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下,游览了一座巨大的、由光影和线条构筑的艺术博物馆。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地区或流派不甚了解的新读者,也能通过作者极具亲和力的笔触,轻松地进入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而不会感到任何门槛。

评分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丰盈和视角的拓宽。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采用了非常细致的“文化解码”视角来审视动画的发展。例如,在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如何催生了更具反叛精神和政治讽刺意味的独立动画时,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孤立地谈论动画风格的变迁,而是将其嵌入到宏观的社会经济和哲学思潮之中,让人明白,动画的每一次风格转向,背后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视觉语言的演变”这一章节,书中详细对比了赛璐珞动画的厚重感与后来的数字动画的轻盈空灵之间的美学差异,并探讨了这种转变对观众心理接受度的影响。这种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泛泛而谈的“发展史”变得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学术价值。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见解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

这部动画史巨著,简直是为所有热爱动画艺术的人量身定做的宝典!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翻开它,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重要的年份和作品,而是将动画从诞生之初的实验性幻灯片,一步步梳理成了如今光怪陆离的全球性产业。作者对早期默片时代技术革新的洞察力尤其令人钦佩,比如对“墨水和油彩”时期如何确立基础美学标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米老鼠和早期迪士尼作品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欧洲的实验动画,以及亚洲,尤其是日本在战后动画产业的独特崛起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对动画片发自内心的热情交织在一起,那种对细节的打磨,对关键人物思想脉络的捕捉,让原本枯燥的编年史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与那些时代的先驱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动画从“儿童娱乐”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展示了其作为一种严肃艺术形式的无限潜能和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信息,它更像是一份关于“观看”动画的全新指南。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动画“媒介本质”的探讨。书中并没有满足于介绍“谁做了什么”,而是深入追问“为什么是动画来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对动画如何处理时间、空间以及非现实叙事手法的分析,尤其具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媒介替代效应的讨论,比如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当真人电影受到审查限制时,动画是如何成为承载社会批判和隐喻的秘密渠道的。这种挖掘背后逻辑和深层社会功能的研究方法,使得整本书的份量陡然增加。它教会我如何以更挑剔、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屏幕上的每一帧画面,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解构创作者的意图和媒介的可能性。这是一本能从根本上改变你欣赏动画方式的著作。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细节的丰富性和资料的扎实程度上达到了惊人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概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轶事和幕后故事。比如,书中提及了某些早期动画师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所做的近乎偏执的尝试,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些“人情味”的细节,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庞大的、未曾公开的档案库,能够从细微之处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创作者的困境与狂喜。对于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可以用来修正或补充现有知识的精确信息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构建了一个全面且易于理解的知识框架。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密度极高、研究深度令人敬佩的学术佳作,它将百年动画史梳理得井井有条,充满生命力,是动画领域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评分

不管你是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尼克•帕克(Nick Park),或是宫崎骏,倘若不同意我的论断,欢迎你来辩驳。

评分

4.“你不能放弃梦想,但是可以改变方向,因为你不知道在人生的拐角处会遇到什么。”

评分

12我仍热爱生活,因为我对生存的渴望。

评分

索引

评分

我从小就希望收到这样一本书作为圣诞礼物,光阴似箭,现在的我居然已经在为这本书作序了……当然,我还没老到那个地步,也还远不够睿智,而且我仍旧遥望着大洋彼岸的伯班克。现在的我已经是个健忘的“魔法师”,但我庆幸动画的魔力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所有不曾停止涂鸦、临摹、绘画,不曾放弃把少年梦变成电影的孩子一样,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与方式,不管有没有成功,我们都把自己当做一名“魔法师”,而且我坚信我们心中都带着同样的好奇:“动画”究竟是如何“动”起来的?

评分

个人信仰

评分

小时候,动画对我来说就像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这是一门只有遥远国度的魔法师才擅长的法术,它能给古老的绘画艺术赋予全新的生命。作为一个60年代生人,年少时的我心中的魔法师就是迪士尼的“九元老”,而那个遥远的国度便是迪士尼公司总部所在地伯班克。当年我沉迷于他们的 《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101斑点狗》(One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还有《猫儿历险记》(The Aristocats)等经典作品。也许你会觉得我的童年还不错,其实一点儿也不,毕竟我生在离迪士尼千里之外的法国……

评分

动画文化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