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未来的电影人 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经典镜头插图版) [The Filmmaker's Eye: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

写给未来的电影人 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经典镜头插图版) [The Filmmaker's Eye: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Gustavo,Mercado 著,黄裕成 译
图书标签:
  • 电影构图
  • 电影制作
  • 电影语言
  • 视听语言
  • 电影技巧
  • 电影摄影
  • 电影理论
  • 电影教学
  • 电影艺术
  • 电影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8272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42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写给未来的电影人
外文名称:The Filmmaker's Eye: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6-0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编入了几百个全彩色的电影案例,是一本内容集中、随手可翻阅的参考书。书中介绍了如何为影片的每个镜头做出有效而富有表现力的抉择,从而使大家成为能利用视觉流利讲述故事的人。不管你是只菜鸟,抑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本书都将扩展你的眼界。

内容简介

  用活动画面讲述故事是我们这时代令人兴奋的艺术形式之一。《写给未来的电影人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经典镜头插图版)》介绍了电影基本镜头的构图原理,通过阐述如何用画面来讲故事,如何通过画面与观众进行交流,帮助大家去驾驭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由此,读者朋友对每个镜头在电影更大的叙事方案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有更深入的解读,同时了解如何从技术层面为拍摄强有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做好准备。
  《写给未来的电影人电影人之眼:活用电影构图(经典镜头插图版)》首先简要介绍基本的构图原则,之后按照以下结构分析各种类型的镜头。
  构图特点:介绍每种类型镜头的习惯用法。
  构图分解:通过案例插图分析每个镜头如何完成其叙事任务,揭示其构图方法及技术运用等。
  技术因素:介绍拍摄每种类型镜头所要考虑的设备、技术及技巧等问题。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Gustavo Mercado是名独立电影人,在制片、编剧、剪辑、导演等方面拥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用胶片或高清视频拍摄过电影,他的电影曾在美国国内外的电影节中展映过,他的微电影《敏感》(Sensitive, 2002年)在Showtime电视网“拉丁电影展播”(Latino Filmmaker Showcase)中获得大奖。Mercado还是纽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电影与媒体研究系的教授,开设剪辑、编剧、电影制片以及电影摄影等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电影画面 1
第2章?电影构图原理与专业名词 6
第3章?画面体系 21
第4章?大特写 29
第5章?特写 35
第6章 中特写 41
第7章?中景 47
第8章?中全景 53
第9章?全景 59
第10章?大远景 65
第11章?过肩镜头 71
第12章?建置镜头 77
第13章?主观镜头 83
第14章?双人镜头 89
第15章?多人镜头 95
第16章?斜拍镜头 101
第17章?标志性镜头 107
第18章?抽象镜头 113
第19章?近摄镜头 119
第20章?推拉镜头 125
第21章?水平摇镜头 131
第22章?垂直摇镜头 137
第23章?移动镜头 143
第24章?移动变焦镜头 149
第25章?跟拍镜头 155
第26章?斯坦尼康镜头 161
第27章?摇臂镜头 167
第28章?组合镜头 173
电影作品年表 178

前言/序言


《电影叙事与视觉语言:从概念到银幕的构建之路》 书籍简介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电影叙事如同河流,而视觉语言则是塑造其形态与深度的基石。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叙事结构、镜头运用以及图像设计,为电影人,无论是初涉此道的学徒,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创作者,提供一套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我们关注的并非单一的构图技巧,而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视觉选择,将抽象的故事情节转化为令人信服、情感饱满的银幕体验。 第一部分:叙事引擎——故事的驱动力与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优秀的电影不仅仅是画面的堆砌,更是一套精心编排的节奏与张力管理系统。 一、 故事的骨架:结构的力量与解构 我们将首先剖析经典的三幕剧结构——建立、对抗、解决——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存在,并探讨其在现代电影中的弹性与变体。重点将放在“事件点”(Plot Points)的设计,如何精确地推进情节,制造不可逆的转折。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结构、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模型,并分析诸如“节拍表”(Beat Sheets)等工具在剧本开发初期的实用性。同时,本书也将讨论非线性叙事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如何运用闪回、闪现或多线叙事来服务于主题表达,而非仅仅为了炫技。叙事节奏的掌控被视为核心技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场景长度、对白密度和动作频率来调节观众的期待与情绪波动。 二、 人物弧光与动机深度 角色是观众情感投入的载体。本章将详述“人物小传”(Character Biography)的构建方法,超越简单的背景信息,深入挖掘角色的深层需求、核心恐惧和潜在谎言。人物的动机必须清晰、内在驱动力必须强大,才能合理地支撑起剧情的冲突。我们将分析“缺陷”(Flaw)与“需求”(Need)之间的张力如何推动人物的转变,即“人物弧光”。此外,如何通过次要角色(Supporting Characters)的功能性设计,来映衬、挑战或深化主角的旅程,也将是探讨的重点。对于反派角色的塑造,我们将强调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与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的动机,避免扁平化的邪恶。 三、 主题的潜流:潜台词与象征意义 电影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未言明的层面。本部分将引导创作者思考如何将核心主题(Central Theme)内化于故事之中,使其通过行动、对白选择和视觉隐喻自然流淌出来。潜台词的艺术在于让观众“感受”到,而非被“告知”主题。我们将分析象征物(Motifs)的重复出现,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中意义的演变,如何共同构建起电影的哲学思辨空间。 第二部分:视觉的语法——影像的构建与表达 如果说叙事是“说什么”,那么视觉语言就是“怎么说”。本部分将超越基础的镜头运动知识,深入探讨图像如何承载情感、建立空间感和引导观众的认知。 一、 空间感与景深的力量 本章将详细阐述景别选择(从极广角到特写)如何直接影响观众对场景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认知。我们着重分析景深控制(Depth of Field)在叙事中的功能性应用。浅景深如何隔离主体,制造心理上的疏离感或聚焦感;深景深(如深焦镜头)如何将多个行动者或元素置于同一画面中,强调角色间的互动或空间关系。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景深,迫使观众的注意力在不同层次的画面信息中进行选择性扫描,从而实现对信息释放的精妙控制。 二、 运动的意义:镜头移动的内在逻辑 镜头运动绝非随机的平移或摇摄,每一次移动都必须服务于场景的目的。本节将区分跟拍(Tracking)、环绕(Orbiting)、推拉(Dolly/Zoom)等运动的心理学效果。例如,一个缓慢而稳定的推进(Dolly In)在对白中通常意味着情感的深化或真相的揭示;而一个突然的摇摄(Whip Pan)则可能用于制造时间跳跃或强烈的认知冲击。我们还将研究手持摄影(Handheld)的运用,如何通过轻微的抖动来传达角色的焦虑、紧迫感或混乱的内心世界,并探讨其与稳定镜头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 光影的雕塑术:情绪的色彩与对比 光线是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元素。本书将分析高调(High Key)、低调(Low Key)照明的经典应用及其情感暗示。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三点布光法(Three-Point Lighting)的灵活变通,以及如何使用逆光(Backlighting)来分离主体、制造神秘感,或利用侧光(Sidelighting)来强调纹理和角色内心的阴影面。色彩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包括色温(Color Temperature)对时间感和环境氛围的塑造,以及如何建立特定的色彩调性(Color Palette)来贯穿整个故事,强化主题表达。 第三部分:节奏、剪辑与视觉的整合 电影的最终形态是在剪辑室中完成的。本部分讨论如何将叙事骨架和视觉语言通过剪辑手法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流畅而有力的观影体验。 一、 剪辑的哲学:连接与跳跃 我们将从连续性剪辑(Continuity Editing)的基础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匹配剪辑(Match Cuts)实现无缝的场景过渡,维持故事的连贯性。随后,本书将重点分析非连续性剪辑的叙事工具:跳切(Jump Cuts)如何制造不安或时间流逝感;蒙太奇(Montage)如何有效地压缩时间或并置概念;以及交叉剪辑(Cross-Cutting)如何构建平行事件间的悬念和张力。剪辑的节奏感被视为音乐性的一部分,我们将分析慢速剪辑如何加重戏剧的重量,而快速剪辑如何激发肾上腺素。 二、 视觉隐喻的植入与重复 本书强调,一个镜头或场景的“成功”不在于其技术多么复杂,而在于它是否在观众的潜意识中留下了印记。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Recurring Visual Motifs)——无论是特定的道具、环境元素还是动作模式——来预示未来事件或深化人物状态。这种策略要求创作者在剧本撰写之初就具备对后期视觉整合的远见。 三、 声音与画面的协同作用 虽然本书侧重于视觉,但必须承认,声音是完整视觉体验的另一半。我们将讨论画外音(Off-Screen Sound)和画内音(On-Screen Sound)的选择性使用,以及声音如何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如何通过声音设计来增强画面的紧张感,例如,一个不和谐的音效如何立即破坏一个看似平静的画面的心理平衡,迫使观众重新评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总结: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电影语法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创作者的思维,鼓励他们理解规则,以便在必要时打破规则。电影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的实践,本书提供的工具旨在帮助电影人建立起一套清晰、高效的“视觉词汇表”,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将最宏大的概念转化为触动人心的光影叙事。通过对叙事结构、人物深度的持续探索,并结合对光影、运动和剪辑的精准控制,电影人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持久艺术价值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电影制作的“圣经”类书籍,它们往往过于宏大叙事,谈论的是哲学层面的创作意义,对于急需上手解决实际拍摄问题的我来说,实用性打了折扣。但《写给未来的电影人》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仿佛是那位经验丰富、略带痞气但绝不失深度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手里拿着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跟你拆解经典片段的幕后秘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打破规则”的讨论。书里并没有一味地推崇黄金分割或三分法,而是先教你如何扎实地掌握它们,然后巧妙地展示了在何种情境下,故意倾斜地平线、不对称的构图,甚至是非常规的遮挡,能带来更强烈的戏剧效果。这种“先立后破”的教学方式非常高明,它给了初学者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鼓励我们进行实验和创新,而不是僵化地模仿。我立刻尝试用书中提到的“荷兰角”来拍摄一个角色内心挣扎的场景,效果立竿见影,那个扭曲的画面感直接传递出了角色的不安。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流畅,读起来毫无压力,完全可以作为一本随时翻阅的工具手册。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电影史的视觉考古之旅。作者的功力深厚,他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从黑白默片时代到当代好莱坞大片的经典镜头,并且用清晰的线条图或示意图进行拆解。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常常在学习一个构图技巧时,会立刻联想到某部电影中的某个标志性画面,这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理论书籍难以给予的。我尤其欣赏它对“移动镜头”中构图变化的讨论,这一点往往被静态构图的书籍所忽略。如何保持主体在移动过程中的视觉平衡?如何利用平移或摇摄来揭示环境信息,同时不破坏观众对主要人物的关注?这些都是非常高级的课题,但这本书用简练的语言将其剖析得井井有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带宽”变宽了,不再只关注情节,而是开始欣赏那些隐藏在画面深处的结构美学。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号称“揭秘”的图书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水。然而,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精准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深入到具体镜头的构建过程。它像是一个视觉词典,将那些我们似曾相识却说不出名字的构图技巧,一一贴上了标签,并且解释了这些技巧在不同类型电影中的运用语境。举例来说,书中对“前景、中景、背景”三层空间的层次感构建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以前常常觉得画面很“平”,缺乏立体感,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没有有效地利用好前景的遮挡和背景的虚化来创造空间深度。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美感”量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这对于希望快速提升作品质感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画面而不是对白来讲述故事,这对于一个渴望成为“视觉说书人”的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视觉叙事理解的一扇新大门。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对如何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胶片或屏幕上的作品感到困惑。这本书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几乎是手把手的方式,带我走过了一遍电影构图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在哪里放置主体”,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的布局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共鸣和叙事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负空间”和“景深运用”的探讨,以往我总觉得这些是后期处理或者单纯的运气,但读完之后才明白,每一个空间的选择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深思熟虑。例如,书中对比了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在心理距离塑造上的巨大差异,这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拍摄习惯,开始有意识地去运用镜头语言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观看”本身的敏感度,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画面,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和解读画面背后的意图。对于任何想从“记录者”进化为“讲述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其专业性。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纯文字排版,而是大量留白,图文并茂,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接收的效率。对于像我这样更偏向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作者似乎深谙“Show, Don't Tell”的原则,不仅在内容上教我们如何“展示”,在呈现方式上也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喜欢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视觉偏好的对比分析,这拓宽了我对“普适性构图原则”的理解,认识到美学也是一种可以被文化塑造的语言。总而言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培养“电影感”的思维训练营。它没有给我速成的捷径,但它给了我一条清晰、有逻辑、且充满创造力的成长路径。对于那些厌倦了浮于表面的教程,真正想在视觉表达上深耕的电影制作新人或摄影师来说,这本书的投资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好作品,身心愉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特别好,比书店买优惠好多。包装仔细,没有损坏。送货快

评分

Go go go to be the master.

评分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评分

看起来不错,今天刚刚收到,速度够快……

评分

京东逼我必须评论十个字

评分

Go go go to be the master.

评分

绝对的好书,关键,提高智慧,赞的很!非常喜欢,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