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

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杭间,靳埭强 著
图书标签:
  • 包豪斯
  • 现代主义
  • 建筑设计
  • 设计史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德国文化
  • 中国设计
  • 城市规划
  • 设计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28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2699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0-07-08
页数: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①强大的作者团队
  主编: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等多部图书。
  靳埭强,曾出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三任主席,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为驰名中外的设计师。
  ②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中汇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很多为首次公开面世,使本书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③第1次对“包豪斯在中国”进行深入研究
  《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的重点是研究包豪斯对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的较少,所以在学术上颇具新意。
  ④距离包豪斯精神实质最近的一次探索
  《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包豪斯运动的发展历程,并梳理了其在时间、空间中的外延作用,尤其重点研究其在中国的影响,以中国的视角重新理解包豪斯的历史现实意义,这是本书在学术研究上的突破。
  ⑤所有对设计有兴趣的人的必备书
  对于言必称“包豪斯”的设计界来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以其详尽的资料、严谨的论述和独到的视角,相信会得到设计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
  ⑥国内对包豪斯研究具有学术价值的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包豪斯运动的发展历程,并梳理了其在时间、空间中的外延作用,尤其重点研究其在中国的影响。以中国的视角重新理解包豪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是本书在学术研究上的突破。书中汇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特别是对中国部分的研究,因资料少、收集难度大,显得弥足珍贵,这使这本书兼具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包豪斯(Bauhaus)是上世纪初一所德国设计学院的名字,更是一种设计风格,甚至一套思想理念。他曾风靡整个世界,其思想和美学趣味对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简介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理论家,主攻中外艺术史 设计艺术述评。
  曾编撰《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 1995、《手艺的思想》2002、《中国工艺美学史》2005、《设计道——中国设计基本问题》 2008、《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论文集 主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 主编、《视觉革命丛书》 主编、《现代艺术辞典》等多部设计类畅销书。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中国轻工业部“全国优秀教材青年奖” 等专业最高学术奖项。
  靳埭强 当代著名设计师,屡获奖项,享负盛名。1967年创办设计公司,曾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于1991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展金奖;多项美国纽约CLIO大奖总决赛状;日本字体设计年刊之最佳作品;纽约水银金奖;多项美国《传递艺术》奖;波兰第1届国际电脑艺术双年展冠军。1979年成为首位入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84年更是唯一的设计师给颁赠市政局设计大奖;又于1991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之设计师年奖;1998年再获杰出成就奖。其作品被德国、丹麦、法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博物馆收藏。
  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等多部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1 前言
3-54 包豪斯的真相
4-6 起源:思想的沿革
7-11 包豪斯之变
12-13 雄心:包豪斯1919
16-23 三任校长 三次诘问
27-48 创见,教学体系
49-52 展览与公共形象
53 包豪斯群像
54 尾声

55-76 包豪斯在美国
56-59 大西洋对岸的那片“新大陆”
60-64 包豪斯进入美国
65-73 好些新式的楼和房子
73-75 设计和纯艺术的探险
76 结语

77-96 乌尔姆的继承与批判
78-79 概况
80-81 战后西德的设计语境
82-83 乌尔姆的诞生
84-87 乌尔姆与包豪斯
88-93 模式:科技融合设计
94-96 结局与意义

97-104 包豪斯在东德
98-99 包豪斯在东德的发展状况
100-101 德绍遗址上的延续——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设计学院
102-103 718联合厂
104 718工厂与798艺术

105-116 包豪斯在日本
106-107 包豪斯在日本的概况
108-109 日本人来了又走了
110-114 包豪斯和日本设计基础教育及其流布
115-116 柳宗理

117-156 中国与包豪斯
118-122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与包豪斯初晤
123-130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包豪斯在中国的曲折进程
131-143 20世纪70年至80年代:包豪斯在中国的误读与变体
144-146 中国对包豪斯的扬弃
147-156 包豪斯在台湾、香港

157-162 参考文献
163 后记

精彩书摘

  A?1 起源:思想的沿革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 -1969)在1924年的一篇文章《国立包豪斯的观念与发展》中承认,包豪斯是博取众家之长的产物。其中有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关于工艺和工业化、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全面讨论,还有更具体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众多小型艺术学校的改革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等机构和个人的思想。他们全都“苦心探求,并且最先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把劳作的世界与艺术家们的创造结合起来”。
  A?1?1、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
  威廉?莫里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设计家、诗人、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领导者。他针对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的贫弱、传统手工艺的式微、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壁垒等问题,力图通过复兴手工艺以及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联系来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出路。莫里斯的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许多主张,例如强调工艺的道德感、材料和结构的诚实等设计原则均为日后的包豪斯所继承。而他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则拉开了现代设计历史的帷幕。
  A?1?2、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设计界从个别试验向创建为社会普遍承认的一种新风格迈进了最重要的一步。该组织的发起者建筑师赫尔曼?穆特休斯(Hermann Muthesius,1869-1927)1896年至1903年间曾被德国政府委派前往英国研究那里的城镇规划和住宅政策。后将英国的成功经验带回德国,主张迎接工业和科学的挑战。一方面改革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同企业的合作,把先进的设计思想灌输到企业当中,从而改善德国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德意志制造联盟最初集合了12位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和12家公司。范?德?维尔德、彼得?贝伦斯以及日后包豪斯的两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均先后为其成员。制造联盟从一开始就对机器生产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穆特休斯更是断言“机械样式必将成为20世纪设计运动的目标。”由于“标准化”的提出,制造联盟倡导产品的科学性和功能性,催生了德国设计的“现代风格”。
  自威廉?莫里斯开始,欧洲的许多艺术家将视野转向设计和建筑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才型的设计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也是各种新型教育机构的领导者。他们先进的设计思想在一战后对整个德国的艺术和设计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就是集合了前人探索的经验与教训。而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则把包豪斯定位于德国建筑思想的沿革。(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版,P78)
  A?1?3、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另一位对包豪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彼得?贝伦斯。1907年,贝伦斯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委任为高级设计师。他为AEG所作的产品设计,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德国制造联盟”的设计精髓,开创了产品设计标准化的新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贝伦斯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柏林的私人建筑事务所培养了包括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内的众多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
  A?1?4、亨利?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1902年,比利时人亨利?范?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在魏玛创立“私人工艺美术讲习班”。这是一个支持工匠与工业生产的机构,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个实验室,通过进行设计,制作模型、样本之类的手段,向工匠和工业家们提供艺术灵感。这可以看成是包豪斯作坊训练模式的最早雏形。
  1907年,范?德?维尔德的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公开招生。包豪斯最初占用的校舍就是由这位比利时人设计的房子。而格罗皮乌斯就任包豪斯校长一职也是经范?德?维尔德引荐。包豪斯前期的许多课程设置,都保持了范?德?维尔德最初的设想。
  维尔德受莫里斯的影响,在欧洲大陆推广现代设计观念,并提出了设计三原则: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但维尔德始终还是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待设计,所以在制造联盟关于标准化的争论中会认为标准化有碍设计中艺术性的表达。
  A 包豪斯的真相
  A?2 全景:包豪斯之变
  包豪斯1919年成立, 1933年解散,学校的历程与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时间近乎重叠。从种种端倪可见,政治、社会、经济对包豪斯的影响深远。动荡年代催生了包豪斯的改革理想。内忧外患曾迫使它一次次变迁,不仅是栖身之所,还有理念上的不断质询与试炼。
  A?2?1 一波三折
  魏玛 Weimar 1919-1925
  1919年4月,“魏玛国立包豪斯学院”(Das staatliche Bauhaus Weimar)正式成立。学校由原来的魏玛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院合并而成。创始人兼首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为其命名“包豪斯”(Bauhaus),由德语的“房屋建造”一词Hausbau倒置而成,意指“现代建筑之家”。
  魏玛的文化气氛使早期的包豪斯也染上了理想主义的实验色彩。由于1920年开始的通货膨胀,作坊中的设备始终无法到位,间接促成了以理论、手工艺和表现主义为核心的早期风格。萨默菲尔德别墅(Sommerfeld house,1920/1921)为此间的代表作品,由格罗皮乌斯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作,体现了包豪斯强调集体协作的社团精神。
  1923年至1925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包豪斯开始了一段理性的、带有构成主义色彩的科学探索。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左翼和右翼的政治极端分子各自积蓄力量。1924年图林根议会选举后政治局势突变。迫于财政压力,包豪斯于1925年迁校德绍。
  德绍 Dessau 1925-1932
  与魏玛不同,德绍是当时德国的工业中心与运输枢纽。容克飞机制造公司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德国经济也一度出现短暂的繁荣,包豪斯抓住机会,调整教学,以便适应工业界的要求。1928年4月,格罗皮乌斯辞去校长一职,由瑞士建筑师汉斯?梅耶(Hannes Meyer)继任。包豪斯在这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带领下更加强调理性和功能主义,提倡高效能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1930年梅耶因政治原因被迫离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出任第三任校长。1931年纳粹于德绍大选获胜。1932年夏天,受国家社会党控制的德绍市议会决定在9月底关闭包豪斯。包豪斯在德绍的建筑物自此以后成为国家社会党成员的训练学校。
  柏林 BERLIN 1932-1933
  1932年10月包豪斯二次迁校至柏林-施泰格利茨一家废弃的电话制造厂内。密斯希望把学院作为一所私人机构维持下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密斯肃清了校内泛滥的政治口号和社会理想,在他的领导下,包豪斯变成了一所纯粹的建筑设计学院。1933年,随着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在柏林登台,历时十四年的魏玛共和国宣告结束。这一年,包豪斯在4月11日新学期开始时被柏林警察和一支纳粹特遣队占领,32名学生被逮捕,直至7月20日,最后一任校长密斯?凡?德?罗在柏林签署解散包豪斯的手令,历时十四年的包豪斯宣告瓦解。

前言/序言

  
现代主义的蓝图:建筑、设计与社会变迁的史诗 书名:现代主义的蓝图:建筑、设计与社会变迁的史诗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派或地理区域的建筑艺术,而是旨在描绘一场席卷二十世纪全球的深刻文化与物质变革——现代主义运动的全景图景。我们试图穿透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深入探究支撑这场革命性转变的哲学基础、技术创新、社会驱动力及其对日常生活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一部分:理性时代的黎明——思想的根基与技术驱动 现代主义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根植于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塑。本部分将追溯至十九世纪末,探讨结构工程学的突破(如钢筋混凝土与标准化构件的出现)如何解放了建筑的传统形态。 我们将详细剖析新材料和新工艺如何催生了新的美学观:功能至上(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信条如何取代了装饰性的繁复,以及对“纯粹性”和“普遍性”的追求如何成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共同目标。重点将放在对维也纳分离派、早期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深入考察,这些组织在设计领域内进行了早期但关键的思想碰撞,探讨了艺术与工业生产如何寻求新的结合点。 本章还会辨析乌托邦思想在现代主义早期所扮演的角色。从赛西尔·霍华德的空中城市概念到新城运动的设想,现代主义者们不仅是形式的革新者,更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积极规划者。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通过理性的城市规划和标准化的住房设计来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不平等和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危机。 第二部分:风格的演进与区域的张力 现代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它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媒介中展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和风格的内在张力。 我们将对比分析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与英美在接受和改造现代主义原则时的不同路径。例如,在德国,受教育体系的推动,现代主义设计更倾向于社会化的、大规模的住宅解决方案;而在美国,其发展则更多地受到商业驱动和技术实用性的影响。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现代主义在不同设计门类中的渗透: 1. 家具设计:从批量生产的金属管椅到模块化储物系统,探讨设计师如何将工业效率融入日常物件,挑战传统手工艺的地位。我们关注那些致力于使“好设计”普及化的努力,即使这些努力往往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 2. 平面设计与信息传播:现代排版艺术的诞生,网格系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视觉语言来传达清晰、高效的信息。这不仅是美学上的革新,更是对大众传媒时代沟通方式的重塑。 3. 批判性视角:本书不回避现代主义内部的矛盾。我们将审视对“国际风格”批评的声音,探讨其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抹杀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语境,导致了某些地区对这种外来美学的抵制。 第三部分:全球的扩散与本土的回应——跨文化的对话 现代主义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可移植性,但成功的实践往往需要与当地的文化、气候和材料资源相结合。本书的这一部分着眼于全球视野下的现代主义实践。 我们将研究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全球性的展览、学术交流和专业人才的流动传播至非西方世界。重点案例包括: 拉丁美洲的觉醒:现代主义建筑如何与热带气候条件、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相结合,催生出充满活力和色彩的独特表达。 亚洲的语境重构:在面对快速工业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时,本土建筑师如何吸收现代主义的技术逻辑,同时试图在形式上保持与本土历史的对话,避免完全的文化断裂。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萌芽:本书将追溯那些最早意识到“国际风格”局限性的建筑师,他们如何在坚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功能、逻辑结构)的同时,重新引入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和本土材料的重视。这标志着现代主义从单一的、教条式的运动向更加多元化、适应性强的设计哲学的过渡。 第四部分:遗产的重估与后现代的反思 进入后半叶,现代主义的辉煌成就逐渐显露出其社会规划的缺陷,尤其是在大规模公共住房项目中的僵化和疏离感。 本部分将分析促成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原因。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清零”态度,以及其对技术进步的盲目乐观,受到了艺术界、社会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质疑。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通过引入象征、历史引用和情感元素,试图修复现代主义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 然而,本书的最终论点并非是宣告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探讨其不可磨灭的遗泽。现代主义奠定的技术基础(如标准化流程、功能分析、开放式空间规划)已经内化为当代建筑和设计实践的底层逻辑。即便是最激进的后现代或解构主义作品,也依然在与现代主义设定的规则进行对话、参照或反叛。 结论:未完成的现代性 本书最后总结道,现代主义是一场宏大而复杂的社会实验。它提供的工具和思维方式至今仍然有效,但其最初的乌托邦目标仍未完全实现。通过回顾其历史的波折、区域的适应以及随后的反思,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二十世纪至今我们如何建造世界、设计生活,以及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审慎地继承和发展那些深刻影响了我们物质环境的现代性原则。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对建筑理论、技术史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摒弃了传统的设计史中对“大师”的简单罗列,转而聚焦于结构、社会需求与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它适合所有对建筑史、工业设计、城市规划以及二十世纪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绝了,那种简洁、明快的线条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实验精神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的留白和几何图形的运用,让阅读体验本身都成了一种艺术。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设计史,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视觉盛宴。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精美的图例和清晰的逻辑,将包豪斯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流散的过程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早期的草图和学生作品的展示,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设计思维的碰撞与革新。我感觉作者在挖掘这些历史脉络时,非常注重那种“整体艺术”的理念是如何渗透到建筑、家具、平面设计乃至教学方法中的,那种全方位的探索精神,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教科书式”的陈述。作者的笔触是充满洞察力的,尤其是在分析包豪斯解散后的历史遗留问题时,那种对理想主义破灭后的复杂情感的捕捉,非常细腻。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纯粹的理念,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也会产生裂痕。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设计流派的历史,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更在引导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和技术迭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像包豪斯那样,能够统摄一切、引领未来的设计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关键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比如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这些大师们在教育理念上的细微差别,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来系统化地培养新一代设计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色彩理论和材料实验那几章,那些关于光影和基础形态的研究,读起来就像是在上大师课一样。它不仅仅在讲“是什么”,更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根源性问题的追问,让这本书的厚度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合上书,对着手头的物品思考:这个茶壶的把手设计,是不是隐约还能看到包豪斯留下的影子?

评分

读完这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包豪斯的影响力远比我想象的要深远和广泛。它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开端,更是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方方面面的隐形力量。书中对材料的探讨尤其吸引我,那种对工业化生产的理性接纳和对功能至上的坚持,让我想起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设计难题。这本书并没有将包豪斯神化,反而很坦诚地剖析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遭遇的政治压力和理念上的自我修正。对我这样一个身处快速变化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妥协之间的微妙平衡,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必须扎根于时代,但同时也要具备超越时代的清晰语汇。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包豪斯“世界性”影响时的那种宏大视角。它没有停留在德国本土的叙事上,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了这股思潮如何跨越太平洋,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发生本土化的变异。特别是它在讨论包豪斯如何影响到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时,那种对比和继承的分析,相当精妙。我之前读过一些侧重于欧洲的资料,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全球化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设计规范的建立,本质上是一场跨文化的话语权争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设计语言,思考哪些是真正的普世价值,哪些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印刷还可以,纸张质量也还行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印刷还可以,纸张质量也还行

评分

好好

评分

还不错的书哦!对包豪斯有兴趣的人都可以看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包豪斯发展历程经典介绍,如果对包豪斯体系有更进一步了解的,请一定收录此书!

评分

这本包豪斯写得很细致,可以慢慢研究了

评分

好!!!!!!!!!!!!!

评分

书很好,送货也快,值的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