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作序推荐!国内第1本商业设计工具书,以设计为驱动力,引导商业成功。全书彩印精装,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用户体验,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带领读者前往更缤纷的信息世界。
从Telsa到iPhone,从星巴克到无印良品,无论是塑造产品,还是打造品牌,设计似乎成为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为什么绝大多数设计师不能获得较高地位,随时面临失业风险?为什么设计在很多企业里没有居于核心领导地位?为什么设计方案最终被那些没有审美眼光的客户或决策者否定?为什么没有设计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站在整个商业系统里来考虑设计,没有将设计和商业核心价值进行融合,而只是将设计作为研发中的一个环节考虑。在整个商业链条中,有构思、调研、设计、制造、销售、广告策划、售后服务等众多环节,设计只是在其中的某些环节起作用。如果设计没有在其中处于先导位置,起统筹引导作用,那么好的设计将无法帮助产品和服务取得商业成功。因此,如果我们要让设计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要关注设计以外的商业环节。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说:“对于增加公司收入,设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设计为驱动力的公司已经显示出其商业优势,它们的利润甚至十倍于一般企业的。商人必须开始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为了使管理人员变得更具创意,管理院校正在为自己的课程注入训练设计思维的内容。
哈佛商学院开设了MBD(master of business design)课程。斯坦福大学设立面向全校的d.school。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开设了“商业过程设计”课程。瑞典隆德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业设计系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从2012 年起联合开设的“技术创新管理”(iMDE)课程,将技术、商业和设计的思维融入课程当中。
《商业创新设计》主要分为三部分:
? 探讨商业设计的定位和创新;
? 商业设计环节中常用的25个设计工具;
? 商业创新设计的6个实践案例。
《商业创新设计》适用于设计学院和商学院的教学,也适合从事商业实践的企业领导者和创业者研读。希望本书能对从事设计、商业、技术的朋友有所帮助。
柴春雷,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执行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长期研究设计、互联网、商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国内设计院校率先开展商业创新设计的教育探索,提出设计升级的新思路。指导学生获德国红点、IF 等设计大奖多项,开展商业创新设计项目和平台等方面的实践工作。
邱懿武,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融合设计、商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多领域,在信息交互设计、商业设计上有独到的见解,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DC、《设计》等会议期刊上。此外,作为一个实践者,曾荣获过十余项红点至尊奖,以及IF、IDEA 等国际设计大奖,为飞利浦、卡西欧、索尼、阿里巴巴、西子重工等国内外企业提供设计咨询和服务。
个人主页:http://www.qiuyiwu.com。
俞立颖,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专注研究社会创新与商业设计,擅长用户洞察及用户体验。曾供职于面向贫困地区的NGO 组织,深入了解BoP市场,曾为日本地震后灾民、中国农村贫困市场设计社会创新产品。
个人主页:http://www.yuliying.com。
《商业创新设计》一书阐述了商业创新设计的理论背景、工具方法和应用案例,是对商业设计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值得充分肯定。好的设计可以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创造经济与品牌价值,创造新的市场,获得溢价赢利,创造新业态,改变产业与市场格局。因此,创新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创新设计和营销创新的紧密结合。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于增加公司收入,设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设计为驱动力的公司已经显示出其商业优势,它们的利润甚至十倍于一般企业的。商人必须开始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罗杰·马丁
多伦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
具体物品的设计仅仅是设计的一个方面,设计是让技术能够服务于人类的方式,更是对科技、商业与资本,生态与资源,人类与社会的一种协
调方式。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
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
设计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战略武器。
——菲利普·科特勒
现代营销学之父
设计思维可以被描述成这样的一种方法:运用设计师的感性和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技术上可实现,通过可行的商业战略可将其结果转化成符合消费者价值观的市场机会。
——蒂姆?布朗
IDEO总裁
商业是设计的基本属性和最终目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关注商业模式和设计如何结合,设计在企业决策中如何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商业创新设计》的作者们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书中内容可以帮助大家以视觉化的方式思考商业模式,如
何进行创新设计。
—— 何人可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商业创新设计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公司运行机制的修修补补,已经延伸到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对有效支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设计团队之间的协作、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 胡志勇
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主席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未来,新生代的商业创新将是出色的创新设计与不断进步的商业模式两者整合的结果。《商业创新设计》一书让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思想互相渗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新式商业创新进行了阐述;向设计者们指明了商业创新的道路,为创
业者们提供了设计引导下的商业模式新思路。
—— 孙守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 临时组) 成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企业是组织生产、将需求转化成商品的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设计师重要的从业平台。现代企业的产生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的计划产物。了解企业的属性、成长规律和组织原则不仅仅是为了更
好地让设计服务于它们,也是拓展设计学科研究范畴的重要机遇。《商业创新设计》一书适时地研究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也值得期待!
—— 辛向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序
前言
专家推荐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部分——设计概论
商业策略的改变
商业创新设计是什么
关于商业创新设计的思考
商业创新设计的基因
商业创新设计的价值
第二部分——设计工具
商业创新设计的工具箱
创新十环
假如……会怎么样
设计民族志
移情图
使用者旅程图
亲和图
思维脑图
六顶思考帽
用户价值图
评估矩阵
头脑风暴
行为风暴
概念提炼
未来雷达图
消费趋势画布
原型法
故事板
人物原型
价值机会分析
狩野顾客满意度模型
商业折纸
商业模式画布
颠覆式商业报告
商业模式创新地图
战略路线图
第三部分——设计实践
商业创新设计的实践
知足个性化鞋类定制平台:鞋业定制的商业创新设计:
城市混合动力个人代步工具:公共交通行业的商业创新设计
云造在线设计品定制平台:制造业的商业创新设计
酷仓宝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行业的商业创新设计
思信O2O 明信片定制:邮政行业的商业创新设计
無中手工艺众筹和孵化平台:手工艺行业的商业创新设计
后记
参考文献
书中的图标
作者介绍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扶持创新设计,培养设计人才,振兴设计产业,倡导设计文化,借重创新设计整合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创建著名品牌。英国、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先后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制定“国家设计振兴政策”,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着力扶持。未来10 年将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迎接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社会向全球知识经济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信息知识大数据成为创新设计的基础资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设计的共同目标,全球网络协同成为创新设计制造服务的重要特征。因此,加强创新设计,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集成创新,创新产品、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以创新设计主导的世界著名企业和品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设计的目标始终是赋予产品和系统更卓越的功能、更优美的形式,给人们更美好的身心感受,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满足和引领社会和市场需求。商业是最终实现设计价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十八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创新设计要综合技术的可行性、用户需求的引领性和商业模式的创造性。只有通过原始创意创新的设计,将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制造服务、经营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创新设计的工程化和规模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创新经营服务模式,才能引领市场而又不受制于人。
在世界多元、包容、和谐的发展大趋势下,设计团队、设计方法和业态将发生新变革,形成全球网络设计制造与经营服务融会一体协同创新的新格局。未来的设计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和谐发展、综合提升。未来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中高端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也要满足普罗大众可分享的多样化、差异性的需求,更将满足和引领个性化、分布式、定制式与全球绿色智能制造服务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好的设计可以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创造经济与品牌价值,创造新的市场,获得溢价赢利,创造新业态,改变产业与市场格局。因此,创新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创新设计和营销创新的紧密结合。
《商业创新设计》一书阐述了商业创新设计的理论背景、工具方法和应用案例,反映了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在商业设计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值得充分肯定。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致力于创新设计的研究探索,致力于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实践、应用创新设计,共同谱写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新篇章!是为序。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本关于商业创新设计的书,坦率地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心烹制的米其林三星菜单,理论框架扎实,逻辑清晰得让人敬佩,但落到实际操作层面,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作者对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解构和重塑,尤其是在流程化和工具化方面的探讨,简直可以作为教科书使用。他像一位严谨的建筑师,先为你描绘出宏伟蓝图——从洞察用户需求到快速原型迭代的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步骤和图表。我尤其欣赏他对“失败的价值”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嵌入到反馈回路中的关键数据点。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一个疑问:这些完美的模型,如何应对那些根本无法被量化、充满人性幽微之处的商业困境?比如,当市场情绪突然逆转,或者核心团队内部产生不可调和的理念冲突时,书中的那些优雅的“矩阵分析”和“利益相关者图谱”是否还能奏效?它提供了极佳的“怎么做”的指南,却似乎对“在真实商业泥潭中,如何保持创新韧性”的讨论略显单薄,留给我的更多是理论上的满足感,而非实战中迎刃而解的畅快淋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完成了严密理论考试的学徒,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但真正踏入江湖,还需要一场更粗粝的实战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视觉享受,每一页的留白、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用户体验”近乎偏执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设计精神的致敬。内容上,它更像是一部企业战略家的沉思录,而非一线产品经理的操作手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宏大,他总是将目光聚焦于顶层设计,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创新机制,撬动整个组织的变革。他提出的“颠覆性创新与渐进式改进的平衡艺术”,让我对公司内部常态化的“维持现状”倾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引用的多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跨国巨头的转型故事,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示了自上而下的变革是如何被设计和推动的。但对于那些资金有限、组织扁平化的初创企业而言,书中的许多建议,比如建立跨部门的“创新孵化中心”或者进行大规模的“文化重塑工作坊”,读起来多少有些遥不可及。它更适合那些已经站在行业高地,需要规划未来十年航向的领导者。对我个人而言,虽然能从中汲取到战略层面的启发,但将其转化为日常的、可执行的行动纲领,中间的“解码”过程依然漫长而艰巨。它给了我“看清全局”的眼镜,但没有提供“徒手攀登”的绳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高处不胜寒”。它站在行业制高点,俯瞰着商业创新的全景图,描绘了一幅由顶尖人才和资源驱动的创新蓝图。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自信和权威性,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达,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感,仿佛你刚刚被授予了参与定义未来的权限。他对于“价值网络重构”的分析,尤其是如何识别和瓦解传统产业链中的权力节点,是我在其他任何商业书籍中都未曾见过的独特见解。这种前瞻性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然而,也正是这种“宏大叙事”的风格,让我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它更像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宣言”,而非指导当代人如何穿越迷雾的“地图”。我读完后,更多的是对这种未来图景的向往和敬畏,而不是立刻能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手中正在执行的项目中的具体行动。它更适合作为一份“愿景文件”来阅读,激励人心,但缺乏将这种宏大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每日可追踪的“KPI”和“里程碑”的实操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说实话,读起来有些吃力,仿佛在攀登一座陡峭的知识阶梯,每上升一级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消化作者抛出的复杂概念。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商业畅销书那样,擅长用简短的章节和精炼的结论来迎合读者的碎片化时间。相反,它要求读者沉浸其中,甚至需要反复回溯前文才能真正理解某个新术语的上下文。作者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涉及到的社会学、经济学乃至行为心理学的交叉引用之广,令人叹服。他试图构建一个闭环理论,将外部环境的压力、内部资源的调配、以及最终的市场反馈,全部纳入一个高度精密的模型之中。这种学术性的严谨性,无疑提升了本书的深度,但也牺牲了部分可读性。我甚至需要在阅读时,手边常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链条。对于追求快速成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挫败感,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快捷方式。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考验的不是冲刺速度,而是持续的耐力和对复杂逻辑的驾驭能力。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用户心智模型”的深度同情,这使得本书虽然理论色彩浓厚,但内核却依然保持着人本主义的温度。书中有一段关于“同理心陷阱”的探讨,非常精妙。作者指出,过度沉溺于对现有用户痛苦的解决,往往会导致企业错失下一个时代的机遇,因为新一代用户的心智模式尚未形成。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团队日常进行的焦点小组访谈的局限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灵导师,它引导你去质疑那些你深信不疑的“真理”。比如,它挑战了“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教条,提出在某些高风险领域,精准的、慢速的验证可能比盲目的快速迭代更具价值。然而,虽然这本书在“为什么创新如此困难”的哲学层面探讨得非常透彻,但在实际的“项目管理”环节,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如何在敏捷开发周期内,有效地融入这种需要长时间沉淀的深度用户洞察,书中的技术实现和时间轴管理建议相对模糊,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过大,以至于我不得不去翻阅其他关于项目管控的书籍来填补这部分空白。
评分书还不错哦,快递态度也蛮不错的。
评分书很一般一般一般!
评分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依旧是京东的特长,支持京东物流!
评分买来,还没来得及看,不过物流给力
评分总的来说,作者花了两年时间打造出来的内容实属不易,比很多引进的外文设计、创新都要好。值得推荐和购买。
评分果然不错,但是感觉有点贵,有点失望吧,但是挺。。
评分可以吧,书挺好的,收益颇多。
评分这本书有三个部分,
评分物流很快~ 应该是正品吧~ 经常在这里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