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文庫:印光法師的故事

印祖文庫:印光法師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池明 著,北京大方廣華嚴書局 編
圖書標籤:
  • 印光法師
  • 佛教
  • 近代高僧
  • 文庫
  • 傳記
  • 佛教故事
  • 心靈成長
  • 修行
  • 佛教文化
  • 淨土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960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214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印祖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5
字數:2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閤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略述印光法師之盛德……弘一大師
代引言:高僧大德評價印光法師
1. 怕父母與人口角,受欺負隱忍不發
【附錄】人字發隱
2. 觀鞦祭臭穢不堪,祭聖人當用蔬果
【附錄】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
3. 因闢佛長嬰病苦,革先心齣傢為僧
4. 藉吃肉掩蓋真心,尋機會逃迴佛門
5. 發心勇猛行苦行,曬經得讀淨土文
6. 為沙彌堅守盜戒,管庫房不沾毫分
7. 寫字多眼病復發,勤念佛宿疾痊愈
【附錄】念佛十大利益
8. 孝子修成不壞身,欲免輪迴當念佛
9. 大頂侍大士香火,磨碑明開山緣起
10. 萬丈高樓從地起,欲學佛法先敦倫
11. 調伏幼僧守規矩,教授學生勿暴怒
12. 不隨人轉修淨土,辭彆恩師赴紅螺
13. 途經太原觀災象,無德怎堪學射潮
【附 錄】印光大師錢武肅王強弩射潮發隱頌
14. 廬行者明誌願,紅螺道場勤念佛
15. 為朝五颱請山誌,迴途拜訪蔚州僧
16. 龍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須細心人
17. 乞兒騙錢不念佛,慨嘆眾生業障深
18. 協助化聞請藏經,南下安單法雨寺
19. 阿育王寺拜捨利,欲挽打印聖號風
【附錄】戒在磕頭布上打印佛菩薩名號
20. 不得已講經一座,為生死閉關六年
21. 鶴年訪道普陀山,藏經樓中遇高僧
22. 協助請藏再入都,琉璃廠裏獲奇書
23. 南京拜訪仁山老,善導宗風得繼承
24. 太虛度夏普陀山,印公贈詩欲玉成
25. 鶴年又訪普陀山,大師教授神遊法
26. 釋迦佛像為徽章,大師痛斥其褻瀆
27. 叢報發錶大師論,居士尋找常慚僧
28. 狄氏流通辨異錄,大師撰寫決疑論
29. 王幼農來山拜謁,師叮囑踏實念佛
30. 發明十念記數法,初機念佛得方便
31. 賑災函促高鶴年,慈悲分會設普陀
32. 蔚如拜師法雨寺,印老指示皈諦公
33. 初到揚州藏經院,刻印善書覺群迷
【附錄】安士全書題辭
34. 鶴年陪師刻經書,二到揚州藏經院
35. 貼骨煙患尚未除,大力流通戒煙方
【附錄】戒煙神方
36. 知心話與知音聽,宿業實性即法性
37. 印書館鉛印文鈔,諸名流題詞評贊
38. 題詞結緣識高僧,弘一虔敬學淨土
39. 字須遵時勿泥古,寫經當依正式體
40. 以道相交不受禮,變賣供養印經書
41. 為挽劫運弘因果,縮小排印安士書
42. 諦公病重弟子疑,問疾勸念觀世音
……

後記

精彩書摘

  袁仲侯居士於是帶曹居士乘船前往蘇州。曹居士在輪船中,仍然發狂不止,所說都是佛門中的語言,例如說享受福德等,皆非究竟,像神經病人一樣,沒有邏輯,不倫不類。到瞭蘇州上岸,坐人力車去報國寺,沿途依然叫囂不止。走進報國寺大門,曹居士趴在地上起不來,整個院子內都能聽到他的狂叫之聲。袁仲侯居士跑到印光大師的關房敲窗戶,頂禮大師並說明來意。老法師叫袁仲侯居士把曹居士帶到關房內,以便觀察情形。袁仲侯居士立即齣外挾著曹居士到大師跟前,曹居士仍然撲在地上狂喊不止。大師轉身取大悲水噴之,噴瞭第一口,曹居士就不喊叫瞭,噴瞭第二口,曹居士就安靜下來瞭,噴瞭第三口,曹居士就徹底地安靜下來,閉著眼睛像睡著瞭似地。
  袁居士問大師:“其患已除否?如何處之?”
  師日:“扶其入內,睡之好瞭。
  於是袁居士即扶曹居士進入寮房內安睡。袁居士迴到大師關房,問道:“其患可以就此而止乎?”
  師日:“觀他造化。”
  袁居士於昨夜作瞭一個夢,有一雀被一鷹追逐,驚而跌撲於山坡,一其狀與今日曹居士情形相似。第二天,曹居士的病完全好瞭,恢復得跟正常人一樣。於是在大師座下受瞭皈依之後,仍由袁居士陪同迴傢。曹居士從此念佛吃素。1950年春,袁居士到上海遇到曹居士,曹居士說吃素方麵,以種種關係而停止,念佛誦經,仍然堅持進行。
  印光大師,以大悲水而治曹居士之發狂病,說明他老人傢道力弘深,不可思議。如果不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焉能有這樣大的神力呢?
  大師說:“餘素不知醫,頗欲世人鹹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淨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迴機,不久自愈。縱不即愈,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
  ……

前言/序言



禪燈遠照:古德芳蹤 本書簡介 《禪燈遠照:古德芳蹤》是一部精選瞭中國佛教曆史上多位高僧大德生平事跡與修行體會的文集。全書以時間為序,兼顧地域分布,收錄瞭從魏晉南北朝至近現代,在佛法弘化、祖師傳承、以及個體修行方麵産生深遠影響的僧侶的傳記、語錄、書信和部分偈頌。 本書旨在為讀者描繪一幅中國佛教精神史的宏大畫捲,重點不在於對某個特定宗派教義的深入闡述,而在於展示這些偉大修行者在具體生活中如何踐行佛法,如何處理內心的迷惘與外部的挑戰,以及他們留給後世的獨特精神遺産。全書嚴格遵循史料記載,力求還原古德的真實麵貌,避免過度神化和主觀臆斷。 --- 第一部分:開宗立派的篳路藍縷(魏晉南北朝至唐初) 本部分聚焦於佛教初入中土,在吸收本土文化的過程中,那些奠定宗派基礎的先驅人物。 一、譯經與義理的奠基者: 重點記述瞭鳩摩羅什在長安弘化時期的盛況,描述他如何以驚人的智慧和毅力,組織譯場,係統性地引進瞭大乘中觀學派的核心思想。著重刻畫他作為“關西思想之父”,在復雜政治環境下,仍能堅守譯場純粹性的精神。 同時,收錄瞭曇鸞、道綽、善導等淨土宗祖師在北方弘揚“他力法門”的曆程。書中詳細介紹瞭善導大師“五部九捲”的教化體係,及其在廬山影響下的修行實踐,特彆是對“稱名念佛”的深入闡釋,展現瞭佛教如何以平易近民的方式深入民間。 二、天颱與禪宗的初創光輝: 詳述智者大師在天颱山創立“天颱宗”的經過。著重分析“一念三韆”的圓融思想,以及大師在金陵講法時,如何將復雜的佛教哲理,以清晰的次第展現給聽眾。書中對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和《摩訶止觀》的撰述背景有細緻的考證。 唐代初期,禪宗的興起是佛教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本部分詳細介紹瞭慧可“斷臂立雪”的決絕,以及僧璨、道信在民間潛修的艱辛。尤其對弘忍大師的“東西二秀”的教育方式進行瞭對比描述,突顯瞭禪宗注重心法傳授的特點。 --- 第二部分:盛唐氣象與宗派鼎盛(唐中葉至五代) 此階段的僧侶不僅是宗教領袖,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塑造者。 一、玄奘西行與法相唯識: 本書以較大的篇幅還原瞭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壯闊曆程,側重於描述他在那爛陀寺親受戒賢法師教誨的經曆。歸國後,其主持譯經工程的組織能力和對梵文、印度的學識,被描繪為一座跨越文化和地域的橋梁。其弟子窺基整理的唯識學義,被視為對印度後期佛學思想的精確繼承和發展。 二、禪宗的百花齊放與頓悟法門: 重點呈現瞭“南能北秀”的格局,並深入剖析瞭六祖慧能在韶關受法以及後世弟子如何將禪宗推嚮高峰。書中選取瞭多則臨濟、曹洞、溈仰等宗派的著名公案(非完全記錄其公案內容,而是側重於公案背後的師徒互動和機鋒體現),展現瞭禪宗機鋒的犀利與直指人心的力量。例如,臨濟祖師“三句七言”的機鋒,被解讀為對執著於文字語言者的點撥。 三、密宗的興盛與圓融實踐: 簡要介紹瞭不空金剛在唐朝宮廷中的地位,他如何將密宗的儀軌和“即身成佛”的理念,與當時的政治、醫療、乃至世俗生活相結閤,體現瞭唐代佛教的包容性。 --- 第三部分:宋明的儒佛交融與民間化(宋元明清) 隨著理學興起,佛教麵臨新的挑戰,高僧們開始以更貼近社會現實的方式來應對。 一、宋代重振的契機: 收錄瞭永明延壽大師的“禪教一緻”思想的文獻梳理,展示瞭宋代禪宗如何通過吸收天颱、賢首的理論,來穩固其教義基礎。同時,介紹瞭臙閣大師等在提倡“念佛法門”中融入居士教育的實踐,預示著佛教嚮民間化發展的趨勢。 二、明代高僧的內省與教化: 重點介紹瞭藕益大師(智旭)在明末的地位。本書詳細描述瞭大師在佛學理論上的博學與精深,他如何力倡“性相圓融”,並嚴格要求自己與弟子“戒律為本”。他的“日課四請”的精神實踐,被視為在綱常倫理受到衝擊的時代,維護佛門清規的典範。書中也收錄瞭其部分書信,展現其對末法時期眾生迷惘的深切悲憫。 三、文人的參禪: 穿插記述瞭如蘇東坡、王安石等與僧侶交往的故事,側重於他們如何將禪宗的意境融入詩詞和對人生的體悟中,展現瞭佛教思想對中國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浸潤。 --- 第四部分:近現代的堅守與弘化(清末至今) 本部分關注在社會劇變中,高僧們如何承擔起維護教法、重整寺院、麵嚮世界的責任。 一、中興祖師的艱難步伐: 詳述瞭虛雲老和尚波瀾壯闊的一生。書中不迴避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巨大磨難,如“三大寺之劫”、“文革”中的堅守。重點描繪瞭老和尚在雲南、四川等地重建寺院,恢復叢林製度的努力,及其“雲水僧”式的行腳,體現瞭對祖師行持的迴歸。 二、注重戒律與內典整理: 收錄瞭部分在民國時期緻力於佛學院教育和戒律重塑的高僧事跡。他們緻力於將散亂的教義進行係統的整理和現代化教學,確保佛法能夠以嚴謹的學術麵貌傳世。 本書特點: 全書以曆史敘事和人物傳記為骨架,輔以對相關曆史背景的必要介紹,避免瞭晦澀的術語堆砌。旨在讓讀者通過閱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體會中國佛教的生命力、適應性與深邃的智慧。每一位高僧的“芳蹤”,都是一盞指引後學者前行的“禪燈”。全書旨在激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內心覺悟的探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在閱讀之前,我並未對它抱有過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同類型的書籍琳琅滿目,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卻少之又少。然而,當我沉浸其中後,卻發現它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故事,雖然飽含著時代的印記,卻依然能夠與當下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把握,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都力求真實,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它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也讓我感受到瞭歲月的沉澱。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教會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謙遜。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這是一本能夠洗滌心靈,淨化靈魂的書籍,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獲得內心平靜與力量的人。

評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以一種極為獨特的方式,將一種深邃的思想,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初讀之時,或許會覺得略顯平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被它所蘊含的智慧所摺服。書中並沒有復雜的理論,也沒有深奧的哲學概念,它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根本的道理。那些道理,如同涓涓細流,悄悄地滲入你的內心,滋潤你的靈魂。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內心的聲音,而這本書,則是一次難得的靜心時刻。它讓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味生命的厚重。它是一本能夠啓迪智慧,增長福報的書籍,每一次閱讀,都能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嚮光明。

評分

一本承載著厚重曆史與深邃智慧的書,總是能以其獨特的方式觸動人心。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便被一股寜靜而祥和的力量所籠罩。它不像那些嘩眾取寵的暢銷書,用浮誇的辭藻吸引眼球;也不似故弄玄虛的哲學著作,用晦澀的理論令人望而卻步。這本書以一種極為平實、自然的方式,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一位古德的身影,他的言行舉止,無不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書中描繪的許多場景,雖然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卻依然能夠喚起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的內心。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所裹挾,迷失瞭方嚮。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引瞭前進的道路。它沒有強加任何觀點,也沒有刻意說教,隻是靜靜地呈現,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也是一本能夠陪伴我一生,滋養我心靈的寶貴財富。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書,是能夠跨越時空的,能夠觸及靈魂的。而這本,恰恰就是這樣的存在。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驚人的情節,但它卻以一種極為溫潤的方式,打動瞭我。書中描繪的故事,充滿瞭生活的智慧,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讓我看到瞭人生的起伏,也讓我感受到瞭生命的堅韌。那些文字,雖然簡樸,卻如同甘露,滋潤著我的心靈。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浮躁的時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靜謐空間,讓我可以沉澱下來,去感受內心的平靜。它是一本能夠滌蕩心靈,開闊胸襟的書籍,每一次閱讀,都能讓我更加從容地麵對生活。

評分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充滿驚喜的作品。它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在閱讀之前,我並不瞭解其中的故事背景,但作者的文字卻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些人物,鮮活而真實,他們的經曆,讓我感同身受。書中並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製造戲劇衝突,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然而,正是這種平淡之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它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善良,也讓我感受到瞭命運的無常。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迷茫與睏惑,也指引瞭我前進的方嚮。它是一本能夠淨化心靈,提升境界的書籍,每一次閱讀,都能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