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0684-2012):化学工业炉金属材料设计选用规定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Selected Metal Material in Chemical Industrial Furnace]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0684-2012):化学工业炉金属材料设计选用规定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Selected Metal Material in Chemical Industrial Furna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化工行业标准
  • HG/T 20684-2012
  • 化学工业炉
  • 金属材料
  • 设计选用
  • 规范标准
  • 工业标准
  • 材料工程
  • 冶金工程
  • 化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910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438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Selected Metal Material in Chemical Industrial Furna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化学工业炉设计选用金属材料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G/T 20684-2012):化学工业炉金属材料设计选用规定》适用于一般化学工业炉对金属材料的设计选用。本标准对金属材料的设计选用主要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化学工业炉而言。对金属材料有特殊要求的化学工业炉,则应根据相应设计文件的要求加以选用。材料的质量、规格和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目录

1 总则
2 一般规定
3 材料的技术要求
4 材料的使用范围与限制

5 炉用金属材料的设计选用
5.1 设计选用规则
5.2 材料的设计选用
5.3 各类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6 焊接材料的选用要求
6.1 遵循的标准
6.2 设计选用的原则
6.3 焊接材料的修改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材料的高温性能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同种钢和异种钢材料焊接时的焊接材料选择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炉窑技术革新与材料前沿:高性能特种合金在现代工业热处理中的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工业热处理领域中,尤其是高温、高压、强腐蚀环境下,对金属材料提出的严苛要求及其应对策略。重点关注了围绕新型特种合金的开发、性能优化、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设计等核心议题展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 本书摒弃了传统化工行业对常规材料的静态规范性描述,着眼于动态工况下的材料行为学。内容聚焦于航空航天、核能、先进能源装备(如IGCC、氢能储存与转化)等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而非传统的化工流程设备设计选型。 第一部分:极端环境下的材料科学基础与失效机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极端热力学和化学势场中,传统材料面临的失效挑战,并引入了前沿的材料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1.1 高温蠕变与应变-时间行为的非线性模型: 详细阐述了超塑性、热机械疲劳(TMF)以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重点分析了晶界扩散、位错运动的能垒变化,以及在复杂应力循环下,材料内部微结构(如第二相粒子钉扎、晶粒尺寸效应)的演变规律。引入了基于物理机制的本构模型(如基于损伤演化的模型),用以更精确地预测材料在非均匀温度梯度下的长期行为。 1.2 氧化、硫化与高温腐蚀动力学: 超越了基础的“氧化膜形成”概念,本书详细探讨了气氛中活性组分(如H₂S、HCl、水蒸气)对合金表面钝化层的破坏过程。分析了选择性氧化/脱合金化机制在镍基和铁铬铝基合金中的表现,特别关注了高氧势(Po2)和低氧势(Po2)交替环境下的循环腐蚀效应。引入了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TEM、XPS)获取的腐蚀前沿数据。 1.3 辐射损伤与辐照脆化机理(针对核级应用): 针对反应堆或加速器环境中使用的结构材料,详细解析了中子辐照导致的空位/间隙原子缺陷簇的形成、迁移与聚集。探讨了辐照下材料硬度、韧性及尺寸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特别是针对新型含硼或含稀土合金的抗辐照性能提升策略。 第二部分:高性能特种合金的材料设计与合成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为应对上述挑战而新开发的先进合金体系及其制备工艺,强调“材料由设计产生”的理念。 2.1 先进镍基高温合金的设计理念与微观结构控制: 深入介绍新一代单晶(SX)和定向凝固(DS)镍基合金的设计原理,重点讨论了固溶强化元素(如Re、Ru、W)的协同作用及其对γ'相形貌(如尺寸分布、体积分数)的精确调控。分析了先进合金中拓扑密排相(TOPSE)的抑制技术及其对材料抗蠕变寿命的决定性影响。 2.2 高熵合金(HEA)的相稳定性与多组元设计: 全面梳理了高熵合金(具有等原子或近等原子比例的五元以上合金体系)在极端环境下的潜力。探讨了其“成分高熵效应”如何稳定FCC、BCC或Laves相等复杂相结构。重点讨论了基于计算热力学(CALPHAD)方法指导下的成分筛选和微结构预测,以实现高韧性和高强度并存的合金体系。 2.3 增材制造(AM)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与挑战: 讨论了激光熔融沉积(SLM/LPD)等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复杂高温部件中的应用。核心内容聚焦于增材制造特有的凝固速率梯度导致的微观结构异质性、残余应力、以及宏观尺度的孔隙率控制。提出了针对AM部件的后处理(如热等静压HIP)优化方案,以消除制造缺陷并优化性能。 第三部分:先进计算模拟与材料性能预测 本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科学工具来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评估,替代传统耗时的试错法。 3.1 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DFT计算合金体系中点缺陷的形成能、扩散激活能,以及合金化元素在晶格中的偏聚倾向,从而预测材料的长期稳定性。 3.2 晶格动力学与热力学性能的关联: 讨论了如何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原子尺度上解析高温下原子迁移率和热导率的变化规律,为高性能热障涂层(TBCs)的界面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3.3 基于机器学习(ML)的材料性能数据库构建与预测: 介绍了如何利用现有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构建多尺度材料性能数据库,并应用回归、分类等ML算法,实现对未知合金配方在特定工况下的性能快速筛选和寿命预测。 --- 本书的特色与适用读者群: 本书的视角完全集中于前沿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在极端热工环境中的应用,内容高度依赖于现代材料物理、计算化学以及先进表征技术。它不侧重于化工设备制造标准或传统材料的规范引用,而是致力于推动材料边界的拓展。 目标读者包括: 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 对高温合金、高熵合金研发有深入兴趣者。 2. 航空航天、核能、先进能源领域的结构设计工程师: 需要了解非传统合金体系性能极限及失效机制的专业人士。 3. 热处理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师: 关注增材制造对材料微结构调控影响的实践者。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掌握理解并设计下一代承受极端负荷的工业材料所需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这本标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新知识,不如说是在校正过去因为经验不足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它像一面冷峻的镜子,照出了行业内许多长期存在的、被经验主义掩盖的隐患。特别是关于特定重污染工艺(如含硫或含氯介质)下的材料失效案例分析(虽然不是直接的案例描述,但其规范的制定逻辑隐含了这些信息),让人对材料的“选择性腐蚀”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它教会我,在化工炉的设计选型中,性价比的考量必须退居二线,首要原则永远是“零失效”的追求。每一次材料的升级换代,都对应着对现有工艺风险的有效规避,而这本规范,就是指导我们完成这场“材料升级”的权威路线图。它对细节的把控,直接决定了数十亿资产的稳定运行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评分

作为一本专业标准,它在细节的“较真”程度上,简直达到了偏执的地步。我一直在寻找一套可以统一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炉体维护材料采购标准的依据,而这本HG/T 20684-2012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描述语言非常“工程师化”,充满了专业术语和量化指标,对于习惯了模糊描述的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其背后的化学热力学和材料科学原理。但一旦跨过这道坎,你会发现其提供的规范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例如,在涉及焊接修复材料的选择时,它对焊缝金属与母材的残余应力匹配、焊后热处理(PWHT)的温度窗口都有着近乎苛刻的限制,这直接关系到修复后的炉体能否承受下一次启动过程中的热冲击。这种对“连接点”这一薄弱环节的重点关注,体现了制定者对设备整体可靠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非标准工况”的隐性覆盖上。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设备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非稳态操作,比如紧急停机、负载波动或者催化剂更换带来的温度骤降。许多标准只关注了稳态设计,但这部化工行业规范却非常务实地考虑了这些“意外”时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材料能承受1000℃,而是深入探讨了材料在从800℃到200℃快速冷却过程中,不同合金晶界敏感性导致的脆化风险。这种对动态行为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材料“安全裕度”的理解。它促使设计者不仅仅满足于静态的安全系数,更要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材料演变特性,特别是高温蠕变和应力松弛在长期服役中对结构完整性的潜在威胁。

评分

这本厚重的技术手册,光是封面上的标准编号和冗长的名称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深入其中后,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枯燥的规范集。它更像是一部冶金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之间的“秘密协定”。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和图表背后,是无数次爆炸、腐蚀和高温失效的惨痛教训凝结而成的智慧。这本书并没有过多纠结于宏大的行业发展叙事,而是直接切入了最核心的矛盾:在极端苛刻的化学反应环境中,如何挑选出能够长久服役、保证安全和效率的金属材料。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不是理论模型,而是可以直接套用的“救命稻草”。比如,关于不同等级不锈钢在特定酸性介质下的耐点蚀性能对比,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精确到具体的温度区间和压力波动范围,这种操作层面的精准度,是其他通用材料手册里绝对找不到的宝藏。它强迫你放下对“差不多就行”的侥幸心理,转而像对待精密仪器一样对待炉体结构的选择。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标准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逻辑的严谨与宏大。它不仅仅是一个材料清单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工业炼狱地图”,清晰地标示了每一种材料在特定操作条件下可能遭遇的“磨难”。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材料选型原则时所展现出的层层递进的思维路径。它不像有些标准那样生硬地规定“A材料配B工况”,而是先建立起腐蚀机制、热疲劳和蠕变等基础失效理论的框架,再引导读者根据实际炉体设计参数(如壁厚、热循环频率)去反推最适宜的合金体系。这种由宏观环境到微观材料特性的推导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举例来说,针对高温氧化环境,它不仅仅给出了铬含量要求,更结合了氧化皮的致密性和附着力的长期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让材料的“耐久性”真正落地,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抗氧化指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