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uideline of Emergency Plan for Typhoon Preven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uideline of Emergency Plan for Typhoon Preven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防台风
  • 应急预案
  • 行业标准
  • SL611-2012
  • 灾害防治
  • 安全生产
  • 规范标准
  • 应急管理
  • 预案编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53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uideline of Emergency Plan for Typhoon Preven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字数: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和备案的机构和程序;
  ——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的技术要求;
  ——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规定了防台风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和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受台风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区)防台风应急预案的编制。受台风影响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单位防台风应急预案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内页插图

目录

1 范围

2 总则
2.1 预案编制依据
2.2 预案编制要求
2.3 编制单位和审批权限
2.4 预案修订要求
2.5 预案内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1 指挥机构
3.2 办事机构

4 监测预报、预警与预防
4.1 监测预报
4.2 预警
4.3 预防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 Ⅳ级应急响应
5.3 Ⅲ级应急响应
5.4 Ⅱ级应急响应
5.5 I级应急响应
5.6 信息发布
5.7 应急响应结束

6 保障措施
6.1 队伍保障
6.2 电力保障
6.3 信息保障
6.4 交通保障
6.5 治安保障
6.6 物资保障
6.7 卫生保障
6.8 生活保障
6.9 资金保障
6.10 宣传保障

7 善后工作
7.1 灾后救灾工作要求
7.2 工程或设施损毁应急修复要求
7.3 补偿要求
7.4 总结评估要求

8 附则

前言/序言


备战风暴:面向复杂环境的应急管理与规划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复杂灾害情景,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它摒弃了针对单一特定灾害的传统应对模式,转而强调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韧性的综合应急系统。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风险的复杂性建模与适应性响应”。它首先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由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全球供应链相互依赖性增强所带来的复合型、叠加型灾害风险特征。传统的线性风险评估方法已不足以应对这些非传统威胁,因此,本书引入了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风险情景构建方法,帮助管理者跳出孤立的灾害视角,理解系统层面的脆弱性。 第一部分:综合风险认知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构建有效应急体系所需的理论基础。它不再将自然灾害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之中进行考察。 脆弱性与韧性的再定义: 深入探讨了社会脆弱性的多尺度性——从个体心理韧性到社区物质抵抗力,再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恢复力。重点介绍了如何量化和评估基础设施关键节点的耦合脆弱性,例如能源、交通和通信系统的连锁故障模式。 情景规划与不确定性管理: 阐述了如何运用压力测试、德尔菲法以及基于代理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来模拟“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书中提供了构建多重未来情景的详细步骤,强调预案应具备“鲁棒性”(Robustness)和“可塑性”(Plasticity),即在已知压力下保持功能,并在未知压力下快速重构的能力。 第二部分:跨部门与跨层级的协同机制 应急响应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决策链条的顺畅与协作网络的紧密程度。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指导构建超越传统行政边界的协同框架。 治理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讨论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NGOs)之间的权限划分、信息共享协议和资源调配机制。书中提出了“分布式指挥与集中决策协调”的混合模型,以解决信息时滞和资源僵化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态势感知: 强调在高度不确定和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下,如何利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社交媒体分析(SMA)和大数据技术来建立实时的、多源融合的态势感知平台。重点阐述了“信息污染”与“信息茧房”对决策制定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了应对策略。 跨界协作中的法律与伦理考量: 探讨了在跨区域、跨国界援助中,关于责任认定、数据隐私保护以及资源公平分配的法律框架和伦理准则,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的及时性和合规性。 第三部分:预案的动态编制与演练评估 本书认为,应急预案不是静态文件,而是持续演进的管理工具。因此,预案的编制过程必须是迭代的、基于反馈的。 “基于能力的规划”(Capabilities-Based Planning): 引导读者将规划重点从具体的威胁转移到所需的关键能力上(如快速疏散能力、医疗冗余能力、通信恢复能力)。通过能力矩阵分析,识别短板并制定针对性的能力建设计划。 情景驱动的演练设计: 提供了设计高保真、高压力的桌面推演(Tabletop Exercises)和功能性演练(Functional Drills)的方法论。重点是如何在演练后进行“有效性后评估”(Effectiveness After-Action Review, AAR),并确保评估结果能够无缝嵌入到预案的下一次修订中,形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技术赋能的预案执行: 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实时建模,并在预案激活时,利用这些模型进行快速影响分析和最优行动路径推荐。 第四部分:长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应急管理并非止于灾害结束。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灾后快速恢复(Recovery)到长期韧性建设(Resilience Building)的平滑过渡。 “重建更美好”(Build Back Better)的实施路径: 提供了将气候适应性措施、绿色基础设施和社区参与机制融入重建决策的实用工具。强调恢复工作应同步解决导致初始脆弱性的结构性问题。 心理健康与社会资本的重建: 关注灾害对社区心理和文化遗产的长期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心理急救体系和社区赋权项目,以加速社会资本的重聚,这是社区抵御未来冲击的关键软实力。 本书旨在为政府部门、基础设施运营方、大型企业应急管理者以及灾害风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超越传统SOP(标准操作程序)的、面向未来挑战的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指南。它强调的重点是:在复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如何通过预见性规划和灵活的系统设计,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提升整体系统韧性的契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导则,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密密麻麻的图表和符号,它几乎不容许任何模糊地带。我个人对这类带有强烈指令性的文本一直持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在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标准化无疑是抵御风险的坚固防线,每一项规定都像是为不同情境下的“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怎样”提供了明确的对冲方案。另一方面,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有些乏味。我期待的是一些关于“如何预测台风登陆点微小误差对地方影响”这类更具技术深度的讨论,或是关于不同水利设施(如堤坝、水库、排涝系统)在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的极限承受能力分析。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预案”的编制上——即在已知风险下,如何确保流程不中断、责任不缺失。对于如何提升基础设施本身的抗灾韧性这一更根本的问题,书中涉及的篇幅相对有限,更多是停留在“评估现有设施”的层面,而非“如何升级现有设施”的层面。对于非水利系统出身的读者来说,理解其中大量术语和引用标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晦涩的条文中迷失方向,无法抓住其核心精神。

评分

老实说,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波澜壮阔的防汛抗灾画面,而更像是一个层级分明、审批流程严谨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冷静、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或比喻性的词汇。它像是一部技术规格说明书,专注于描述“是什么”和“该怎么做”,却很少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我本以为作为一份行业导则,至少会在引言部分对近年来某些重大台风灾害教训进行一些案例剖析,以增强规范的紧迫性和说服力。但即便是提及历史事件,也大多是点到为止,用作引用特定条文的背景依据,而非深入挖掘教训的深度。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本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在试图向非专业决策者或公众普及防灾理念时,可能会显得略微干涩和难以入口。它提供了一套精密的“骨架”,但想要让这个“骨架”真正活起来,还需要后续大量基于本地化场景的填充和演绎,这本书本身并未提供这些生动的“血肉”。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文本的严肃基调,字体清晰,结构分明,检索性良好。对于需要快速查阅特定条款的专业人员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读者,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生态防洪”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理念,比如如何通过恢复湿地、增加城市绿地渗透能力来辅助工程措施。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整体基调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程刚性防御”范畴内。所有的解决方案似乎都围绕着混凝土、钢筋和严格的调度指令展开。在当前全球都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韧性的背景下,这份标准显得有些“时代滞后”了,它在技术上是严谨的,但在理念上略显保守。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有效应对已知威胁的蓝图,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内在弹性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系统,这本书的指引价值就比较有限了。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封面上印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11-2012)”几个大字,透着一股官方的权威性。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抱有一些期待,想着它或许能提供一些系统化、前瞻性的防台风策略,毕竟这是行业标准。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操作手册,侧重于流程的规范和条文的梳理,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台风背后的气象学原理、或是寻找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它将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拆解得极其细致,从前期准备到响应阶段的每一步骤,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比如,在人员组织架构的描述部分,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边界,这无疑对负责具体执行的单位很有帮助,保证了在紧急情况下权责清晰,不易产生推诿。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它似乎缺少了对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的探讨,更多的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既有框架的延续,这让我不禁思考,面对未来可能愈发猛烈的台风,这份标准是否需要更具前瞻性的修订。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为特定岗位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读物,其价值在于其规范性,而非启发性。

评分

这份标准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全面覆盖”,它几乎穷尽了编制一份合格应急预案所需涉及的所有环节。从信息收集、上报机制的层级划分,到物资储备清单的详细列举,再到转移安置点的安全评估标准,条目之繁多令人乍舌。这体现了制定者力求“万无一失”的严谨态度。不过,这种追求完美的覆盖度,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保持其灵活性。台风的路径和强度瞬息万变,任何一份预先设定好的剧本都难以应对所有突发状况。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突发性、非预期事件”的处理机制。例如,当某个关键通信节点意外中断,或预案中指定的专家团队因故无法到场时,预案的“备份方案”或“应急切换机制”是如何规定的?书中似乎更多地强调了预案的“标准化执行”,对于如何鼓励一线人员在极端压力下进行创造性、快速的应变决策,着墨不多。这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更偏向于一个“稳态”下的操作指南,而非一个“混沌态”下的生存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