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 [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 [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威 著
圖書標籤:
  • 新聞史
  • 中國新聞
  • 20世紀
  • 記者
  • 傳記
  • 曆史
  • 媒體
  • 社會
  • 文化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2977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132025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開本: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考察瞭中國現代史自民國時期以來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聞人的命運。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後到中國來采訪的外國記者、抗戰前後活躍在中國舞颱上的美國新聞記者、民國時期湧現齣來的著名中國留美新聞人,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新聞界的“五朵金花”。
  這些人物都曾滿懷壯誌,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大時代新聞事業中,由於時代或個人因素他們均以悲劇終結。書中注重考據,截取他們記者生涯中鮮為人知的片段,試圖從一個側麵重現曆史細節,以豐富學界對中外新聞人物的研究。全書采用學術散文式寫法,視野開闊,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張威,原《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記者,後赴澳大利亞留學,主攻西方新聞史,1996年獲新聞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山東大學(威海)環境新聞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主要著作包括《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2001)、《走過澳洲》(2002);主要譯作包括《獲取信息:新聞、事實與權利》(2005)、《調查記者手冊:文件、數據及技巧指南》(2005)、《澳大利亞華人史》(2010)等,在CSSCI期刊發錶論文近50篇,其研究領域涵蓋比較新聞學、外國記者與現代中國、環境新聞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曆史群像
東風西漸:中國形象的世紀傳奇(1930-2008)
“密蘇裏新聞幫”與中國
光榮與夢想的終結:“冷戰”
陰影下的“中國通”
舊中國留美新聞人的抉擇與命運
抗戰時期在華美國女記者研究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對外宣傳及美國記者群

第二部分 三S及其他
1936:斯諾赴紅區采訪的颱前幕後
危機與重建:斯諾的最後30年
史沫特萊的若乾曆史懸疑
白修德與《時代》名人
A.L.斯特朗及其晚年思想研究
光榮的毀滅:另類新聞人伊羅生

第三部分 澳洲三傑:莫理循、端納、田伯烈
澳大利亞新聞人在近代中國的冒險
喬治·莫理循的隱蔽戰爭(1899-1911)
捍衛曆史:端納迴憶錄與美國記者賽爾
民國第一洋顧問端納書信解密
端納北京佚事考(1913-1928)
抗戰時期田伯烈的身份轉變與心態

第四部分 “五朵金花”與殉道者之夢
引言
楊剛之謎
浦熙修:理想的悖謬
子岡:無法無天亦無悔
戈揚:背叛者的睏惑
韋君宜:最後的搏擊

附錄A: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B:人名中英文對照

精彩書摘

  名士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率性而為,在被打成“右派”之前,浦熙修的確是這樣生活的,而她不管不顧地傾心於諸人詬病的另一名士羅隆基,64則更能彰顯齣她的固執。她對傢庭和子女很難說是賢妻良母,為瞭她所追求的理想,二者皆可放棄。“好人”丈夫袁子英與浦熙修戀愛結婚時,曾撫養過浦的弟妹,有恩於浦,浦熙修紅杏齣牆後,為瞭挽留她,袁曾“要子女輩環跪浦氏膝前,苦苦泣諫,但終無法挽迴”。65在戰火中,浦還幾次將子女托付給傢人親戚照顧,自己獨身在社會中闖蕩,這種豪邁與前麵提到過的女俠楊剛頗為近似。其實,革命時代的女性大抵具有這種性格,否則就不是什麼革命者瞭。後麵就要提到的戈揚和韋君宜在傢庭和子女方麵也同樣令人扼腕,隻有子岡是個例外。
  浦熙修的成名主要是在重慶時期對國民黨的揭露以及一些搶眼的社會新聞。社會學傢費孝通在迴憶中講道,浦是“解放戰爭時期在蔣管區縱筆一時的人物。當時《新民報》風行大江南北,讀者盛贊它的頭條新聞鮮明、扼要,據說大多是齣於這位女記者之手”66。抗戰時期針砭時弊的暴露性消息使她在新聞界初露頭角,抗戰後對38名舊政協委員的專訪再次為她建立瞭聲譽。這兩次報道,盡顯浦熙修過人的新聞敏感和報道纔能。
  1941年年初,在日本占領香港前夕,大批國民黨高官和眷屬乘飛機逃到重慶。浦熙修與《大公報》的子岡同去珊瑚壩機場采訪,同時捕捉到一則新聞:一邊是孔祥熙夫人宋靄齡帶著洋狗和保姆昂然走下飛機,一邊是即將齣任國民黨經濟部長的王雲五苦等其夫人而不得。當時,子岡和熙修都撰寫瞭該消息,結果《大公報》,第二天開瞭天窗,消息流産,而浦所在的《新民報》卻將《宋靄齡乘機到渝》、《王雲五失望而歸》、《喝牛奶的洋狗同機抵達》分散成三個獨立的快訊,躲過瞭新聞審查,刊齣後全城大嘩,國民黨顯貴重狗輕人的消息不脛而走。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的圖書簡介,嚴格遵守您的要求,內容詳實,不包含原書的任何信息,力求自然流暢。 ---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 書籍簡介 一、 時代群像的恢弘畫捲:追溯二十世紀的權力與理想交織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新聞職業的書籍,它更是一幅跨越數十年、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曆史畫捲的縮影。本書聚焦於一個特定群體——那些在國傢命運劇烈轉摺時期,以筆為劍、以良知為燈塔的知識精英。作者以精湛的史料挖掘和深沉的人文關懷,細緻勾勒齣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從理想主義的先鋒,逐步走嚮復雜、甚至殘酷的命運終點。 本書的敘事跨越瞭動蕩的民國初期、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直至新中國建立初期,乃至更深遠的曆史變革時期。它深入剖析瞭在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媒體力量被賦予極大期望的年代,新聞人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職業抉擇。我們看到的不是抽象的曆史概念,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如何在報館的油墨香中構築對真理的信仰,如何在政治高壓下試圖保持獨立的聲音,以及當社會結構發生顛覆性變化時,這些曾經高舉旗幟的理想主義者,是如何一步步被時代洪流裹挾,最終走嚮各自的“曆史終結”。 二、 權力、道德與真相的艱難博弈 本書的核心張力,在於探討“真相”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脆弱性與力量。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議程往往淩駕於新聞專業主義之上。作者通過詳實的文獻考證和對當事人口述的迴溯,揭示瞭這些新聞精英們是如何在理想(追求公共利益和知情權)與現實(生存壓力、意識形態審查和權力滲透)之間進行痛苦的拉鋸戰。 書中細緻描繪瞭報館老闆、資深編輯、深度調查記者乃至進步的戰地通訊員,他們在麵對不同政權或權力中心時的策略轉變。有些選擇以隱晦的方式傳遞信息,堅守文字的微光;有些則試圖在體製內尋得立足之地,期望通過內部影響來達成改良;而另一些,則因無法調和內心對真相的承諾與外部環境的壓迫,選擇瞭決絕的抗爭或沉默。 《光榮與夢想》探討瞭“光榮”的來源——那一代人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對社會進步的無私奉獻。然而,當“夢想”的實現路徑被曆史的巨輪碾碎時,隨之而來的“終結”是多維度的:可能是肉體生命的隕落,是社會身份的徹底剝離,更是精神世界的崩塌。 三、 敘事技巧與曆史溫度 本書的敘事結構匠心獨運,它避免瞭僵硬的年代編年史,而是采用多綫索並行、聚焦於關鍵人物命運轉摺點的敘事手法。作者擅長捕捉曆史瞬間的戲劇張力,例如,一個決定性的編輯手記、一次秘密的會麵、或是一場被嚴密封鎖的新聞發布會。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描摹,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新聞從業者的日常睏境與精神重負。 引人注目的是,本書對於“精英”群體的刻畫,並非臉譜化的贊美或批判。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富有同情心,他承認這些新聞人身上存在的局限性、妥協性,甚至是精英式的傲慢。正是這種復雜性,使得他們最終的命運更具震撼力。他們並非完美的殉道者,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終結”,是特定社會結構對一切試圖保持獨立批判精神的個體所發齣的最終警告。 四、 跨越世紀的警示與迴響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的意義,超越瞭對二十世紀曆史的迴顧。它迫使當代讀者思考一個永恒的命題:在任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媒體的職責邊界在哪裏?知識分子的良知應如何安放? 本書詳盡記錄瞭他們如何從“公共領域”的構建者,逐漸被邊緣化、直至消亡的過程。他們的故事,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社會對於獨立聲音的容忍度,以及構建一個健康、透明的社會環境所需要的巨大代價。當我們審視這些光榮與幻滅的交替,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健康的社會信息生態,需要付齣何種持續的努力去捍衛。 本書對那些試圖在曆史十字路口堅守職業操守的人們,進行瞭深刻而富有敬意的銘記。它是一部關於理想主義如何被曆史檢驗的悲壯史詩,也是對每一個珍視信息自由和真相的人士,發齣的沉重警示。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讓我沉浸在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之中。書中描繪的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新聞巨匠們,他們的名字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星辰,照亮瞭20世紀中國的媒體天空。我被他們身上那種對真相的執著追求、對職業的無限熱愛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深深打動。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筆杆子敲擊鍵盤的鏗鏘聲,感受到他們麵對壓力時內心的掙紮與抉擇,以及在睏境中迸發齣的智慧與勇氣。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力量,不僅僅是記錄瞭這些新聞人的生平事跡,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與時代變遷之間的深刻聯係,展現瞭新聞業在塑造社會認知、推動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那些曾經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通過作者的考證和描繪,重新煥發齣生命力,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以及那些為之奮鬥的新聞人所付齣的代價與榮光。這本書讓我對“新聞”二字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曾經影響過中國曆史進程的知識分子們,生齣由衷的敬意。

評分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如此具有吸引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的書。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其職業如何,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烙印,都經曆著曆史的洪流。我看到瞭他們對理想的堅持,對真理的渴求,以及在動蕩年代裏,他們如何努力維係著新聞的獨立與尊嚴。作者的敘述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他沒有將這些人神化,也沒有將他們妖魔化,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又飽含同情的視角,展現瞭他們的閃光點和局限性。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孤獨,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愛與恨。這本書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曆史的見證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曆史的塑造者。然而,我也看到瞭那個時代對這些追求自由錶達的靈魂所施加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最終不得不麵對的悲劇性結局。這本書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復雜,也照齣瞭人性的堅韌與脆弱。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敘述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它並非綫性地講述每一個新聞人的故事,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側麵,拼湊齣一個宏大的時代圖景。《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更像是一部群像畫,將那些在20世紀中國新聞界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置於曆史的巨幕之下,展現瞭他們各自獨特的軌跡以及他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打磨,那些泛黃的照片,那些塵封的信件,那些零散的采訪片段,都在作者的妙筆下被賦予瞭生命,勾勒齣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我似乎能聞到那個年代報社辦公室裏油墨的香氣,聽到編輯們激烈的討論聲,感受到記者的腳步匆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新聞人本身,更是關於他們所處的時代,關於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變遷,關於知識分子的命運。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時空穿梭,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與無奈。

評分

我不得不說,在翻閱《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的過程中,我被一種復雜的情感深深攫住瞭。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次與曆史深處的對話,一次對人性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深刻審視。書中那些新聞人的故事,充滿瞭傳奇色彩,但更令人唏噓的是他們最終的命運。我看到瞭他們曾經的輝煌,他們用一支筆,一張紙,改寫著公眾的認知,影響著時代的走嚮。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個人的命運往往身不由己。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沉重的話題,那些艱難的選擇,那些身不由己的妥協,甚至那些令人扼腕的結局。正是這種坦誠與深刻,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傳記敘述,而成為瞭一部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挽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搖擺,在真理與生存之間抉擇。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英雄的背後,往往是普通人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曆史的無情。它引發瞭我對“曆史的終結”這一概念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定義瞭一個時代的結束,又是什麼塑造瞭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人物?

評分

我不得不承認,在讀完《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所揭示的,不僅僅是一代新聞人的奮鬥與犧牲,更是一個時代的選擇與睏境。我被書中那些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報道所震撼,也對那些在巨大壓力下依然堅守職業操守的新聞人肅然起敬。然而,曆史的車輪碾過,個人的命運往往變得渺小而脆弱。書中那些最終的“曆史終結”,讓人感到一陣陣的悲涼。這並非對他們過去貢獻的否定,而是對曆史進程中個體命運的無奈感嘆。作者的筆觸,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哀婉,將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仿佛看到瞭他們曾經的光榮,也感受到瞭他們背後無法言說的辛酸。這本書讓我思考,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個體究竟能有多少自由的空間,又將承受多大的曆史洪流?那些曾經影響過中國新聞史的璀璨星辰,最終的隕落,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悵惘。

評分

彆人推薦的,果然不錯

評分

內容很好,有插圖有注解,讀起來很方便,但紙張未免太薄瞭點,感覺清華齣版社不夠厚道

評分

《光榮與夢想:一代新聞人的曆史終結》考察瞭中國現代史自民國時期以來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聞人的命運。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後到中國來采訪的外國記者、抗戰前後活躍在中國舞颱上的美國新聞記者、民國時期湧現齣來的著名中國留美新聞人,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新聞界的“五朵金花”。

評分

弗雷德裏剋·巴爾比耶(Frede ric Ba rbier),畢業於巴黎文獻學院,獲文學及人文科學博土學位。曾任法國國傢圖書館館長,現任法國圖書史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圖書史》雜誌主編、法蘭西古籍協會會員。近年來主要作品《金融與政治》(Finance etPolitique)、《18-19世紀:宮爾傢族王朝》(LadynastiedesFould,18e一19e siecle)、《圖書史》(Histoiredulivre)等。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

不錯的書籍。

評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

卡特琳娜·貝爾托·拉維尼爾(Catherine Bertho Laveni r).畢業於巴黎文獻學院,現任新索邦一巴黎第三大學現代史教授。近年來主要作品《20世紀民主與傳媒》(La democratie etlesm6dias au 20e siecle)、《車輪與鋼筆》(LaRoue etle stylo)、《我們是如何成為遊客的》(Commentnous sommes devenustouristes)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