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是中德建交40周年紀念文集。40年來,中德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保等各領域的閤作與交流日益深化,取得瞭豐碩成果。當前,中德兩國分彆互為其在歐洲和亞洲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德關係也已成為構建穩定的中歐關係的重要支柱。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背景下,對中德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交往作全方位的迴顧和展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瞭解和理解真實的中德關係。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既有前任中國駐德國大使精彩的迴憶錄,也有各界知名德國問題專傢從自己專業角度對中德關係發展的分析和認識,更有若乾有份量的調研報告,以珍貴的一手資料為讀者梳理瞭實踐中的中德關係,最後《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匯集瞭中德建交40年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以及部分重要協定和文件。本書集學術性、現實性、資料性於一體,對於研究德國問題的專傢、學者及對中德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內容簡介
《中德建交40周年迴顧與展望》框架設計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中德關係的發展脈絡,並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史料記錄。第二部分從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德國外交政策與實踐、德國社會與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德國的現行製度及其對世界及中國的影響。第三部分,將中國政府的視角作為學術關切,形成瞭10份有分量的調研報告,分彆從政治關係、經貿閤作、財經、科技、環保、能源氣候、文化、教育、軍事與安全關係、司法等領域以珍貴的一手資料梳理瞭實踐中的中德關係及其麵臨的問題,並提齣若乾有建設性意義的發展雙邊關係的戰略思考。這些調研報告的作者有的就是來自中國政府部門直接從事對德交往的負責同誌。第四部分匯集瞭中德建交40年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以及部分重要的協定和文件。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使這本文集能夠做到兼具學術性、現實性和資料性。
作者簡介
頒俊禮,1939年生,江蘇泰興市人。曾留學慕尼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政治研究塞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教學部主任、歐洲係主任,《德國研究》雜誌副主編,德國研究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德奧分會副會長等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聯邦德國公務員製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運行機製》《聯邦德國社會保障製度》《德國政府與政治》(颱灣版)、《西歐政治》(主編、閤著)、《福利國傢論析》(主編、閤著)、《歐洲政黨執政經驗研究》(主編、閤著)、《西方政治製度比較》(閤著)、《德國》(列國誌)等。
楊解樸,歐洲政治專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閤作中心副秘書長、德國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福利國傢製度、歐盟社會政策、德國政治製度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從文化共同體到後古典民族國傢——德國民族國傢演進淺析》(論文)、《德國民間組織:發展狀、兄與社會功能》(研究報告)、《德國社會保障製度報告》(研究報告)、《德國福利國傢的自我校正》(論文)、《歐盟治理下社會夥伴的角色變化》(論文)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大使篇
親曆中德建立——從駐外記者到大使
中德關係迴顧、剖析和展望
迴顧與思考——紀念中德建交40周年
新世紀中德關係的全麵發展
第二篇 學者篇
德國在歐債問題上的立場
社會市場經濟的經驗與意蘊
德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的錶現、原因與展望
中德經貿關係的迴顧、現狀與前景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外交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德國的歐洲”與“歐洲的德國”問題新考
德國“爭常”的過程、障礙與前景
德國思想理念對當今世界的貢獻
德國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啓發
第三篇 調研篇
建交40年來的中德政治關係
中德經貿閤作40年成就與展望
中德財經交流與閤作迴顧與展望
中德科技領域的閤作與交流
中德環保領域的交流與閤作
中德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利用領域的交流與閤作
中德建交40年來的文化交流與閤作
交流中的變遷——中德40年來的教育閤作
中德建交40年以來的軍事、安全關係
中德法治閤作與對話
第四篇 文獻篇
一 部分重要的聯閤聲明和新聞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政府關於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閤公報
中德關於溫傢寶總理訪德的聯閤聲明——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
中德關於共同努力穩定世界經濟形勢的聯閤聲明
中德關於全麵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閤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首輪中德政府磋商聯閤新聞公報(全文)
中德關於建立電動汽車戰略夥伴關係的聯閤聲明(全文)
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聯閤聲明(全文)
……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在院係學科設置方麵,洪堡在保留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四大學院的同時,重點倡導哲學院的研究方法,並將其課程拓寬至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等新興學科。就大學的核心任務,洪堡強調探索性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指齣大學有彆於中小學,主要任務不在於傳授知識,而是追求真理,倡導教授有權結閤自己的研究來決定教學內容,並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理論化、係統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有權自主選擇參加的課程、導師和學校,大學的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更重在掌握獨立獲得知識和從事研究的方法以及養成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習慣。為此,新創辦的柏林大學大力推廣“研習班”,將大學的教學變成一個師生對於某一課題的共同探討過程,使大學自然而然地成為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的園地。
洪堡獨特的辦學理念促進瞭德國大學在19世紀後的蓬勃持續發展,使得柏林大學很快成為當時德國各地大學的錶率,和英美法等諸多國傢大學競相效仿的楷模。柏林大學因先後産生29名諾貝爾奬得主而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的改革,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二戰後,在廢墟上的西德高等教育麵臨恢復、重建和非納粹化“再教育運動”的嚴峻挑戰。就大學發展的取嚮,“復興”抑或“改造”,眾說紛紜。1948年,占領當局組織的德國大學國際研究委員會完成《鑒定報告藍皮書》,肯定瞭德國大學的悠久曆史及其核心依然是“健康的傳統”,提齣瞭讓大學恢復良好傳統來為新時代服務的建議。為此,建國初期的聯邦德國高等教育基本延承瞭洪堡的大學理念,並恢復瞭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辦學方針和學術製度,包括實施學術自治、教授治校、教研統一和專業教育與普通人文教育結閤的傳統。大學不僅很快得到恢復,大批流亡歸來的著名學者還對德國精神的重建作齣瞭巨大貢獻。1960年代後,為瞭適應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開始一係列的改革,在指導思想、大學規模、類型和學製以及管理權限等方麵呈現齣三大變化麯綫。
……
前言/序言
《跨越萊茵河的橋梁:四十年風雲與未來》 序言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值此中國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四十周年之際,我們懷揣著莊重而深切的情感,迴顧兩國關係發展的波瀾壯闊曆程,展望未來閤作的無限可能。《跨越萊茵河的橋梁:四十年風雲與未來》一書,並非一部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的時代迴溯,一場真誠的經驗總結,一次富有遠見的未來擘畫。它旨在勾勒齣中德兩國關係從初步接觸到戰略夥伴的演變軌跡,解析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並在此基礎上,為新時代的中德閤作提供深刻的啓示和堅實的指引。 第一章:破冰與啓濛——從零開始的互信之旅(1972-1980年代) 1972年10月11日,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中國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不僅是冷戰時期兩大重要國傢間的一次戰略性突破,更是東西方世界互動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本章將細緻梳理這一曆史性時刻的背景,從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兩國各自的戰略考量齣發,深入剖析建交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我們將重點迴顧兩國初建交時期的艱難探索。彼時,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製度、發展水平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互信基礎薄弱。然而,雙方都認識到建立聯係、增進理解的必要性。本章將通過大量史料和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兩國如何剋服重重阻礙,開啓瞭政治互訪、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的初步嘗試。從早期互派的少數代錶團,到艱難起步的貿易額,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都凝聚著兩國政治傢的智慧與決心。我們將聚焦於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的“破冰者”和“啓濛者”,他們以遠見卓識和務實精神,為兩國關係的未來播下瞭希望的種子。 第二章:深化與拓展——貿易、科技與人文的交融(1980年代-2000年代初)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德兩國關係進入瞭一個深化與拓展的階段。本章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兩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閤作進展。 經濟閤作是兩國關係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先進的工業技術、管理經驗和雄厚的資本,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瞭重要的外部支持。本章將詳述德國企業如何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從最初的閤資建廠到後來大舉投資,以及這些投資如何推動瞭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和日益增長的消費能力,也為德國商品和技術提供瞭廣闊的舞颱。我們將通過具體案例,展現中國市場的變化如何反哺德國經濟,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麵。 科技交流與閤作同樣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共同開展前沿科研項目,德國在汽車製造、機械工程、化工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極大地促進瞭中國的産業升級。本章將深入探討兩國在科研機構、大學之間的閤作模式,以及這些閤作如何為兩國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人文交流則為兩國關係的穩固奠定瞭民意基礎。留學生互派、文化演齣、藝術展覽、旅遊互訪等活動,極大地增進瞭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本章將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間,展現文化交流在消除隔閡、構建認同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戰略夥伴的構建——全球視野下的協同與挑戰(2000年代至今) 進入21世紀,中德關係進入瞭戰略夥伴關係的新階段。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兩國之間的戰略契閤度不斷提升,閤作領域也日益廣泛。本章將聚焦於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的關鍵性轉變。 我們將深入分析中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曆史意義,以及這一夥伴關係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在政治領域,兩國在維護多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麵,展現齣日益增長的共識與閤作。從氣候變化到全球治理,從國際安全到地區熱點問題,兩國在許多重大國際議題上展開瞭建設性的對話與協調。 經濟閤作方麵,兩國貿易額屢創新高,德國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也成為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本章將分析兩國在高端製造、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閤作潛力,以及如何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 然而,如同任何復雜的關係一樣,中德關係也麵臨著挑戰。本章將以客觀審視的態度,探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的差異和摩擦,例如貿易失衡、技術競爭、地緣政治等。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挑戰的根源,並提齣建設性的應對之道,強調通過對話、溝通與閤作,化解分歧,增進理解,而非讓分歧定義兩國關係。 第四章:麵嚮未來的中德閤作——機遇、挑戰與共同願景 站在建交四十周年的曆史節點上,展望未來,中德閤作前景廣闊,但也充滿挑戰。本章將緻力於勾勒齣未來中德閤作的發展藍圖。 我們認為,未來兩國閤作的核心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麵: 綠色發展與可持續未來: 麵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德兩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推動能源轉型、研發環保技術等方麵擁有巨大的閤作空間。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先經驗,與中國在新能源産業規模化方麵的優勢,可以實現高效結閤,共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創新驅動與數字經濟: 科技創新是引領未來的關鍵。兩國在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閤作,不僅能推動各自經濟增長,更能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智慧。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更加開放、公平的創新環境,促進人纔和技術的自由流動。 人文交流的深化與拓展: 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認同,是鞏固兩國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石。本章將呼籲進一步加強教育、文化、旅遊、青年等領域的交流,鼓勵更多形式的互動,讓友誼之橋更加堅固。 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在維護多邊主義、應對全球疫情、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等方麵,中德兩國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傢,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攜手應對人類共同麵臨的挑戰。 同時,我們也將深刻反思兩國關係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互利共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重要性。本章將倡導以更加開放、包容、務實的態度,不斷豐富中德關係的內涵,提升閤作水平,為構建一個更加繁榮、穩定、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 結語 《跨越萊茵河的橋梁:四十年風雲與未來》不僅是對過去四十年中德關係發展的忠實記錄,更是對未來兩國閤作的真誠呼喚。我們堅信,兩國關係的發展,是兩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必將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德兩國將繼續攜手前行,共同譜寫跨越時空的友誼新篇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與西方經驗的獨特結閤。這不僅是對兩國關係的緻敬,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