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2012)

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油品
  • 装载系统
  • 油气回收
  • 设施设计
  • 规范
  • GB50759-2012
  • 石油化工
  • 环境保护
  • 安全规范
  • 工业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89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5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2012)》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及液体化工品库内的汽油、石脑油、航空煤油、溶剂油、芳烃或类似性质油品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的工程设计。2012-10-01实施。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平面布置
5 工艺设计
6 自动控制
7 公用工程
8 消防
9 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2012)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 《古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与中亚汗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公元13世纪-16世纪)》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深入探讨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在蒙古帝国崩溃后,以及帖木儿帝国兴起和衰落的大背景下所经历的复杂重构与深刻转型。研究的核心不仅在于描绘商路的地理变迁与贸易货物的流转,更侧重于分析这种区域性经济活动如何深刻地塑造并反作用于中亚地区的汗国社会结构、政治生态及经济基础。 第一部分:贸易网络的重塑与区域分化 在蒙元体系解体后,原有的跨欧亚贸易通道并未中断,而是呈现出碎片化、区域化的新态态势。本书详尽考察了这一时期连接东亚、中亚、波斯及东欧的几个关键贸易走廊的演变。 1. 察合台与金帐汗国辖区内的商路安全与税制差异: 考察了不同汗国在维持商路安全方面采取的举措,以及他们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制定的关税和过境税政策,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贸易重心的局部转移。例如,对比分析了阿斯特拉罕汗国在伏尔加河下游贸易中的崛起,如何部分替代了传统的河中地区通道的地位。 2. 绿洲城市与草原牧区的互动模式: 重点分析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等河中绿洲城市在重新确立商业中心地位过程中,如何与周边的游牧部落建立起一种既合作又充满张力的经济关系。书稿细致梳理了粮食、牲畜、手工业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和潜在的权力博弈。 3. 海上贸易的间接影响: 尽管本书聚焦于陆路,但我们也审视了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扩张对中亚陆路贸易带来的间接冲击与新的机会,特别是香料贸易路线的调整如何影响了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的商业资本流动。 第二部分:汗国经济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变动 贸易的繁荣或衰退,是解读中亚汗国社会肌理变化的关键切入点。本书运用大量来自波斯、突厥语、阿拉伯语的史料(包括编年史、旅行家记录、地方志以及法律文献),重建了这一时期汗国核心的经济运作模式。 1. 商业阶层的兴衰与政治参与: 梳理了“商人阶层”(如布哈拉的“商人王”或帖木儿治下被特许的买卖人)在不同汗国中的社会地位演变。在经济繁荣期,他们如何通过财富积累获得政治影响力,甚至影响到继承权斗争;而在战乱时期,他们又如何通过迁移和储备资本来规避风险。分析了伊斯兰教法中关于商业活动的规定如何被地方统治者灵活运用。 2. 土地所有制与税收制度的演变: 探讨了帖木儿帝国及其继承者在土地分配上的复杂政策,包括“依塔”(Iqta)制度在世袭化和货币化进程中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贸易税收比重增加,对传统土地生产的直接榨取方式开始松动,但这并未完全消除农民的负担,而是表现为税收形式的复杂化。 3. 城市手工业与专业化生产: 详细考察了金属加工、纺织业(特别是丝绸和棉布)的区域性专业分工。例如,区别分析了撒马尔罕作为奢侈品加工中心的定位,与周边小城镇作为原材料供应地的角色,揭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升。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信仰与经济伦理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如何与当时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1. 宗教机构与财富的关联: 分析了苏菲派修道院(Khanqah)和宗教学校(Madrasa)在贸易路线沿线积累财富的机制,包括接受贸易捐赠、管理商业地产等。探讨了这些宗教实体在社会稳定和商业纠纷调解中扮演的角色。 2. 法律(Sharia)与商业惯例的张力: 考察了官方的伊斯兰教法在处理长途贸易中的信贷、合伙经营(Mudarabah)等问题时,如何与中亚地区长期形成的突厥-蒙古习惯法和商业惯例进行互动、融合与妥协。 总结与展望 本书认为,公元13至16世纪的中亚汗国,并非简单地从蒙古的统一中衰退,而是在新的贸易环境下,经历了一场由经济驱动的社会结构再平衡。贸易网络的韧性、城市商业精英的崛起,以及统治者对资源的调控能力,是决定这些汗国在动荡时期存续与否的关键因素。本书旨在为理解近代早期欧亚大陆间的互动提供一个植根于中亚视角下的深入案例分析。 ---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中亚汗国;帖木儿帝国;贸易网络;社会经济史;14-16世纪;绿洲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处理石化物流终端项目的工程师,我最看重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对比不同回收方案的投资回报率(ROI)和运营成本(OPEX)。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油气回收技术的经济性评估模型,比如,哪种技术在处理低浓度油气的场合下更具成本优势,或者在特定压力、温度条件下,哪种冷凝技术能实现最佳的溶剂回收率。但翻阅全书,里面充斥的似乎是一些关于管道布局和设备基础尺寸的几何规定,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更多是基础知识,而非“规范”的核心价值所在。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系统整体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例如,如何确定一个回收装置的“最佳运行点”,或者在系统故障时,如何快速切换到备用或应急模式以确保安全和合规。这使得本书在指导复杂、动态的实际工程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更像是一本“机械布置手册”,而非一套系统工程的设计准则。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层级的防火防爆设计指引。特别是在油气回收系统与主装载系统的接口处,压力波动和潜在的二次点火风险是工程师必须重点考量的。我本以为,作为一个国家标准性质的规范,它会对爆炸极限(LEL/UEL)的实时监测、惰化保护气体的精确注入点、以及紧急泄放系统的容积设计等关键安全参数给出明确的计算公式或经验限值。然而,书中的安全章节处理得相当模糊和笼统,更多是要求“遵循相关消防规范”,而没有将这些关键的油气回收特性参数融入到具体的计算模型中。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一个好的规范应该能够将安全要求“内嵌”到设计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外包给其他相互独立的标准。如果这本书不能提供具体到数值的安全设计参数,那么工程师在面对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时,就很难有足够的依据来证明其回收系统的内在安全冗余度。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是冲着它的国家标准(GB)编号去的,以为能从中找到关于油气回收系统设计中,关于静电接地、惰性气体保护、以及关键阀门和密封件的材质选择的权威性指导。毕竟,油气属于易燃易爆介质,安全设计是重中之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早些年一些简单的施工参考手册的数字化版本,内容陈旧且缺乏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接纳。比如,对于新型复合材料在储罐呼吸阀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来优化回收过程的能耗,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涉及。它似乎将油气回收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收集和处理”的物理过程,而忽略了其中涉及的复杂化学反应特性、动态流体控制以及长周期运行的可靠性评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设计规范,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应该能指导工程师如何应对日益提升的安全阈值和更严苛的排放限值,而不是仅仅重复一些几十年前的保守设计准则,让人在面对现代化的、高负荷的装载作业时,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怀疑其指导价值的有效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最困惑的是其对“系统集成”的缺失。现代化的油气回收设施往往是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系统,它需要与装载控制系统(DCS/PLC)、罐区管理系统以及环境监测平台进行无缝数据交换和联动控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对数据接口标准、控制逻辑的冗余设计,以及远程诊断的要求有所阐述。然而,这本书似乎将油气回收设施视为一个孤立的、机械性的附属单元,完全没有提及它在整个物流作业链条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定位。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能自动根据装载速度调整真空度和冷凝温度的智能算法的指导框架,或者如何确保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能够高效、安全地回收到油罐或分离罐中,这本书都未触及。它提供的设计思路,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机械化控制的阶段,对于追求高效、低碳、智能化的未来油品装载作业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无疑是打了折扣的。

评分

这本号称“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的图集,我本是满怀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现代油库、码头装卸过程中,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实操指南。毕竟,在当前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下,油气回收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我翻开它,期望中的详尽的工艺流程图、不同回收技术(如吸附、吸收、冷凝)的性能对比分析、设备选型的具体参数依据,乃至不同油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回收效率要求,都没有找到清晰的呈现。它更像是一本仅罗列了若干通用结构尺寸和基本安全间距的图纸汇编,对于“设计规范”这四个字所承载的深度和指导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如何根据实际的装载速率和环境温度波动,科学计算出最优的回收系统规模,以及在面对老旧设施改造时,如何经济有效地集成新的回收单元。这本书似乎完全回避了这些实际工程中最为头疼和关键的决策点,停留在表层的“画图”阶段,缺乏对核心工程问题的深入剖析与解决方案的阐述。读者需要的不是一张张标准化的布置图,而是能够支撑起整个环保工程决策的理论基石和量化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