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言
  • 工具书
  • 教学
  • 参考书
  • 缩印本
  • 第二版
  • 汉语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友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刷馆
ISBN:9787100104937
商品编码:1245566218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缩印本) 作     者: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5-1 ISBN:9787100104937 版 次:2 页 数:1990 字 数: 印刷时间:2014-5-1 开 本:64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软精装 定价:79.90元 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必备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首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第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前言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汉字演变与语义流变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文远]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装帧: 精装/平装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定价: [此处填写定价] ISBN: [此处填写ISBN] --- 导言:穿越时空,探寻汉字的生命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不仅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活化石。数千年来,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数次重大的形体变革,其内在的语义结构也随之发生着精妙而深刻的演变。然而,以往的文字学研究往往侧重于单篇文献或特定字形的考证,对于整个汉字系统在历史长河中“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动态发展规律,缺乏一个宏观而系统的梳理。 《汉字演变与语义流变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学术需求而创作的。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孤证的研究范式,运用比较语言学、语料库技术和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汉字从商周至近代的演变轨迹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深入的剖析,重点关注特定词汇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漂移、引申和固化现象,力求揭示汉字系统内在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第一部分:字形演变的轨迹与社会背景映射 本部分聚焦于汉字形态层面的历史变迁,探讨字形结构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技术水平和审美趣味。 第一章:上古文字的符号学意义 详细考察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字理据。不再仅仅停留在“六书”的范畴,而是深入探讨象形、指事等造字法背后所蕴含的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模型。例如,分析“鼎”字结构中腹部空间的变化,如何映射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成熟与礼制地位的提升。强调上古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图画的遗存”,其图像性如何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而逐渐被抽象化、符号化。 第二章:隶变:从线条到笔画的革命 深入分析隶书的产生,不仅将其视为篆书的简化,更视为一次深刻的书写革命。探讨隶变对汉字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为后世楷书奠定了结构规范的基础。重点剖析波磔的出现如何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效率,并分析隶变时期因政治统一和文书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异体字激增现象及其规范化过程。 第三章:楷书的定型与风格的多元化 楷书的形成标志着汉字字体的成熟,但本书将展示“成熟”并非“僵化”。本章将对比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楷书风格流派,如钟繇的古朴、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丰腴,论证即使在结构固定之后,书写者的个体情感和时代精神仍然能在微观的笔画处理上得到体现。同时,也讨论了在碑刻和写卷中,字形受损或简化所带来的“俗体字”对正统字形的影响。 第二部分:词义的潮汐:语义的扩张、收缩与转移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着重于词汇意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动态变化,即语义流变。 第四章:基础概念的词义泛化与特化 选取一组高频、核心的古代汉语词汇(如“道”、“气”、“德”、“民”)作为案例,追踪它们在先秦、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不同文献中的使用语境。例如,分析“道”从早期的地理路径概念,如何扩展至哲学、伦理和宇宙本体论的抽象概念。反之,探讨一些原意宽泛的词语,如何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被特化,如早期泛指一切工具的词汇,如何在某一时代专门指代某一种特定工具。 第五章:借代与转喻机制下的词义迁移 系统梳理古代汉语中借代(Metonymy)和转喻(Synecdoche)在驱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这部分将大量援引古代典籍中由物及人的指代现象。例如,分析“簪”、“笏”等服饰部件如何转指代特定的官职或身份;“社稷”如何从土地和谷物,转变为国家政权的代称。通过对这些机制的剖析,揭示古代社会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如何投射到抽象概念的命名上。 第六章:否定词与语气词的意义消解与语法化 关注那些负责表达否定、疑问或语气色彩的虚词。分析部分否定词(如“弗”、“毋”)的语义强度如何随时间减弱,最终被更具绝对性的否定词取代,或在某些方言中保留了古老的高强度否定意义。同时,探讨部分副词或形容词如何逐步失去原有的实义,最终演变为纯粹的语法标记(如语气助词),这一过程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驱动力。 第三部分:语境依赖与文字的适应性 本部分将探讨不同载体和领域对汉字使用的制约与塑造作用。 第七章:方言对标准语词汇系统的渗透与反作用 借助出土文献和方言调查资料,对比中原雅言与区域方言在词汇使用上的差异。探讨地方性词汇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三国两晋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主流书面语,并改变既有词义。重点分析佛教传入后,大量梵语、巴利语词汇被汉字音译和意译后,如何丰富了古代汉语的抽象表达能力,并催生了新的复合词。 第八章:古籍校勘中的“语义陷阱”与释读难题 针对古代文献校勘学中的常见问题,讨论因词义漂移导致的文本误读。例如,某些在先秦文献中表示“美德”的词语,在后世语境中被误解为“外貌”,从而影响了对古代思想家言论的整体把握。本章通过具体的文本比对,展示精确把握语义流变对于准确理解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性。 结语:动态的结构与永恒的演化 《汉字演变与语义流变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汉字历史图景。它不再将汉字视为一个静止的符号集合,而是一个在社会、文化、技术多重力量驱动下不断呼吸和生长的有机体。本书的研究方法论提示我们,任何对古代文献的解读,都必须建立在对该时代特定词语使用语境的细致考察之上,方能真正触及古人的思想内核。这种动态的视角,是理解中国文化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关键钥匙。本书为文字学、历史学、古代文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工具书的使用体验,这部缩印本在检索系统的设计上展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索引的设计非常清晰,无论是按部首查阅、还是按音序检索,都有明确的指引,查找效率远超预期。我测试了几次比较复杂的查询,比如寻找某个字在特定朝代中的特定引申义,查找过程非常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它在释义后面附加的小小的“考证附记”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但信息量极高,经常能看到不同学派对该词义的不同见解的简要对比,这对于形成多维度的理解非常有帮助,避免了陷入单一的解释框架。此外,对于那些多音字和多义词的处理,结构化得非常好,表格式的呈现方式,让不同读音和义项之间的区分一目了然,避免了阅读时的跳跃感。总而言之,它将复杂的信息进行了高效的结构化处理,使查询不再是枯燥的负担,而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

评分

初次翻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汇汇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汉语文化史。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一些高频虚词的解释,例如“之”、“乎”、“者”的用法演变,编纂者不仅罗列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语境和功能差异,还辅以了大量简洁而精准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易混淆之处。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古文阅读的人也能迅速掌握核心用法,而对于资深学者而言,它提供的详尽考证和引注也提供了进一步深挖的可能性。特别是关于一些生僻的官职、礼仪用语的解释,描述得极为精炼,没有一句废话,直击要害,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在信息密度上的把控能力。相比市面上一些动辄数万字的冗长释义,这种“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编纂思路,极大地提高了查询效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评分

在使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对古籍文献的引用规范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个重要的释义后面,都清晰地标注了出处,而且引用的文献不仅限于我们熟知的“十三经”,还涵盖了许多唐宋笔记、地方志乃至一些被相对边缘化的史料,这极大地丰富了词语的语料库和历史背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面意义上,而是能够追溯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使用轨迹。例如,对于一个古代的度量衡词汇,它不仅给出了现代的换算参考,更引用了不同朝代官方文书的记载来佐证其演变轨迹,这种细节的把控,对于进行精细化历史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语言,更是通过语言的侧面,勾勒出了古代社会运行的一些细微的脉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重,仿佛能让人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字体排版上,主书名采用了宋体的经典样式,显得古朴典雅,而副标题和作者信息则用了一种更为纤细的印刷体,保持了整体的平衡感。内页的纸张并非那种刺眼的纯白,而是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的友好度极高,这一点对于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道的是,虽然是缩印本,但印刷的清晰度却丝毫没有打折扣,即便是最小的注释和引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在很多出版社的缩印本中是很难得的。书脊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经常翻动和摊平查阅,也不用担心书页脱落。唯一的小遗憾或许是,由于追求便携性,页边距比初版略微收窄,对于习惯在书页边缘做大量批注的读者来说,空间会稍显局促,但考虑到其“缩印”的定位,这无疑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取舍,总体来说,从拿到书本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传统学术书籍的敬意与匠心。

评分

从长远来看,这部词典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浓缩的学术遗产的载体。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知识浅碟化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部如此扎实、系统且便于携带的古代汉语参考书,无疑是进行任何古典文学或历史研究的基石。它的排版紧凑而不失美感,内容精炼而不失深度,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密码、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翻译的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一书在手,心中有数”的笃定感。虽然价格可能略高于一般的普及读物,但考虑到其中蕴含的学术精华和其能够陪伴学习者多年的实用价值,这笔投入是绝对值得的。它无疑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级别的参考资料。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