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型俗语类辞典《中国俗语大辞典》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市场认可度较高。《常用俗语辞典》是继《中国俗语大辞典》之后,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一部小型俗语类辞典,以“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为依托,由《中国俗语大辞典》的作者——中国语汇学温端政与其团队创作。编写者均为多年从事语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既有专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词典编纂实践经验,很好地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水准。《常用俗语辞典》精选汉语中常用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4300余条编成,释义严谨,引例丰赡,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常用俗语辞典》是一本学术性、规范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语文工具书,是大中学生、广大教师等的案头必备。
俗语是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口语性、经验性鲜明,通俗性、思想性兼备,形象而简练的语言单位,一般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常用俗语辞典》共收入汉语中常用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4300条。《常用俗语辞典》以俗语的常见形式立目,不收变式,便于一般读者学习和掌握俗语。每条俗语指明所属语类:谚语标作□谚,歇后语标作□歇,惯用语标作□惯。每条语目先对语目中需要解释的字、词,进行注释,然后解释本条俗语的整体意义。有出处或典故的,简要地加以说明。每个语目至少配有一个例句,辅助说明该语目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对语目中的异读字、僻字、易读错的字加注汉语拼音。释义和例句中需要注音的字,也随文括注。《常用俗语辞典》语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书后附《语目首字笔画索引》,检索使用方便。
《常用俗语辞典》可以满足中等文化水平读者的需要,是一本学术性、规范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语文工具书。
温端政,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和语汇。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中国歇后语大辞典》等较大型的工具书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书。
【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歇底子:本指花纹图案的衬托面,转指基础。指基础太差或品质太次。罗旋《梅》一二:“尤占魁突然一手指着尤开山:‘我看中你,就你来当!’尤开山感到意外,慌忙摇手:‘不行不行,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我不是这种料子。’”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谚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麻雀虽然小,腹内五脏却都齐全。比喻规模不论大小,组织分类总都齐全。《黑籍冤魂》一回:“我这回虽是短篇小说,未免也学着样儿,先诌一个引子,以博诸公一笑。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旧时为褒扬奉行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人树立的高大建筑,状似牌楼。架子:本指牌坊的构架,转喻人的架势、气派。指摆出一副傲慢的、盛气凌人的架势。顾汶光《天国恨》五章:“蓝如鉴一时语塞,骆忠忙来解围:‘姓韦的,你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还不快叫你阿爸出来,给蓝老爷叩头请安。’”
……
【马前诸葛亮——啥也少不了你】歇马前:事前。指对方管事太多,什么都要过问。常含责骂意。从维熙《七月雨》二:“老福媳妇也在屋里催促着:‘老爷子,去吧,把马屎马尿的褂子换换!’‘你是马前诸葛亮,啥也少不了你!’老福收笑脸,朝屋里说。”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谚马老实驯服,骑它的人就多;人忠厚软弱,就有人来欺侮他。指人固然要善良,但不可软弱,以免受欺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苏州钱兼山、郭剑泉二宦初甚相善,晚以小嫌成讼,袁节推断之,未服。某宦置酒解和,并邀袁公。郭为令……钱曰:‘其字本是其,加水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成欺。俗语云: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马上吃猪蹄——不知骨头落那里】歇骨头:本指猪蹄里的骨头,转指人的骨头。指某人下落不明,不知死在哪儿。明·沈景《义侠记》九出:“〔老旦〕妈妈,你还不知,我女儿从幼已许武二郎了。〔净〕那武二郎在外飘荡,久不回家,正是马上吃猪蹄,不知骨头落那里了。前巷有个张百万,要与他孩儿议亲,你们姐姐许了他罢。”
……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谚失蹄:马在行进间腿蹄闪空。失足:失足落水,借指行为出错。马有失蹄的时候,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指人偶尔犯错是难免的。庞瑞垠《少女远行归来》一八:“常言道:‘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今天,在咱们社会主义国家,人犯了错误,有党、团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是能改的。”
……
我是一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平日里阅读古籍时,最头疼的就是那些突然冒出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俗语俚语。很多时候,查阅网络资料,给出的解释往往过于简化,甚至会产生误导。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学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索引部分做得极其细致,无论是按首字笔画还是按拼音查找,都能迅速定位目标词条。而且,它的收录范围之广令人咋舌,许多流传已久但现在已经近乎失传的“老古董”式的俗语,竟然也能在这里找到准确的归属和详尽的注释。我试着查找了一些我记忆中很模糊的、只剩下一两个字印象的俗语,竟然也都一一被精准收录并解释清楚了。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品味那些被时间冲刷的文字魅力。它真正做到了工具书的实用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体例,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的俗语辞典汗牛充栋,大多千篇一律,无非是“词条-解释-出处”的简单罗列。然而,这本书在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上,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直白的释义,更深入地挖掘了俗语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渊源,甚至连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同一俗语的细微差别和引申义都有所涉及。我特别喜欢它在例句上的选择,既有典籍中的精妙运用,也有贴近日常生活的生动场景,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俗语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见古人说话的声音。这种详略得当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让人在理解俗语含义的同时,也对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了一个更立体的认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纂思路,是很多同类工具书所欠缺的,它让一本工具书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都体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定价。考虑到如此精良的纸张用料、复杂的印刷工艺,以及背后庞大的校对和考据工作量,其售价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物超所值,甚至可以说是对知识的极大尊重与回馈。市场上很多同类书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在纸张和印刷上偷工减料,导致阅读体验直线下降,但这本《辞典》完全没有这种倾向,它似乎更在乎的是如何将知识最完美地呈现给读者。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或作为案头参考的读者来说,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意味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舒适的使用感受。买下这本书,我觉得与其说是在购买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在投资一份能够陪伴我多年、不断提供知识养分的可靠伙伴,这份踏实感,是其他廉价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印刷质感,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真的在翻阅一本珍藏多年的手稿。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配色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装帧的工艺也值得称赞,书脊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内页的字体选择很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每章节的页眉页脚设计,既有装饰性又不影响内容阅读,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与传承的匠人精神。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人更加专注和投入。我喜欢这种能让人慢下来,静下心来品味的物件,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纸墨香里沉淀下来的知识分子的气息,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语言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语言演变过程的忠实记录。俗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往往比文人士大夫的笔墨更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生活状态。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在解释中不乏对语言现象的精辟分析,比如某些词语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语义漂移,或者某些特定句式是如何在口语传播中被固化下来的。阅读这些分析,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语言考古”。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词条处理上的审慎态度,既没有回避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负面含义,也没有进行不必要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学术口吻进行阐述,这种中立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提供的是工具,而非教条。
评分有点薄内容还可以搞活动买的
评分有点薄内容还可以搞活动买的
评分好!!!!
评分不错,买了好几本这个系列,写作文都用的着。
评分好!!!!
评分京东客服很好,赞,很给力哦
评分有点薄内容还可以搞活动买的
评分不错,买了好几本这个系列,写作文都用的着。
评分京东客服很好,赞,很给力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