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茂森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孔子
  • 文化
  • 思想
  • 教育
  • 传统
  • 解读
  • 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26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1570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钟茂森教授,传统文化学者,近年来通过录制挂网的形式讲解儒释道经典两千余小时,《论语讲记》根据钟茂森教授“《论语》研习报告”整理而成,本次《论语》讲习,前后历时三年,累计讲授二百八十二小时,钟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是今人学习《论语》弥足珍贵的读本。
  程子曾经说过,“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所以读书重在变化气质,不是在语言文字上去打转转,钻牛角尖,关键是我们读了之后,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格,这样读《论语》才有实处的受用。
  我们怎么学习《论语》?要把自己置身其内,就好像面对着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论语》中弟子问话,就好像自己在问一样。孔老夫子回答,就好像他正在回答一样。
  我们学《论语》,不只是读读文字,赞叹、赞叹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学到孔子的存心,我们也要做孔子。我们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这叫学儒。
  我们在求学当中要解行并重,像读《论语》,这就是学文。我们要是读了《论语》只是把它当知识来学,学完之后回家根本没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变成文胜质。我们学文目的还是帮助加深我们的质,使我们的质更加的优良,最后趋于完美。
  博学于文是解门,解得愈透彻愈好。学《论语》就是求解,学“四书”都是求解。行门愈简约愈好,约之以礼,所以我们提倡《弟子规》就够了,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规》,天天对照《弟子规》反省忏悔,改过自新。

内容简介

  《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非常重要的文献。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是钟茂森教授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讲解,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

作者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2岁);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时年26岁)。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
  钟茂森博士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本、法国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如中国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作主题演讲报告,金融危机后更是呼吁在商界推行中华伦理道德。
  钟茂森博士的演讲融汇东西方伦理道德、哲学、心理学、医学、太空物理学与金融学等学科,2006年6月,钟博士在山西大同做了题为《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的报告;2009年9月应北京友成文化论坛的邀请,发表了《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演讲;2009年10月参加中国上海“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会议,发表了《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道义拯救商业危机》主题演讲,广受好评。另外还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华严科学宇宙观》、《大乘佛法的现代科学观》、《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道义拯救危机——中华伦理世纪重建之路》等百余场主题演讲,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受到热烈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学而·为政篇》
学而第一
书之首篇 入道之门

第一章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有朋远来 志同道合
不知不愠 是谓君子

第二章
孝悌和顺 不好犯上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彰显性德 孝悌为本

第三章
巧言令色 与仁相悖
从仁入手 而见性德
存心为仁 诚中形外

第四章
圣贤之道 改过而已
孝悌忠信 中国精神
忠信传习 成就圣贤

第五章
治国方略 古有五事
五事相因 各有次第

第六章
提纲挈领 圣贤根基
七事具备 方名弟子
养蒙学问 求其放心
文王既没 文仍在兹

第七章
五伦之义 学问之本
圣人之学 在明人伦
躬行实践 圣贤实学

第八章
庄重威仪 学则有固
人道忠信 交友辅仁
过则能改 善莫大焉
立志贤圣 名为自重
格物克己 慎独威仪
直心正念 真如忠信
自重改过 亲师取友

第九章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丧礼慎终 祭诚追远
自行化他 涵养厚德
复其本性 孝为良方
慎终追远 孝道圆满

第十章
无争不求 夫子五德
心存仁爱 感来敬信
自性性德 诚中形外
富强礼乐 合则双美
五德本有 唯其内求

第十一章
为孝之道 不违父志
劝谏细行 不违不怨
孝悌大者 继志述事

第十二章
天理人仪 以和为贵
克念作圣 心不逾矩
礼而有节 和谐之道
严谨守礼 证悟本性

第十三章
信合德义 方可复守
恭行合礼 远离耻辱
仁义有礼 可敬可法

第十四章
志向高远 无求安饱
有修有证 力行近仁
四事具备 孔颜家风
扎根为学 精进不懈

第十五章
贫富两忘 乐学志道
切磋琢磨 精益求精
举一反三 悟性现前
学无止境 策进求道
道也无涯 学也无涯

第十六章
小人责人 君子责己
知人知己 自利利人
重义轻利 善感福应
学之次第 信解行证
为政第二

第一章
为政以德 天下归仰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上下向德 安定和谐

第二章
诗之三百 思在无邪
凡诗之言 导归诚正
正念守敬 落实无邪
真妄不二 依妄修真

第三章
礼法并用 标本兼治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倡德循礼 以正民心
政刑为辅 礼德为本

第四章
十五志学 一生不辍
三十而立 学业有根
四十不惑 行权方便
五十知天 承载使命
六十耳顺 返闻自性
七十从心 不勉而中
觉悟本心 由学而至
蕅益深解 圣贤次第
孔子耳顺 观音圆通
从心所欲 安定自在
圣人示现 我辈可行

第五章
孟懿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问孝 夫子详陈
事亲始终 至孝尽礼
克己复礼 孝亲无违

第六章
武伯问孝 子曰忧疾
谨身守德 不行不义
成就圣德 圆满孝道

第七章
子游问孝 子曰敬养
敬爱备至 养亲心志
子孝以礼 父慈有节
孝亲养志 真正有敬

第八章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婉容悦色 是名为孝
奉亲事师 重在用心
诸子问孝 随类而解
孝道根源 在于心地

第九章
颜回听教 顺受无碍
不违如愚 深潜纯粹
君子慎独 独叹颜回

第十章
识人三法 视观与察
视为当下 表面作为
观为过去 为人做事
察为心意 所安之向
识人之要 见其存心
自省内察 念念改过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蕅益点睛 开显圣意

第十一章
温习实践 常有新得
力行真干 学有新得
学贵力行 志作人师
温故知新 不离心性
温故明心 知新为用

第十二章
性德圆满 才艺无穷
雪公行谊 大用无方
君子之儒 不以器限
真实学问 从德而生
下学上达 大用不周

第十三章
行于未言 心悦诚服
圣人之教 契理契机
行必先人 言必后人

第十四章
君子为公 小人为私
君子忠信 小人谄谀
君子觉悟 小人迷惑
君子小人 存心不同
生法无缘 三种慈悲

第十五章
学而不思 不明义理
思而不学 枉费思虑
记问不习 危而不安
学而兼思 闻慧双修
圣人示现 学而知之

第十六章
治学善道 一门深入
异端邪法 与道相悖
圆人说法 无法不圆

第十七章
为学之智 诚意不欺
回归自性 得到真知
无所不知 方名为知
认识自性 转凡成圣

第十八章
为官从政 谨言慎行
精思熟虑 寡尤寡悔
仁义忠信 禄在其中
谋道忧道 天爵天禄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第十九章
得民心者 自得天下
提拔贤人 容忍小人
敬服正直 自然情理
格物诚意 直枉自明
觉悟放下 正直圆满

第二十章
仁孝世范 潜移默化
格致诚正 明德亲民
一人修德 天下太平

第二十一章
居家孝友 为政之本
孝悌之德 为政之本

第二十二章
人而有信 成就圣学
六信内求 探寻自心
纯善真信 内外和谐

第二十三章
增减枝末 不变根本
礼之根本 五伦十义
礼之大体 三纲五常
礼义常道 因往推来
圣人心法 如镜照物
礼之本体 为仁之道

第二十四章
违礼祭祀 谄而无福
见义不为 重利无勇

《第二册 八佾·里仁篇》
《第三册 公冶长·雍也篇》
《第四册 述而·泰伯篇》
《第五册 子罕·乡党篇》
《第六册 先进·颜渊篇》
《第七册 子路·宪问篇》
《第八册 卫灵公·季氏篇》
《第九册 阳货·微子·子张·尧曰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 天下归仰
  《论语》里的每一篇都是采用篇首第一章的几个字作为篇题,我们来看第二篇的第一章。
  “众星共之”的“共”念拱,有围绕、相向的意思。“为政”是把持政治。谁是为政者?一国的领导人。“为政”的“政”,朱子在《集注》里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政”就是正邪的正,正确的正,“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我们把它正过来,这叫为政。
  《论语》里有一章讲“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中最大的一家,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为政者守住公正,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你能够“帅以正”,帅是表率,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就正了。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字当得讲,“得于心而不失也”,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孔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北辰是北极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作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子这里说的北极,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门的中轴,门之所以能开关,因为有轴,门绕着中轴转。这里是指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我们的地球在转,我们看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北极指向的空间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中轴,所有的星星都围着它转,它“居其所,不动也”,就好像门的轴,它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的“共”是相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辰这个空体,这个中轴在环绕。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人君、领导者,就好像北辰一样,众星是比喻他的大臣和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围绕着他转,就是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朱子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为政者行得正,用道德来修养自己,就能够得到无为而治。无为是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更不会想去做一些什么事,他无为,他不用起心动念做什么事情,自然得到天下人归仰。为什么?这是一位圣王。这是用北辰来比喻这个相。
  我们中华老祖宗的文化就是重德行,《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国家领袖、天子,还是庶人(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要以德为本。我们以德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正了,一切都正。所以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为什么?因为天下都是围绕着一身在转的。就像一个圆,身是圆心,家国天下是圆周,我们的身正了,整个圆都正了;身摆得不正,整个圆周也就跟着不正。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我们的身其实还有一个圆心,就是我们的心,“心正而后身修”,我们的心如何正?格物、致知、诚意,放下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心就正。我们有所好乐,就不得其正,好乐是贪;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忿懥是瞋,瞋恨、不高兴,都是瞋恚心;有所恐惧,有所忧患,也不得其正,恐惧忧患是愚痴,不明因果、不明事理才会生出恐惧忧患。所以把贪瞋痴放下了,我们的心才正,身才修。一正一切正,心一正,身、家、国、天下,全都正。为什么?身、家、国、天下,完全是我们心中所现物,所谓“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心能造天下万物,所以心正了,万物都正,这叫格物。格物的格是什么意思?正!万物都正了,叫格物。怎么格?从心里格,格除我们心内的物欲烦恼,我们的心就正了,万物也就正了。这个道理非常深,真正悟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原来修心、修身、为政,都是一件事情,不是不同的事,是同一件事,一修一切修。
  朱子引程子的话:“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何必要有为?原来为政都是修身之事,都是我们自己修心之事。所以,“为政以德”,就是修心而已,修身而已。不用起心动念做什么有为的事业,也能够无为而治。反过来,我们如果为政不以德,无论怎么去治理天下,还是不能圆满,总有欠缺。所以圣人为政抓住根本,《大学》里讲,“此谓知本”,知道根本了。我们能不能知道根本?根本在哪?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知本,“知之至也”,我们真正知道了,我们的知才圆满。为什么?真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必定会“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身心来修,这叫“从根本修”。然后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外面的事,全是自己的事,自己心内的事。
  朱子又引范氏,范祖禹大儒的话:“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这话也讲得很好,继续给我们分析这个道理。我们“为政以德”,用道德来修身,从而影响家、国、天下,就能做到“不动而化”,不用去向外攀求,自自然然就能教化百姓。因为百姓都看着我们,向我们学习。“不言而信”,我们说的话自然就能让大家信服,甚至不说话,完全用身教,就能有这样的信用,大家都对我们心悦诚服。“无为而成”,不用起心动念想着我该怎么样去为政,自自然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成”,成什么?成就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大道理。
  “所守者至简”,我们所守的,守着什么?守着德,最简单的,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顾自己修德,人家自然受自己转化,“能御烦”,御是驾驭,烦是繁琐,很繁琐、很多样的事情自己都能驾驭得很好。我们讲领导人是日理万机,这是很烦人的事,果然自己能够守着至简之道,只是一味修德,《大学》里讲,“有德此有人”,就有很多能人帮自己。他们对我们真正是敬服,由衷地愿意帮助我们,因为我们是有德之人,真正能做到垂拱而治。
  “所处者至静”,我们处在什么地方?处静,不是动,我们的心能够安定、能够静虑。《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我们能够“反求诸己”,认真地修德,我们的心就安静,就能“制动”,就能驾驭动荡的场面,以静制动,整个场面就能被我们定下来。这是我们的功力深厚。
  “所务者至寡”,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少,寡是少,根本不需要做很多事,就是自己修德,天天反省检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就这一桩事。“而能服众”,大众就能服我们。
  蕅益大师在《点睛》中说,“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大师讲的这个道理很深刻。“为政以德”跟“以德为政”不一样,我们细细去品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以德为政,这里面有起心动念,我们还想着用我们的道德去为政,现在讲的“以德治国”,这里面有没有起心动念?确实有。有就不叫无为,就不能称为无为而治。“为政以德”,这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是无为而治,注重在自己修德上,重心在德而不是为政。以德为政,他的目标还是为政;“为政以德”,他的目标是修德,以德为本,抓住这个根本。德修好了,自然政治就好了,经济也繁荣了,社会也安定了,社会国家都能和谐。我们要仔细地、深深地去体会这个“语脉”,“为政以德”。
  朱子讲,对于古圣先贤的道理要“虚心涵泳”,不断地去玩味,才能品出里面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蕅益大师点睛点出来了:“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为政是什么事情?就是“自正正他”之事。孔子讲,“政者,正也”,为政就是正。正什么?既正自己,也正别人,“自正正他”。自正是根本,以自正为本,就是以修身为本,身正了,别人也自然正,“己身正,不令而从”,这就是为政,“为政以德”。
  江谦先生在《补注》里讲,“为政以德,则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动而民敬,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为政者自己真正修德,自己正了,一切物都正。这个物包括人物和一切事物。为什么?道理很深,简单地说,自己和一切物是一不是二,自己以外没有他物,全部的物就是自己。宇宙和自己完全是一体的,所以自己正了,整个宇宙万物都正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正。我们能深体到这个道理,就知道真的应该从根本修。
  到了这个境界,“不言而民信”,我们不用言教,大家都对我们信服。我们“不动”,没有任何举措,人民百姓都对我们尊敬,都能够向我们学习,他们也都正了。“不怒”,我们不发怒,“而民威于鈇钺”,人民自然不敢造罪业,不敢犯罪,这个比刑罚更有效果。
  上下向德 安定和谐
  江谦先生讲,“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于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上”是指上位的人,为政者。“上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的意思,对老人尊敬叫“老老”。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敬老爱老,百姓就能兴孝道,孝道就是敬老爱老。首先对自己的父母要孝敬,从而能够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长长”,第一个长也是恭敬的意思,对长辈恭敬,这叫“长长”。领导人能这么做,百姓就能兴悌道,大家都能尊敬自己的兄长、长辈,从而带起敬重长辈的社会风气。现在社会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没用了,退休了,对社会不再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被人遗弃。如果有这样的风气,社会怎么能和谐?一个老人工作了一辈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到他晚年的时候,反而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所嫌弃,他内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他怎么能心安?社会又怎么能安定?所以对老人我们要恭敬、敬爱。老人不是没用的人,而是我们社会的恩人,我们对老人不是遗弃而是应该报恩,这样,孝悌之风才能带起来,所以需要整个国家领导重视这一条。
  ……

前言/序言


《国学经典:中华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启示》 引言 浩瀚的中华文明史,犹如璀璨的星河,其中闪耀着无数智慧的火花。这些古老的思想,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国学经典:中华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启示》系列,正是为探寻、梳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而精心编纂。本系列共计八册,精选了对中国思想史、文化发展乃至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几部代表性经典,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与理解需求,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古籍的精髓,揭示其蕴含的永恒价值,并探讨其在当下社会所能提供的深刻启示。 第一册:《诗经》:风雅颂里的中国人心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一面映照古代社会生活、民情风俗与思想情感的生动镜子。它包含着“风”、“雅”、“颂”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歌谣与祭祀乐歌。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风”的质朴与热烈,感受民间疾苦与喜乐;走进“雅”的庄重与典雅,体会朝堂风云与士人情怀;走进“颂”的肃穆与辉煌,领略宗法祭祀与政治理想。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读,更会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先民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诗经》的阅读,我们能够触摸到中国人心灵深处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活水,并从中汲取情感的滋养和审美的启迪。本册将力求还原诗歌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仿佛能听到穿越千年的歌声,感受到古人跳动的心。 第二册:《尚书》:王朝兴衰的史官之笔 《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官方文献的汇编,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从尧舜时期到春秋初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决策,展现了早期王朝的兴衰历程,以及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将重点解读《尚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篇章,如“尧典”、“舜典”所体现的禅让政治与德治思想,“洪范”所阐述的五行学说与治国方略,以及“盘庚”训诫所展现的君臣关系与社会责任。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伦理观念以及对“天命”与“民心”的认知。通过对《尚书》的研读,读者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早期形态,理解“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反思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 第三册:《易经》:宇宙万象的辩证智慧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和哲学深度的经典。它以卦象、爻辞的形式,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和阴阳五行学说。《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其影响渗透到哲学、政治、军事、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本书将以现代人的视角,剥离《易经》中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重点阐释其核心的哲学思想,如“阴阳相济”、“刚柔并用”、“变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剖析乾卦、坤卦所代表的天地之道,解读泰卦、否卦所揭示的否极泰来,并分析蛊卦、临卦等卦象所蕴含的社会治理与人生处世的智慧。通过对《易经》的解读,读者将能够初步领略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独特魅力,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念,学习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把握规律,趋吉避凶,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应对挑战的智慧。 第四册:《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无为之治 《道德经》,老子所著,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阐释了“道”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辩证法,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原则。《道德经》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艺术、养生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致力于还原《道德经》的本真意涵,带领读者体悟“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理解“上善若水”的包容,品味“知足不辱”的境界,以及“反者道之动”的辩证逻辑。我们将探讨“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减少干预的智慧;分析“柔弱”并非软弱,而是蕴含强大生命力的哲学;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探讨《道德经》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管理、个人修养、乃至国际关系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五册:《孙子兵法》:谋略智慧的千古绝唱 《孙子兵法》,孙武所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巨著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战争的宝贵文献,其蕴含的战略思想、谋略智慧和辩证思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商业、外交乃至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慎战”、“全胜”的军事伦理。本书将精析《孙子兵法》中的“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等关键章节,深入解读其“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的战略分析法,以及“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原则。我们将重点探讨《孙子兵法》在现代企业竞争、项目管理、谈判博弈等领域的应用,揭示其作为一套普适性“谋略学”的强大生命力。 第六册:《论语》:人道君子的德行典范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原则以及人生哲学。《论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古代语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治学的实践指南。本书将深入解读“为仁由己,而由仁由乎诸?”的仁爱精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理想人格,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我们将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探讨《论语》中关于“孝”、“忠”、“恕”等道德规范的时代意义,以及孔子关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帮助读者在理解古圣先贤智慧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七册:《庄子》:逍遥自在的哲学漫游 《庄子》,庄周所著,与《道德经》同为道家思想的两大支柱,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奇特生动的寓言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世界。《庄子》的思想充满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刻体悟,对现实功利的批判,以及对“逍遥游”的向往。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庄子》那瑰丽而奇幻的哲学世界,品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宏大叙事,感受“庄周梦蝶”的物我两忘,理解“坐忘”、“心斋”的超脱之道,以及“齐物论”的相对主义哲学。我们将探讨《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不滞于物、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当下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与压力,探讨《庄子》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重获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往往蕴含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 第八册:《韩非子》:权谋法制的理性之思 《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以其严谨的逻辑、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系统地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统治理论,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对君臣关系、政治伦理、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重法”、“务实”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将深入解读《韩非子》中的“孤愤”、“五蠹”、“八奸”等篇章,分析其“法不阿贵”、“以法治吏”的理念,以及“术”和“势”在君主统治中的运用。我们将探讨《韩非子》对人性“趋利避害”的深刻认识,以及其“法、术、势”三位一体的统治模式。通过对《韩非子》的研读,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与局限性,并从中反思权力、制度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结语 《国学经典:中华智慧的传承与现代启示》系列,旨在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重新激活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火种。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深邃的思想,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体悟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复品味,读者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获得面对现代生活挑战的勇气与启示,最终实现古今智慧的交融,以及个体生命的不断成长与升华。这八册经典,共同构筑了一幅壮丽的中华文明图景,它们如灯塔般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寻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和哲学有着非常深的着迷,尤其是一些能够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我对那些能够拨开迷雾,直指事物本质的智慧格外推崇。我了解到这套书是对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思想著作的深度解读,而这部著作本身就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希望这套书不仅能够让我了解这部经典的内容,更能让我窥见作者在理解和阐释这些思想时的独特视角和思考过程。我期待能够通过这套书,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更能在思想层面受到启发,学会如何运用古人的智慧来审视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我希望它能让我对“道”的理解更进一步,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太棒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实得让人心里踏实。打开后,纸张的质感也很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的纸,而是温润的米白色,摸上去有种柔和的触感。字体印刷清晰,大小适中,排版也十分考究,疏朗有致,读起来不费眼力。封面的设计更是充满了古典韵味,淡淡的素色背景,上面是水墨风格的写意图案,没有过度的装饰,却显得格外雅致。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古圣先贤对话。我对这样的书籍设计一直情有独钟,觉得好的内容理应配上好的载体,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每一册的重量和尺寸都统一,摆在书架上整齐划一,非常有收藏价值。赠送的书签也很有意思,上面印着古朴的纹饰,每次翻到一半,插上书签,都有一种仪式感。总的来说,单从外观和制作工艺上来说,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

评分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碌,能够用于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在选择书籍的时候,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我希望找到的书,不仅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帮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之前对一些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总觉得它们离现实生活太遥远,难以真正应用。而这套书,我了解到它在解读经典的同时,非常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强调的是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当今的生活。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比如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与人有效地沟通,如何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位精神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方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思想的优秀读物。我了解到这套书是对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进行的详尽讲解。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对经典的深入挖掘能力。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对这部经典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理解,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领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的坚实基础,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激发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深入地探索中华文明的瑰宝。

评分

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哲学思想,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读这些经典的著作,希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精髓。在浏览各类书店和网络平台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套书,它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了解到这套书是对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典籍的深入研究和讲解,内容涵盖了作者对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细致分析,以及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解读。我特别看重的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渊博学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让我能够领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我想,通过这样一套详尽的讲解,我一定能对这部经典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其中的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评分

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读书志在改变气质,多读书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气质,多读书加力行,把经典变成生活,则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精彩。论语就是让我们过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书。与圣人对话,其乐无穷。

评分

是我一直想要的书,而且书印刷精美,纸张也很好。

评分

学习圣贤教育,改变以往错误知见,累积小悟成大悟。

评分

因此当颜回早亡,孔子又接连感慨了两句一模一样的话“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啊,你不让我活了!老天爷啊,你不让我活了!这种悲伤的程度,远超出了对伯牛之疾的慨叹。孔子也顾不得遵循中庸之道了,伤心得大哭。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太过悲伤,孔子回答:“我不为他悲痛我还为谁悲痛呢!”真乃吾辈性情中人。

评分

是我一直想要的书,而且书印刷精美,纸张也很好。

评分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是钟茂森教授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讲解,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

评分

半部论语治天下,必得经常研读

评分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是钟茂森教授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讲解,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

评分

《论语》共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篇。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修德立业要抓住根本,本篇主要是谈根本的问题,这是“入道之门”,我们想入圣贤之道,这是进门处。“积德之基”,我们要积德、要成圣成贤,这一篇所讲的是根基。“学才之先务”,必须首先要学习的。朱熹夫子讲到《四书》,学《大学》是定其规模;学《论语》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学《孟子》是观其发越,看怎么样发挥;学《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人并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很少,一生下来他就什么都能通达明了,那他就是圣人,这个太稀罕了,所以人生来就必须要求学,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学意思是什么?就是觉悟,学了就觉悟了,学然后知不足。什么叫觉悟?知道自己不足,这是学悟。知道自己不足,才能够去改过迁善,才有回归到本性圆满的至善中,这是学得成功、圆满了,这就是成圣人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