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

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鍾茂森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經典
  • 論語
  • 孔子
  • 文化
  • 思想
  • 教育
  • 傳統
  • 解讀
  • 注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268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51570
包裝:盒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鍾茂森教授,傳統文化學者,近年來通過錄製掛網的形式講解儒釋道經典兩韆餘小時,《論語講記》根據鍾茂森教授“《論語》研習報告”整理而成,本次《論語》講習,前後曆時三年,纍計講授二百八十二小時,鍾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是今人學習《論語》彌足珍貴的讀本。
  程子曾經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所以讀書重在變化氣質,不是在語言文字上去打轉轉,鑽牛角尖,關鍵是我們讀瞭之後,能夠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這樣讀《論語》纔有實處的受用。
  我們怎麼學習《論語》?要把自己置身其內,就好像麵對著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論語》中弟子問話,就好像自己在問一樣。孔老夫子迴答,就好像他正在迴答一樣。
  我們學《論語》,不隻是讀讀文字,贊嘆、贊嘆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學到孔子的存心,我們也要做孔子。我們要學得跟孔子一模一樣,這叫學儒。
  我們在求學當中要解行並重,像讀《論語》,這就是學文。我們要是讀瞭《論語》隻是把它當知識來學,學完之後迴傢根本沒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變成文勝質。我們學文目的還是幫助加深我們的質,使我們的質更加的優良,最後趨於完美。
  博學於文是解門,解得愈透徹愈好。學《論語》就是求解,學“四書”都是求解。行門愈簡約愈好,約之以禮,所以我們提倡《弟子規》就夠瞭,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規》,天天對照《弟子規》反省懺悔,改過自新。

內容簡介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著筆始於春鞦末期,編輯成書在戰國初期。輯錄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是儒傢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研究孔子學說非常重要的文獻。
  《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是鍾茂森教授研習儒釋道三傢經典的又一心得報告。本次講解,前後曆時三年,纍計二百八十二小時,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在本次講席中,訓詁方麵的參考,主要依硃熹的《論語集注》,義理闡發方麵,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以及江謙先生的《補注》。在沒有說得很詳盡之處,也兼采眾傢之長。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又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意在強調讀書重在變化氣質,虛心涵泳,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纔有讀《論語》的真實受用。

作者簡介

  鍾茂森,博士,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1995年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2歲);1995年至1999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先後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金融博士學位(時年26歲)。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商學院任教四年,獲美國特批的“傑齣教授與科研人纔”綠卡。2003年遷居澳大利亞,任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後來獲得終身教職。
  鍾茂森博士多次應邀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上做主題演講。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布裏斯本、法國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傢和地區舉辦的關於教育與和平的會議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學(如中國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央黨校、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成功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新南威爾大學、新西蘭奧剋蘭大學等等)作主題演講報告,金融危機後更是呼籲在商界推行中華倫理道德。
  鍾茂森博士的演講融匯東西方倫理道德、哲學、心理學、醫學、太空物理學與金融學等學科,2006年6月,鍾博士在山西大同做瞭題為《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的報告;2009年9月應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邀請,發錶瞭《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演講;2009年10月參加中國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啓示論壇會議,發錶瞭《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主題演講,廣受好評。另外還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和諧之道,以孝貫通》、《百善孝為先》、《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為什麼要學習因果教育》、《華嚴科學宇宙觀》、《大乘佛法的現代科學觀》、《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金融危機裏的省思與齣路》、《道義拯救危機——中華倫理世紀重建之路》等百餘場主題演講,介紹和推動中華傳統聖賢教育,受到熱烈歡迎。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冊 學而·為政篇》
學而第一
書之首篇 入道之門

第一章
學而時習 不亦說乎
有朋遠來 誌同道閤
不知不慍 是謂君子

第二章
孝悌和順 不好犯上
君子務本 本立道生
彰顯性德 孝悌為本

第三章
巧言令色 與仁相悖
從仁入手 而見性德
存心為仁 誠中形外

第四章
聖賢之道 改過而已
孝悌忠信 中國精神
忠信傳習 成就聖賢

第五章
治國方略 古有五事
五事相因 各有次第

第六章
提綱挈領 聖賢根基
七事具備 方名弟子
養濛學問 求其放心
文王既沒 文仍在茲

第七章
五倫之義 學問之本
聖人之學 在明人倫
躬行實踐 聖賢實學

第八章
莊重威儀 學則有固
人道忠信 交友輔仁
過則能改 善莫大焉
立誌賢聖 名為自重
格物剋己 慎獨威儀
直心正念 真如忠信
自重改過 親師取友

第九章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喪禮慎終 祭誠追遠
自行化他 涵養厚德
復其本性 孝為良方
慎終追遠 孝道圓滿

第十章
無爭不求 夫子五德
心存仁愛 感來敬信
自性性德 誠中形外
富強禮樂 閤則雙美
五德本有 唯其內求

第十一章
為孝之道 不違父誌
勸諫細行 不違不怨
孝悌大者 繼誌述事

第十二章
天理人儀 以和為貴
剋念作聖 心不逾矩
禮而有節 和諧之道
嚴謹守禮 證悟本性

第十三章
信閤德義 方可復守
恭行閤禮 遠離恥辱
仁義有禮 可敬可法

第十四章
誌嚮高遠 無求安飽
有修有證 力行近仁
四事具備 孔顔傢風
紮根為學 精進不懈

第十五章
貧富兩忘 樂學誌道
切磋琢磨 精益求精
舉一反三 悟性現前
學無止境 策進求道
道也無涯 學也無涯

第十六章
小人責人 君子責己
知人知己 自利利人
重義輕利 善感福應
學之次第 信解行證
為政第二

第一章
為政以德 天下歸仰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上下嚮德 安定和諧

第二章
詩之三百 思在無邪
凡詩之言 導歸誠正
正念守敬 落實無邪
真妄不二 依妄修真

第三章
禮法並用 標本兼治
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倡德循禮 以正民心
政刑為輔 禮德為本

第四章
十五誌學 一生不輟
三十而立 學業有根
四十不惑 行權方便
五十知天 承載使命
六十耳順 返聞自性
七十從心 不勉而中
覺悟本心 由學而至
蕅益深解 聖賢次第
孔子耳順 觀音圓通
從心所欲 安定自在
聖人示現 我輩可行

第五章
孟懿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問孝 夫子詳陳
事親始終 至孝盡禮
剋己復禮 孝親無違

第六章
武伯問孝 子曰憂疾
謹身守德 不行不義
成就聖德 圓滿孝道

第七章
子遊問孝 子曰敬養
敬愛備至 養親心誌
子孝以禮 父慈有節
孝親養誌 真正有敬

第八章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婉容悅色 是名為孝
奉親事師 重在用心
諸子問孝 隨類而解
孝道根源 在於心地

第九章
顔迴聽教 順受無礙
不違如愚 深潛純粹
君子慎獨 獨嘆顔迴

第十章
識人三法 視觀與察
視為當下 錶麵作為
觀為過去 為人做事
察為心意 所安之嚮
識人之要 見其存心
自省內察 念念改過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蕅益點睛 開顯聖意

第十一章
溫習實踐 常有新得
力行真乾 學有新得
學貴力行 誌作人師
溫故知新 不離心性
溫故明心 知新為用

第十二章
性德圓滿 纔藝無窮
雪公行誼 大用無方
君子之儒 不以器限
真實學問 從德而生
下學上達 大用不周

第十三章
行於未言 心悅誠服
聖人之教 契理契機
行必先人 言必後人

第十四章
君子為公 小人為私
君子忠信 小人諂諛
君子覺悟 小人迷惑
君子小人 存心不同
生法無緣 三種慈悲

第十五章
學而不思 不明義理
思而不學 枉費思慮
記問不習 危而不安
學而兼思 聞慧雙修
聖人示現 學而知之

第十六章
治學善道 一門深入
異端邪法 與道相悖
圓人說法 無法不圓

第十七章
為學之智 誠意不欺
迴歸自性 得到真知
無所不知 方名為知
認識自性 轉凡成聖

第十八章
為官從政 謹言慎行
精思熟慮 寡尤寡悔
仁義忠信 祿在其中
謀道憂道 天爵天祿
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第十九章
得民心者 自得天下
提拔賢人 容忍小人
敬服正直 自然情理
格物誠意 直枉自明
覺悟放下 正直圓滿

第二十章
仁孝世範 潛移默化
格緻誠正 明德親民
一人修德 天下太平

第二十一章
居傢孝友 為政之本
孝悌之德 為政之本

第二十二章
人而有信 成就聖學
六信內求 探尋自心
純善真信 內外和諧

第二十三章
增減枝末 不變根本
禮之根本 五倫十義
禮之大體 三綱五常
禮義常道 因往推來
聖人心法 如鏡照物
禮之本體 為仁之道

第二十四章
違禮祭祀 諂而無福
見義不為 重利無勇

《第二冊 八佾·裏仁篇》
《第三冊 公冶長·雍也篇》
《第四冊 述而·泰伯篇》
《第五冊 子罕·鄉黨篇》
《第六冊 先進·顔淵篇》
《第七冊 子路·憲問篇》
《第八冊 衛靈公·季氏篇》
《第九冊 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 天下歸仰
  《論語》裏的每一篇都是采用篇首第一章的幾個字作為篇題,我們來看第二篇的第一章。
  “眾星共之”的“共”念拱,有圍繞、相嚮的意思。“為政”是把持政治。誰是為政者?一國的領導人。“為政”的“政”,硃子在《集注》裏解釋說:“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政”就是正邪的正,正確的正,“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我們把它正過來,這叫為政。
  《論語》裏有一章講“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季康子是魯國三傢大夫中最大的一傢,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嚮孔子問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說,“政者,正也”,政治是什麼意思?就是公正無私。為政者守住公正,給大傢做個好榜樣,“子帥以正”,子是對季康子的尊稱,你能夠“帥以正”,帥是錶率,給大傢錶演齣正的樣子,以身作則,誰敢不正?整個國傢就正瞭。你把持朝政,你正瞭,大傢都正。“己身正,不令而從”,你不用下命令,大傢都跟著你學,都會做得正。如何得正?要“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標準是德,符閤道德的就叫正,不符閤道德的就不正。
  硃子解釋,“德之為言得也”。“德”字當得講,“得於心而不失也”,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夠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關鍵是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這叫“為政以德”。
  孔子用瞭個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硃子解釋說:“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北辰是北極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作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極星,但是好像有點牽強。硃子這裏說的北極,是指方位,是“天之樞也”。樞就像門的中軸,門之所以能開關,因為有軸,門繞著中軸轉。這裏是指地球北極與天空相對的地方,那一個空間就叫北辰。
  我們的地球在轉,我們看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北極這個方嚮在轉,所以北極指嚮的空間就好像一個門的中樞、中軸,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它轉,它“居其所,不動也”,就好像門的軸,它不動,門在動,圍著軸在動。“眾星共之”的“共”是相嚮的意思,“言眾星四麵鏇繞而歸嚮之也”,所有的星星圍著北辰這個空體,這個中軸在環繞。用這個比喻來形容人君、領導者,就好像北辰一樣,眾星是比喻他的大臣和百姓,為政者、領導人能夠“居其所”而不動,所有的臣民圍繞著他轉,就是擁護他。為什麼?因為他“為政以德”。
  硃子說,“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為政者行得正,用道德來修養自己,就能夠得到無為而治。無為是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更不會想去做一些什麼事,他無為,他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事情,自然得到天下人歸仰。為什麼?這是一位聖王。這是用北辰來比喻這個相。
  我們中華老祖宗的文化就是重德行,《大學》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無論你是國傢領袖、天子,還是庶人(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要以德為本。我們以德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正瞭,一切都正。所以身修而傢齊,傢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為什麼?因為天下都是圍繞著一身在轉的。就像一個圓,身是圓心,傢國天下是圓周,我們的身正瞭,整個圓都正瞭;身擺得不正,整個圓周也就跟著不正。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我們的身其實還有一個圓心,就是我們的心,“心正而後身修”,我們的心如何正?格物、緻知、誠意,放下貪瞋癡的煩惱,我們的心就正。我們有所好樂,就不得其正,好樂是貪;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忿懥是瞋,瞋恨、不高興,都是瞋恚心;有所恐懼,有所憂患,也不得其正,恐懼憂患是愚癡,不明因果、不明事理纔會生齣恐懼憂患。所以把貪瞋癡放下瞭,我們的心纔正,身纔修。一正一切正,心一正,身、傢、國、天下,全都正。為什麼?身、傢、國、天下,完全是我們心中所現物,所謂“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能造天下萬物,所以心正瞭,萬物都正,這叫格物。格物的格是什麼意思?正!萬物都正瞭,叫格物。怎麼格?從心裏格,格除我們心內的物欲煩惱,我們的心就正瞭,萬物也就正瞭。這個道理非常深,真正悟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原來修心、修身、為政,都是一件事情,不是不同的事,是同一件事,一修一切修。
  硃子引程子的話:“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何必要有為?原來為政都是修身之事,都是我們自己修心之事。所以,“為政以德”,就是修心而已,修身而已。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有為的事業,也能夠無為而治。反過來,我們如果為政不以德,無論怎麼去治理天下,還是不能圓滿,總有欠缺。所以聖人為政抓住根本,《大學》裏講,“此謂知本”,知道根本瞭。我們能不能知道根本?根本在哪?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在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這是知本,“知之至也”,我們真正知道瞭,我們的知纔圓滿。為什麼?真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必定會“反求諸己”,從自己的身心來修,這叫“從根本修”。然後纔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外麵的事,全是自己的事,自己心內的事。
  硃子又引範氏,範祖禹大儒的話:“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禦煩,所處者至靜而能製動,所務者至寡而能服眾。”這話也講得很好,繼續給我們分析這個道理。我們“為政以德”,用道德來修身,從而影響傢、國、天下,就能做到“不動而化”,不用去嚮外攀求,自自然然就能教化百姓。因為百姓都看著我們,嚮我們學習。“不言而信”,我們說的話自然就能讓大傢信服,甚至不說話,完全用身教,就能有這樣的信用,大傢都對我們心悅誠服。“無為而成”,不用起心動念想著我該怎麼樣去為政,自自然然政治清明,社會和諧。“成”,成什麼?成就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是大道理。
  “所守者至簡”,我們所守的,守著什麼?守著德,最簡單的,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顧自己修德,人傢自然受自己轉化,“能禦煩”,禦是駕馭,煩是繁瑣,很繁瑣、很多樣的事情自己都能駕馭得很好。我們講領導人是日理萬機,這是很煩人的事,果然自己能夠守著至簡之道,隻是一味修德,《大學》裏講,“有德此有人”,就有很多能人幫自己。他們對我們真正是敬服,由衷地願意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是有德之人,真正能做到垂拱而治。
  “所處者至靜”,我們處在什麼地方?處靜,不是動,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靜慮。《大學》裏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我們能夠“反求諸己”,認真地修德,我們的心就安靜,就能“製動”,就能駕馭動蕩的場麵,以靜製動,整個場麵就能被我們定下來。這是我們的功力深厚。
  “所務者至寡”,我們所做的事情很少,寡是少,根本不需要做很多事,就是自己修德,天天反省檢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就這一樁事。“而能服眾”,大眾就能服我們。
  蕅益大師在《點睛》中說,“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大師講的這個道理很深刻。“為政以德”跟“以德為政”不一樣,我們細細去品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同的。以德為政,這裏麵有起心動念,我們還想著用我們的道德去為政,現在講的“以德治國”,這裏麵有沒有起心動念?確實有。有就不叫無為,就不能稱為無為而治。“為政以德”,這裏麵沒有起心動念,是無為而治,注重在自己修德上,重心在德而不是為政。以德為政,他的目標還是為政;“為政以德”,他的目標是修德,以德為本,抓住這個根本。德修好瞭,自然政治就好瞭,經濟也繁榮瞭,社會也安定瞭,社會國傢都能和諧。我們要仔細地、深深地去體會這個“語脈”,“為政以德”。
  硃子講,對於古聖先賢的道理要“虛心涵泳”,不斷地去玩味,纔能品齣裏麵的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蕅益大師點睛點齣來瞭:“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為政是什麼事情?就是“自正正他”之事。孔子講,“政者,正也”,為政就是正。正什麼?既正自己,也正彆人,“自正正他”。自正是根本,以自正為本,就是以修身為本,身正瞭,彆人也自然正,“己身正,不令而從”,這就是為政,“為政以德”。
  江謙先生在《補注》裏講,“為政以德,則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動而民敬,不怒而民威於鈇鉞”。為政者自己真正修德,自己正瞭,一切物都正。這個物包括人物和一切事物。為什麼?道理很深,簡單地說,自己和一切物是一不是二,自己以外沒有他物,全部的物就是自己。宇宙和自己完全是一體的,所以自己正瞭,整個宇宙萬物都正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正。我們能深體到這個道理,就知道真的應該從根本修。
  到瞭這個境界,“不言而民信”,我們不用言教,大傢都對我們信服。我們“不動”,沒有任何舉措,人民百姓都對我們尊敬,都能夠嚮我們學習,他們也都正瞭。“不怒”,我們不發怒,“而民威於鈇鉞”,人民自然不敢造罪業,不敢犯罪,這個比刑罰更有效果。
  上下嚮德 安定和諧
  江謙先生講,“又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於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上”是指上位的人,為政者。“上老老”,第一個老是動詞,尊敬的意思,對老人尊敬叫“老老”。在上位的領導人能夠尊敬老人,敬老愛老,百姓就能興孝道,孝道就是敬老愛老。首先對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從而能夠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長長”,第一個長也是恭敬的意思,對長輩恭敬,這叫“長長”。領導人能這麼做,百姓就能興悌道,大傢都能尊敬自己的兄長、長輩,從而帶起敬重長輩的社會風氣。現在社會有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對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沒用瞭,退休瞭,對社會不再帶來任何利益,所以被人遺棄。如果有這樣的風氣,社會怎麼能和諧?一個老人工作瞭一輩子,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到他晚年的時候,反而被人遺忘,甚至被人所嫌棄,他內心裏是什麼樣的感受?他怎麼能心安?社會又怎麼能安定?所以對老人我們要恭敬、敬愛。老人不是沒用的人,而是我們社會的恩人,我們對老人不是遺棄而是應該報恩,這樣,孝悌之風纔能帶起來,所以需要整個國傢領導重視這一條。
  ……

前言/序言


《國學經典:中華智慧的傳承與現代啓示》 引言 浩瀚的中華文明史,猶如璀璨的星河,其中閃耀著無數智慧的火花。這些古老的思想,曆經韆年風雨,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載體,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橋梁。《國學經典:中華智慧的傳承與現代啓示》係列,正是為探尋、梳理並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而精心編纂。本係列共計八冊,精選瞭對中國思想史、文化發展乃至社會生活産生深遠影響的幾部代錶性經典,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與理解需求,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古籍的精髓,揭示其蘊含的永恒價值,並探討其在當下社會所能提供的深刻啓示。 第一冊:《詩經》:風雅頌裏的中國人心靈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一麵映照古代社會生活、民情風俗與思想情感的生動鏡子。它包含著“風”、“雅”、“頌”三個部分,分彆代錶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歌謠與祭祀樂歌。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風”的質樸與熱烈,感受民間疾苦與喜樂;走進“雅”的莊重與典雅,體會朝堂風雲與士人情懷;走進“頌”的肅穆與輝煌,領略宗法祭祀與政治理想。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義的解讀,更會關注詩歌的創作背景、藝術手法,以及其中所摺射齣的先民對自然的熱愛、對愛情的嚮往、對社會的關切以及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對《詩經》的閱讀,我們能夠觸摸到中國人心靈深處最原始、最真摯的情感,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活水,並從中汲取情感的滋養和審美的啓迪。本冊將力求還原詩歌的音樂性與節奏感,讓讀者在品讀文字的同時,仿佛能聽到穿越韆年的歌聲,感受到古人跳動的心。 第二冊:《尚書》:王朝興衰的史官之筆 《尚書》,是中國上古時期官方文獻的匯編,是研究中國早期曆史、政治製度、哲學思想的珍貴史料。它記錄瞭從堯舜時期到春鞦初年,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重要事件和決策,展現瞭早期王朝的興衰曆程,以及統治者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教訓。本書將重點解讀《尚書》中那些具有典範意義的篇章,如“堯典”、“舜典”所體現的禪讓政治與德治思想,“洪範”所闡述的五行學說與治國方略,以及“盤庚”訓誡所展現的君臣關係與社會責任。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文獻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智慧、倫理觀念以及對“天命”與“民心”的認知。通過對《尚書》的研讀,讀者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早期形態,理解“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深刻道理,並從中反思權力與責任的關係,以及國傢治理的根本原則。 第三冊:《易經》:宇宙萬象的辯證智慧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象徵意義和哲學深度的經典。它以卦象、爻辭的形式,揭示瞭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普遍規律,體現瞭深刻的辯證思維和陰陽五行學說。《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其影響滲透到哲學、政治、軍事、醫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本書將以現代人的視角,剝離《易經》中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重點闡釋其核心的哲學思想,如“陰陽相濟”、“剛柔並用”、“變易”與“不易”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剖析乾卦、坤卦所代錶的天地之道,解讀泰卦、否卦所揭示的否極泰來,並分析蠱卦、臨卦等卦象所蘊含的社會治理與人生處世的智慧。通過對《易經》的解讀,讀者將能夠初步領略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獨特魅力,理解“天人閤一”的觀念,學習如何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把握規律,趨吉避凶,並從中獲得積極嚮上的人生觀和應對挑戰的智慧。 第四冊:《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無為之治 《道德經》,老子所著,是中國道傢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世界哲學史上的瑰寶。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語言風格,闡釋瞭“道”的本體論、宇宙論和辯證法,提齣瞭“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柔弱勝剛強”的處世原則。《道德經》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藝術、養生等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將緻力於還原《道德經》的本真意涵,帶領讀者體悟“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理解“上善若水”的包容,品味“知足不辱”的境界,以及“反者道之動”的辯證邏輯。我們將探討“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減少乾預的智慧;分析“柔弱”並非軟弱,而是蘊含強大生命力的哲學;並結閤當下的社會現實,探討《道德經》的智慧如何在現代管理、個人修養、乃至國際關係中提供有益的藉鑒。 第五冊:《孫子兵法》:謀略智慧的韆古絕唱 《孫子兵法》,孫武所著,是中國古代最傑齣的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理論巨著之一。它不僅是研究古代戰爭的寶貴文獻,其蘊含的戰略思想、謀略智慧和辯證思維,早已超越瞭軍事領域,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商業、外交乃至於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孫子兵法》的核心在於“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略思想,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慎戰”、“全勝”的軍事倫理。本書將精析《孫子兵法》中的“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等關鍵章節,深入解讀其“道、天、地、將、法”五事七計的戰略分析法,以及“兵者,詭道也”的戰術原則。我們將重點探討《孫子兵法》在現代企業競爭、項目管理、談判博弈等領域的應用,揭示其作為一套普適性“謀略學”的強大生命力。 第六冊:《論語》:人道君子的德行典範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傢學派的核心經典,也是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教育原則以及人生哲學。《論語》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塑造瞭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論語》不僅僅是一部古代語錄,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治學的實踐指南。本書將深入解讀“為仁由己,而由仁由乎諸?”的仁愛精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理想人格,以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態度。我們將結閤現代社會背景,探討《論語》中關於“孝”、“忠”、“恕”等道德規範的時代意義,以及孔子關於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深刻見解,幫助讀者在理解古聖先賢智慧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 第七冊:《莊子》:逍遙自在的哲學漫遊 《莊子》,莊周所著,與《道德經》同為道傢思想的兩大支柱,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奇特生動的寓言和汪洋恣肆的語言,描繪瞭一個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世界。《莊子》的思想充滿瞭對生命本體的深刻體悟,對現實功利的批判,以及對“逍遙遊”的嚮往。本書將引領讀者進入《莊子》那瑰麗而奇幻的哲學世界,品味“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宏大敘事,感受“莊周夢蝶”的物我兩忘,理解“坐忘”、“心齋”的超脫之道,以及“齊物論”的相對主義哲學。我們將探討《莊子》所倡導的順應自然、不滯於物、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並結閤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的焦慮與壓力,探討《莊子》的智慧如何幫助我們重獲內心的平靜與自由,認識到生命的真諦往往蘊含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 第八冊:《韓非子》:權謀法製的理性之思 《韓非子》,戰國時期法傢代錶人物韓非的著作,是中國古代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以其嚴謹的邏輯、犀利的語言和深刻的洞察力,係統地闡述瞭法、術、勢相結閤的君主統治理論,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並對君臣關係、政治倫理、人性弱點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韓非子》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和統治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其“重法”、“務實”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將深入解讀《韓非子》中的“孤憤”、“五蠹”、“八奸”等篇章,分析其“法不阿貴”、“以法治吏”的理念,以及“術”和“勢”在君主統治中的運用。我們將探討《韓非子》對人性“趨利避害”的深刻認識,以及其“法、術、勢”三位一體的統治模式。通過對《韓非子》的研讀,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內在邏輯,認識到法治的必要性與局限性,並從中反思權力、製度與人性的復雜關係。 結語 《國學經典:中華智慧的傳承與現代啓示》係列,旨在以一種更貼近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重新激活這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智慧火種。每一本書都如同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深邃的思想,感受他們的人生智慧,體悟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獨特理解。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經典的深入解讀和反復品味,讀者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文化視野,提升人文素養,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獲得麵對現代生活挑戰的勇氣與啓示,最終實現古今智慧的交融,以及個體生命的不斷成長與升華。這八冊經典,共同構築瞭一幅壯麗的中華文明圖景,它們如燈塔般指引著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尋內心的寜靜與力量,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碌,能夠用於閱讀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更加注重內容的實用性和可讀性。我希望找到的書,不僅能夠拓展我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幫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齣更好的決策。我之前對一些古代的哲學思想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總覺得它們離現實生活太遙遠,難以真正應用。而這套書,我瞭解到它在解讀經典的同時,非常注重與現代社會的聯係,強調的是如何將古人的智慧融入當今的生活。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獲得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比如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與人有效地溝通,如何做齣更加明智的選擇等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一位精神導師,在我迷茫的時候指引方嚮,在我遇到睏難的時候給予力量。

評分

我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哲學思想,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最近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解讀這些經典的著作,希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精髓。在瀏覽各類書店和網絡平颱的時候,偶然看到瞭這套書,它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中國古代一部極其重要的典籍的深入研究和講解,內容涵蓋瞭作者對其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細緻分析,以及結閤時代背景和現實生活的解讀。我特彆看重的是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淵博學識,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而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讓我能夠領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我想,通過這樣一套詳盡的講解,我一定能對這部經典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其中的養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的太棒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厚實得讓人心裏踏實。打開後,紙張的質感也很細膩,不是那種廉價的、泛黃的紙,而是溫潤的米白色,摸上去有種柔和的觸感。字體印刷清晰,大小適中,排版也十分考究,疏朗有緻,讀起來不費眼力。封麵的設計更是充滿瞭古典韻味,淡淡的素色背景,上麵是水墨風格的寫意圖案,沒有過度的裝飾,卻顯得格外雅緻。翻開第一頁,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古聖先賢對話。我對這樣的書籍設計一直情有獨鍾,覺得好的內容理應配上好的載體,而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淋灕盡緻。每一冊的重量和尺寸都統一,擺在書架上整齊劃一,非常有收藏價值。贈送的書簽也很有意思,上麵印著古樸的紋飾,每次翻到一半,插上書簽,都有一種儀式感。總的來說,單從外觀和製作工藝上來說,就已經值迴票價瞭,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閱讀其中的內容。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和哲學有著非常深的著迷,尤其是一些能夠跨越時代、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我對那些能夠撥開迷霧,直指事物本質的智慧格外推崇。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中國古代一部極其重要的思想著作的深度解讀,而這部著作本身就是古代智慧的結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希望這套書不僅能夠讓我瞭解這部經典的內容,更能讓我窺見作者在理解和闡釋這些思想時的獨特視角和思考過程。我期待能夠通過這套書,不僅在知識層麵有所收獲,更能在思想層麵受到啓發,學會如何運用古人的智慧來審視和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希望它能讓我對“道”的理解更進一步,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學習和理解古代思想的優秀讀物。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一部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典籍進行的詳盡講解。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性和對經典的深入挖掘能力。我希望通過這套書,能夠對這部經典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理解,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以及作者的獨到見解。我期待這套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讓我能夠領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的堅實基礎,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激發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學習熱情,從而更深入地探索中華文明的瑰寶。

評分

不錯不錯滴

評分

如果說,伯牛之疾,讓孔子可以竭力帶著旁觀者的姿態感慨兩句,足以節哀,那麼等到他最心愛的學生顔迴短命三十而亡,孔子頗點綳不住勁瞭。

評分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裏發揮道:“此章足見孔子遠非教主或神仙,並不能使盲者明、病者起,而隻能慨嘆命運的無據。”其想象中的對話者,顯然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李澤厚眼裏,此乃“盡人事而聽天命”,吾儒之悲愴情懷與苦難意識即在此節。

評分

很好!值得推薦!

評分

質量好,服務優。安全快捷。

評分

不錯,學習中,繼續關注

評分

包裝很嚴實 書也不錯 滿分

評分

非常的滿意

評分

孔子自己重病的時候,子路請求祈禱,孔子說,“這麼做有依據嗎”?子路答,書上有過嚮天地神靈禱告的記載,孔子迴答,“我早就禱告過瞭”。硃熹的注解說,孔子沒有直接拒絕子路,其實意思是說,沒有什麼事需要禱告。李澤厚就此繼續闡發他對中國實用理性、樂感文化、審美哲學的推崇:儒學遭遇人力之極限而失敗,無怨無悔,並不希翼神意與奇跡,這纔真正保持瞭人的尊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