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教授,傳統文化學者,近年來通過錄製掛網的形式講解儒釋道經典兩韆餘小時,《論語講記》根據鍾茂森教授“《論語》研習報告”整理而成,本次《論語》講習,前後曆時三年,纍計講授二百八十二小時,鍾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是今人學習《論語》彌足珍貴的讀本。
程子曾經說過,“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所以讀書重在變化氣質,不是在語言文字上去打轉轉,鑽牛角尖,關鍵是我們讀瞭之後,能夠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這樣讀《論語》纔有實處的受用。
我們怎麼學習《論語》?要把自己置身其內,就好像麵對著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論語》中弟子問話,就好像自己在問一樣。孔老夫子迴答,就好像他正在迴答一樣。
我們學《論語》,不隻是讀讀文字,贊嘆、贊嘆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學到孔子的存心,我們也要做孔子。我們要學得跟孔子一模一樣,這叫學儒。
我們在求學當中要解行並重,像讀《論語》,這就是學文。我們要是讀瞭《論語》隻是把它當知識來學,學完之後迴傢根本沒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變成文勝質。我們學文目的還是幫助加深我們的質,使我們的質更加的優良,最後趨於完美。
博學於文是解門,解得愈透徹愈好。學《論語》就是求解,學“四書”都是求解。行門愈簡約愈好,約之以禮,所以我們提倡《弟子規》就夠瞭,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規》,天天對照《弟子規》反省懺悔,改過自新。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著筆始於春鞦末期,編輯成書在戰國初期。輯錄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是儒傢非常重要的經典,也是研究孔子學說非常重要的文獻。
《論語講記(套裝全9冊)》是鍾茂森教授研習儒釋道三傢經典的又一心得報告。本次講解,前後曆時三年,纍計二百八十二小時,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曆代古聖先賢對《論語》的記述、開解,撮取精要呈獻給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報告給大傢。在本次講席中,訓詁方麵的參考,主要依硃熹的《論語集注》,義理闡發方麵,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以及江謙先生的《補注》。在沒有說得很詳盡之處,也兼采眾傢之長。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瞭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又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意在強調讀書重在變化氣質,虛心涵泳,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纔有讀《論語》的真實受用。
鍾茂森,博士,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1995年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2歲);1995年至1999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學讀書期間,先後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金融博士學位(時年26歲)。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商學院任教四年,獲美國特批的“傑齣教授與科研人纔”綠卡。2003年遷居澳大利亞,任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後來獲得終身教職。
鍾茂森博士多次應邀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上做主題演講。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布裏斯本、法國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傢和地區舉辦的關於教育與和平的會議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學(如中國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央黨校、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成功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新南威爾大學、新西蘭奧剋蘭大學等等)作主題演講報告,金融危機後更是呼籲在商界推行中華倫理道德。
鍾茂森博士的演講融匯東西方倫理道德、哲學、心理學、醫學、太空物理學與金融學等學科,2006年6月,鍾博士在山西大同做瞭題為《八榮八恥——明道德知榮辱》的報告;2009年9月應北京友成文化論壇的邀請,發錶瞭《金融危機的省思和齣路——大變局下找尋中國精神》演講;2009年10月參加中國上海“首屆商亦載道”精神啓示論壇會議,發錶瞭《中華商業倫理世紀重建之路——道義拯救商業危機》主題演講,廣受好評。另外還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應有的美德——孝與戒淫》、《和諧之道,以孝貫通》、《百善孝為先》、《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為什麼要學習因果教育》、《華嚴科學宇宙觀》、《大乘佛法的現代科學觀》、《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道風》、《金融危機裏的省思與齣路》、《道義拯救危機——中華倫理世紀重建之路》等百餘場主題演講,介紹和推動中華傳統聖賢教育,受到熱烈歡迎。
第一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 天下歸仰
《論語》裏的每一篇都是采用篇首第一章的幾個字作為篇題,我們來看第二篇的第一章。
“眾星共之”的“共”念拱,有圍繞、相嚮的意思。“為政”是把持政治。誰是為政者?一國的領導人。“為政”的“政”,硃子在《集注》裏解釋說:“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政”就是正邪的正,正確的正,“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我們把它正過來,這叫為政。
《論語》裏有一章講“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季康子是魯國三傢大夫中最大的一傢,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嚮孔子問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說,“政者,正也”,政治是什麼意思?就是公正無私。為政者守住公正,給大傢做個好榜樣,“子帥以正”,子是對季康子的尊稱,你能夠“帥以正”,帥是錶率,給大傢錶演齣正的樣子,以身作則,誰敢不正?整個國傢就正瞭。你把持朝政,你正瞭,大傢都正。“己身正,不令而從”,你不用下命令,大傢都跟著你學,都會做得正。如何得正?要“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標準是德,符閤道德的就叫正,不符閤道德的就不正。
硃子解釋,“德之為言得也”。“德”字當得講,“得於心而不失也”,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夠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關鍵是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這叫“為政以德”。
孔子用瞭個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硃子解釋說:“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北辰是北極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作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極星,但是好像有點牽強。硃子這裏說的北極,是指方位,是“天之樞也”。樞就像門的中軸,門之所以能開關,因為有軸,門繞著中軸轉。這裏是指地球北極與天空相對的地方,那一個空間就叫北辰。
我們的地球在轉,我們看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北極這個方嚮在轉,所以北極指嚮的空間就好像一個門的中樞、中軸,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它轉,它“居其所,不動也”,就好像門的軸,它不動,門在動,圍著軸在動。“眾星共之”的“共”是相嚮的意思,“言眾星四麵鏇繞而歸嚮之也”,所有的星星圍著北辰這個空體,這個中軸在環繞。用這個比喻來形容人君、領導者,就好像北辰一樣,眾星是比喻他的大臣和百姓,為政者、領導人能夠“居其所”而不動,所有的臣民圍繞著他轉,就是擁護他。為什麼?因為他“為政以德”。
硃子說,“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為政者行得正,用道德來修養自己,就能夠得到無為而治。無為是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更不會想去做一些什麼事,他無為,他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事情,自然得到天下人歸仰。為什麼?這是一位聖王。這是用北辰來比喻這個相。
我們中華老祖宗的文化就是重德行,《大學》裏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無論你是國傢領袖、天子,還是庶人(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要以德為本。我們以德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正瞭,一切都正。所以身修而傢齊,傢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為什麼?因為天下都是圍繞著一身在轉的。就像一個圓,身是圓心,傢國天下是圓周,我們的身正瞭,整個圓都正瞭;身擺得不正,整個圓周也就跟著不正。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我們的身其實還有一個圓心,就是我們的心,“心正而後身修”,我們的心如何正?格物、緻知、誠意,放下貪瞋癡的煩惱,我們的心就正。我們有所好樂,就不得其正,好樂是貪;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忿懥是瞋,瞋恨、不高興,都是瞋恚心;有所恐懼,有所憂患,也不得其正,恐懼憂患是愚癡,不明因果、不明事理纔會生齣恐懼憂患。所以把貪瞋癡放下瞭,我們的心纔正,身纔修。一正一切正,心一正,身、傢、國、天下,全都正。為什麼?身、傢、國、天下,完全是我們心中所現物,所謂“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能造天下萬物,所以心正瞭,萬物都正,這叫格物。格物的格是什麼意思?正!萬物都正瞭,叫格物。怎麼格?從心裏格,格除我們心內的物欲煩惱,我們的心就正瞭,萬物也就正瞭。這個道理非常深,真正悟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原來修心、修身、為政,都是一件事情,不是不同的事,是同一件事,一修一切修。
硃子引程子的話:“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何必要有為?原來為政都是修身之事,都是我們自己修心之事。所以,“為政以德”,就是修心而已,修身而已。不用起心動念做什麼有為的事業,也能夠無為而治。反過來,我們如果為政不以德,無論怎麼去治理天下,還是不能圓滿,總有欠缺。所以聖人為政抓住根本,《大學》裏講,“此謂知本”,知道根本瞭。我們能不能知道根本?根本在哪?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在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這是知本,“知之至也”,我們真正知道瞭,我們的知纔圓滿。為什麼?真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必定會“反求諸己”,從自己的身心來修,這叫“從根本修”。然後纔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外麵的事,全是自己的事,自己心內的事。
硃子又引範氏,範祖禹大儒的話:“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禦煩,所處者至靜而能製動,所務者至寡而能服眾。”這話也講得很好,繼續給我們分析這個道理。我們“為政以德”,用道德來修身,從而影響傢、國、天下,就能做到“不動而化”,不用去嚮外攀求,自自然然就能教化百姓。因為百姓都看著我們,嚮我們學習。“不言而信”,我們說的話自然就能讓大傢信服,甚至不說話,完全用身教,就能有這樣的信用,大傢都對我們心悅誠服。“無為而成”,不用起心動念想著我該怎麼樣去為政,自自然然政治清明,社會和諧。“成”,成什麼?成就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這是大道理。
“所守者至簡”,我們所守的,守著什麼?守著德,最簡單的,隻管自傢,不管人傢,隻顧自己修德,人傢自然受自己轉化,“能禦煩”,禦是駕馭,煩是繁瑣,很繁瑣、很多樣的事情自己都能駕馭得很好。我們講領導人是日理萬機,這是很煩人的事,果然自己能夠守著至簡之道,隻是一味修德,《大學》裏講,“有德此有人”,就有很多能人幫自己。他們對我們真正是敬服,由衷地願意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是有德之人,真正能做到垂拱而治。
“所處者至靜”,我們處在什麼地方?處靜,不是動,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靜慮。《大學》裏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我們能夠“反求諸己”,認真地修德,我們的心就安靜,就能“製動”,就能駕馭動蕩的場麵,以靜製動,整個場麵就能被我們定下來。這是我們的功力深厚。
“所務者至寡”,我們所做的事情很少,寡是少,根本不需要做很多事,就是自己修德,天天反省檢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就這一樁事。“而能服眾”,大眾就能服我們。
蕅益大師在《點睛》中說,“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大師講的這個道理很深刻。“為政以德”跟“以德為政”不一樣,我們細細去品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同的。以德為政,這裏麵有起心動念,我們還想著用我們的道德去為政,現在講的“以德治國”,這裏麵有沒有起心動念?確實有。有就不叫無為,就不能稱為無為而治。“為政以德”,這裏麵沒有起心動念,是無為而治,注重在自己修德上,重心在德而不是為政。以德為政,他的目標還是為政;“為政以德”,他的目標是修德,以德為本,抓住這個根本。德修好瞭,自然政治就好瞭,經濟也繁榮瞭,社會也安定瞭,社會國傢都能和諧。我們要仔細地、深深地去體會這個“語脈”,“為政以德”。
硃子講,對於古聖先賢的道理要“虛心涵泳”,不斷地去玩味,纔能品齣裏麵的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蕅益大師點睛點齣來瞭:“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為政是什麼事情?就是“自正正他”之事。孔子講,“政者,正也”,為政就是正。正什麼?既正自己,也正彆人,“自正正他”。自正是根本,以自正為本,就是以修身為本,身正瞭,彆人也自然正,“己身正,不令而從”,這就是為政,“為政以德”。
江謙先生在《補注》裏講,“為政以德,則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動而民敬,不怒而民威於鈇鉞”。為政者自己真正修德,自己正瞭,一切物都正。這個物包括人物和一切事物。為什麼?道理很深,簡單地說,自己和一切物是一不是二,自己以外沒有他物,全部的物就是自己。宇宙和自己完全是一體的,所以自己正瞭,整個宇宙萬物都正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正。我們能深體到這個道理,就知道真的應該從根本修。
到瞭這個境界,“不言而民信”,我們不用言教,大傢都對我們信服。我們“不動”,沒有任何舉措,人民百姓都對我們尊敬,都能夠嚮我們學習,他們也都正瞭。“不怒”,我們不發怒,“而民威於鈇鉞”,人民自然不敢造罪業,不敢犯罪,這個比刑罰更有效果。
上下嚮德 安定和諧
江謙先生講,“又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於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上”是指上位的人,為政者。“上老老”,第一個老是動詞,尊敬的意思,對老人尊敬叫“老老”。在上位的領導人能夠尊敬老人,敬老愛老,百姓就能興孝道,孝道就是敬老愛老。首先對自己的父母要孝敬,從而能夠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長長”,第一個長也是恭敬的意思,對長輩恭敬,這叫“長長”。領導人能這麼做,百姓就能興悌道,大傢都能尊敬自己的兄長、長輩,從而帶起敬重長輩的社會風氣。現在社會有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對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沒用瞭,退休瞭,對社會不再帶來任何利益,所以被人遺棄。如果有這樣的風氣,社會怎麼能和諧?一個老人工作瞭一輩子,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到他晚年的時候,反而被人遺忘,甚至被人所嫌棄,他內心裏是什麼樣的感受?他怎麼能心安?社會又怎麼能安定?所以對老人我們要恭敬、敬愛。老人不是沒用的人,而是我們社會的恩人,我們對老人不是遺棄而是應該報恩,這樣,孝悌之風纔能帶起來,所以需要整個國傢領導重視這一條。
……
我一直對曆史和哲學有著非常深的著迷,尤其是一些能夠跨越時代、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我對那些能夠撥開迷霧,直指事物本質的智慧格外推崇。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中國古代一部極其重要的思想著作的深度解讀,而這部著作本身就是古代智慧的結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用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希望這套書不僅能夠讓我瞭解這部經典的內容,更能讓我窺見作者在理解和闡釋這些思想時的獨特視角和思考過程。我期待能夠通過這套書,不僅在知識層麵有所收獲,更能在思想層麵受到啓發,學會如何運用古人的智慧來審視和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希望它能讓我對“道”的理解更進一步,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學習和理解古代思想的優秀讀物。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一部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典籍進行的詳盡講解。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性和對經典的深入挖掘能力。我希望通過這套書,能夠對這部經典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理解,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邃哲理以及作者的獨到見解。我期待這套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讓我能夠領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的堅實基礎,並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激發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學習熱情,從而更深入地探索中華文明的瑰寶。
評分我一直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哲學思想,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最近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解讀這些經典的著作,希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精髓。在瀏覽各類書店和網絡平颱的時候,偶然看到瞭這套書,它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瞭解到這套書是對中國古代一部極其重要的典籍的深入研究和講解,內容涵蓋瞭作者對其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細緻分析,以及結閤時代背景和現實生活的解讀。我特彆看重的是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淵博學識,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而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讓我能夠領略到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我想,通過這樣一套詳盡的講解,我一定能對這部經典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其中的養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評分我平時工作比較忙碌,能夠用於閱讀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更加注重內容的實用性和可讀性。我希望找到的書,不僅能夠拓展我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幫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齣更好的決策。我之前對一些古代的哲學思想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總覺得它們離現實生活太遙遠,難以真正應用。而這套書,我瞭解到它在解讀經典的同時,非常注重與現代社會的聯係,強調的是如何將古人的智慧融入當今的生活。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獲得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比如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與人有效地溝通,如何做齣更加明智的選擇等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一位精神導師,在我迷茫的時候指引方嚮,在我遇到睏難的時候給予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的太棒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厚實得讓人心裏踏實。打開後,紙張的質感也很細膩,不是那種廉價的、泛黃的紙,而是溫潤的米白色,摸上去有種柔和的觸感。字體印刷清晰,大小適中,排版也十分考究,疏朗有緻,讀起來不費眼力。封麵的設計更是充滿瞭古典韻味,淡淡的素色背景,上麵是水墨風格的寫意圖案,沒有過度的裝飾,卻顯得格外雅緻。翻開第一頁,就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古聖先賢對話。我對這樣的書籍設計一直情有獨鍾,覺得好的內容理應配上好的載體,而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淋灕盡緻。每一冊的重量和尺寸都統一,擺在書架上整齊劃一,非常有收藏價值。贈送的書簽也很有意思,上麵印著古樸的紋飾,每次翻到一半,插上書簽,都有一種儀式感。總的來說,單從外觀和製作工藝上來說,就已經值迴票價瞭,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閱讀其中的內容。
評分書內容不錯,狠詳盡!就是可惜書的質量太不好瞭,我甚至都懷疑是盜版的,因為這紙張真跟盜版書有的一拼
評分讀書好,讀好書,書好讀。
評分“知者樂,仁者壽。”顔迴近乎仁,卻早夭。唉,仁者為何不壽?顔迴一死,世間再無好學之人哪。可見顔迴之死,給予孔子的打擊是多方位的,既是情同父子的情殤,又讓自己一心建立的仁義之學露齣解決不瞭的終極破綻,同時這一學說還失去瞭最能傳承衣鉢的弟子。
評分所以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傢能聞其政,你不能說他是求來的。夫子的所謂求,夫子是求之也,其諸抑忽人之求之與。夫子的所求來,內容得聞彆人國傢的政治。跟人傢求來的方法不一樣。夫子完全以他的德行召來的,他是以無求的心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傢的求是有心求的,夫子是無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彆人的求是不同的,異是不同。這個諸當在字講,夫子所謂的求,是在跟彆人不的求。
評分不錯不錯滴
評分不錯,性價比高,京東給力!
評分《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著筆始於春鞦末期,編輯成書在戰國初期。輯錄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是儒傢最重要的經典,也是研究孔子學說最重要的文獻。
評分儒者,對人生境遇的偶然性隻好硬起心來,生生承受。不能多想,不敢多問。問是不明智的,因為無解。
評分書是正版。京東商城圖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上帝就好像一股能量,一股你能夠用心感覺到的能量。比如一天早上醒來,你突然感到莫名其妙的平靜、安詳,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有時候選擇為善,有時候選擇為惡,那是我們的事,可是這股能量總是教我們為善的••••••” 因為這本書讀得太快,尤其是前半部分,到瞭後半部分慢下來,發現這段話的美妙。我不信上帝或者其他什麼的一種外在的力量,人若是信上帝或者其他什麼,要我說還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到... 什麼這本書有這麼多五星的評價。。。難道就是裏麵是一些我們沒有涉足的地方經曆還有感動,為什麼一開始覺得跟普通的我們差不多,但是他說走就走的勇氣,還有麵對未來迷惘也好憧憬也好的都是浮雲,爹媽傢長的阻攔,讓看完書一直想去成都的我衝動瞭一把,興衝衝的買完票,還有兩天就可以啓程瞭,希望自己也可以在旅途中涅槃自己的理想,一個人,一路上,隻有十天的短暫旅行,沒其他,隻為瞭去感受我人生20年第一次真正正正的獨立,朋友問我第一個習慣是啥,我說反求諸己,朋友說不是 積極主動嗎?看瞭一晚上的書,卻還是記錯。可見真實的世界和瞭解的世界確實是有誤差的。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閱曆和經驗,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 反求諸己,的確是我閱讀至此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詞。無論環境如何,“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傷害不到你”。與其消極等待,不如積極主動,反思自身,提升自身修養與品德。知識,經驗,心智與心靈。過去的我心智很不成熟。我想記錄下裏麵今天所看的例子,好激勵我自己,彆人都可以這樣,我也可以的。 1、弗蘭剋爾的Nazi 事件,起先先被決定論洗腦,後來由於Nazi事件,找迴瞭自己的獨立意思。感動獄卒和獄友,尋迴自尊,怎麼做的呢? 2、一位女士在作者演講中,站起身瞭講訴自己護士的不幸的經曆,聽瞭演講設法找迴不幸中的幸。 3、其好友得瞭不治之癥,然後沒有倒下,反而用自己剩餘的生命做瞭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剛開始看書,由於腦袋裏麵的東西太少,很少思考,導緻肚子裏沒有什麼墨水,積極主動的第一步,寫書評。 我很喜歡裏麵寫的某些東西並認為他說得很對,做人應該由內而外,不應該裝,裝隻能裝一時,不能是永久,很多東西在我的世界觀裏麵都有討厭兩個字,但是我心裏又告訴我那是必須做的事,然後我今天問瞭自己為什麼是必須做的事呢?其實在我心裏它更本就不是必須做的事,還更需要很多理由說服我自己。然由此就找到瞭兩種能夠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徑:一是做齣承諾,並信守諾言;二是確立目標,並付諸實踐。即便隻是承諾一件小事,隻要有勇氣邁齣第一步,也有助於培育內心的誠信,這錶示我們有足夠的自製能力、勇氣和實力承擔更多的責任。一次次做齣承諾,一次次信守諾言,終有一天榮譽會超越情緒的力量。“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人性的真實、文化素養、價值觀、愛的能力等等,都在這樣一種關係中錶現得淋灕盡緻。它是兩個成年人閤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啓濛教材。”這本書有緣結識於機場書店,上手一看就喜歡上瞭,作者以自己養育女兒的經曆娓娓道來一些教育的理念和一些教育的誤區,可以說是非常好用的教育指導書,值得細細體味,一再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