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写馋人说馋,最初其中还有载不动的乡愁,但这种乡愁经时间的冲刷,渐渐淡去。已把他乡当故乡,再没有南北之分,本土与外来之别了。
——逯耀东
² 唐鲁孙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在饮食文化界享有至高地位,“舌尖上的中国”掌舵陈晓卿鼎力推荐。
²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²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² 全新精装口袋本,*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八册。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
北国江南燕山北
从尚方宝剑谈到王命旗牌、遏必隆刀
枪口对准自己嘴巴
清宫古老的吉祥玩物
传国玺溯古
两对绝世瑰宝的印章
中国最古老的礼券
北平天下第一泉
中国文化在美国
海外余香
财神庙借元宝恭喜发财
泰京识小录
曼谷的四大名刹
名片古今谈
风筝谈往
皇历在中国
什么是吉祥板
《巴骆和》忆往
从“忠义剧展”谈关公戏
谈谈老山人参
咬春
闲话元宵
春节几样待客的菜点
闲话烤鸭
……
也谈北平独特小吃—奶酪
几位老北平凑在一块儿,谈来谈去就谈到北平小吃上去了。有人说,酸豆汁就辣咸菜,又酸又辣真过瘾。有人说,羊油炒麻豆腐加豆嘴儿,没尝这个滋味盖有年矣。有人说,焦熘饹馇带勾汁迸焦酥脆挂卤更够味。笔者独独怀念北平乳香馥郁的奶酪。
前几天本报刊载了小民女士写的一篇《人间美味—酪》,还附有喜乐先生画的一幅奶酪挑子,看了之后,更是馋涎欲滴,思乡更切。
酪在北平,是奶茶铺独家生意,在民国初年,城里城外,卖酪的奶茶铺大约还有二十多家,到了七七事变,就剩下门框胡同的合顺兴、东安市场的丰盛公、西单牌楼的二合顺、西华门的香薷轩几家资本雄厚的奶茶铺,在那里咬着牙苦苦挣扎了。丰盛公是宫里一位首领太监出资开的,他的主顾以北城的王公府邸为主,不但品质精纯,而且花样繁多。奶酪分“水酪”、“干酪”,顾名思义,干酪奶的成分浓,水酪水的含量高。沿街叫卖,以及戏园里托盘兜售的多半是水酪,到大点儿的奶茶铺去喝酪,大都是干酪了。
另外还有果子酪,这种酪是把各式干果撒在酪上,以门框胡同合顺兴最为齐全,他家果子酪有松子瓤、瓜子仁、白葡萄干,翠缕红丝,各式各样干果,有八样之多,所以又叫八宝果子酪。果子酪看起来矞彩,吃起来反而觉得夺味滞口,所以虽然加了不少料材,可是价钱跟大碗干酪是没有差别的,只不过带小孩去喝酪,用果子酪哄哄小孩而已,大人们是很少叫果子酪来喝的。
丰盛公除了奶酪外,还有奶饽饽、奶卷、奶乌他等各种奶类制品。奶饽饽都是芝麻白糖馅,先用奶皮子把馅儿包起来,用寸寸见方福寿或各式花纹的木头模子刻好冷冻起来。奶卷的制作更是细巧玲珑啦,有山楂糕馅或芝麻白糖馅,还有的一边卷芝麻白糖一边卷山楂糕,白华赤实,浆凝玉液,既好吃又好看,可称奶类珍品,不过价钱稍贵。丰盛公的伙计,眼光都非常锐利,客人一进门,一看是肯花钱的吃客,才把奶饽饽、奶卷、奶乌他端上来。奶乌他一粒比围棋子大一点,厚一点,娇黄衬紫,柔红映碧,颜色已经非常诱人,拈起一粒入口之后,用舌头一压,立刻化为一股湛露溶浆,香醹袭人。当年有一位西班牙公使夫人称之为奶品中“细色异品”,颇为允当。奶茶铺所卖的奶品小吃,当然都是满洲遗留下来的小吃珍味,懂得吃的人,越来越少,会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渐近失传。奶酪、奶卷的做法,尚可以摸拟出个大概,奶乌他是怎样做出来的,现在在台湾的人固然没人会做,就是内地一些有这项手艺的老师傅,活着的恐怕也寥寥无几了。
来到台湾,虽然也吃过几次酪,诚如小民女士所说:“也只是很像而已。”前两年梁实秋先生从美国带回来几盒Junket凝固剂,我们试制了若干次,遇上牛奶成分有问题,就凝固不起来,纵或凝固奶酪,但又缺少噀人的酒香。最近有人在东部经营综合农场,从美澳引进优良奶牛品种,现已接近成功阶段,并且准备出产绝不掺水的纯牛乳,专供制造高级奶类制品之用。等他农场的纯牛乳大量生产应市,我想一定能够研究成功,到那时候想喝奶酪的朋友们,就可以如愿以偿大饱口福啦!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书籍。《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8):什锦拼盘》这个书名,无疑吸引了我。唐鲁孙先生作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影响力,而“什锦拼盘”又给人一种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感觉。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中国各地特色美食的深入介绍,不仅包括食材、做法,更重要的是,他会对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我想象着,他或许会讲述某个地方的传统节日如何与特定美食紧密相连,或者某个菜肴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融入了不同地域的烹饪特色。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习俗和生活哲学。“什锦拼盘”这个概念,也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食,更是一种关于连接和分享的隐喻。
评分读到“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8):什锦拼盘”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大大小小的瓷碟摆满了长长的餐桌,上面盛放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菜肴,香气扑鼻,引人垂涎。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将美食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书籍充满敬意。唐鲁孙先生的名号,早就让我心生向往,据说他不仅是个美食家,更是一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智慧和趣味。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什锦拼盘》中,能够读到他如何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那些关于食物的奇闻异事,那些蕴藏在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风俗习惯。或许,他会带我们走进深宅大院,感受老上海的精致饮食;又或许,他会出现在热闹非凡的市井街头,品尝地道的民间小吃。我对书中的“什锦拼盘”充满好奇,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元素?是南北风味的融合,还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品味”,品味食物,品味生活,品味人生。
评分我是一个对“慢生活”和“传统工艺”推崇备至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8):什锦拼盘》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唐鲁孙先生的名字,给我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仿佛他是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什锦拼盘”,则暗示着一种精致、考究的呈现方式,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搭配和组合。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缓缓地、细致地与我分享他对美食的感悟。我期待着,他不会只提供干巴巴的菜谱,而是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出食物的生命力,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匠心独运。或许,他会讲述一道菜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想法,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经典。我更关注的是,他是否会强调食物的“本味”,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旧保留那些古老而宝贵的烹饪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与传统美食文化的对话,让我得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读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浓浓的烟火气和历史感,“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这几个字,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年代,听着唐鲁孙先生娓娓道来他的美食见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这本《什锦拼盘》,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对美食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态度。唐鲁孙先生作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他的文字一定承载着丰富的美食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什锦拼盘”里,他会为我们端上怎样一份包含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味蕾盛宴。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他的脚步是否踏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品尝了无数珍馐佳肴?是那些街头巷尾不起眼的小吃,还是宫廷御膳中的精致菜肴?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描绘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早味,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味道,是不是也能在书页间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品味那些流传下来的饮食智慧。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对于那些能够深入挖掘食物背后故事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什锦拼盘》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包罗万象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各种不同风味、不同地域的菜肴汇聚一堂的场景。唐鲁孙先生作为“中华谈吃第一人”,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代表着他对美食领域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不同菜系的细致解读,对食材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烹饪技艺的精辟阐述。我猜测,他一定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食材介绍和菜谱罗列,而是会深入到菜肴的起源、演变,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传说。每一个菜品,在他笔下,可能都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有趣的经历。我尤其好奇,在“什锦拼盘”这个主题下,他会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似独立的美食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和谐而又令人惊艳的整体。是按照季节的变化,还是按照地域的分布,亦或是按照某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宴席上的经典”、“市井中的至味”等等?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收藏品。
评分《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04):故园情》是著名散文家唐鲁孙写老北京掌故、美食、文化的文章结集,包括关于官场宫廷的民间传闻、各地的特色民艺和小吃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的由来始末,作者唐鲁孙在北京长大,熟知老北京传统,因书中多忆及家乡的人情旧事,故名故园情。
评分我们常常会用一种套板效应去看待一个人一生的历程,“这个人是什么什么样的,所以你看他(她)怎样怎样。”其实,细细想来,人而为人,不是以一种姿态走完一生的历程,而是在一个历程中一步一步的被塑造,最终自我完满。像潺潺流动的水,经历了山川的阻挡,遭受了沙石的砥砺,被风轻抚,被雨恩泽,然后跟着它所历经的一切,蜿蜒成了最终的模样。柴静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字体清晰,书本的封面太硬,内容喜欢。
评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评分护士王晶去世之前在被隔离时,她的丈夫不能探视,只能每天站在地坛医院的门口。
评分唐鲁孙的文学创作虽然起步较晚,可是其文字却极其成熟凝练。这与其文学功底以及生平有很大关系,他自诩“早年也曾舞文弄墨”,“闷来时也是写点文稿打发岁月”,故重操笔墨生涯的唐鲁孙写起文章来非常流畅。“写稿是兴到为主”的唐鲁孙创作的都是小品文,以散文为主,结集出版了《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等作品集。作品众多的唐鲁孙笔下文字自有特色,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字字句句充满了对故土的相思之情,夹杂着各地风土人情介绍,形成别具一格的“唐式”杂文。
评分这一系列书包装都很不错,唐鲁孙写的也很棒,关于吃的散文总是能勾起人食欲
评分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梧桐更兼细雨能消几个黄昏。(梁启超集宋词句)
评分最真实的痛不用文字渲染,就在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