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 [A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Jing-Jin-Ji National-Level Development Zone]

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 [A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Jing-Jin-Ji National-Level Development Zo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强,马立平,任韬,阮敬 著,池宇 编
图书标签:
  • 京津冀
  • 开发区
  • 产业发展
  • 智库研究
  • 区域经济
  • 环境分析
  • 国家级开发区
  • 产业环境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264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
外文名称:A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Jing-Jin-Ji National-Level Development Zone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京津冀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合理界定,并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角度构建了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硬环境主要包括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内容;软环境主要包括服务平台、产业政策、科创资源、文化旅游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京津冀13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与展示,为开发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供数据支撑。

内页插图

目录

1 研究背景
1.1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2 经开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新常态下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机遇和责任
1.3.1 《中国制造2025》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
1.3.2 “京津冀一体化”带来产业发展新契机
1.4 京津冀经开区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1.5 经开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产业发展环境的定义
1.5.2 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
1.5.3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经开区产业发展硬环境研究现状
2.1.1 区位交通
2.1.2 基础设施
2.1.3 生活环境
2.1.4 产业布局
2.2 经开区产业发展软环境研究现状
2.2.1 服务平台
2.2.2 产业政策
2.2.3 科创资源
2.2.4 文化旅游
2.3 文献述评

3 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总体概况
3.1 北京经开区简介
3.2 天津市国家级经开区简介
3.2.1 天津经开区
3.2.2 西青经开区
3.2.3 武清经开区
3.2.4 子牙经开区
3.2.5 北辰经开区
3.2.6 东丽经开区
3.3 河北省国家级经开区简介
3.3.1 秦皇岛经开区
3.3.2 廊坊经开区
3.3.3 沧州临港经开区
3.3.4 石家庄经开区
3.3.5 唐山曹妃甸经开区
3.3.6 邯郸经开区
3.4 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3.4.2 北京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3 天津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4 西青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5 武清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6 子牙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7 北辰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8 东丽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9 秦皇岛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0廊坊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1沧州临港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2石家庄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3唐山曹妃甸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3.4.1 4邯郸经开区经济发展情况

4 基本概念及指标体系
4.1 基本概念与分类
4.1.1 产业发展环境的界定
4.1.2 产业发展环境的分类
4.2 指标体系设计
4.2.1 硬环境指标
4.2.2 软环境指标
4.3 国外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启示

5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
5.1 北京经开区产业发展概述
5.2 硬环境
5.2.1 区位交通
5.2.2 基础设施
5.2.3 生活设施
5.2.4 生态环境
5.2.5 业布局
5.3 软环境
5.3.1 服务平台
5.3.2 产业政策
5.3.3 科创资源
5.3.4 文化旅游

6 天津市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发展环境
6.1 天津经开区
6.1.1 产业发展概述
6.1.2 硬环境分析
6.1.3 软环境分析
6.2 西青经开区
6.2.1 产业发展概述
6.2.2 硬环境分析
6.2.3 软环境分析
6.3 武清经开区
6.3.1 产业发展概述
6.3.2 硬环境分析
6.3.3 软环境分析
6.4 子牙经开区
6.4.1 产业发展概述
6.4.2 硬环境分析
6.4.3 软环境分析
6.5 北辰经开区
6.5.1 产业发展概述
6.5.2 硬环境分析
6.5.3 软环境分析
6.6 东丽经开区
6.6.1 产业发展概述
6.6.2 硬环境分析
6.6.3 软环境分析

7 河北省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发展环境
7.1 秦皇岛经开区
7.1.1 产业发展概述
7.1.2 硬环境分析
7.1.3 软环境分析
7.2 廊坊经开区
7.2.1 产业发展概述
7.2.2 硬环境分析
7.2.3 软环境分析
7.3 沧州临港经开区
7.3.1 业发展概述
7.3.2 硬环境分析
7.3.3 软环境分析
7.4 石家庄经开区
7.4.1 产业发展概述
7.4.2 硬环境分析
7.4.3 软环境分析
7.5 唐山曹妃甸经开区
7.5.1 产业发展概述
7.5.2 硬环境分析
7.5.3 软环境分析
7.6 邯郸经开区
7.6.1 产业发展概述
7.6.2 硬环境分析
7.6.3 软环境分析

8 政策建议
8.1 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成绩斐然
8.1.1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8.1.2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8.1.3 开放水平日益提高
8.1.4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8.1.5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8.1.6 辐射能力愈发凸显
8.2 存在的问题
8.2.1 同质现象突出,错位发展效果较弱
8.2.2 势能落差较大,产业合作效果不强
8.2.3 利益协调失衡,协调保障机制缺失
8.3 新形势下京津冀经开区发展的路径分析
8.3.1 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
8.3.2 由产出规模向综合效益转变
8.3.3 由单极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
8.3.4 由园区建设向产城融合转变
8.4 加快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举措
8.4.1 深化京津冀经开区协同发展创新机制
8.4.2 加快打造开放式创新发展服务平台
8.4.3 加快培育河北省经开区的核心竞争力
8.4.4 提高园区的管理效能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成本很低,但发展潜力巨大。为了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在1984-1986年间,先后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迈出了融人世界市场、参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第一步。自此,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已经建成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模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2015年5月8日,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核心支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改革开发的排头兵,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新型工业化的先行者,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和引领作用。
  本书以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合理界定,并从硬环境、软环境两个角度构建了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硬环境包括: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产业布局等内容;软环境包括:服务平台、产业政策、科创资源、文化旅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与展示,为开发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供数据支撑。
  对京津冀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全局角度对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所拥有的资源、条件等做详细的了解与把控,对未来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产业发展环境研究可以揭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条件,为今后的招商引资提供现实依据;其次,发展环境研究可显示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发展条件的差异,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配置提供信息资料;再次,对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是进一步研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发展的生产效率、创新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总之,产业发展环境研究可全面展现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所拥有的资源平台,为谋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开发区协会、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以及京津冀三地开发区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田雅娟、高仙立、马乐、胡春燕、许邈、陈敬、赵荣荣、刘映桦、居盈、张询、李元元、石正新、刘小庆等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具体负责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宏峰教授为本书的英文翻译做了大量工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杨玲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特别声明,由于获取手段和获取时间的限制,书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一切以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的最新数据为准。
  由于时间和能力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业界同人不吝赐教。我们的电子信箱为:cuebliuqiang@163.com。
《区域经济学前沿探索:新发展格局下的空间治理与产业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前区域经济学领域最具活力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的宏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空间治理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者以及关注区域发展的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支持。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共计十四章: 第一部分: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经济学基础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区域竞争态势进行了深入剖析。 探讨了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传统的区位优势理论。 重点研究了“要素自由流动”与“安全可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影响国家层面和跨区域层面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一章:全球价值链的“再本土化”趋势与区域产业韧性研究。 分析了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既有生产网络的影响,并提出了衡量区域产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体系。 第二章:超大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 区别于传统的集聚经济理论,本书关注在超大尺度下,知识溢出效应、基础设施密度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共同驱动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并构建了评价都市圈一体化效率的新模型。 第三章:空间不平等与包容性增长:理论框架与政策意涵。 聚焦于区域发展差距的持续性问题,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准的财政转移支付、要素市场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发展更具包容性的目标。 第二部分:空间治理的有效性与制度创新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从纯粹的经济活动转向驱动经济活动的“软环境”——空间治理体系。 关注跨行政区划的协同机制、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选择及其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外部性。 第四章: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设计:以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例。 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在共同投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中的最优策略,并考察了“硬联通”向“软联通”转化的关键节点。 第五章: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偏好与产业同构化风险。 深入考察了在竞争性联邦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财政收入而采取的补贴政策,如何导致区域间产业布局的趋同,并提出了基于长期比较优势的治理路径。 第六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区域数据治理的法制化构建。 阐述了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合规的区域间数据流动标准和基础设施,以避免数据孤岛现象。 第三部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生态系统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成长与衰退规律。 强调了集群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地理上的邻近性,更依赖于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 第七章: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区域集聚与“断链”风险预警模型。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和复杂网络理论,识别了关键产业链中,哪些环节最易受到外部冲击,以及如何通过培育多层次的本地供应商网络来增强集群的韧性。 第八章:专业化与多样性:创新型集群的平衡策略。 检验了产业的过度专业化(Lock-in Effect)与适度多样性(Related Variety)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知识溢出效应衰减的背景下,适度的相关多样性是维持长期创新能力的关键。 第九章:职业教育与高端人才供给的区域匹配度研究。 探讨了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如何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瓶颈。 本章通过区域人才流动数据,量化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第十章:绿色转型驱动的区域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区域存量优化和增量结构调整策略,重点研究了区域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比较优势重塑。 第四部分:数字经济赋能下的区域竞争力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数字技术对传统区域经济地理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区域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实现后发赶超或巩固领先地位。 第十一章:数字基础设施的区域均衡性与接入成本对生产率的影响。 考察了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区域部署不平衡,如何加剧了地区的数字鸿沟,并进一步传导至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 第十二章:平台经济的区位属性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研究了本地化服务平台与全国性平台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和市场边界的影响。 强调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避免“赢家通吃”局面中的调控作用。 第十三章:虚拟空间协作对传统产业协作网络的渗透与重构。 分析了远程工作、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远程维护等领域的应用,如何改变了企业对物理集聚的依赖程度,并提出了“物理集聚+虚拟协作”的新型区域组织形态。 第十四章: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动态更新:纳入韧性与可持续性指标。 提出了一套融合了经济活力、制度质量、环境友好度和抗风险能力的综合性区域竞争力评价框架,旨在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详实的地方案例研究为支撑,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宏观挑战与微观机制进行深度解构,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提供富有洞察力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对于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研究者而言。我猜测书中将对京津冀区域内各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评估。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数据,而是可能包含对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人才吸引力、营商便利度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衡量“产业发展环境”的,是采用了某种量化的模型,还是通过定性的案例研究?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开发区在产业发展环境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例如,一些开发区可能更侧重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另一些可能更侧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例如如何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如何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如何提升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拿到《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智库丛书”的定位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参考意义,非泛泛而谈。我预计书中将深入剖析京津冀地区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吸引高端产业、培育新兴业态、优化要素配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特别是“产业发展环境”这一核心概念,我推测书中会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例如从政策法规的完善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投融资渠道的畅通性、市场开放的程度以及政府服务的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开发区之间在产业发展环境上的共性与个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如何影响了它们在吸引投资、促进创新、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表现。作为读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比如如何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如何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和技术竞争给开发区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京津冀地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近年来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而开发区无疑是承载这一战略意图的重要平台。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些区域性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发展环境,对于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我预想书中会系统梳理京津冀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历史沿革、功能定位以及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关于“产业发展环境”,我期望它能涵盖更广泛的维度,不仅仅是硬件设施,更包括软件服务,例如科技创新生态、金融服务支持、人才流动机制、市场准入便利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书中或许还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吸引和留住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以及如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考虑到“智库丛书”的定位,我期待其研究方法会比较严谨,可能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模型分析,甚至会借鉴国际上发达经济体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并与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希望能为破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评分

看到《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国家级开发区则是驱动这一引擎的关键节点。这本书的内容,我猜想会聚焦于这些开发区在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企业、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更具体地说,“产业发展环境”这个词组,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对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人才引进与培养、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保障、政务服务效率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评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如何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如何打破区域间的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份关于京津冀开发区“健康报告”,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了解它们的现状,发现它们的优势,也认识到它们面临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来印证其研究结论,这样会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吸收。

评分

这本《京津冀开发区智库丛书: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的封面设计相当大气,整体色调偏向沉稳的蓝色,搭配着简洁的烫金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学术感。我一直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剖析京津冀地区现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引进策略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等方面。尤其关注它是否能呈现出不同开发区之间在产业发展环境上的差异化,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各自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比如选取几个典型的国家级开发区,对其在吸引外资、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描绘,并从中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比如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产业同构化等问题,我也期待书中能有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建议。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关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产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