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们普遍认为,2010年出台的《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领域力度大、影响深的一次变革。2007-2009年,严重的金融危机笼罩全球,经济大衰退随之而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法案应运而生,它试图修复部分在危机中失效的金融框架。而今,该法案正饱受各方诟病,一些人认为它未能充分抑制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另一些人却责备它过分设限,已经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和效率。
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预测到美国金融体系从2007年开始濒临崩溃而抡头功。但是,在《监管华尔街<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全球金融新架构》一书中,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诸位学界领头人(每一位都是相关学科的专家),摒弃过去、抛却孰是孰非不论,把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监管华尔街的新立法上,研究随之产生的法规是会促进经济增长、防止金融体系重回崩溃边缘,还是会导致其悲惨的失败。
《经济金融前沿译丛:监管华尔街<多德?弗兰克法案>与全球金融新架构》可以帮助人们在思考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时获得清晰、连贯和严密的思维框架。无论是对决策者、企业高管,还是任何一位得益于该框架的人,《经济金融前沿译丛:监管华尔街<多德?弗兰克法案>与全球金融新架构》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
作者简介
范瑞尔·V.阿查里亚,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托马斯·F.库勒,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名誉院长、 (帕格尼利—布尔)经济学教授,并兼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马修·P.理查德森,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查尔斯.E西蒙)应用金融经济学教授。
英格·沃尔特,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副院长,并兼任该学院(西摩·米尔斯坦)金融学和公司治理与企业伦理学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多德—弗兰克法案》指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该项法案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金融改革争论上的重重疑云。此书的出版恰合时宜,也颇有价值,理应成为所有决策者、投资者和金融系学生的必读书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生动透彻地分析了法案内容,而且就法案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更重要的是,它分析了法案没有涵盖到的内容,而这些空缺之处,正潜伏着金融体系仍将面临的挑战。”
——吉莉安·泰德, 《金融时报》美国总编辑
“2008年的危机带来了一堆难懂的金融词汇,即便是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来说,恐怕也难以理解。这些词汇所描述的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是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现在我们拥有了2300页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它旨在提供(金融体系)所需的修复 它真的会起作用吗?它还会起到别的作用吗?我们又该怎样开始思考这些基本问题? 《监管华尔街》一书清晰直白地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带领我们逐条学习法案,就每条法规提供详实、贴切的经济学分析,它是一本有价值的标准资料,将有助于对未来的讨论。”
——罗伯特·E.卢卡斯,芝加哥大学,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本书编者是来自世界金融学院的教授,由他们来分析美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新法案,思考该法案的是与非,以及它将怎样塑造金融体系的未来。能读到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实属幸事。这绝对是本必读的好书。”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监管华尔街》一书详细阐明《多德弗兰克法案》下各类条款的意图,并评估该法案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该书也适当强调了相关机构有效执行此法案的必要性。它绝非一本快餐读物,却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你理解一项非常复杂的立法,一项用于处理更为复杂的金融现实的立法 ”
——保罗·沃尔科克,美国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美联储前主席(1979-1987年)
目录
第一部分 金融架构
金融监管架构
中央银行的权力与联邦储备系统的未来
消费者金融保护
第二部分 系统性风险
第4章 对系统性风险的测算
第5章 系统性风险税
第6章 资本、或有资本以及流动性要求
第7章 大型银行和沃克尔规则
第8章 清算授权
第9章 系统性风险和保险公司的监管
第三部分 影子银行
第10章 货币市场基金如何避免跌破
第11章 回购协议(回购)市场
第12章 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交易所基金
第13章 场外衍生品的监管
第四部分 信贷市场
第14章 政府支持企业(GSEs)
第15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第16章 证券化改革
第五部分 公司控制权
第17章 改革薪酬及公司治理
第18章 会计体系和金融改革
结语
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我们曾辩论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对过于冒险消费者的保护实质上缺乏,因此我们强力支持创建这样一个保护局。虽然消费者保护,或是它的缺乏,在金融危机中只是小事件,但它也许充分地起到了一个次要的推动作用。金融业所暴露出来的系统性风险最初就是住房市场风险。换言之,在危机中引发一连串后续事件的正是房价的下跌。这次下跌源于此前房价疯狂飙升,令人无法承受。由于抵押市场很容易获得信贷,这大大助长了住房市场的投机狂热风气,而此前房价飙升本身也起到了加剧投机的作用。因此,更多的消费者保护通过对抵押市场施以作用也许可以抑制住房需求,这样一来,房价的飙升和后续的下跌也许不会这么戏剧化,而危机也可能不会如此严重。
尽管如此,要界定究竟多大程度的消费者保护将有效也并非易事。例如,就一些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认为负分期偿还浮动不采用利率的抵押贷款,或是首付较低,或是不用的首付还是极为理智的行为。比如,还有一些消费者也许会理性地预期他们的收入会逐渐增加(如医学生),而这些贷款可能会使他们去买一些暂时无法支付的房产。在这些情况下,相关的风险主要是由贷方承担,或是由那些接手原始贷方贷款的一方承担。有效的消费者保护不应阻止个人经手此类理性的博弈。同时,其他消费者们很明显被诱导去选择一些风险更高的而非最优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被误导性或欺骗性的营销策略所诱导,而有了一个更好的体制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将整体有所降低,这样消费者们就会得到更周全的保护。当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也不是就得引发金融危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2000年发生的技术泡沫的缩小虽然造成财富急剧缩水,但并未引发金融危机,根本的问题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性行为。
……
前言/序言
经济金融前沿译丛:全球金融治理的演进与未来挑战 一本深刻剖析全球金融体系治理结构重塑、监管理念迭代以及未来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重量级著作。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互联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其深远的破坏性,彻底暴露了既有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结构性缺陷与监管真空。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立法的具体细节,而是从宏观、跨国和历史演进的视角,对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根本性重塑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批判性反思与前瞻性展望。 本书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汇集了国际金融法学、宏观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学者观点,将全球金融监管的演变置于地缘政治、技术变革与意识形态竞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全书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深入论述: 第一部分:危机后的系统性反思与治理理念的范式转移 1. 危机根源的再审视: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哲学转向 本部分超越了对次级抵押贷款泡沫或单一机构破产的表面分析,深入探讨了危机暴露出的系统性风险的本质。研究指出,传统的以微观审慎监管(关注单个机构的稳健性)为主导的模式,面对高度关联的影子银行体系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时显得力不从心。作者们详细阐述了“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理念如何被提升到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地位,及其在识别、量化和缓冲系统性风险方面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这包括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界定标准、资本缓冲机制的引入及其对跨国资本流动的潜在影响。 2. 国际合作机制的重塑: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角色定位与效力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后,G20取代G7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主要平台。本书详尽分析了G20框架下形成的全球性改革议程,特别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协调各国监管规则、推动“共同行动”(Common Standards)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然而,作者们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这种“软法”(Soft Law)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各国在落实改革方案时的“选择性执行”(Selective Implementation)、国内政治对国际承诺的掣肘,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在关键领域(如衍生品清算和跨境破产处理)的法律冲突。 第二部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革新与监管工具的演变 3. 银行业资本与流动性标准的全球化进程 本部分聚焦于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及其后续迭代的全球影响。它不仅是对危机前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简单提高,更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进行深度干预的尝试。书中细致对比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杠杆率”的规定差异,以及“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和“流动性覆盖率”(LCR)等新指标对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和风险偏好的长期影响。研究强调,全球统一标准的推行,实际上触及了各国对金融主权和本土产业保护的敏感神经。 4. 影子银行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穿透式监管探索 危机凸显了场外(OTC)衍生品市场和非银行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在风险积聚中的隐蔽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监管层试图将这些原本“不透明”的市场纳入“可见”框架的努力。这包括推动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Central Clearing)、提高交易透明度(Trade Repositories)的要求。但作者们也探讨了将监管范围过度延伸至真正创新性金融活动(如新兴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平衡监管效率与金融创新的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未来金融格局的潜在挑战与治理前沿 5. 金融科技(FinTech)与数字货币:监管套利的新战场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深度渗透金融领域,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数字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兴起,正在对现有的跨境支付体系和货币主权构成挑战。本书审视了全球监管机构在应对这些“颠覆性技术”时的反应速度、监管沙盒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洗钱、数据安全和市场操纵之间找到平衡点。 6. 气候金融与可持续性纳入全球风险框架 一个重要的创新性论述是,本书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视为一种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它探讨了全球监管机构如何开始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压力测试、信息披露要求(如TCFD框架)以及长期投资战略中。这标志着全球金融治理的视野正在从单纯的“金融稳定”拓展到“可持续稳定”。 7. 主权债务风险与跨境破产的未竟之功 在主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本书对主权国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隐含担保”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此外,对于跨国金融集团的有序清算机制(如“生前遗嘱”/Resolution Planning的国际协调)的实施进展,本书持审慎态度,认为在真实危机中,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本能反应仍可能导致全球协调机制的失效。 结论:迈向更具韧性的全球金融架构 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审慎的乐观主义。它承认自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在减缓系统性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监管理念也更加成熟。然而,作者们清晰地指出,全球金融治理仍处于一个持续演进的、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中。地缘政治碎片化、技术驱动的创新、以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风险的叠加,要求监管框架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性、更深层次的国际协调能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见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监管改革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全球经济权力再分配与规则制定的深度思考录。 本书适合读者: 金融监管机构决策者、国际经济政策制定者、高校经济与金融学研究人员、关注全球经济治理演变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