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基于“内圣”与“外王”的内在联系,尝试对中国的法治构建作一种人文审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古今法治的总体审视,进而探寻融会古今中西的中国政治和法律发展道路。
《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从中西人文主义之道德与理性出发,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沿着道德、功利、治理、政制四个层面分析历史上法家、儒家与西方的三种法治形态,考察法治的认知理性基础和道德理性基础,以此开拓中国法治乃至现代法治的道德人文维度。
全书第一部分梳理中国的道德人文主义和西方的理性人文主义,第二部分比较法家法治、儒家法治和民主法治三种各具历史和学理基础的法治模式,第三部分探究将道德系统与民主法治融合起来、同时打造政治和社会的道德人文和理性人文基础、重构“内圣外王”的学理必要性和历史可能性。
引言
一、 中西人文主义:道德与理性
1. 西方人文主义
2. 中国人文主义
二、 法治:法家、儒家与西方
1. 法治的学理形态
2. 中国治道:文德与武功
3. 西方法治:权利与宪政
4. 法治与道德政治
5. 法治与自然政治
三、 迈向法治的人文道路
1. 理性政治与道德政治
2. 民主法治的理性基础
3. 自然权利与仁义道德
4. 构建道德的民主法治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外王”由“内圣”通出,受“内圣”的指导和制约,然而,近代以来,内在文化和外在主权这两个方面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首先,寻求“新外王” 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传统道德系统在现代社会的生发,甚至不惜以对传统道德系统的破坏和舍弃为代价。这既表现在,面临近代民族国家的争逐以及西潮来袭,中国为摆脱落后挨打的生存处境,从制度、器物、文化等多方面学习效仿西方,以“西学”批判和改造“中学”;也表现在,中国为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将更多的努力集中于物质和智性层面,其增强国家实力和促进经济效益的实用取向,弱化了精神和德性层面的坚守,以致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出现关于人文价值和道德精神的追问和争论。其次,在中西对比格局中,中国传统文化有时也成为应对西学挑战、抵制西方霸权的重要依托。一方面,为尽快屹立现代民族国家之林,中国传统文化被调动起来的往往不是道德资源,而更多的是霸道权术。这既表现为以“新法家的理论”来拯救近代中国的理论企图,也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构建强有力专制国家的政治尝试。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文化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用来批判和抵制西方话语,在诸如“政治儒学”、“中国模式”论中,西方文化及其民主法治时常被认为是中国需要避免的歧途。总体而言,无论是构建现代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外在努力,还是对传统霸政的诉求和对西方文化的抵制,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特质的道德人文精神在近代历史进程中都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近代处境,并不足以表明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或人文主义已彻底衰萎。从历史层面看,道德人文精神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为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共同的基本特质和要素。从道理层面看,因为这样一种特质,中国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一种立足德性或道德理性的、可以跨越古今的普遍德性文化,它既以其独特性而有别于立足智性或认知理性的其他文化,也适足弥补其他文化的缺失。从现实层面看,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诸如“自由帝国主义” (liberal imperialism)、“做错事的权利”(the right to do wrong)等“现代性”问题,正使得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显出一定必要性。总的说来,重启作为中国文化之根基的道德系统,并由此将“新外王”与“内圣”、外在社会形式与内在道德精神重新贯通起来,在仁义道德与“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社会科学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或融合,既是一种时代需要,也构成中国在经历长期变动后重建其涵容中外、承接古今的政道法理的历史契机。历史地看,在过去的100多年里,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未再发生大的政治动荡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这期间,不仅相继出现“国学热”、“人文精神”讨论、“传统文化复兴”等文化事件,“中华文化”、文化传统和“人权”“法治”在国家层面也都得到了明确认可。在文化和理论界,一种试图彰显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觉” 也正在兴起,立足普遍因素来融会古今中外的文化姿态日趋明显。凡此皆为现代中国在受到西方文化严重冲击后,沿着其内在文化理路开拓其政治和法律发展道路创造了更多的现实条件。在21世纪上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融会中西文化精髓,重显道德人文精神,沿着自身的文化传统构建中国的政道法理,直至完成近代200年间构建民主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可望成为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历史期待。在此背景下,回望近代发展历程,重思古圣先贤关于政道法理的话语,作一些从“政”到“正”、从“利”到“义”、从“法”到“德”、从“学”到“道”的深入思考,不是全无必要的。
……
《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法治”这个词语的内涵。过往,我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一种对个体行为的规范。然而,这本书却将焦点拉回了“人”本身,强调了“内圣”的重要性。它并非否定法律的必要性,而是指出,真正持久、有活力的法治,必须建立在个体道德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之上。这种“内圣”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修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价值观的认同。而“外王”则不再局限于国家层面的治理,而是延伸到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合乎道德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建设和维护秩序。书中对“宽恕”与“理性”在法治中的作用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意识到,法治并非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可以充满智慧和温度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更为人文的视角来看待法治,也为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部书名《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和启发。初读之下,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停留于法律条文的冰冷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法治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伦理价值以及对个体品格的塑造。作者巧妙地将“内圣”的修身养性与“外王”的治国理政相结合,提出法治的真正目标并非仅仅是约束和惩罚,更应该是引导个体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的公民,从而构建一个更具人文精神的社会。书中引用的许多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都让人在掩卷之余,忍不住深思。比如,它谈到儒家思想中“仁”与“礼”如何能为现代法治注入温度,不再是单纯的冰冷规则,而是带有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指引。读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更为温润、更为人性化的法治之路,不再是压迫,而是升华。这种将法律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解读,让我对法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思考方向。
评分《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这本书,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严肃的法治议题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思考。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过于强调规则和效率,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冷漠。这本书恰恰指出了这个问题,并且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内圣”的个人品德建设,来重塑“外王”的社会秩序。它强调,真正的法治,不是通过严刑峻法来强制执行,而是通过引导人们内化道德规范,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书中对“公平正义”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机械遵循,更包含了对个体情感和处境的理解,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学堂,与作者一同探讨着如何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公正和充满人情味。
评分《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书。它提出的“内圣”概念,让我反思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标准所裹挟,追求物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丰盈。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强调,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离不开每一个公民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人格完善。它鼓励我们去追求“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普世价值,并将这些内在的美德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而“外王”,在书中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意义,它不仅仅指代国家的治理,更包含了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贡献社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不外乎人情”的解读,它并非是对法律的削弱,而是强调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应保持的温度和弹性,不应成为僵化的束缚,而应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个体发展的有力工具。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朴实,没有艰涩的法律术语,却字字珠玑,仿佛一位智者在循循善诱,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我必须承认,《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法治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冰冷的条文,是强制的约束,是用来维护秩序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泉,将人文的温暖注入其中。它让我意识到,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尊严。作者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案例和思想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法治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书中探讨了法律如何能够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如何能够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如何能够构建一个充满信任和关怀的社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守信”的论述,它将商业契约精神与个人诚信品德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法治,建立在个体对承诺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之上。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道德、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的深刻对话。它让我看到,法治不仅仅是制度的设计,更是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