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全面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政府陆续解密的历史档案,在多国多边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国对日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美国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美国对日本北方领土与南方领土的政策、美国对曰经济复兴政策与中国、美日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起源与特色、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美国处理返还冲绳问题的思路与政策、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美日在东南亚的战略合作、冷战转型时期的美日关系等重大课题,深刻揭示了美日关系从敌国向盟国的转换和美日伙伴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认识当代美日关系演进的趋势及其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崔丕(1954-),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1978年8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10月起任教授。1996年-199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访问研究。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任暨南大学特聘教授(一级岗位)。2009年10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历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冷战国际史研究,专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华书局2005年10月修订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杂志发表多篇有关战后美日关系史、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重大决策、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日本对东南亚华侨的调查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多国解密档案资源与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
三、本书的学术体系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
一、美国对日媾和政策转向的态势与《芦田书简》
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2文件与美国对日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0/1文件与对日媾和七原则
四、吉田路线与战后日本对美关系的基本形态
五、《吉田书简》与《日台和约》的缔结
第二章 美国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
一、拆迁赔偿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二、劳务赔偿原则的确立
三、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处理的历史特点
第三章 美国对日本南方领土与北方领土的政策
一、美国政府对处理冲绳问题的构想
二、杜勒斯与千岛群岛、库页岛的归属问题
三、美国对日本领土问题处理政策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中国
一、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的形成
二、美日在对华贸易管制政策领域的协调
三、日本要求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策略与美国的容忍态度
四、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 美日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起源与特色
一、美国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与日本
二、美国共同防卫援助政策追求的双重目标
三、美日关于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谈判
四、美日共同防卫援助协定的特色
第六章 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的形成
一、冲绳问题在修改《美日安保条约》中的意义
二、美国关于条约适用范围的立场
三、“事前协商制”与美国保留的特殊权利
四、《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美国政府处理返还冲绳问题的思路与政策
一、肯尼迪政府对冲绳政策的内在矛盾
二、约翰逊政府转变对冲绳政策的动因及趋向
三、尼克松政府返还冲绳谈判的战略与策略
四、美日返还冲绳谈判中的核密约问题
五、美日返还冲绳谈判中的财政补偿秘密谅解
六、美国返还冲绳行政管辖权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
一、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的认识与特征
二、美国遏制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对策构想及其变化趋向
三、美日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的战略合作
四、结论
第九章 美日在东南亚的战略合作:印度尼西亚债权国会议的
第十章 冷战转型期的美日关系:对东芝事件的历史考察
结语:冷战时期美日关系演进的基本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图片目录
精彩书摘
岛南部、千岛群岛的规定与有关台湾、澎湖群岛的条款二者合一,日本放弃对上述岛屿的主权。至于千岛群岛的范围是否包括齿舞、色丹诸岛,日本声明放弃千岛群岛的主权以后,谁是千岛群岛主权的所有国,则不做明确的规定。①英国内阁会议同意了这一修正,并且将这一点列入6月14日的《六月草案》。后来又列入《八月草案》。②这样,尽管苏联参加了旧金山对日和会,在会议上也一再要求修改上述条款,代之以“日本承认苏联对库页岛南部及其附属岛屿、千岛群岛的完整主权,放弃对上述领土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③,但是,由于有了英国的支持,美国终于如愿以偿。而苏联孤掌难鸣,最终拒绝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这说明,在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归属未定局面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是酿成这一重大国际争端的始作俑者。对于这一点,美国历史学家邓恩所论应当是不错的: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各项条款的形成过程中,“是美国操纵着主导权”,也是“按照美国的条件、手续、内容进行的”。④
三、美国对日本领土问题处理政策的深远影响
在东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地域纠纷特别是领土主权方面的争端格外突出。这些争端,大体上可以分成为三种类型。其一,由于东西方冷战而被人为分裂的民族国家,如朝鲜半岛南北朝鲜的并存与对立、台湾海峡两岸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当局的对峙、印度支那地区南北越南的并存与对立。中美关系的改善,拉开了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走向缓和的序幕,但并没有改变相互关系的基本格局。在这两个区域,紧张与缓和这两种趋向仍然交替出现,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越南战争的终结,结束了南北越南并存与对立的局面。统一后的越南出兵柬埔寨,却使印度支那地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动荡之中。其二,由于东西方冷战而被美国政府蓄意炮制出来的“归属未定”区域,如日韩关系中的“竹岛/(独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问题”、日中关系中的“钓鱼岛(尖阁群岛)问题”,以及本文所讨论的日苏关系中的“千岛群岛和库页岛问题”。其三,由于美国战略托管而形成的“冲绳地位问题”。最初,美国政府决定对冲绳群岛实行战略托管的目的,本来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出现,才使美国政府将冲绳群岛纳入其亚洲太平洋沿海岛屿防卫体系。1971年,美国政府正式将冲绳行政管辖权返还日本政府,同时还将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争议而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政府。美日关系中的“冲绳地位问题”获得了比较圆满地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却因此而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亚洲冷战时期形成的这些领土主权争端,并没有随着亚洲缓和局势的出现而缓解。这种结构性的矛盾,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唯其如此,才使得后冷战时代的东亚地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仍然残存着相当浓厚的冷战时代的结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东亚冷战的结构、特质及其发展方向不完全与欧洲相同,而具有更加复杂的性质。
美国政府对日本战败以后领土问题的政策,存在着根本性质的差异。从国际法角度而言,冲绳问题的“托管统治”与千岛群岛、库页岛问题的“归属未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使《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给日本留下了将来可以根据国际形势和美日关系的变化,在有关冲绳、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这些岛屿和日本之间的交通、居民的地位等问题采取满足当地居民要求的现实措施的余地。换言之,它承认了日本对冲绳的“潜在主权”。后者则使日本能够这样解释:“在旧金山和约的范围内,决未承认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是苏联的领土,因此,这些地区现在仍然处于苏联的战时占领状态之下”,“将来如果有机会,则应通过国际会议解决”。
……
前言/序言
unll
冷战的阴影与太平洋的灯塔:战后日本的政治演变与对华政策的战略调整 引言 自二战硝烟散尽,亚太地区便笼罩在冷战的巨大阴影之下。在这个波谲云诡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战略盟友,其国内政治的演变与外交政策的走向,特别是对华政策的调整,不仅深刻影响了自身的国家命运,更对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权力平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冷战时期(约1947-1991年)日本国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及在此背景下,日本如何在其安全环境的塑造、经济发展的推进以及外交战略的制定中,尤其是对日益崛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进行审视、调整与再定位。我们将从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角逐、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以及冷战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一幅关于日本战后政治转型与对外关系重塑的宏大画卷,尤其聚焦于其对华政策这一关键议题的战略演变。 第一章:战后日本的政治格局重塑与民主化进程 二战的惨败,为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洗牌。在美国主导下的占领时期,日本政治体制 underwent 了根本性的变革。占领军当局推行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深刻地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版图。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力量博弈,包括: 昭和天皇的地位演变与天皇制的存续: 从战时被神化的“现人神”,到战后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地位变化是理解日本政治走向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天皇制如何在变革中得以保留,以及其对日本政治稳定和国民认同的影响。 政党体系的重构与自由民主党的崛起: 战前泛滥的军国主义政党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为主导的政党体系。本书将深入分析自民党是如何在战后初期迅速巩固其执政地位,其内部派系斗争如何影响政策制定,以及为何能够长期维持一党独大的局面。同时,也将考察左翼政党(如日本社会党)的衰落及其原因,以及其在冷战时期政治光谱中的位置。 宪法第九条的争议与日本的国家安全困境: 新宪法第九条明确放弃战争,这使得日本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建立自主的国防力量。我们将探讨这一条款在冷战初期如何成为日本政治辩论的焦点,以及在美国安全庇护下的日本,如何以“宪法限制”为前提,逐步构建其“自卫队”,并引发国内关于国家安全政策的长期争论。 官僚体系的稳定与政策的连续性: 尽管政治体制发生变化,但日本强大的官僚体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我们将分析官僚机构在政策制定、执行以及与政党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成为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支撑。 第二章:冷战铁幕下的美日同盟:安全保障与经济复苏 冷战的爆发,使得美国将日本视为其在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美日同盟由此成为理解冷战时期日本外交的关键。 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标志着日本战后独立,但随之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则确立了美国在日本驻军的合法性。我们将深入分析条约的条款内容,以及其对日本主权、军事自主性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优先”战略与美国的扶持: 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日本政府将重心放在经济重建与发展上。本书将考察美国在冷战时期对日本经济复苏所给予的援助与政策支持,以及这种支持如何与冷战战略相结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奇迹”。 美日经济关系的演变与摩擦: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美经济关系也逐渐从最初的扶持走向贸易摩擦。我们将分析冷战时期美日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争端,例如在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摩擦,及其对两国关系带来的挑战。 驻日美军的地位与日本国内的反美情绪: 美军在日本的长期驻扎,虽然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也引发了日本国内民众的担忧与不满,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反美情绪。本书将探讨这些情绪的来源,以及其在日本政治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日本对华政策的战略演变:从敌视到“以经济促政治” 冷战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采取了强硬的敌视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直接影响。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其对华政策逐渐发生微妙的调整。 朝鲜战争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 朝鲜战争是中日之间冷战对抗的直接体现。本书将分析日本在此期间如何配合美国的战略,在物质援助、情报收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华政策的基调。 “一体化”外交与“两条腿走路”的困境: 冷战时期,日本的外交政策长期奉行“日美一体化”的原则,但同时也试图在经济上与中国发展联系。我们将考察这种“两条腿走路”策略的内在张力,以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经济合作的尝试与政治关系的僵局: 尽管存在政治上的隔阂,日本国内企业界仍有推动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本书将梳理冷战时期日本对华经济交流的早期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在政治僵局下所遭遇的阻碍。 “以经济促政治”策略的酝酿与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日本国内关于调整对华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将分析“以经济促政治”策略是如何在冷战后期逐渐成型,其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其背后的国内政治推动力量。 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是冷战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日两国邦交的正常化。本书将详细分析此次历史性访问的背景、过程以及其深远影响,包括日本如何在美国的战略调整下,最终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以及这一决策对地区格局带来的冲击。 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 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考察在冷战的框架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如何逐步发展关系,但同时,两国之间在历史问题、地区安全等问题上的分歧也并未完全消失,这些分歧将如何塑造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 第四章:意识形态的博弈与日本的国民认同 冷战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对抗,更是意识形态的较量。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垒,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国内政治和社会思潮。 反共主义在日本的渗透与影响: 美国在冷战初期大力推广反共主义,在日本社会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将考察这种反共思潮如何影响日本的政治决策、媒体宣传以及社会舆论。 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与日本国内的左翼运动: 尽管面临强大的反共压力,日本国内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也曾有过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工会阶层。本书将分析这些思潮在日本的传播、演变以及其对日本政治体制的挑战。 国民认同的重塑与“日本模式”的构建: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日本如何在全球意识形态的对垒中构建自身的国民认同?本书将探讨日本如何通过强调民主、自由、经济繁荣等元素,塑造一种区别于东西方阵营的“日本模式”,并在国际舞台上传播。 历史记忆与国家叙事的构建: 战争的创伤、对侵略历史的反思,以及冷战意识形态的压力,共同塑造了日本关于自身历史的复杂叙事。我们将分析在日本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历史关系,以及冷战时期对华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叙事。 结论:冷战余波与日本的未来走向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也给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的分析将引导读者思考: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遗产,如何继续影响着今日的日美关系? 日本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外交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的演变,对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产生了怎样的持续影响? 冷战的结束,是否意味着日本国家安全政策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调整? 历史记忆与国民认同的构建,在后冷战时代仍然面临哪些挑战? 本书旨在通过对冷战时期日本政治演变和对华政策战略调整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当代日本的外交哲学、地缘政治定位以及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视角。我们期望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勾勒出日本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挑战、机遇与抉择,揭示其国家命运与地区格局相互塑造的深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