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内训书籍2册: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 后显慧 第八公社著 管理学 市场营销书籍 补货预售

产品经理内训书籍2册: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 后显慧 第八公社著 管理学 市场营销书籍 补货预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后显慧 第八公社 著
图书标签:
  • 产品经理
  • 内训
  • 产品视角
  • 产品前线
  • 后显慧
  • 第八公社
  • 管理学
  • 市场营销
  • 书籍
  • 补货预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5820
商品编码:111936805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这是一本产品经理写的书,所以本书也是作者的产品之一。鉴于此,本书用了大量的原创图片和视觉引导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降低阅读门槛,提升阅读效率。

  产品的视角,不同于普通用户的视角,特指具有互联网产品思维的视角,产品制造者的视角。

  产品视角的养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于产品思维是一种介于人文和技术之间的思维方式。一个产品经理的成长需要从人文到技术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但要从用户场景中获得启发,还得“站在上帝身边”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

  就像本书提出的:小白视角、理想产品经理视角、一年级视角、二年级视角、三年级视角、设计与迭代时间、运营视角、规划和操盘视角等,这些产品视角的提升是有规律可循,能够逐步外行进入到内行。作者希望通过提供一套产品经理思维的培养模型,从0开始培养产品思维,直到阶的产品思想。

  产品思维的养成,需要具备基础的产品概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人文反思。本书力求在基础概念、逻辑推理和人文反思方面对产品思维进行整合,让从业者和互联网爱好者从浅入深,深入浅出的了解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培养过程。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热闹和门道之间,就是概念、逻辑和方法。

产品前线:48位一线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智慧与实战

  产品经理领域的集大家和集大成之作
  腾讯、阿里、百度、迅雷、YY、小米、360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48位产品经理分享他们在实践中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内容简介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本书在创造性的提出互联网产品定义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0基础到产品操盘手的产品思维培养方法!

  全书以互联网产品定义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思维学习的RAC模型,通过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和创造产品三个阶段去培养产品思维和产品认知。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觉引导的方法,作者像零基础的用户深入浅出的描绘了一条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路径,并且提供了知识地图(knowledgemap)和阅读雷达等工具,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为自己针对性的设立学习模型和成长路径。

  小白视角、理想产品经理视角、一年级视角、二年级视角、三年级视角、设计与迭代时间、运营视角、规划和操盘视角,可以看到本书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大量图片的使用让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易读,但读后又会感到“口有余香”。作者通过对常见产品和产品经理知识结构的解剖和重构,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结构看起来更加“性感”,读起来更加轻松。

  本书在基础概念和重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图标展示一个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对产品的解剖,其实证的方法论和“显而易见”的结论让读者在作者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信服”。

产品前线:48位一线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智慧与实战

  《产品前线:48位一线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智慧与实战》作者阵容豪华,48位来自迅雷、腾讯、淘宝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总结和分享产品理念、技能、方法和技巧。全书由48篇独立的文章构成,每一篇文章包含“核心观点”、“实践案例”、“总结”三个部分。核心观点是作者从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对产品经理工作有价值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是一个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可能是某个具体的技能,也可能是某个技巧和方法,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作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得出的,内容涉及产品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优化、产品推广,等等。实践案例是作者将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与亲身实践结合再现了产品完成的全过程,确保读者能在理解核心观点的同时还能学会具体如何去应用。总结部分则是对观点和案例的补充和升华,目的是希望帮助读者举一反三。


   作者简介

  后显慧(Luke), 花名鲁克,资深互联网产品人,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产品架构、产品团队管理工作超过10年时间,一个“骨子里留着互联网血液”的产品经理。

  2005年进入互联网,历任智联招聘产品经理、阿里巴巴高级产品经理、世纪佳缘产品总监、百度产品架构师等职,主导设计的产品包括智联招聘简历中心、aliyun.com、百度新首页和百度凤巢-春华产品。目前为国内新锐产品学习社区三节课的创始人兼CEO。

  百度技术学院(BIT)和百度学院金牌讲师。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在百度开设产品设计和运营的课程,并被评为金牌课程,本书即以此为基础而成。


   目录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推荐

自序

第1章 互联网需要产品经理 001

第1节 ▎互联网:钱多,人少,速来! 001

第2节 ▎互联网在中国:草根的崛起 010

第3节 ▎20年的BAT与互联网 017

第4节 ▎从信息到服务的垂直行业 019

第5节 ▎从技术驱动到产品驱动 021

第6节 ▎如果互联网是一辆车,产品和技术就是轮子 024

第2章 三圈定位:产品经理能力模型 029

第1节 ▎职业规划:没有门槛的产品经理能做一辈子 029

第2节 ▎市场和雇主怎么定义产品经理 033

第3节 ▎三圈能力模型:产品经理需要软硬结合的能力 037

第4节 ▎用户体验:处女座的优势地位 039

第5节 ▎技术能力:产品的技能和工程师的思维 041

第6节 ▎商业思维 044

第3章 小白产品经理看产品:什么是互联网产品 049

第1节 ▎产品经理面试的第*道题:你用哪些产品 050

第2节 ▎什么是好产品,好看还是好用 054

第3节 ▎什么是互联网产品:黑盒子模型 056

第4节 ▎像庖丁解牛一样去观察产品 059

第5节 ▎学会用App Store的版本还原产品 062

第4章 理想产品经理的诞生:为自己做产品,以自己为中心 071

第1节 ▎理想产品经理:熟练的上网用户而已 072

第2节 ▎为自己做产品还是为用户做产品 074

第3节 ▎把无知当创意的产品经理 079

第4节 ▎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创造产品 083

第5节 ▎破除理想产品经理思维:揪住自己的头发往上跳 089

第5章 一年级产品经理:执行力驱动,产品感培养 095

第1节 ▎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096

第2节 ▎创意没有价值,执行力才有 106

第3节 ▎忘记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108

第4节 ▎为自己做一个书架:Knowledge Map 111

第5节 ▎培养产品感觉和职业人格 113

第6章 二年级产品经理:用户价值驱动,沟通能力培养 119

第1节 ▎学会定义流程和产品 120

第2节 ▎代言人:你和用户是一国的 125

第3节 ▎翻译官:把用户需求翻译成产品需求 126

第4节 ▎管理需求:沟通能力和信任的关键要素 134

第7章 三年级产品经理:运营与规划 141

第1节 ▎需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 142

第2节 ▎产品价值:微笑带来商业价值 144

第3节 ▎产品经理与运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合作 147

第4节 ▎竞争分析、行业蓝图与产品规划 149

第5节 ▎BAT 和行业的产品生态认知 158

第6节 ▎产品是渠道:沟通用户并提供服务 162

第8章 产品设计与迭代视角做产品 167

第1节 ▎再看看那些2000年以来的互联网产品 168

第2节 ▎0到1是本质变化 172

第3节 ▎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逻辑 175

第4节 ▎符合迭代和灰度的产品设计逻辑 181

第5节 ▎符合用户心理曲线的产品设计逻辑 187

第6节 ▎通过迭代释放需求 192

第7节 ▎迭代与MVP模式 195

第8节 ▎没有迭代,就没有产品经理 199

第9章 运营视角看产品 204

第1节 ▎大运营和小运营 207

第2节 ▎产品运营的核心价值 207

第3节 ▎恋爱式运营: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209

第4节 ▎产品生命周期影响运营节奏 211

第5节 ▎收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217

第6节 ▎参与感:新运营的口碑驱动 219

第7节 ▎互联网的核武器:数据与转化率 228

第8节 ▎别让运营为产品吹的牛买单 230

第10章 操盘与人性视角悟产品 235

第1节 ▎产品操盘手:**产品经理视角 236

第2节 ▎乌合之众的产品观念 245

第3节 ▎贪婪与懒惰:17岁的“科技红颜” 248

第4节 ▎为什么苹果的产品与众不同 251

第5节 ▎制造“哇”点:**的产品,用细节打动用户 254

第6节 ▎少点一下就是革命 256

第7节 ▎客服是不是很重要 258

第8节 ▎博弈与拍卖:*简单的运营机制 260

第9节 ▎产品要性感,而不是赤裸裸 262

第10节 ▎为98%的用户设计产品 264

后记 270

产品前线:48位一线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智慧与实战

贡献者名录
前言
这只是一个开始
终于等到你
编辑志愿者的话
01 构建你自己的产品经理金字塔 王昆 // 1
02 专注是成就产品的第*要务 徐扬 // 7
03 巧借认知关联为产品定位 雷明洁 // 12
04 产品进化遵循的9大规律 赵灵 // 16
05 战略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要素 计湘婷 // 23
06 三步轻松做出靠谱需求分析 李美霖 // 32
07 透过用户行为挖掘本质需求的方法 周伟 // 37
08 如何确保你设计的就是用户需要的 童姗姗 // 42
09 结合使用场景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焦尚松 // 46
10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把握用户的情感需求 彭洋洋 // 52
11 与孩子共同创造——儿童产品的调研分析 马中彬 // 59
12 保持需求文档简短的3个步骤 田捷 // 64
13 产品原型4步思维法 吴伟迪 // 68
14 设计贴近用户原始需求的5个用户体验要素 朱军华 // 80
15 打造超预期的体验,“WOW”你的用户 周晨 // 87
16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把握用户的“懒” 熊熊叨叨 // 92
17 5招让你的产品做到“别让用户思考” 王建文 // 99
18 贴近用户生活的产品设计之道 皮顺 // 104
19 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触动人心的产品 李广全 // 108
20 产品设计的原则:简单 李文 // 116
21 简化产品的3个原则 曾倩容 // 122
22 简约设计的两个原则和4个策略 朱军华 // 127
23 产品设计中的复杂性管理 黄嘉 // 133
24 优化产品7步走 黄倪莎 // 140
25 运用三段论式思维解决产品问题 袭龙飞 // 146
26 产品的反脆弱设计 卢芳芳 // 152
27 构建优秀产品信息架构的三要素 姚伟强 // 159
28 格式塔法则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王媛 // 167
29 用游戏化思维让产品变得更好玩 黄杰民 // 174
30 《孙子兵法》中的产品智慧——如何在红海中脱颖而出 吕昶 // 178
31 小米MIUI:用户参与式的产品研发模式 兰军 // 184
32 创业公司打造一款产品——至关重要的3个角色和3个大忌 王冬强 // 193
33 侧翼战——创业公司的产品定位及竞争策略 叶绍琛 // 201
34 打造连接明星和粉丝的平台产品 陈邓 // 206
35 产品经理必备的数据分析能力 张俊海 // 213
36 数据驱动的核心——聚焦唯*关键指标OMTM 龙志勇 // 219
37 产品优化的2个前提——有效记录数据和有效解读数据 周璇璇 // 226
38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高翔 // 233
39 数据驱动营销——产品营销中的n个关键指标 胡晓东 // 240
40 产品活动运营的6个有效原则 崔凯 // 245
41 产品创意的2个法则和5种方法 曾小红 // 254
42 如何在产品研发中做渐进式创新 孔信之 // 260
43 产品经理应掌握的提问技巧 王操 // 269
44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许可文 // 275
45 产品经理提升说服力的4个方法 孙遂意 // 281
46 优秀产品经理应掌握的4个项目管理要素 熊宝 // 287
47 产品经理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合作 孙志威 // 294
48 3步让项目成员看懂你的产品需求 闫星 // 300
附录A 如果你想要创新,就要懂得创新者的窘境 邹剑波 // 306
附录B 从科技演进寻找产品方向 张清亮 // 315
附录C 科技想要什么 杨青 // 321


   精彩文摘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

  于是之说:人们往往把做某种事情的兴趣误认为是天赋。很多年前,我比较喜欢写点东西,因此也常常误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赋。后来才发现,若这就叫天赋,那有写作天赋的人就太多了,自己那只是兴趣。

  进入互联网,从事产品经理工作之后,连写作的兴趣都丢得一干二净。后来因为朋友们鼓励,决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出来,写一本书给大家看。于是才发现,写作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好在现在可以拿出来给大家批评指正了。

  说到互联网产品,做了十年,除了书里的一些总结外,还有些碎片的想法要分享给大家,算作序言吧。

  产品是手段,人是目的

  我从来不曾想象,一个本科学法学的人,能够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业路上走过十年。

  我曾经幻想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专业有所建树,但因缘巧合,顺着自己的性子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开心。

  有个人曾这样说我: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的某个时刻做准备。我曾经很认真地学习关于哲学、政治学、法理学和传播学的知识,我单纯地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该学好这些知识,更何况我还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

  很多人见到我的反应就是,你太像一个产品经理了!我成为产品经理,是从加入阿里巴巴开始的。阿里巴巴面试官告诉我,他们需要人文、社科背景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惊讶得合不拢嘴。难道产品经理不应该是技术背景的吗?他说:“所有技术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个社会*主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个人和群体。”

  虽然做了这么多年产品经理,但我依然没有能力说明那些复杂的问题。幸运的是,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社会的书,基于这些知识和我做过的产品的工作,下面就来聊聊我的想。

  无知的峡谷

  在宁静的无知峡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房龙《宽容》

  这是对我影响深刻的一本书,这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书,却有着一个人文的名字。

  房龙说: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上的种种奇迹,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奇迹,那就是人类得以幸存的奇迹。

  宽容就是去探索这个奇迹发生的原因。人类得以幸存的奇迹,是群体的奇迹,是每一次面临死亡时侥幸或必然的选择。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斯巴达战役,到火器和热兵器时代,人们没有因为武器越来越有杀伤力而更具有安全感。恰恰相反,核武器产生的威慑成了*大的不安全因素。

  技术手段因为战争被不断向前推进,而人类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加幸福。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技术是目的,还是手段?

  我刚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希望用产品改变世界。今天的我,更希望通过产品去赞美生活。

  我认为,用户是目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对象。用户也是你价值诉求的终点,不是证明你能力的某种手段。

  产品经理,不是万能的。

  在我看来,做得越满足用户需求,反而离目的地越远。

  产品是手段,不是目的。技术是中立的,有正或者负的作用。

  “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每次看到《大话西游》的结尾都说不出的难受。“那人好像一条狗”,在我看来,充满着犬儒式的羡慕。

  自己身披金甲,手持定海神针,却毫无欢喜可言。

  产品首先是给自己的,然后是给用户的。

  结构和过程

  肯尼斯·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结构和过程组成了一切。

  即使是宇宙,也是由结构和过程组成的。结构是多维度的,过程是线性的,它们组成了时空。

  就像产品一样,结构是技术性的,过程是流程化、场景化的。

  我们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术性的结构、框架、代码、链接,但往往忽视了过程。

  我经常想,一个用户,进入一个产品的系统,就像进入了宇宙的空间结构中。而用户花上一个小时在这个系统里,其实这个用户已经不是当初的用户,而系统也可能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因为用户的进来,系统变了;因为系统的使用,用户也变了。

  就像现在的我们,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是互联网产品影响了我们,还是我们影响了互联网?

  上述的观点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对产品的规划和设计。

  上过我的课的同学都知道,我很多的分析框架或者方法,都是通过结构和过程的交叉分析获得的。

  常识与前提性批判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

  —托马斯·潘恩《常识》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或者基于常识的推论。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常识+逻辑。

  如果你想保持常识,可能需要在一切的语境和场景中,保持前提性批判。

  前提性批判是我的哲学老师孙正聿先生一直在提倡的。他说:“认识总是被污染的,认识总是充满偏见的。”他还说:“平常心,异常思;异常心,平常思。”

  这多么像是在批判现在互联网某些创业者的产品观啊。他们做了那么多用常识想来都不正常的产品,但靠着“讲故事”的方式给自己和别人洗脑。

  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其实常常就是一个真实、具体的问题。

  你能不能用真实、不可辩驳的理由说服用户?这样的能力,需要强大的常识作为依据。大医生有病人没时间,小医生有时间没病人;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女人喜欢可信赖的男人。类似这样的常识,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

  保持常识,通过常识的逻辑推论得出的结果,往往就是创新。

  常识够扎实,逻辑够粗壮,建立起来的认知方法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主体间性的产品价值观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如果当今有某些思想是闪闪发光、不能漠视的。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肯定是其中第*的。

  我经常说,产品作为一种对话机制而存在,其实就是想说明: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支持大家的工具行为,慢慢转变为去支持交往行为。

  产品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其实指的就是产品成为人们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苹果手机,它的工具属性其他手机其实都有,而其具有的交往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用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它可以打电话,而是别人对这部手机的看法。

  很多产品,做出来不是给人用的,是用来炫的,不是吗?同理,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什么。就像十月一期间,我在三亚度假,但很多北京朋友约我出去玩。

  我说不在北京,他们很惊讶,说:“没看到你发朋友圈啊!”

  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产品定义了,同时也在让产品更加趋于社交化,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这样的产品,越来越有价值。

  让科技赞美生活,还是被技术改变生活?

  苹果在赞美生活,谷歌在赞美科技。

  苹果的一切产品皈依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孩子、朋友的幸福感提升。

  谷歌的一切产品告诉我们,技术可以无所不能,我们可以飞跃地球,可以无人驾驶,可以智能一切。

  这是两种产品价值观,你为什么而做,努力后就一定会做成你想的样子。

  所以,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我越来越觉得苹果的产品有一个特点:让技术加强可感知的体验,而不是纯粹炫耀技术。

  苹果不缺技术深度,但显然没人把苹果看成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苹果也很少用特别不成熟或者没法加强体验的技术,虽然看起来很酷。

  一切以可感知的体验作为技术价值的判断,让技术隐藏在产品的后面。

  你想秀出你的肌肉,还是让这些肌肉在恰当的时候,让人感到你那种很健康的状态?

  从技术驱动互联网,到产品驱动互联网,再到设计驱动互联网,其实是我们不断在回归*初的那个问题:产品不是目的,人是目的!

  我在本书中提出了定义产品的微笑模型。产品的第*价值是微笑,微笑价值*大化是我们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核心。技术是用来加强这个微笑的,而不是制造这个微笑的。从这个角度看,乔布斯是第*个产品经理。他似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做的东西出发点是什么。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我看来就是悟空说给自己的那句话: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后显慧(Luke)

  于北京东郊 塔营


   


《产品之眼:洞察需求,驱动增长》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本旨在帮助产品经理、创业者及所有对产品创新与商业增长感兴趣的读者,系统性地掌握产品思维、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优化用户体验,并最终驱动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实战指南。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可行的产品打造框架。 第一部分:产品思维的基石——理解“为什么” 第一章:产品的灵魂——需求分析的艺术 核心理念: 产品源于需求,而需求的本质是未被满足的痛点或渴望。理解需求的深层动机比表面现象更为重要。 深度解析: 需求的层级与分类: 区分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生理性需求与心理性需求。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挖掘真实需求的工具与方法: 详细介绍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竞品分析、数据埋点分析、用户反馈收集等多种工具的有效运用技巧。强调“共情”在倾听用户时的重要性。 从需求到痛点的转化: 如何将用户的抱怨、不便、低效转化为明确的产品痛点。举例说明,例如“出行不便”是痛点,背后的需求可能是“快速、经济、舒适的交通方式”。 用户画像的构建: 不仅仅是简单的年龄、性别,更重要的是用户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痛点、目标和动机。如何通过用户画像指导产品设计决策。 场景化思考: 用户在何种情境下会产生何种需求?深入分析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模式,从而设计出更贴合实际的产品。 案例分析: 以某款成功打入市场的社交应用为例,分析其如何精准捕捉年轻用户的社交痛点,并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功能。 第二章:市场的语言——竞争分析与定位策略 核心理念: 产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清晰的定位是产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深度解析: 市场细分与目标用户选择: 理解不同维度的市场细分(地理、人口统计、心理、行为)。如何选择最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和目标用户群体。 竞品分析的维度与方法: 不仅要分析竞品的“有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从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商业模式、营销策略、品牌形象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SWOT分析的实践应用: 如何识别自身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产品策略。 差异化竞争策略: 如何通过独特的产品价值、创新的功能、卓越的用户体验或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众多竞争者中形成独特的卖点。 市场定位模型: 讲解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工具在产品定位中的应用。 用户心智占领: 如何让用户在想到某个品类时,第一时间联想到自己的产品。 案例分析: 分析不同定位的打车软件(如注重性价比的、注重高端服务的)如何通过差异化策略赢得用户。 第二部分:产品设计的实践——打磨“是什么” 第三章:用户体验的艺术——从“可用”到“喜爱” 核心理念: 优秀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解析: 用户体验设计的原则: 可用性、易用性、可发现性、满意度、情感化设计等。 信息架构设计: 如何组织和呈现信息,让用户轻松找到所需内容。导航、分类、搜索等关键要素的设计。 交互设计: 关注用户在产品中的每一个操作和反馈。按钮、表单、动画、提示等细节的处理。 视觉设计: 色彩、排版、图标、布局等如何营造产品的整体风格和品牌调性。 用户旅程地图的绘制: 梳理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每一个触点和感受,识别体验的痛点和机会点。 可用性测试的策略与执行: 如何设计合理的测试场景,招募合适的测试用户,收集并分析测试结果,并进行迭代优化。 情感化设计: 如何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惊喜的细节、积极的情感反馈,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连接。 案例分析: 分析一款获得广泛好评的阅读应用,其在信息架构、阅读流畅性、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用户体验是如何设计的。 第四章:功能设计的智慧——创新与克制并存 核心理念: 功能是产品的骨骼,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功能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创新性。 深度解析: 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构建: 如何快速验证核心功能,并迭代迭代。 功能优先级排序: 运用MoSCoW法则、Kano模型等方法,确定功能的优先级。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打磨: 深入研究核心功能如何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并做到极致。 创新功能的探索与落地: 如何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之上,设计出带来惊喜和差异化的创新功能。 功能迭代与优化: 基于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功能。 避免功能臃肿: 如何在保持产品简洁易用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功能。 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功能设计需要考虑技术实现的难度、成本以及预期的商业回报。 案例分析: 以一款成功的项目管理工具为例,分析其如何从核心任务协作功能入手,逐步增加日程管理、文档共享等辅助功能,并保持简洁的界面。 第三部分:产品运营与增长——实现“如何做” 第五章: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诞生到衰退 核心理念: 产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 深度解析: 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 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各阶段的产品策略: 在不同阶段,产品应侧重于用户获取、留存、活跃还是盈利。 数据驱动的产品决策: 如何利用关键指标(如用户增长率、留存率、活跃度、转化率、NPS等)来评估产品表现,并指导决策。 产品改版与重塑: 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或面临市场变化时,如何进行成功的改版。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提升: 如何通过提升用户留存、增加用户付费意愿来最大化LTV。 退出策略与资产盘活: 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如何进行有序的退出或资产的二次利用。 案例分析: 分析一款音乐App从初期用户积累到成为行业巨头的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产品策略。 第六章:增长黑客的思维——驱动产品指数级发展 核心理念: 增长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增长黑客注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快速的实验来驱动产品增长。 深度解析: 增长模型AARRR(海盗模型): 详细阐述获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推荐(Referral)、变现(Revenue)五个环节的增长策略。 漏斗分析: 如何识别用户在各个环节的流失点,并针对性地优化。 用户获取渠道分析与优化: SEO、SEM、社交媒体推广、内容营销、联盟营销等。 激活策略: 如何在用户首次使用产品时,快速引导其完成关键行为,体验产品核心价值。 留存策略: 推送、社群运营、用户关怀、个性化推荐等。 病毒式传播的设计: 如何通过奖励机制、分享功能等,驱动用户主动推荐。 A/B测试与快速迭代: 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策略的效果,并快速迭代产品。 增长黑客的工具与思维模式: 强调数据敏感性、实验精神、跨界能力。 案例分析: 以某款笔记应用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鼓励用户分享笔记、建立社群等方式,实现病毒式增长。 本书特色: 实战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大量可落地的方法论和工具。 结构清晰: 从宏观的产品思维到微观的功能设计,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案例丰富: 结合国内外知名产品的真实案例,让读者触类旁通。 面向未来: 关注新兴技术和市场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产品视野。 谁适合阅读本书: 产品经理: 无论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和实用的技巧。 创业者: 帮助创业者更好地理解产品、市场和用户,提升创业成功率。 设计师、工程师: 帮助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逻辑,更好地与产品经理协作。 市场营销人员: 深入理解产品,能够制定更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 对产品创新和商业增长感兴趣的读者: 拓展思维,学习构建成功产品的关键要素。 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思维体系。 掌握洞察用户需求、分析市场竞争的有效方法。 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提升用户体验,赢得用户青睐。 运用数据驱动产品增长,实现商业目标。 《产品前线:从0到1,打造爆款的隐形路径》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本深度揭示产品从概念萌芽到成功上线,再到持续增长的完整生命周期的实战书籍。作者将多年在一线“战场”积累的宝贵经验,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案例,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产品开发全貌。本书不仅关注“做什么”,更深入探讨“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产品能力,掌握打造用户喜爱、市场认可的“爆款”产品的关键要素。 第一章:初心不忘,洞察先机——产品诞生的土壤 挖掘第一粒火种: 趋势的信号捕捉: 如何从宏观经济、社会变迁、技术革新、用户行为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产品机会。作者强调“站在未来看现在”的重要性,而非仅仅跟随热点。 痛点是金矿: 深入剖析用户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真实困境与不便。如何将模糊的“不爽”转化为具体、可解决的产品需求。这里,作者会分享一系列“挖掘痛点”的非传统方法,例如深入特定人群的生活场景,甚至通过“扮演”用户来感受其体验。 “伪需求”与“真需求”的辨别: 哪些是用户口头上的愿望,哪些是他们实际的行为驱动?作者会给出一些辨别策略,强调数据佐证和行为观察的价值。 “用户”的定义: 不只是人口统计学特征,更包括其核心动机、价值观、行为模式。如何构建多维度、有深度的用户画像,并使其成为贯穿产品设计全过程的“灵魂伴侣”。 市场的空白地带: 如何通过竞品分析,找到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现有产品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而定位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产品定位的“定海神针”: 你是谁?为什么是你? 明确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它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为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得更好。 目标市场的精细化: 为什么不能满足所有人?如何根据用户画像和市场分析,锁定最精准的目标用户群体,并为其量身定制产品。 差异化打法: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如何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功能创新、体验颠覆、成本领先,还是独特的品牌文化?作者会分享不同维度的差异化策略,并解析其背后的逻辑。 “小切口,大战略”: 很多成功的爆款产品并非一开始就包罗万象,而是从一个核心场景或痛点切入,快速获取用户,再逐步拓展。本书会强调这种“聚焦”的价值。 商业模式的初步构想: 在产品早期,就要开始思考产品的盈利模式。免费增值、订阅制、广告、交易佣金等,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反过来影响产品设计。 第二章:从蓝图到砖瓦——产品设计的炼金术 用户体验的“骨骼与血肉”: 信息架构: 如何组织产品的各个模块和信息,让用户一目了然,轻松导航。作者会分享一些经典的信息架构设计原则和工具,并强调“用户心智模型”的重要性。 交互流程的设计: 用户完成一个任务需要经历哪些步骤?每个步骤的操作是否顺畅?作者会深入讲解如何绘制用户流程图,识别潜在的断点和阻碍,并进行优化。 界面(UI)设计: 为什么好看的界面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作者会从色彩、排版、控件、动效等方面,解析优秀UI背后的设计哲学,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递产品的情感和价值。 “少即是多”的哲学: 避免功能堆砌,保持界面的简洁和易用。作者会分享如何通过“减法”来突出产品核心功能,以及如何利用“隐形设计”来引导用户。 可用性测试的“侦探工作”: 在产品上线前,如何通过小范围的可用性测试,发现并修复潜在的设计缺陷。作者会分享如何招募测试用户,设计测试场景,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 功能的“点睛之笔”: 核心功能的极致打磨: 哪些功能是支撑产品核心价值的?如何将这些功能做到极致,让用户无可挑剔。 创新功能的“灵感闪现”: 如何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之上,设计出让用户惊喜、产生记忆点的创新功能。作者会分享一些启发创意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创新功能的风险与收益。 “MVP”的智慧: 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快速交付,更是产品策略上的“试错”和“学习”。作者会阐述如何定义MVP,以及如何在MVP的基础上进行快速迭代。 功能的优先级排序: 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商业价值、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科学地排定功能的优先级。书中会介绍多种优先级排序方法。 “反人性”设计与“顺人性”引导: 有时,为了引导用户行为,需要一些“反人性”的设计(如设置障碍),但更多时候,需要顺应用户的习惯和心理。作者会深入探讨其中的平衡之道。 第三章:踏浪而行,乘风破浪——产品运营与增长的实战 从“冷启动”到“热爆发”: “用户增长”的十八般武艺: 作者会系统性地介绍用户获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推荐(Referral)、变现(Revenue)这五大增长环节的策略与方法。 渠道选择的“精打细算”: 如何选择最适合产品的获客渠道?SEO、内容营销、社交媒体、KOL合作、地推、活动推广……每种渠道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劣势。 激活的“黄金三分钟”: 用户第一次打开产品,如何让他们快速理解产品价值,完成关键操作,并产生“上瘾”的体验?作者会分享一些提升激活率的秘诀。 留存的“情感连接”: 如何让用户持续地使用产品?推送通知、个性化内容、社区互动、用户关怀……留存的核心在于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和情感共鸣。 口碑传播的“魔力”: 如何设计鼓励用户推荐的功能和机制,让用户成为产品的“推广大使”。病毒式增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数据的“罗盘”: 用户行为数据是产品运营的生命线。作者会分享如何搭建数据分析体系,解读关键指标(如DAU/MAU、留存率、转化率、NPS等),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优化建议。 产品的“进化论”: 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再到可能的衰退,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策略。作者会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重点。 迭代与优化: 产品上线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如何基于用户反馈、市场变化和数据分析,持续地进行产品迭代和优化,保持产品竞争力。 “复盘”的价值: 每次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是宝贵的经验。作者会强调建立常态化的复盘机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应对“黑天鹅”事件: 市场竞争、技术变革、突发事件……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作者会分享一些应对策略。 产品文化的塑造: 优秀的产品背后,往往有其独特的产品文化。作者会探讨产品文化如何影响产品设计和团队协作。 本书特色: 接地气: 语言通俗易懂,案例贴近实际,避免空泛的理论。 实操性强: 提供了大量可执行的工具、方法和流程,读者看完就能上手。 深度与广度兼备: 既有对产品核心环节的深入剖析,也覆盖了产品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为什么”的思考: 不仅教你“怎么做”,更引导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反思”驱动: 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实践,找到改进的方向。 本书的目标读者: 初入产品行业的新人: 系统性地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和必备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寻求突破的产品经理: 学习更深入的策略和方法,提升产品设计和运营能力,打造爆款产品。 创业者及团队核心成员: 掌握产品打造的关键要素,提升产品成功率。 对产品开发流程感兴趣的跨职能人士: 例如设计师、工程师、运营人员、市场人员,更好地理解产品运作的逻辑,促进团队协作。 阅读本书,您将能: 理解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全过程。 掌握识别和挖掘用户需求的方法。 学会设计出用户喜爱、体验流畅的产品。 掌握驱动产品增长的实战技巧。 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思维框架,成为更优秀的产品人。 提升自己打造“爆款”产品的信心和能力。 补货预售说明: 本書為預售性質,訂購後將於近期完成補貨,並優先為您寄出。具體發貨時間請留意平台公告或聯繫客服。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在思考我们公司的产品迭代方向,感觉陷入了瓶颈,不知道该往哪里发力。公司内部的讨论也总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功能调整上,缺乏对产品本质的深入思考。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一些优质的管理学和市场营销书籍,来拓宽我的视野,找到突破口。《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很对胃口。我猜它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产品,不仅仅是停留在具体的功能设计,而是会探讨产品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与用户需求产生共鸣,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持差异化和竞争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产品定位、市场细分、以及用户获取策略的实用方法。毕竟,再好的产品,如果无法触达目标用户,或者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也是徒劳。这本书的“前线”二字,也让我觉得它会包含很多来自真实战场的一线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去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我们公司走出目前的困境,找到新的增长点。

评分

最近真是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尤其是产品更新迭代的压力,让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偶然间看到《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这本书,心想这大概是救星来了吧。书名就挺直白的,感觉能帮我理清思路,看看别人是怎么站到“产品的视角”上去思考的,还有“产品前线”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实操,不空洞,正是我需要的。我一直觉得,做产品不能光埋头苦干,得抬头看看路,看看行业的趋势,看看用户到底要什么,而不仅仅是自己认为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以为自己懂用户,其实不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跳出“我”的视角,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市场的角度,去审视产品,去发现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细微需求和潜在机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产品核心价值的深挖,是我一直渴望获得的。而且,它强调的“前线”经验,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不再是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迷茫,而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刚入行不久,但又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新人量身定做的。我刚开始接触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未知的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需求和技术沟通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担心自己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读了《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它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拆解开来,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看到了产品经理是如何一步步从概念走向落地的。尤其是书中关于“用户画像”和“需求分析”的部分,我感觉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明白了如何才能真正“听懂”用户的心声,如何才能精准地定位用户痛点,并为之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之前我总觉得做产品就是写需求文档,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产品经理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掌控,一种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一种对团队协作的有效引导。

评分

最近公司正在进行产品补货的预售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我之前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和用户体验,对于“补货”和“预售”这种涉及到供应链、销售预测以及营销策略的环节,接触得相对较少。我希望通过阅读一些专业的书籍,能够快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产品的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这本书,虽然主题似乎更侧重于产品本身的视角和一线实践,但我相信其中也一定蕴含着与“预售”和“补货”相关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逻辑。例如,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对生产和库存的合理规划,以及如何通过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进行预购,这些都与“补货预售”紧密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帮助我理解产品从概念到上市,再到持续优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尤其是在销售旺季到来之前,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补货预售”这个过程有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管理学”和“市场营销”这两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成功的的产品,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和精准的市场策略。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爆红,而有些却默默无闻?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很可能就藏在管理的智慧和营销的艺术之中。《产品的视角+产品前线》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从书名和分类来看,它似乎能够将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和团队协作这几个看似独立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产品的视角”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我理解“产品的视角”是站在产品本身和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而“市场营销”则是将产品传递给更多人的艺术。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将这两者无缝对接的框架,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收获。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如何更有效地推广产品,以及如何在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评分

包装不错,快递便捷!值得一读

评分

深入浅出,帮助很大

评分

深入浅出,帮助很大

评分

深入浅出,帮助很大

评分

深入浅出,帮助很大

评分

很好

评分

深入浅出,帮助很大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