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雲 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

騰雲 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立冰 著
圖書標籤:
  • 雲計算
  • 大數據
  • 網絡技術
  • 互聯網
  • 信息技術
  • 技術揭秘
  • 騰雲
  • 數字化轉型
  • 行業應用
  • 技術趨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115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19938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原創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齣,可作為雲計算網絡技術入門和提高階段的自學、參考書籍。適閤國內雲計算網絡、新一代網絡建設、網絡管理、係統集成行業的開發人員、技術工程師、售前與售後技術支持人員學習。

內容簡介

  《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是國內係統講解雲計算網絡的書籍。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清楚地瞭解到如何在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構建安全、可靠、高速與靈活的網絡。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雲計算對基礎架構的驅動、雲計算網絡的組成、如何構建安全可靠靈活的網絡通道、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擴張、外部和內部網絡的實現、大數據網絡設計要點,以及廠商解決方案等等。
  《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齣,可作為雲計算網絡技術入門和提高階段的自學、參考書籍。適閤國內雲計算網絡、新一代網絡建設、網絡管理、係統集成行業的開發人員、技術工程師、售前與售後技術支持人員學習。

作者簡介

  徐立冰,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移動通信專業。2007年加入思科係統(中國)有限公司,先後參與瞭國傢電網公司、國內互聯網企業、大型電器零售連鎖企業的全國廣域網和數據中心建設,經曆瞭思科Nexus交換機、ASR路由器和UCS服務器等多款重量級産品的發布,見證瞭數據網絡從單純的鏈路資源走嚮前颱,成為企業基礎IT平颱的過程。
  2011年,作者在國內係統著文介紹802.1Qbh/Qbg等新一代數據中心標準,發錶於IT技術網站“彎麯評論”,其後一發不可收拾,撰寫瞭一係列以“撥雲見日”為標題的文章,剖析雲計算下的新一代網絡技術,引發瞭讀者的熱烈反響。本書即受此啓發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緣起篇
第1章  雲計算的興起
1.1  雲計算的身世
1.1.1  “上古”時期,摩爾定律剛起步
1.1.2  從互聯網大爆炸中誕生
1.1.3  接棒Amazon
1.1.4  百花齊放的年代
1.2  雲計算的DNA
1.3  雲計算的五大特徵
1.3.1  自助式服務
1.3.2  通過網絡分發服務
1.3.3  資源池化
1.3.4  資源的靈活調度
1.3.5  可衡量的服務
1.4  IaaS/PaaS/SaaS,它們都是什麼
1.4.1  位於最底層,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
1.4.2  IaaS之上,平颱即服務--PaaS
1.4.3  最上層,軟件即服務--SaaS
1.5  各種雲--私有雲/社區雲/公有雲/混閤雲
1.5.1  私有雲
1.5.2  公有雲
1.5.3  社區雲
1.5.4  混閤雲
1.6  雲計算的獨有優勢
1.6.1  降低成本
1.6.2  擴展性
1.6.3  高可靠性
1.6.4  遠程訪問
1.6.5  模塊化
1.6.6  高等級服務
第2章  雲與網的關係
2.1  以數據中心為界,雲計算網絡的外延與內涵
2.2  外延--關注用戶體驗
2.2.1  可靠的網絡
2.2.2  安全的網絡
2.2.3  靈活的網絡
2.3  內涵--關注係統效率,下一代數據中心的網絡平颱
第二部分  外延篇
第3章  安全的網絡通道(一)--網絡準入
3.1  為什麼安全是雲計算的基礎
3.2  雲計算安全的發展現狀
3.3  網絡在雲計算安全防護中扮演的角色
3.4  網絡準入的技術分類
3.4.1  二層準入
3.4.2  三層準入
3.4.3  客戶端方式
3.5  二層準入vs. 三層準入vs. 客戶端方式
3.5.1  二層準入的特點--成熟、實用
3.5.2  三層準入的特點--輕便、簡單
3.5.3  客戶端方式的特點--功能全麵、無統一標準
3.6  最終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方案
3.7  IT部門需要什麼樣的方案
3.8  什麼是完美的産品
3.9  虛擬桌麵的機會
第4章  安全的網絡通道(二)--網絡加密
4.1  通過VPN隧道保證雲計算的數據安全
4.2  VPN技術選擇--SSL PK IPsec
4.3  讓SSL勝齣的獨門絕技
4.4  SSL的技術實現
4.4.1  SSL握手協議
4.4.2  SSL記錄協議
4.5  幾種SSL VPN類型
4.6  SSL的後續發展--DTLS/TLS
第5章  可靠的網絡通道
5.1  雲服務的用戶體驗與網絡服務質量
5.2  為更好服務,先對雲計算流量進行分類
5.3  不同流量分類不同服務質量的設計方法
5.3.1  流量識彆
5.3.2  流量標記
5.3.3  流量處理
第6章  靈活的網絡通道
6.1  移動性是雲計算網絡的基本特徵
6.2  現有解決方案一--DNS重定嚮
6.3  現有解決方案二--健康路由注入
6.4  對現有方案的改進--用LISP將位置與身份分離
6.5  LISP的核心思想--Map-and-encap
6.6  LISP的基本架構
6.7  LISP的新包頭
6.8  通過LISP-ALT實現可擴展網絡
6.9  一個LISP轉發實例
6.10  LISP的應用場景
6.10.1  IP終端的靈活移動
6.10.2  IPv6-IPv4混閤部署
6.10.3  多租戶VPN環境
6.11  我們真的需要LISP嗎
第三部分  內涵篇
第7章  支持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擴張--TRILL/FabricPath和SPB
7.1  二層網絡的睏境
7.2  為什麼傳統二層網絡不給力
7.3  FabricPath的目標
7.4  FabricPath的實現:新的控製平麵
7.4.1  新增一個二層幀頭
7.4.2  增加一套簡化的IS-IS路由協議
7.5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需要新的地址空間
7.6  FabricPath的工作模式
7.7  第二個問題--現有技術不足夠嗎
7.8  TRILL--FabricPath的公開標準
7.9  另一個TRILL--SPB
7.10  TRILL vs. SPB
第8章  利用以太傳輸存儲流量--FCoE
8.1  存儲與網絡的關係
8.2  傳統存儲網絡麵臨的挑戰--布綫與能耗
8.3  融閤!FCoE給齣的解決方案
8.4  FCoE的基本麵
8.5  給以太網動手術--FCoE的數據平麵
8.5.1  PFC--不丟包以太網
8.5.2  ETS--靈活帶寬調度
8.5.3  DCBX--與現有環境的兼容性
8.6  連接兩個世界的FIP--FCoE的控製平麵
8.6.1  FCoE VLAN發現
8.6.2  FLOGI注冊和FPMA
8.7  典型的FCoE網絡架構
8.8  FCoE架構中的兩種設備類型
8.8.1  終結FCoE流量的設備--ENode
8.8.2  轉發FCoE流量的交換機--FCF
8.9  FCoE的演化--四種多跳FCoE方案
8.9.1  純以太網模式
8.9.2  FIP Snooping模式
8.9.3  NPV模式
8.9.4  VE_Port互聯模式
8.10  一個FCoE數據幀的轉發過程
8.11  FCoE的標準化與市場化進程
8.12  iSCSI行不行?非FCoE不可嗎
第9章  連接虛擬機的交換機
9.1  為什麼虛擬化數據中心需要一颱新的交換機
9.2  僅僅在服務器內部實現簡單交換是不夠的
9.2.1  軟件VEB
9.2.2  硬件VEB
9.3  識彆特定虛擬機的流量--用VN-Tag為虛擬機打上網絡標簽
9.4  一個VN-Tag交換實例
9.5  基於VN-Tag的新一代網絡設備
9.5.1  VN-Tag網卡
9.5.2  VN-Tag交換機
9.5.3  操作係統支持
9.6  VN-Tag之外的選擇--VEPA
9.6.1  標準版VEPA
9.6.2  增強版VEPA
9.7  VEPA交換機掃描
9.7.1  HP 5900
9.7.2  Juniper QFabric
9.7.3  Juniper EX4500和EX8200
9.7.4  Extreme Summit X670
9.8  VN-Tag與VEPA的交鋒
第10章  虛擬化的最後一公裏--虛擬化網卡
10.1  補齊虛擬化的最後一公裏
10.2  什麼是虛擬化網卡
10.2.1  什麼是虛擬接入
10.2.2  什麼是虛擬通道
10.3  利用SR-IOV實現虛擬化網卡
10.4  SR-IOV的實踐者--Palo
10.5  將SR-IOV帶入現實的輔助技術
10.6  更加徹底的虛擬化--MR-IOV
10.7  後麵的故事
第11章  數據中心互聯設計--更廣泛的二層網絡
11.1  數據中心二層互聯的需求
11.2  通過VPLS實現互聯
11.3  一個VPLS轉發實例
11.4  VPLS的限製
11.4.1  缺乏對局域網的優化
11.4.2  依賴運營商資源
11.4.3  配置復雜
11.5  通過OTV(上層傳輸虛擬化)實現互聯
11.5.1  OTV的數據平麵
11.5.2  OTV的控製平麵
11.6  OTV對二層協議的優化
11.7  OTV對三層網關的優化
11.8  OTV環境下的多接入和流量負載均衡
11.9  LISP vs. VPLS
11.10  LISP與OTV的關係
第12章  自定義網絡--OpenFlow與SDN
12.1  通過軟件定義網絡--SDN
12.2  實驗室中走齣的OpenFlow
12.3  OpenFlow的係統模型
12.4  OpenFlow交換機基本組成
12.5  兩種OpenFlow交換機
12.5.1  OpenFlow專用交換機
12.5.2  OpenFlow兼容型交換機
12.6  OpenFlow中央控製器
12.6.1  控製器的主動工作模式
12.6.2  控製器的被動工作模式
12.7  一個OpenFlow實例
12.8  構建標準化的網絡設計標準--OF-Config
12.8.1  OF-Config解決的問題
12.8.2  OF-Config的功能描述
12.9  認識一下OpenFlow的近親
12.9.1  分布式轉發模塊化交換機
12.9.2  遠端闆卡
12.9.3  Nexus 1000v
12.9.4  Open vSwitch
12.9.5  EEM
12.10  Google的OpenFlow實踐
12.11  網絡廠傢的SDN戰略
12.11.1  NEC的OpenFlow戰略
12.11.2  HP的OpenFlow戰略
12.11.3  Juniper的OpenFlow戰略
12.11.4  Nicira的OpenFlow戰略
12.11.5  Cisco的OpenFlow戰略
12.12  SDN/OpenFlow的前景
13章  更大的雲--VXLAN
13.1  VXLAN要解決的問題
13.2  VXLAN的新頭部
13.3  VXLAN的數據平麵--隧道機製
13.3.1  隧道機製減小對現網的改動
13.3.2  隧道機製對快速變更的支持
13.4  VXLAN的控製平麵--改進的二層協議
13.5  純VXLAN部署場景
13.6  VXLAN與非VXLAN混閤部署
13.7  一個VXLAN轉發實例
13.7.1  第一階段--ARP請求
13.7.2  第二階段--數據傳輸
13.8  VXLAN、OTV、LISP,它們都有什麼關係
13.9  Microsoft的算盤--NVGRE
第14章  桌麵虛擬化網絡漫談
14.1  桌麵虛擬化的前身--遠程桌麵
14.2  虛擬桌麵的誕生
14.3  虛擬桌麵是怎樣工作的
14.3.1  集中托管方式
14.3.2  遠程同步方式
14.4  虛擬桌麵的客戶端類型
14.4.1  零客戶端虛擬桌麵
14.4.2  瘦客戶端虛擬桌麵
14.4.3  胖客戶端虛擬桌麵
14.5  一個典型的虛擬桌麵後颱架構
14.6  決定虛擬桌麵的成敗--用網絡替代VGA綫纜
14.7  虛擬桌麵的核心網絡技術--網絡顯示協議
14.8  網絡顯示協議三大要素
14.8.1  網絡資源
14.8.2  用戶體驗
14.8.3  CPU占用率
14.9  顯示協議--兵傢必爭之地
14.10  老牌顯示協議--RDP
14.11  顯示協議的王者--HDX/ICA
14.12  後起之秀--PCoIP
14.13  HDX vs. RDP vs. PCoIP,誰主沉浮
第15章  大數據網絡設計要點
15.1  大數據的産生
15.2  全新的大數據
15.3  MapReduce的原理
15.4  MapReduce的業務流程
15.5  寫入數據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6  MapReduce算法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6.1  Map過程
15.6.2  Shuffle過程
15.6.3  Reduce過程
15.6.4  OutPut過程
15.7  讀取數據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8  MapReduce網絡模型綜述
第四部分  基石篇
第16章  怎樣將服務器接入網絡
16.1  ToR(櫃頂接入)和EoR(列頭接入)
16.2  從增加一颱服務器到增加一個機櫃的服務器
16.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16.4  Cisco的提案--FEX遠端闆卡
16.5  Juniper的嘗試--QFabric
第17章  VOQ解密
17.1  頭端阻塞是實現DCE交換機的障礙
17.2  利用VOQ防止頭端阻塞
17.3  針對組播的VOQ設計
17.4  VOQ的産業化發展
第18章  刀片服務器網絡
18.1  刀片服務器淵源
18.2  刀片服務器同傳統ToR接入的區彆
18.3  把握刀片服務器的網絡設計
18.3.1  直通模塊
18.3.2  交換模塊
18.3.3  集中接入模式
第19章  韆兆不夠,要萬兆!
19.1  韆兆到萬兆的質變
19.1.1  萬兆網絡是FCoE的基礎
19.1.2  更高的傳輸效率
19.1.3  助推虛擬化
19.2  萬兆以太網標準現狀
19.3  盤點萬兆以太網交換機
19.3.1  Cisco Catalyst 6500
19.3.2  Cisco Nexus 7000
19.3.3  H3C 12500
19.3.4  H3C 10500
19.3.5  Juniper QFabric
19.3.6  華為 CloudEngine 12800
19.3.7  DELL Force10 E1200i
19.3.8  Brocade BigIron RX
19.3.9  Extreme X8
19.3.10  Arista 7500
19.3.11  AVAYA 8800
19.3.12  Alcatel-Lucent OmniSwitch 10K
19.3.13  銳捷 RG-S12000
後記





精彩書摘

  即使是最通行的802.1X方式,也不一定適應每個地方的水土。當一颱配置瞭802.1X接入的PC機剛開機時需要一定時間同網絡側交互認證信息,如果用戶接受程度不高,很可能會認為網絡接入效率低,從而投訴,給IT部門造成很大壓力。
  因此,對於最終用戶來說,最好的方案就是用戶體驗最友好的方案,隻有對原有使用流程影響最小的技術方案纔能得到上下一緻的支持,從而推動最終的全麵部署。另一方麵,業務部門對準入的支持也至關重要。
  3.7 IT部門需要什麼樣的方案
  看完最終用戶的訴求,我們再轉換一個角度,看看IT部門對網絡準入的態度。俗話說“IT部門永遠隻會找麻煩”,此話有些偏激,但從一個側麵說明瞭IT部門工作的齣發點同最終用戶需求之間的差距。最終用戶關注的是效率和體驗,而IT部門關注是安全和穩定。因此,一個好的準入方案不僅僅需要讓最終用戶滿意,還需要考慮到IT部門的實際需求。
  對於IT部門來說,網絡準入是一個非常籠統、模糊的概念,什麼樣的用戶能夠接入網絡?什麼樣的安全檢查纔足夠安全?同企業的其他安全策略該如何整閤?這些問題在業界都沒有統一的結論,而且安全防護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拉鋸戰,IT部門不可能無限製地投入資源去追求極緻的安全級彆。
  準入控製的實施過程是非常復雜的,是一個驚動全局的工程。因此,IT部門在上馬準入時無不希望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從最基本的二層準入或三層準入開始,逐漸推進到設備健康狀態檢查等復雜的機製,這在準入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尤其重要。
  其次,準入控製的最終對象是企業內部的人員,而大部分企業往往已經具備瞭用戶數據庫,且用戶的閤法性以此數據庫的實時數據為準,比如供人力部門使用的微軟Active Directory。新的準入係統要能夠方便地與原有數據庫集成,特彆是將準入係統內復雜的策略直接綁定到已有的用戶賬號上。例如,有的用戶希望對PC機的MAC地址進行認證,而在原有的Active Directory內是沒有MAC地址這一字段的,且這個數據庫的管理權不一定在IT部門手裏,那麼新添加的MAC地址信息如何同原有的用戶賬號綁定,並實現賬號信息的定期自動更新就是一個挑戰。
  最後,準入控製係統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簡潔的管理流程和界麵。
  3.8 什麼是完美的産品
  綜上所述,我們也許可以給一個完美的網絡準入方案畫一幅素描,這幅素描中的主角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前言/序言

  我真正係統地接觸網絡技術是從一本名叫《CCNA學習指南》(Richard Deal著)的書開始的,此書並不是思科的官方教材,在亞馬遜網上書店的CCNA相關搜索結果中甚至排不進前三頁。之後我又閱讀瞭被譽為“網絡聖經”的《TCP/IP詳解捲1:協議》。
  直到多年以後,我纔意識到自己當初是個幸運兒,這兩本書幫助我快速地建立起數據網絡的理論框架,花最少的時間渡過瞭學習一門新知識最開始的那段迷茫、苦悶的階段。《CCNA學習指南》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它同《TCP/IP詳解捲1:協議》一起嚮讀者詮釋瞭優秀技術書籍應該具備的素質,即用最淺顯的語言將復雜理論背後的邏輯直白地剖析齣來,就好象楊振寜給大學生教授基礎物理一樣,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所有的現象最後都歸結為幾條基本的物理規律。隻要掌握瞭這些基礎規律,就能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後即使碰到沒見過的情況,也能快速分析齣個大概,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可惜的是,我發現那樣優秀的書籍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大部分技術書籍滿足於描述現象,止步於探究邏輯。在中文技術書籍的領域,這樣的情況更加嚴重。作為對未知抱有渴求的年輕人,在閱讀瞭大量這樣的技術文獻後,腦袋裏裝滿瞭各種規則和指標,對規則背後更深層的力量卻仍然一無所知。這樣的現象日復一日地在身邊重復,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為什麼不寫一點自己喜歡看的東西呢?”。
  我開始在國內很有影響的技術網站“彎麯評論”上發錶一係列以“撥雲見日”為題目的技術文檔,主題是剖析當下熱門的新一代網絡技術。沒想到這些文章收到瞭熱烈的反響,“彎麯評論”的站長陳懷臨先生也破天荒地錶達瞭贊許。這讓我有瞭更多的乾勁,於是便誕生瞭把我所知道的東西都寫齣來的計劃。
  而定下“雲計算網絡”的主題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雲計算這兩年快速發展,其中的網絡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而與之對應的中文資料卻非常少,即使偶爾有一兩篇文章,也難成係統,大傢都在很辛苦地盲人摸象。客觀地說,目前引領網絡技術發展的仍然是聚集在矽榖的一群高科技公司,碰巧我的工作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前沿網絡技術,同時又需要頻繁地與用戶交流他們的實際需求,這樣的工作性質使得我可以以一個非常寬廣且客觀的視角來觀察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既有“望遠鏡”又有“放大鏡”。手握這樣的條件,我來撰寫這個主題就具備瞭先天的優勢,也許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同時就緒的人還真的不多,結果我的這本書就誤打誤撞成瞭國內第一本係統描述雲計算相關網絡技術的書籍。
  然而,在真正開始寫作之後,我纔發現好書奇貨可居的原因。瞭解一個道理是一迴事,能將它講齣來則是另一迴事,而要把它講得漂亮並用書麵語言形成於紙麵上則又要高上幾個層次。這需要作者自己首先理解到120分,然後纔可能說齣80分的道理。所以寫作的過程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不斷地質疑、推倒、重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再次深深地為那些經典的網絡協議設計所摺服,我在書中有意識地記錄下這個過程,並急切地渴望通過文字把我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同更多的人分享。
  說迴本書的內容,數據網絡的真正爆發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在這十幾年中,網絡技術幾乎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在跑一場馬拉鬆,各種理論和協議標準層齣不窮,這說明當前的網絡架構遠未達到完美,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如果你在周五晚7點來到北京的國貿地區,最惹眼的不是繁華的城市霓虹,而是高架橋上一眼望不到邊的蠕動著的汽車尾燈。成韆上萬的車輛擁堵在城市主乾道上,已經成為阻礙城市運轉效率的痼疾。數據網絡之於方興未艾的雲計算來說,正好像城市交通之於和諧發展。地鐵早高峰時段的“人肉罐頭”一日不解決,廣大上班族的心頭就一日不能輕鬆。我們今天麵對著雲計算的巨大潛能,如何能在網絡技術上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浪潮之巔,是這個行業中每一個希望探得先機的從業者需要考慮和麵對的問題。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持續這麼長的寫作計劃,斷斷續續地拖瞭大半年。我必須感謝圖靈公司的楊海玲和陳冰兩位老師,沒有他們的鼓勵與幫助,我這個沒有任何寫作經驗的菜鳥不可能完成這個龐大的計劃;我要感謝陳漪,她在很多專業方麵給瞭我非常多建設性的意見;我還要謝謝陳懷臨老師開辦的“彎麯評論”網站,這裏是“撥雲見日”啓航的地方,也是國內少有的高含金量網絡技術社區,本書就是試著實踐其學習、分享的宗旨的一次嘗試;我還要謝謝李聰的支持,沒有李聰的支持和鼓勵,本書不可能成形;最後,我還要感謝我在思科的同事,特彆是我的三位老闆孫偉、張斌和劉洋,他們在技術工作上錶現齣來的專業與敬業是我給這本書定下的標準。
  盡管已盡最大努力,但由於個人的知識有限,本書在內容和編寫方麵難免存在疏漏和問題,歡迎大傢批評指正。雖然我的寫作難以達到《CCNA學習指南》和《TCP/IP詳解捲1:協議》那樣的高度,但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中文技術書籍中的一本誠意之作,為有誌於網絡技術的朋友提供一點實實在在的幫助。
  徐立冰
  2013年1月27日


《網絡世界的脈動:從基礎協議到未來架構的深度探索》 引言:連接的基石與進化的軌跡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網絡已不再是簡單的通信工具,而是驅動社會、經濟和個人生活運轉的神經係統。從萬物互聯的物聯網(IoT)到支撐全球商業運作的復雜企業級網絡,其背後的技術原理和架構演進,構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科技史詩。《網絡世界的脈動:從基礎協議到未來架構的深度探索》緻力於為讀者揭開現代網絡技術的神秘麵紗,深入剖析那些支撐我們日常數字生活的底層邏輯與前沿趨勢。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連貫的技術圖景,使讀者不僅知其然,更能明其所以然。 第一部分:網絡基石——協議棧的精妙設計與實踐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迴歸網絡通信的本源,係統梳理TCP/IP協議族這一全球互聯網的通用語言。我們不會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數據包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被封裝、路由和解封裝的每一個細節。 第一章:數據通信的通用語言——深入解析TCP/IP協議棧 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迴顧: 從電信號、光信號的物理傳輸,到以太網幀的結構、MAC地址解析,以及ARP協議如何搭建起局域網內的“身份認證”體係。我們將詳細討論CSMA/CD與CSMA/CA在不同接入介質中的適用性與優化策略。 網絡層的核心——IP尋址與路由選擇: 詳盡解讀IPv4與IPv6的地址結構、子網劃分(VLSM/CIDR)的實際意義,以及數據包如何跨越地域障礙。重點剖析路由器的核心功能,路由錶的構建機製(如直連、靜態、動態路由),並引入BGP(邊界網關協議)在互聯網骨乾網中的關鍵作用,理解“AS”概念的形成。 傳輸層的可靠性保障——TCP與UDP的哲學差異: 對比TCP的“握手-揮手”機製、流量控製(滑動窗口)和擁塞控製算法(如Reno, Cubic)的演變。闡釋這些機製如何確保數據傳輸的有序與可靠。同時,分析UDP在實時應用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章:應用層的百態——常見服務與安全隱患 萬維網的引擎: 深入HTTP/1.1、HTTP/2乃至HTTP/3(基於QUIC)的演進曆程,分析請求/響應機製、狀態碼的含義,以及連接復用和頭部壓縮帶來的性能提升。 域名解析的藝術: DNS的工作原理不再是簡單的名字查找。我們將剖析遞歸查詢與迭代查詢的過程,DNS記錄的類型(A, CNAME, MX等)及其在負載均衡中的應用。 郵件與文件傳輸: SMTP、POP3/IMAP的交互流程,以及FTP與SFTP在安全性和效率上的權衡。 第二部分:現代網絡架構的演進與構建 在理解瞭基礎協議後,本部分聚焦於現代企業和數據中心網絡的設計範式和關鍵技術。 第三章:企業網絡的構建與優化 交換機的角色與智能: 深入STP(生成樹協議)如何防止環路,以及VLAN劃分如何實現邏輯隔離與廣播域控製。探討二層交換機嚮三層交換機、多層交換的過渡。 廣域網的連接策略: VPN技術的原理剖析,包括IPsec(加密隧道)和SSL VPN在遠程接入中的應用。對MPLS技術在運營商網絡中的核心地位進行探討。 網絡性能監測與故障排查: 介紹SNMP、Syslog在設備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進行路徑分析和延遲診斷。 第四章:軟件定義網絡(SDN)與網絡虛擬化 本章是理解未來網絡管理範式的關鍵。我們將詳細探討SDN的三層架構(應用層、控製層、基礎設施層),以及OpenFlow協議在解耦控製平麵和數據平麵中的革命性意義。 控製器與南嚮接口: 控製器如何集中決策路由和策略,並下發給交換機。 網絡功能虛擬化(NFV): 探討如何將傳統的硬件網絡設備(如防火牆、負載均衡器)虛擬化為軟件實例,提升資源利用率和部署敏捷性。 第三部分:邊緣計算與下一代網絡挑戰 隨著數據源的爆發式增長,計算能力正從中心雲端嚮網絡邊緣遷移。本部分關注網絡技術在應對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和安全威脅時的前沿探索。 第五章:邊緣計算:時延的終極挑戰 邊緣計算的必要性: 分析低時延、帶寬受限場景(如自動駕駛、工業控製)對傳統中心化架構的挑戰。 網絡與計算的融閤: 探討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的架構,以及如何在接入層進行數據預處理和輕量級應用部署,減輕核心網絡的壓力。 第六章:網絡安全縱深防禦體係 邊界防護與深度檢測: 深入解析下一代防火牆(NGFW)的功能,包括應用層檢測、入侵防禦係統(IPS)的工作機製。 加密技術在網絡傳輸中的應用: 闡述PKI體係、數字證書,以及TLS/SSL握手過程中的密鑰交換與身份驗證,確保數據傳輸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DDoS攻擊的原理與應對策略: 分析不同層麵的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手法,以及流量清洗、速率限製等緩解措施。 結語:持續演進的網絡未來 網絡技術是一個永不停止進化的領域。本書描繪的藍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全麵的知識框架,使之能夠適應未來5G/6G、量子網絡等顛覆性技術帶來的持續變革。網絡不再是簡單的“管道”,而是智能、安全、高效的計算平颱。 本書特色: 深度與廣度兼顧: 既有對基礎協議的嚴謹拆解,也有對前沿架構(SDN, MEC)的透徹分析。 實踐導嚮: 結閤實際網絡部署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理論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 清晰的邏輯鏈條: 遵循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再到架構演進的自然邏輯,確保讀者知識體係的完整性。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雲計算和大數據仿佛是兩個獨立運行的巨獸,各自擁有強大的力量。但通過書名,我意識到網絡技術纔是它們之間不可或缺的“神經係統”。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不是從雲計算或大數據本身入手,而是從最底層、最基礎的網絡技術去講解,這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好奇的是,在雲計算的虛擬化環境中,網絡是如何被抽象和管理的?SDN(軟件定義網絡)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又是如何通過網絡來實現資源的彈性伸縮和靈活調度的?對於大數據,我尤其想瞭解,在海量數據的采集和傳輸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網絡上的挑戰?比如,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實時性?有沒有一些特殊的網絡協議或技術能夠優化大數據的高吞吐量傳輸?這本書的“揭秘”二字,讓我相信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這些技術實現細節的疑問,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我能夠看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徹。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據我所知,在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這一點從他之前的一些業界分享和技術文章中就能感受到。因此,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概念的堆砌,而是能夠提供一些深入淺齣的技術解析。例如,在雲計算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不同雲服務模式(IaaS, PaaS, SaaS)的底層網絡架構是如何實現的,不同廠商在網絡連接、存儲訪問、計算資源調度上的技術差異和優勢。在大數據方麵,我更關心的是數據在網絡傳輸過程中的瓶頸如何剋服,分布式文件係統(如HDFS)和分布式計算框架(如MapReduce, Spark)是如何通過網絡協同工作的,以及大規模數據處理對網絡帶寬、延遲提齣的挑戰和對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書名中“揭秘”二字,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即它將提供一些非公開的、或者說是深度解析的信息,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專業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技術。我期待著這本書能成為我學習雲計算和大數據網絡技術的“敲門磚”,甚至能夠成為一本常備的參考手冊。

評分

我最近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到一些與雲計算和大數據相關的項目,雖然我並非直接負責網絡技術,但深知其重要性。我看到項目經理和技術主管們在討論網絡帶寬、延遲、安全策略等問題時,常常會用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專業術語,這讓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的書名《騰雲 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正是我現在急需的一本指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梳理清楚雲計算和大數據背後所依賴的那些核心網絡技術。比如,在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內部,網絡是如何構建和優化的?高可用性和容錯性是如何通過網絡技術來保證的?在大數據分析中,數據如何被高效地傳輸到分析平颱?實時數據流的處理對網絡又有什麼樣的特殊要求?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網絡拓撲結構、協議細節、以及性能優化方案,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同事們討論的內容,並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相關問題的討論中去,為項目提供更有價值的建議。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吸引人,一種深邃的藍色基調,搭配著抽象的雲朵和數據流的圖案,隱約勾勒齣“騰雲”二字,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未來科技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對雲計算和大數據這兩個概念充滿瞭好奇,它們無疑是這個時代最耀眼的兩個技術明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對於這兩個龐大而復雜的體係,我總覺得隔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隻看到瞭錶麵的繁榮,卻難以窺探其內在的運行邏輯和技術基石。網絡技術作為支撐這一切的關鍵,更是如同深海中的暗流,雖然感知到它的存在,卻對它的具體運作方式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破瞭我的痛點,讓我看到瞭一個機會,能夠藉由這本書,撥開迷霧,深入瞭解這些“幕後英雄”是如何支撐起我們所享受的雲端服務和海量數據分析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網絡技術在雲計算中的具體應用,比如負載均衡、容錯機製、數據傳輸優化等等,以及大數據是如何通過網絡進行高效采集、存儲、處理和分發的。如果能再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網絡安全技術在這些場景下的防護策略,那將是錦上添花瞭。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騰雲”這個詞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它象徵著自由、廣闊和無限的可能性。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騰雲 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時,立刻被它吸引住瞭。在我看來,雲計算和大數據就是這個時代最“騰雲”的産物,而網絡技術則是承載這份“騰雲”的堅實羽翼。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網絡技術,能夠支撐起如此龐大和復雜的雲端世界?當你在手機上輕點一下,就能看到全球的新聞,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精妙的網絡連接和數據傳輸?當企業能夠分析海量用戶行為,洞察市場趨勢,這又是通過怎樣高效的網絡基礎設施實現的?這本書的書名“揭秘”二字,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介紹性的讀物,更是能夠深入到技術細節,解開那些我們平時難以觸及的“黑箱”。我希望書中能夠講述一些關於網絡架構設計、性能調優、以及新興網絡技術(如5G、邊緣計算對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影響)的故事,讓我能夠真正理解“騰雲”背後的技術力量,以及網絡技術在這個偉大變革時代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推介的,還沒開始看

評分

還沒看呢.......

評分

包裝不錯,內容待學習堅定,準備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還沒看呢.......

評分

這是為公司買的書 大傢覺得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沒想象中那麼好,不是想要的,買錯瞭

評分

不錯的一般書,還沒看完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