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非常好的教材,适合自学,由浅入深。
评分第四,齐著眼界开阔,而今书多闭门造车。齐著之眼界开阔,表现在对当时“学术前沿”之充分利用上。齐著不仅对古训用功深湛,并且对当时西洋之文法学、逻辑学、普通语言学多有运用,并且反复提示援西人之学说为今后治训诂学之利器;又每引当时考古新发现之甲骨、简牍等以证古字,至于马建忠、章、黄、罗、王,甚至于同辈的沈兼士、魏建功、丁声树的新出成果,也多加引用。而今天的训诂学教材,即便连齐著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未见得能认真回应,遑论其他。
评分好。
评分不错的教材,买来看看。
评分 评分在京东购物体验一向都很好,快递服务热情,速度快,送货上门,商品包装质量好,看得出发货的人很用心,应该给五星好评。这本书很值得反复阅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这个浮躁的时代,需要静下心来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字,毕竟生命短暂,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对《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中的这段文字念念不忘:当你在晚上准备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内心中涌出一股感伤:这一天过得是那么贫乏、单调而无聊,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也没有刺痛肺腑的哀伤,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暖心房的享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日日月月,年年岁岁,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糊的屋顶,望着无边的黑夜,会提出一个问题:人活着有甚么意思?一种强烈的要改变你的生命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你的心房,眼泪被欲火烧干了,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决心在你的内心凝固下来,你几乎抱着“如果这样活毋宁死”的想法准备重新生活,朋友,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可以说:“你已经接近浮士德了。”罗曼•罗兰对创造新世界感到的沮丧,是差不多整整一代文学家(转向无产阶级的作家除外)的普遍的沮丧。它标志着支撑整个19世纪文学大厦的那种乐观的理性支柱崩塌了。高度发展的理性如果遭逢危机,会使人跌入更深的绝望。当人们自以为登上极乐仙境之时,却猛然发现眼前出现的是悬崖和深渊,那种悲哀是可以令人发疯的。20世纪上半叶,发疯或自杀的作家特别多: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写于疯癫状态;杰克•伦敦像他的主人公马丁•伊登那样自己结束了自己,只是采用了服毒自杀的方式;意识流巨匠伍尔芙投了河;海明威用枪打碎了自己脑袋;奥地利的茨威格则使用了煤气;“苏维埃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用的是手枪;叶塞宁步其后尘……他们的心灵如脆弱的芦苇,没有风时还颤抖不停,待寒风骤起,便一个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作家陷入悲观主义的深渊。在商品化的时代,文学失去信仰的依托,就像一个垂暮的男人死去了常相依傍的妻子,因此而变得神情恍惚,精神萎靡,行将就木。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把人们从习惯性的语言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不仅在“边缘化”,而且日益衰颓。高科技影像技术及电子网络像一个妖媚十足的靓女诱惑着文学老人。她将产下新的时代的宁馨儿——与过去的文学形态迥然有异的新的生命。人类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几千年的文学,已经长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人,它是如此充满灵性,每一个细胞都会思想。但是,任何的生命都不可能永恒。现有的文学形态将走向死亡,它将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和研究。同时,它在一种新的形态中延续自己。现实主义作家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科学而细致地考察和剖析人的内心宇宙与外部环境、种族、历史、文化氛围的相互关系,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个性、气质乃至深层意识的运行规律;其作品像人体解剖图那样描绘出完整而多样的内心世界体系。由于作家个人主体性的影响,每个人所描绘出的体系各有千秋,表现手法也迥然有异,统观起来,则是一幅极其广阔、丰富、深邃的内心图画——金钱时代人类心灵的全景式、流动式的展开。
评分第三,齐著客观而有感情,而今书多反之。今人的教科书,多以客观不挟私情相标榜,从而多机械焉,多冷冰冰焉。不如齐著之充满感情。此种感情,源自于对此门学问的热爱,故而每于客观精密的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至于文末,则不顾一切干脆释放出来,呼吁读者利用好今天“从前所没有梦见的”条件,“不要辜负时代的赐予”而“来完成训诂学上的伟业”。
评分第二,齐著能够度人,而今书多只能自度。差的教科书抄好的教科书,而好的教科书会提出若干有创新的训诂例子,但是这种有创新的训诂例子,在作者而言津津乐道,在读者而言未必真有多大收获。毕竟读训诂学,不是为了得鸳鸯,而是为了得金针。我读了这么多教科书,只记住若干术语、条例,而且是“记住”的。齐著读过之后,真如黄侃所云:“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