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词条两万余条,涵盖英语中160多种外来语的词汇,内容涉及70多个学科,堪称同类词典之最。
*释义丰富,多数词条不仅给出原始含义,还给出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引申义、比喻义,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
*明确标注词条的词源、语种等信息,有些还标明其语种的演变,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收录大量成语、谚语、格言、名人名言、名著引语等词条,方便从事英语翻译和研究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词典收词两万余条,涵盖英语中160多种外来语的词汇,内容涉及70多个学科。释义丰富,多数词条不仅给出原始含义,还给出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引申义、比喻义。各词条明确标注词源、语种等信息,有些还标明其语种的演变。此外,本词典还收录大量成语、谚语、格言、名人名言、名著引语等词条,方便从事英语翻译和研究工作的读者使用。
朱和中,生于1938年。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61-1984年,在公安系统从事翻译工作。1984-1999年,在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辑China Population Today(《当代中国人口》,本刊为全国计生系统唯一对外宣传期刊),任副主编(兼任出版部主任)。1987-1988年,在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进修人口学一年。1999年退休至今,仍然从事翻译工作。专业技术职称:编审/副译审。
主要翻译和编辑作品: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著,英译中,译者之一),商务印书馆,1992 年10月
《马寅初人口论文集》(中译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人口与计划生育词汇》,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1997年11月
《英语外来语大词典》,外文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
修订说明
前言
体例说明
缩略语表
正文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英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吸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的有用词汇。据说它从世界上的350种语言中吸收了有用的语汇,被认为是世界各种语言的“吸尘器”。据统计,英语词汇总量中,约有百分之八十来自其他语言,其中大部分已经同化成为英语的基本词汇,而另一部分则依然保留其外来语的特性。这种情况为一般英语词典所忽视。英语外来语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是一道不易逾越的障碍,因为以前在我国还没有一本词汇量较大、质量较高的英语外来语词典。因此,编写一本适用的英语外来语词典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国外,英语外来语的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滞后。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编写了现在这本《新英语外来语词典》。
本词典收录词条约两万余条,是当今英语外来语词典中词汇量最大的一本。它包括世界上160多种语言的外来语,主要来自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内容涉及政治、文学、艺术、音乐、宗教、历史、哲学、法律、科学、军事、体育、农业、医药、烹调等近70多个学科;其语言形式表现为单词、成语、谚语、格言、口语、俚语、名人名著的引语、缩略语等等,其中成语、谚语、格言、名人名言和名著引语尤为丰富,是从事英语翻译和研究工作的学者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
在本词典的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就有关希腊语、意大利语等的一些疑难词条请教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罗念生先生(已故)和其他一些专家。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与舛缪之处,祈盼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词典的装帧真是没得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像有些工具书印得花里胡哨,它这种朴实的深蓝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劲儿。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够快速查询当代网络流行语和最新科技词汇的工具,但翻开这本书,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语言历史的切片。里面的词条解释非常详尽,不仅仅是给出中文释义,还会追溯这个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时间、演变过程,甚至还能找到它最初的那个外文源头,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含义。比如,某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词,它能告诉你它在民国时期是如何被音译和意译混杂着进入汉语的,这种溯源的严谨性,对于研究现代汉语发展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库。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已经固定下来,但很多人已经忘记其外来属性的词汇的梳理,它像一个耐心的历史老师,一点点剥开语言的层层外衣,让你看到词语背后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对于日常使用者而言,它可能显得有点“慢”,因为它不会紧跟热点,但正是这种沉淀下来的知识,才更具有长久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选词范围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倾向性,它似乎更侧重于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已经深度融入汉语体系的经典外来词,而非近期层出不穷的、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的网络俚语或科技热词。当我翻到一些关于哲学、医学、法律等领域的外来词汇时,那种学术的深度和广度就体现出来了。它的释义不是简单的对等翻译,而是结合了中国本土的语境进行概念的重新构建。我发现它对一些音译词的处理特别有意思,它会详细说明为什么选择某个汉字进行音译,而不是另一个,这背后往往牵扯到当时音韵学的考量。这让我对语言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它让你明白,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中文词汇”,其实是历史上跨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没有试图做一本“什么都收录”的百科全书,而是聚焦于“什么词是真正重要的,并且值得被深入研究”,这种取舍,非常体现编者的学术立场和功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外来语”的认知。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新词列表”,但事实证明,真正的语言学习是对历史进程的追踪。这本词典的编撰者似乎拥有一个极强的历史感,他们关注的不是明天会流行什么,而是过去是如何构建现在的语言体系的。它收录的许多词汇,可能在日常交流中已经不再高频使用,但它们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库的基石。它的价值体现在那些难以被快速迭代的、核心的、影响深远的词汇上。阅读它,需要的是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放在书桌前,泡上一壶茶,对照着历史文献去研究的工具书。它构建了一个由外来语构成的微缩历史长廊,展示了语言吸收外来养分时的挣扎、融合与最终定型,这种深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查询工具”。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词典,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和“专业”,它显然是为那些对语言的精确性有极高要求的读者准备的。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同源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上,花费了大量篇幅。很多时候,我们对几个意思相近的外来词是“会用”但“不精”,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此。它会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几个易混淆的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词义的细微差别,到使用语境的差异,甚至连它在不同领域的适用度都有明确标注。举个例子,关于“伦理”和“道德”这两个词的辨析,它不仅仅是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各自从外文引入时所携带的哲学背景。这种精细化的处理,使得即便是资深的研究者,也能从中找到新的视角。不过,我要说,对于那些只是想快速查个新潮英文单词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检索效率可能不如现代电子词典来得方便,它的索引和排版更偏向于学术检索而非快速查找,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它的逻辑。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某些排版设计有些微词。虽然整体风格典雅,但某些页面的字号和行距处理,在高强度阅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眼睛有些吃力。不过,抛开这些物理层面的感受不谈,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编纂的严密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套系统的语言学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文化背景的词汇时,它会附带详细的文化注解,解释这个词在原语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误读和文化传递至关重要。比如,某些与特定宗教或政治体制相关的词汇,它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用中立、客观的笔触去描绘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实际指代意义,这种平衡感在很多当代工具书中是很难得一见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认识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更要理解它背后那个异域社会的思维模式,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