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允漷,沈毅,吴江林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课堂观察
  • 听课评课
  • 教师专业发展
  • 课程实施
  • 学校革新
  • 教育教学
  • 教学方法
  • 教学研究
  • 教育改革
  • 专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1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8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2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8年版《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呈现听评课的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基于证据、技术与合作,构建了课堂观察专业合作共同体,界定了一个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问题域,规范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与关键环节。
  现在这本《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奉献的是LICC范式基本成熟后的样态。全书分四个部分:研究进展、观察故事、观察工具、观察课例,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呈现2008年后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新进展。作者试图在更宏大的课堂研究中思考LICC范式的关键元素:如何让证据更可靠,技术更专业,合作更聚焦?

内容简介

  理想的课程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离开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不过是无本之木。
  在许多人眼里,课堂观察也许只是我们学校中常见的听评课活动的翻版。但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评课,为何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比如技术,,又比如合作。指向于听评课范式转换的课堂观察同时具备了这样一些元素。首先,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就是一种研究,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运用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来评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因而课堂观察也就是有技术支撑的研究——它提供了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直缺失的技术元素。第三,课堂观察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或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研究进展
01 课堂观察研究综述:2008-2011
02 课堂观察LICC范式:贡献与局限
03 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从观察点到推论
04 课堂观察在余高:2008年之后

观察故事
05 课堂观察,我们走近你
06 合作,我们一步步走入胜境
07 课堂观察,让荒地变花园
08 这一年,我们步步登高
09 一路有你
10 我的被观察和观察
11 课堂观察路上,我跋涉着

观察工具
12 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
13 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
14 课堂互动与教学目标达成
15 教学环节与学习目标的达成
16 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
17 0AE学案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
18 通过数学例题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9 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 课前预习检测题的设计和结果处理
21 评价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观察课例
22 化学组: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
23 生物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
24 政治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5 物理组:学习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精彩书摘

  “本节课的概念众多,学案设计了一个概念图,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再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明白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形成概念体系。所以,构建概念图的基本线索是:理解单个概念——辨析概念间的关系——构建概念体系。这种学习线索要求教师每步都做好铺垫,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发散空间。但是,八个概念的教学,姚远只花了两分钟时间,而且我们观察到,姚远也没有采取措施去了解学情,而是匆匆过去。学案上设计的概念图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但姚远只用了五分钟就过去了。结果如何呢?我对周围的12位同学进行了抽样,发现完全正确的一个都没有,大部分正确的有三位,其余的基本要错一半以上,可见概念的落实不够,而且课堂上姚远也没有设计相关的检测,这说明小姚老师的自我监控意识有待提高。”
  彭老师从时间和逻辑上点出我的死穴,不得不服气啊!
  “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好,关键是行为条件没有实现。如‘通过模型建构和讨论,全面阐明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过程和特点’这一目标,教学时,姚远并没有组织学生讨论,而是直接让学生构图。我们观察到学生因不知道如何表示载体、浓度差、消耗能量等,使得模型无法构建起来,进而教师就无从知道学生是如何理解三种运输方式的过程和特点了。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如果在模型构建前有个讨论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就能暴露出来,老师就能立即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困难,学习目标也就达成了。”
  小喻的汇报,让我大吃一惊。与我同龄的她只不过比我早三年来余高,却能提出这么有水准的问题!
  “我提两点建议,一是表述的指导,生物学科是理科中的文科,比较重视文字的表达能力,而这一点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每次给出清晰正确的答案,对学生不规范的表述加以纠正,还要对表述给予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述存在的问题,学会表述的方法。二是教师的回应,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优秀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激励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回答。”
  小姜的话同样让我惊讶不已,她那么年轻,却对生物教学有这样的理解!
  ……

前言/序言

  2006年4月18日,我们形成了《课堂观察手册》,这意味着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诞生!
  该范式的标志是基本上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理念——证据、技术与合作,构建了课堂观察专业合作共同体,界定了一个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问题域,规范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与关键环节。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与打磨,我们出版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此书一出,赢得了出乎意料的反响与影响。至今,该书已重印18次,发行89600册。如果以此书名“百度”一下,已有342000个网页。
  该书出版后,我们没有停止探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团队的专业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这一复杂系统决定了课堂观察的特性。我们继续在课堂观察LICC范式之路上跋涉,我们不断倾听来自各方欣赏的、批判的声音,在更宏大的课堂研究中思考LICC范式的关键元素:
  如何让证据更可靠?
  如何让技术更专业?
  如何让合作更聚焦?
  于是,我们又有了眼前这本新著。如果说《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呈现的是听评课范式转型时的思考,那么,《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奉献的是LICC范式基本成熟后的样态。
  本书分四部分:研究进展、观察故事、观察工具、观察课例。我们试图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呈现2008年后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新进展。

《看见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生命力》 一、 拨开迷雾,看见课堂的真实图景 在教育的广袤图景中,课堂是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心灵触动的核心场域。然而,课堂的真实面貌,往往如同一幅多层次、动态变化的画卷,需要有心人的细致解读。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但在缺乏有效观察与反思的实践中,个体成长容易陷入瓶颈,学校革新也可能流于表面。 《看见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生命力》正是致力于帮助教育者拨开迷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系统化的方法,去“看见”课堂的真实图景。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倡导一种由内而外的变革,一种基于真实课堂情境的深度洞察与持续改进。它聚焦于如何通过“看见”,驱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激发课堂的内在生命力,最终实现学校整体的革新。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仅仅通过参加培训、阅读理论来实现,更关键的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意识、有策略的观察与反思,去理解学生、优化教学、提升自我。而课堂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学生积极的参与、深入的思考、真实的互动以及个体潜能的释放。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能够超越“教”的惯性,进入“观”的智慧,从学生的视角、从教学的细节中,发掘问题,找到突破口,点燃课堂的活力。 二、 深度观察,是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往往侧重于对教学环节的评价打分,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评判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自由探索和真实反思。而《看见成长》则倡导一种更具建设性、更具启发性的“深度观察”。 什么是深度观察?它是一种有目标、有方法、有分析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不仅要关注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更要深入探究教学行为背后的意图、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这包括: 关注学生: 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以此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投入、理解了知识、产生了兴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坐着听”,更要关注他们是否“想着学”、“动着学”。 关注互动: 观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互动是否充分、有效?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讨论是否能引发深度思考?合作是否能促进共同进步? 关注教学策略: 观察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师是如何引入新知的?是如何组织练习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 关注课堂氛围: 观察课堂的整体氛围,是活跃、积极、支持性的,还是沉闷、被动、压抑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注细节: 教学的精妙之处往往体现在细节中。一次巧妙的提问,一次及时的鼓励,一次耐心的等待,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深度观察就是要捕捉这些“闪光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本书将带领读者系统性地学习如何进行深度观察,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设计观察记录表,如何运用多角度观察(如从学生视角、教师视角、旁观者视角),如何进行焦点观察(如只关注某个特定学生群体或某个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抓辫子”,而是为了“看见”问题,是为了理解,是为了提供支持,是为了共同成长。 三、 反思与诊断,是专业提升的引擎 “看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专业成长来自于有意义的反思和精准的诊断。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如果不能引发深入的反思,就可能只是“看过了”,而没有“学到了”。 《看见成长》将引导读者将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深刻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观察到的内容,而是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换一种方式会怎样?”、“这种现象对学生有什么长远影响?”。 情境反思: 回顾观察到的具体教学情境,分析当时的情境因素(如学生状态、教学进度、突发状况等)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反应的影响。 策略反思: 评估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思考是否存在更优的替代方案。 学生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是如何理解教学内容、如何参与课堂活动的,并分析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自我反思: 教师需要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习惯、情绪管理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找出自我提升的空间。 在深度反思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强调“诊断”的重要性。诊断不是为了给问题贴标签,而是为了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够对症下药。 学习困难诊断: 观察学生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参与讨论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分析其认知、情感或背景原因。 教学效率诊断: 评估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参与度等,找出影响教学效率的瓶颈。 课堂生态诊断: 分析课堂的整体动力学,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情感支持等方面,诊断影响课堂活力的深层因素。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诊断框架和工具,帮助教师系统地分析课堂问题。例如,可以运用“学习诊断问卷”,可以分析“学生互动频率图”,可以绘制“课堂情绪温度计”等。通过精准的诊断,教师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四、 聚焦改进,是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看见、反思、诊断,最终是为了推动实质性的改进。《看见成长》并非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是强调将观察、反思和诊断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本书将引领读者学习如何基于诊断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这些改进计划应该是有目标导向的,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是能够得到持续追踪的。 微调与突破: 从小处着手,进行教学的微调。例如,改进提问技巧,优化课堂引导语,调整练习题的设计等。这些微小的改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策略重塑: 根据诊断结果,系统地调整教学策略。如果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引入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理解困难,可以优化讲解方式,增加可视化材料等。 关系构建: 关注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建立积极、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去引导学生。 同伴协作: 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互助式的观察和反思,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经验、讨论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本书将提供丰富的改进案例,展示不同教师如何通过观察、反思和诊断,成功地改进了自己的教学,并带动了课堂的积极变化。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持续改进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将观察与反思融入日常教学,形成一种自觉的专业成长习惯。 五、 课堂生命力,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看见成长》的核心目标,在于唤醒和激发课堂的生命力。而课堂的生命力,体现在学生身上: 求知欲旺盛: 学生主动提问,渴望探索未知,对知识充满好奇。 思维活跃: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与度高: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无论是讨论、合作还是展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 情感投入: 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快乐、成就感和归属感,对学习充满热情。 个体成长: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和轨道上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发掘。 当课堂充满生命力,它就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同行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建构者和贡献者。 《看见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生命力》这本书,正是希望成为教育者们探索课堂生命力的向导。它提供了一种务实而深刻的方法论,帮助教师从“看见”开始,走向“理解”,再到“改进”,最终实现课堂的勃勃生机。它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潜力成为观察者、反思者和革新者,而每一个课堂,都蕴藏着无限的成长可能。这本书将是一份献给所有致力于教育事业、追求教育品质的教育者的礼物,它将点燃您对教学的热情,照亮您专业成长的道路,让您的课堂真正“看见”学生的成长,也看见您自己的卓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来全新视角和思考方式的书籍情有独钟。最近了解到《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它所处的“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这个定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我对“课堂观察”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感兴趣,因为它触及到了教学最核心、最动态的部分。我时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教”,却很少有机会真正“看”清楚自己是如何“教”的,或者说,我们“教”给学生的,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听评课”部分,我预测将会提供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当局者迷”的困境。我设想,它可能会引导我们关注课堂上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学生的眼神、动作、提问方式,甚至是沉默;它也可能教会我们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将听评课的观察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也就是那些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改进教学的具体建议。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一个能够洞察教学本质、引领教学改进的观察者,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名对教育理论充满探索欲的教师,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属于“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系列,这个系列本身就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与对教育改革的使命感。而“课堂观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更是直击教学现场的核心。我最期待的是它关于“听评课”的部分,因为在我看来,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往往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评课者和被评课者之间的沟通障碍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指导教师如何进行专业性的课堂观察,如何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如何进行富有建设性的评课。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强调观察者的角色定位、观察的内容维度、观察的工具选择,以及最终的评课反馈模式。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提供一套可以迁移的评价标准,那将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提升自己作为一名观察者和反思者的能力,最终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为学校的教学革新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学习和成长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领我突破教学瓶颈的书籍。《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从书名和所属系列“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来看,就充满了专业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非常期待它在“听评课”这个环节能够给予我启发。在我看来,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现实中,很多听评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听评课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观察课堂,如何捕捉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如何进行精准、建设性的反馈。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观察者的心态调整、观察的重点聚焦、评价的维度设计,以及如何建立一种良性的听评课文化。如果它能帮助我掌握一套能够促进教师之间互助成长、共同进步的听评课体系,那将对我个人的教学发展以及我所在的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非常渴望从中汲取养分,让听评课真正成为一种赋能的体验,而非一种负担。

评分

我是一名对教育实践充满好奇的老师,总想知道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更上一层楼。《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它归属于“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系列,这预示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教育现场的深入介入。我尤其关注它关于“听评课”的部分,因为在我过往的教学经历中,听评课常常是一次被动的体验,效果也参差不齐。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真正赋能的听评课体系。我猜测,它可能会讲解如何突破传统听评课的窠臼,例如如何引导教师关注课堂的真实互动,如何从学生视角去理解教学,以及如何将评课从“评判”转化为“对话”和“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观察框架和评价工具,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并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并实践一种更专业、更有深度的听评课方式,让它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学变革的有力武器,那将是我莫大的收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我总是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书籍。最近偶然翻阅到了这本《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封面和目录就让我充满了期待。它属于“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课堂观察”系列,这本身就表明了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和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关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听评课”的部分感到好奇。过去,听评课往往流于形式,老师们常常在下面昏昏欲睡,评课时也只是点到为止,很少触及到课堂的核心问题。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听评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非常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如何进行更有深度和建设性的评课,以及如何将评课的成果转化为个人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动力。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听评课在整个学校革新中的作用,它能否成为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揭示了一条通往更专业、更具反思性的教学之路,我很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那把开启我教学新篇章的钥匙。

评分

0条

评分

4条

评分

快很快非常快很快很快快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听课,评课的有效提升途径。。。

评分

¥22l.90(8.2折)

评分

很好包装不错,比较快的到了!

评分

专业性书籍。大概看了一下,有些用处吧!需要耐下心来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