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08年版《課堂觀察:走嚮專業的聽評課》,呈現聽評課的一種新範式——課堂觀察的LICC範式:基於證據、技術與閤作,構建瞭課堂觀察專業閤作共同體,界定瞭一個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的問題域,規範瞭課堂觀察的基本程序與關鍵環節。
現在這本《課堂觀察2:走嚮專業的聽評課》奉獻的是LICC範式基本成熟後的樣態。全書分四個部分:研究進展、觀察故事、觀察工具、觀察課例,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地呈現2008年後課堂觀察LICC範式的新進展。作者試圖在更宏大的課堂研究中思考LICC範式的關鍵元素:如何讓證據更可靠,技術更專業,閤作更聚焦?
內容簡介
理想的課程能否在到達學生層麵依然理想,關鍵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是教師專業生活之所,離開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不過是無本之木。
在許多人眼裏,課堂觀察也許隻是我們學校中常見的聽評課活動的翻版。但作為教師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聽評課,為何未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原因就在於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很少具備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比如技術,,又比如閤作。指嚮於聽評課範式轉換的課堂觀察同時具備瞭這樣一些元素。首先,課堂觀察指嚮於課堂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就是一種研究,或者說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次,課堂觀察需要運用來自課堂教學的數據和信息來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由數據驅動的研究,而數據的收集需要精確的技術,因而課堂觀察也就是有技術支撐的研究——它提供瞭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中一直缺失的技術元素。第三,課堂觀察需要多方持續的閤作,不僅是觀察過程中的閤作,更需要觀察之前和之後的閤作,是一種閤作的研究,或為教師的閤作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載體。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研究進展
01 課堂觀察研究綜述:2008-2011
02 課堂觀察LICC範式:貢獻與局限
03 課堂觀察的關鍵環節:從觀察點到推論
04 課堂觀察在餘高:2008年之後
觀察故事
05 課堂觀察,我們走近你
06 閤作,我們一步步走入勝境
07 課堂觀察,讓荒地變花園
08 這一年,我們步步登高
09 一路有你
10 我的被觀察和觀察
11 課堂觀察路上,我跋涉著
觀察工具
12 學習支架的設計與利用
13 學生動作技能的形成
14 課堂互動與教學目標達成
15 教學環節與學習目標的達成
16 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
17 0AE學案與多媒體課件的結閤
18 通過數學例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19 模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20 課前預習檢測題的設計和結果處理
21 評價信息的獲取和利用
觀察課例
22 化學組:學習目標的預設與達成
23 生物組: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
24 政治組:素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5 物理組:學習信息的獲取與利用
精彩書摘
“本節課的概念眾多,學案設計瞭一個概念圖,以幫助學生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然後再通過概念圖幫助學生明白不同概念間的區彆與聯係,從而形成概念體係。所以,構建概念圖的基本綫索是:理解單個概念——辨析概念間的關係——構建概念體係。這種學習綫索要求教師每步都做好鋪墊,並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發散空間。但是,八個概念的教學,姚遠隻花瞭兩分鍾時間,而且我們觀察到,姚遠也沒有采取措施去瞭解學情,而是匆匆過去。學案上設計的概念圖對初學者來說難度較大,但姚遠隻用瞭五分鍾就過去瞭。結果如何呢?我對周圍的12位同學進行瞭抽樣,發現完全正確的一個都沒有,大部分正確的有三位,其餘的基本要錯一半以上,可見概念的落實不夠,而且課堂上姚遠也沒有設計相關的檢測,這說明小姚老師的自我監控意識有待提高。”
彭老師從時間和邏輯上點齣我的死穴,不得不服氣啊!
“教學目標落實不夠好,關鍵是行為條件沒有實現。如‘通過模型建構和討論,全麵闡明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的過程和特點’這一目標,教學時,姚遠並沒有組織學生討論,而是直接讓學生構圖。我們觀察到學生因不知道如何錶示載體、濃度差、消耗能量等,使得模型無法構建起來,進而教師就無從知道學生是如何理解三種運輸方式的過程和特點瞭。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如果在模型構建前有個討論的過程,學生的問題就能暴露齣來,老師就能立即瞭解並解決學生的睏難,學習目標也就達成瞭。”
小喻的匯報,讓我大吃一驚。與我同齡的她隻不過比我早三年來餘高,卻能提齣這麼有水準的問題!
“我提兩點建議,一是錶述的指導,生物學科是理科中的文科,比較重視文字的錶達能力,而這一點是很多學生的薄弱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每次給齣清晰正確的答案,對學生不規範的錶述加以糾正,還要對錶述給予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確自己的錶述存在的問題,學會錶述的方法。二是教師的迴應,對於課堂上學生的優秀錶現,應及時給予錶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感覺,激勵他們勤於思考,勇於迴答。”
小薑的話同樣讓我驚訝不已,她那麼年輕,卻對生物教學有這樣的理解!
……
前言/序言
2006年4月18日,我們形成瞭《課堂觀察手冊》,這意味著課堂觀察LICC範式的誕生!
該範式的標誌是基本上確立瞭課堂觀察的理念——證據、技術與閤作,構建瞭課堂觀察專業閤作共同體,界定瞭一個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的問題域,規範瞭課堂觀察的基本程序與關鍵環節。
經過兩年多的試驗與打磨,我們齣版瞭《課堂觀察:走嚮專業的聽評課》(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此書一齣,贏得瞭齣乎意料的反響與影響。至今,該書已重印18次,發行89600冊。如果以此書名“百度”一下,已有342000個網頁。
該書齣版後,我們沒有停止探索,一方麵是因為我們團隊的專業品性,另一方麵是因為課堂這一復雜係統決定瞭課堂觀察的特性。我們繼續在課堂觀察LICC範式之路上跋涉,我們不斷傾聽來自各方欣賞的、批判的聲音,在更宏大的課堂研究中思考LICC範式的關鍵元素:
如何讓證據更可靠?
如何讓技術更專業?
如何讓閤作更聚焦?
於是,我們又有瞭眼前這本新著。如果說《課堂觀察:走嚮專業的聽評課》呈現的是聽評課範式轉型時的思考,那麼,《課堂觀察2:走嚮專業的聽評課》奉獻的是LICC範式基本成熟後的樣態。
本書分四部分:研究進展、觀察故事、觀察工具、觀察課例。我們試圖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地呈現2008年後課堂觀察LICC範式的新進展。
《看見成長: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堂生命力》 一、 撥開迷霧,看見課堂的真實圖景 在教育的廣袤圖景中,課堂是知識傳遞、能力培養、心靈觸動的核心場域。然而,課堂的真實麵貌,往往如同一幅多層次、動態變化的畫捲,需要有心人的細緻解讀。我們常說“實踐齣真知”,但在缺乏有效觀察與反思的實踐中,個體成長容易陷入瓶頸,學校革新也可能流於錶麵。 《看見成長: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堂生命力》正是緻力於幫助教育者撥開迷霧,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係統化的方法,去“看見”課堂的真實圖景。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教學模式,而是倡導一種由內而外的變革,一種基於真實課堂情境的深度洞察與持續改進。它聚焦於如何通過“看見”,驅動教師的專業成長,進而激發課堂的內在生命力,最終實現學校整體的革新。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並非僅僅通過參加培訓、閱讀理論來實現,更關鍵的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通過有意識、有策略的觀察與反思,去理解學生、優化教學、提升自我。而課堂的生命力,恰恰體現在學生積極的參與、深入的思考、真實的互動以及個體潛能的釋放。要實現這一點,教師必須能夠超越“教”的慣性,進入“觀”的智慧,從學生的視角、從教學的細節中,發掘問題,找到突破口,點燃課堂的活力。 二、 深度觀察,是專業成長的催化劑 傳統的聽評課模式,往往側重於對教學環節的評價打分,甚至可能帶有一定的評判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教師的自由探索和真實反思。而《看見成長》則倡導一種更具建設性、更具啓發性的“深度觀察”。 什麼是深度觀察?它是一種有目標、有方法、有分析的觀察。它要求觀察者不僅要關注教學流程的完整性,更要深入探究教學行為背後的意圖、效果以及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影響。這包括: 關注學生: 觀察學生的麵部錶情、身體姿態、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作業完成情況等,以此判斷學生是否真正投入、理解瞭知識、産生瞭興趣。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學生“坐著聽”,更要關注他們是否“想著學”、“動著學”。 關注互動: 觀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模式。互動是否充分、有效?提問是否具有啓發性?討論是否能引發深度思考?閤作是否能促進共同進步? 關注教學策略: 觀察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瞭哪些教學方法和策略,這些策略的運用是否與教學目標相契閤,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教師是如何引入新知的?是如何組織練習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 關注課堂氛圍: 觀察課堂的整體氛圍,是活躍、積極、支持性的,還是沉悶、被動、壓抑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關注細節: 教學的精妙之處往往體現在細節中。一次巧妙的提問,一次及時的鼓勵,一次耐心的等待,都可能成為學生成長的關鍵節點。深度觀察就是要捕捉這些“閃光點”,並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本書將帶領讀者係統性地學習如何進行深度觀察,從理論到實踐,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設計觀察記錄錶,如何運用多角度觀察(如從學生視角、教師視角、旁觀者視角),如何進行焦點觀察(如隻關注某個特定學生群體或某個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觀察的目的不是為瞭“抓辮子”,而是為瞭“看見”問題,是為瞭理解,是為瞭提供支持,是為瞭共同成長。 三、 反思與診斷,是專業提升的引擎 “看見”隻是第一步,真正的專業成長來自於有意義的反思和精準的診斷。觀察到的課堂現象,如果不能引發深入的反思,就可能隻是“看過瞭”,而沒有“學到瞭”。 《看見成長》將引導讀者將觀察到的信息轉化為深刻的反思。反思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觀察到的內容,而是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換一種方式會怎樣?”、“這種現象對學生有什麼長遠影響?”。 情境反思: 迴顧觀察到的具體教學情境,分析當時的情境因素(如學生狀態、教學進度、突發狀況等)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反應的影響。 策略反思: 評估所使用的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其優點和不足,並思考是否存在更優的替代方案。 學生反思: 從學生的角度齣發,思考他們是如何理解教學內容、如何參與課堂活動的,並分析教師的行為對學生學習動機和認知過程的影響。 自我反思: 教師需要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習慣、情緒管理以及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找齣自我提升的空間。 在深度反思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強調“診斷”的重要性。診斷不是為瞭給問題貼標簽,而是為瞭理解問題的根源,從而能夠對癥下藥。 學習睏難診斷: 觀察學生在理解概念、解決問題、參與討論等方麵存在的具體睏難,分析其認知、情感或背景原因。 教學效率診斷: 評估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教學資源的利用、學生參與度等,找齣影響教學效率的瓶頸。 課堂生態診斷: 分析課堂的整體動力學,包括師生關係、同伴關係、情感支持等方麵,診斷影響課堂活力的深層因素。 本書提供瞭一係列診斷框架和工具,幫助教師係統地分析課堂問題。例如,可以運用“學習診斷問捲”,可以分析“學生互動頻率圖”,可以繪製“課堂情緒溫度計”等。通過精準的診斷,教師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從而製定齣更具針對性的改進計劃。 四、 聚焦改進,是專業發展的行動指南 看見、反思、診斷,最終是為瞭推動實質性的改進。《看見成長》並非止步於理論探討,而是強調將觀察、反思和診斷的成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本書將引領讀者學習如何基於診斷結果,製定切實可行的改進計劃。這些改進計劃應該是有目標導嚮的,是循序漸進的,並且是能夠得到持續追蹤的。 微調與突破: 從小處著手,進行教學的微調。例如,改進提問技巧,優化課堂引導語,調整練習題的設計等。這些微小的改變,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策略重塑: 根據診斷結果,係統地調整教學策略。如果發現學生參與度不高,可以嘗試引入閤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理解睏難,可以優化講解方式,增加可視化材料等。 關係構建: 關注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建立積極、支持性的師生關係。瞭解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用積極的語言和態度去引導學生。 同伴協作: 鼓勵教師之間進行互助式的觀察和反思,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分享經驗、討論問題、相互啓發,共同提升教學水平。 本書將提供豐富的改進案例,展示不同教師如何通過觀察、反思和診斷,成功地改進瞭自己的教學,並帶動瞭課堂的積極變化。同時,本書也將強調持續改進的重要性,鼓勵教師將觀察與反思融入日常教學,形成一種自覺的專業成長習慣。 五、 課堂生命力,是教育的終極追求 《看見成長》的核心目標,在於喚醒和激發課堂的生命力。而課堂的生命力,體現在學生身上: 求知欲旺盛: 學生主動提問,渴望探索未知,對知識充滿好奇。 思維活躍: 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創造性思考,並樂於錶達自己的觀點。 參與度高: 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無論是討論、閤作還是展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 情感投入: 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快樂、成就感和歸屬感,對學習充滿熱情。 個體成長: 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節奏和軌道上獲得發展,潛能得到發掘。 當課堂充滿生命力,它就不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是充滿活力的生命共同體。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同行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建構者和貢獻者。 《看見成長: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堂生命力》這本書,正是希望成為教育者們探索課堂生命力的嚮導。它提供瞭一種務實而深刻的方法論,幫助教師從“看見”開始,走嚮“理解”,再到“改進”,最終實現課堂的勃勃生機。它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有潛力成為觀察者、反思者和革新者,而每一個課堂,都蘊藏著無限的成長可能。這本書將是一份獻給所有緻力於教育事業、追求教育品質的教育者的禮物,它將點燃您對教學的熱情,照亮您專業成長的道路,讓您的課堂真正“看見”學生的成長,也看見您自己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