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中梓 著,李晓君,郭霞珍,刘晓燕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证
  • 脉诊
  • 四言脉诀
  • 经典
  • 白话解
  • 诊家正眼
  • 中医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3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24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是“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丛书之一。《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辑录的歌诀摘自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的《诊家正眼》,其将二十八脉的脉象与主病分列为体象歌、主病歌、兼脉歌三项,而《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按照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的体例加以注解,是学习切脉的简易读本,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虚脉
实脉
长脉
短脉
洪脉
微脉
细脉
濡脉
弱脉
紧脉
缓脉
弦脉
动脉
促脉
结脉
代脉
革脉
牢脉
散脉
芤脉
伏脉
疾脉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滑脉
涩脉
虚脉
实脉
长脉
短脉
洪脉
微脉
细脉
濡脉
弱脉
紧脉
缓脉
弦脉
动脉
促脉
结脉
代脉
革脉
牢脉
散脉
芤脉
伏脉
疾脉

精彩书摘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
  左关浮者,风在中焦;
  右关浮者,风痰在膈;
  尺脉得之,下焦风客;
  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
  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
  浮洪虚热,浮虚暑惫;
  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
  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
  或为痰饮,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
  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
  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
  沉滑痰饮,沉涩血结;
  沉弱虚衰,沉牢坚积;
  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
  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
  关迟中寒,癥结挛筋。
  尺迟火衰,溲便不禁;
  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
  迟涩血少,迟缓湿寒;
  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
  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痈。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
  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

前言/序言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江苏华亭(今松江县)人,明代著名医家。李氏治学师古而不泥古,师众而能各取其长。他根据临床实践,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等总结性意见,迄今仍为医家所遵循。《诊家正眼》是一部中医脉学名著,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后由李中梓门人尤乘增补重订刊行,并于清·康熙六年与《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合刊为《士材三书》。除《士材三书》李氏还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增补颐生微论》等书,内容简要,平实可法,对中医学的普及和历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后世称颂。
  《诊家正眼》共分上下两卷。上卷39篇,统论脉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如诊脉的部位、时间、方法,以及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真脏脉、怪脉等的临床应用。下卷29篇,以四言歌诀形式,分述二十八脉的脉象、主病、兼脉,简明扼要,便于记诵。但由于著述年代久远,歌诀又极精炼,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难,故本书将《诊家正眼》中二十八脉的脉象、主病、兼脉四言歌诀摘出,并逐一按照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的体例加以注解,以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中医脉学理论极为深奥,加之作者水平有限,如注解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诊家正眼》:洞悉脉象,辨证求因的医家智慧 《诊家正眼》,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中医经典,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历代医者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脉象诊察理论。本书并非仅是脉象歌诀的罗列,更是一部引导医者深入理解脉象与疾病之间微妙联系的指南,是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洞悉病机不可或缺的宝典。 脉象精微,识病之基石 中医诊法,望、闻、问、切,其中“切”脉,即通过触摸患者手腕的脉搏,来体察全身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态。而《诊家正眼》正是将脉象诊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仅仅描述了二十四种脉象的形态,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每一种脉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本书认为,脉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直接反映。健康的脉象,如“和缓”之脉,象征着气血调和,脏腑安泰。而当疾病发生时,气血运行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在脉象上显现出异常。例如,“数”脉,即脉搏跳动加快,常提示体内有热;“迟”脉,脉搏跳动迟缓,则多与寒邪或阳气不足有关。通过对这些细微变化的体察,《诊家正眼》帮助医者“见微知著”,在疾病的萌芽阶段便能有所察觉。 四言脉诀:言简意赅,记忆与理解的桥梁 《诊家正眼》将复杂的脉象知识凝练成朗朗上口的“四言脉诀”。这并非简单的记忆口诀,而是将每一种脉象的特征、可能代表的病理状态,以及与临床症状的联系,高度概括其中。比如,“浮脉应指,如水漂木,风邪袭表,阳气被缚。”短短四句,就勾勒出了浮脉的形态,并与其可能的原因(风邪外感)以及病理状态(阳气受阻)联系起来,让医者在背诵的同时,便能初步理解其含义。 这些脉诀如同精巧的钥匙,能够开启理解复杂病症的大门。它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更是贯穿整个脉象诊察体系的灵魂。医者在临床中,通过触摸到的脉象,联想到相应的脉诀,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其背后的病机。 辨证求因:从脉象到病机,再到治法的升华 《诊家正眼》的价值远不止于脉象的辨别。它更强调“辨证求因”,即将脉象的异常,作为探究疾病根源的重要线索。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脉象组合所代表的病机,以及这些病机如何影响脏腑功能,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 例如,一个同时出现“浮”脉和“数”脉的患者,可能提示体表受到风热邪气的侵袭,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医者通过对脉象的解读,能够推断出疾病的性质(热邪)、致病因素(风邪)以及病位(体表),从而为后续的辨证施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不同脉象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关系。它指出,脾虚则脉缓,肝郁则脉弦,肾虚则脉沉细等等,将脉象的变化与脏腑的盛衰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医者在诊脉时,不仅能了解疾病的表象,更能触及到疾病的深层病理。 临床应用:指南与启迪 《诊家正眼》的精髓在于其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它教导医者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脉象中捕捉关键信息,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追踪疾病的转归。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详实的辨证论治思路,更是为年轻一代的中医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掌握《诊家正眼》的精髓,意味着掌握了一双“慧眼”,能够透过表象洞察疾病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种医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临床精神的体现。它鼓励医者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在每一次诊脉中,都力求达到“正眼”之境,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最终造福患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即将步入临床实习阶段。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但实话实说,很多时候是在“死记硬背”,对于脉象的理解,尤其是《四言脉诀》这种高度概括性的内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老师虽然会讲解,但时间有限,很多细节无法深入。所以,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脉诀的辅助教材。《诊家正眼》和《四言脉诀》都是公认的经典,但古文的障碍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我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白话解”的特色,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经典脉学理论的深层含义。我期待它能用现代的医学语言和逻辑,来解释古人对脉象的认识,比如,它如何描述不同脉象的“形”、“位”、“数”、“息”,以及这些描述背后所蕴含的生理病理意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图示或者模型,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脉象的变化,那就更好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扎实地掌握脉诊的基本功,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再对脉诊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古籍爱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医,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虽然我对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有所耳闻,比如“望闻问切”,但具体到“切”这个环节,尤其是脉诊,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四言脉诀》和《诊家正眼》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同时,古文的障碍也让我望而却步。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被“白话解”这几个字吸引。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像一位向导,带领我穿越古籍的迷雾,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解读中医脉学这门精深的学问。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古人是如何通过触摸脉搏的细微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工具书,更是一次与中国传统医学智慧对话的旅程,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且激发我进一步探索中医世界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临床中医师,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伤寒论》、《金 পণ 论》等经典,但总觉得在某些细节的理解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涉及到脉象的辨别,虽然我们都在学习,但有时候会觉得,有些脉象的描述,在现代人身上体现得似乎有些模糊,或者说,我们对古人描述的某些细微之处,把握得不够到位。《诊家正眼》这本书,我听过不少同行提起过,都知道是脉诊方面的一本集大成之作,但原著的古文和它的结构,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我这次选择这本书,更看重的是它“白话解”的这一部分。我希望它能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对“诊家正眼”中的脉象理论进行详细的阐释。我特别想了解,古人是如何从脉象的细微变化中,洞察到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比如,书中对于各种脉象的形态、动度、节律的描述,希望能有更形象的比喻和更深入的解读,同时,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分析在不同疾病阶段,脉象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指导临床用药的,那就更好了。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让我的脉诊辨证更加精准,提升临床疗效。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拖着没买,这次终于下定决心。拿到手的感觉,嗯,比我想象中的要厚实一些,纸张质量也挺不错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是用心之物。我对中医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基础的层面,像是阴阳五行、八纲辨证什么的,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实操性。中医的魅力在于其辨证论治的精妙,尤其是脉诊,那简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但“四言脉诀”这几个字,光听名字就觉得够硬核,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古文加口诀的形式,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所以,这本书的名字里“白话解”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就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期待它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清楚,比如,什么是“浮沉迟数”,各自代表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又是怎样一步步推导到最终的证型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脉象变化的临床意义,甚至结合一些经典医案,让我能看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真正打开脉诊的“正眼”,不再只是望文生义,而是能通过摸脉,看到人体内部的真实变化,从而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文化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中医的世界既神秘又迷人,但很多时候,学习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四言脉诀》这种形式,对我来说简直是高不可攀,虽然知道它讲的是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但那些四个字一串的古文,实在让人费解。我之前也尝试过看一些中医入门的书籍,但总感觉理论性太强,或者描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这次看到《中医临证必读经典白话解: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我最看重的就是“白话解”这三个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古老而精深的脉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如何通过摸脉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比如,不同的脉象代表着身体的哪些问题,怎么去区分这些脉象,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脉象,来初步判断自己有没有什么小毛病。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温度和智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够融入生活,指导我们更好地关爱自己和家人。

评分

老东也是连蒙带骗,印刷不清晰,包装是不错,盗版

评分

帮同事买的,看着就不错,希望同事喜欢,对他有用。

评分

书收到了,看着不错。

评分

买书当然要在京东自营买!质量好送货快!

评分

经典恒久远,一本永流传。

评分

帮同事买的,看着就不错,希望同事喜欢,对他有用。

评分

喜欢,活动给力,终于出手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全面,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东西收到,很满意!!真的是超级好的卖家,解答疑问不厌其烦,细致认真,关键是东西好,而且货物发得超快,包装仔细,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