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老子的智慧 精装版 林语堂 著 新修订本 品味老庄的洒脱圆 畅销书籍

正版 老子的智慧 精装版 林语堂 著 新修订本 品味老庄的洒脱圆 畅销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著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林语堂
  • 智慧
  • 经典
  • 畅销书
  • 文化
  • 修身养性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兴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129383
商品编码:15073893967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272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此书能帮助读者在品读老子智慧的同时,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关联推荐

  zui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在大师的连珠妙语中,品味老庄的洒脱圆融,成就逍遥淡定的人生境界。
  林语堂,中国人眼里的文学大师,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哲人。
  zui能展现林语堂人文理想和语言魅力的经典之作。



目录
绪论    
序    
di一篇    
道之德    
002di一章  论常道    
006di二章  相对论    
014di三章  无为而治    
019di四章  道之德    
021di五章  天地    
024di六章  谷神    
di二篇    
道之训    
028di七章 无私    
031di八章 水    
034di九章 自满的危险    
037di十章 抱一    
040di十一章 "无"的用处    
043di十二章 感官    
045di十三章 荣辱    
di三篇    
道之体    
052di十四章  太初之道    
056di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059di十六章  知常道    
063di十七章  太上    
067di十八章  道废    
069di十九章  知所属    
074di二十章 天与我    
077di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079di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084di二十三章 同于道    
086di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089di二十五章 四大法    
di四篇    
力量之源    
094di二十六章 轻与重    
099di二十八章 守其雌    
102di二十九章 戒干涉    
104di三十章 戒用兵    
106di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110di三十二章 道似海    
113di三十三章 自知    
121di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123di三十五章 道之平    
125di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128di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131di三十八章 堕落    
135di三十九章 全道    
138di四十章  反的原则    
di五篇    
生活的准则    
142di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145di四十二章 强梁者    
147di四十三章 至柔    
149di四十四章 知足    
153di四十五章 清正    
155di四十六章 走马    
157di四十七章 求知    
159di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160di四十九章 民心    
162di五十章  养生    
169di五十一章 玄德    
171di五十二章 袭常道    
173di五十三章 盗夸    
176di五十四章 身与邦    
178di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182di五十六章 无荣辱    
di六篇    
政治论    
188di五十七章 治术    
192di五十八章 政闷    
194di五十九章 如啬    
199di六十章  治大国    
201di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203di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205di六十三章 难易    
207di六十四章 终始    
209di六十五章 大顺    
213di六十六章 百谷王    
215di六十七章 三宝    
217di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218di六十九章 掩饰    
221di七十章  不我知    
222di七十一章 病    
223di七十二章 论罚(一)    
224di七十三章 论罚(二)    
225di七十四章 论罚(三)    
227di七十五章 论罚(四)    
di七篇    
箴 言    
230di七十六章 强弱    
231di七十七章 张弓    
233di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234di七十九章 平治    
236di八十章  理想国    
238di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会谈    
096di二十七章 袭明    
   
 

在线试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作无,一个叫作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jing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不是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di二十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di二十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zui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了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di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作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jing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zui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di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作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chao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    
  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di六章《大宗师》)    
  (四)众妙之门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定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作“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di二十三章《庚桑楚》)    
  ……
《人生如水,方圆皆宜:重拾老子智慧的现代活法》 在这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方向,被无尽的欲望和焦虑所裹挟。在追逐名利的奔波中,我们是否遗忘了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渴望?在信息爆炸的洪流里,我们是否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宁静自处的能力?或许,是时候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溯那些穿越千年、历久弥新的智慧之光。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解读,它更像是一本通往内心世界的地图,一张指引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活出自在与洒脱的生命蓝图。它借古人之语,探今世之心,试图在喧嚣尘世中,为那些渴望寻回平衡、获得智慧的人们,点亮一盏明灯。 一、 溯源而上:穿越千年,叩问大道之源 老子,这位神秘而伟大的思想家,以其寥寥数千言的《道德经》,勾勒出了一个与我们当下所熟悉的“成功学”、“效率至上”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所言的“道”,并非高不可攀的神灵,而是潜藏于万物运行之中的根本法则;他所倡导的“德”,也并非狭隘的道德评判,而是个体生命与自然之道和谐统一的体现。 本书并非枯燥地罗列《道德经》的章句,而是深入浅出地解读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我们将一同探寻“道”的无形无相、无始无终,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我们将看到,如何在看似“无为”的平静中,蕴藏着最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会重新审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被“有”所累?老子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充盈,而非外在的占有。“无”并非匮乏,而是一种容纳万象的广阔胸怀,是一种放下执念后的轻松自在。 二、 照鉴当下:重塑人生,活出洒脱圆融 林语堂先生,这位以其幽默风趣、洞察世事的笔触闻名于世的作家,曾言“品味老庄”。他以现代人的视角,融合东西方文化,将老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巨匠的思想,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正是继承了这种精神,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 书中,我们不再将老子视为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其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工作与事业: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老子“上善若水”的精神,启示我们在工作中保持谦逊、灵活,如同水一般,既能适应各种容器,又能以滴水穿石的力量成就伟业。他提倡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更是为我们抵御无休止的贪婪和焦虑,找到适度的边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成就感。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复杂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将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人际关系: 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如何才能保持和谐?老子“不争”的智慧,并非懦弱退让,而是懂得审时度势,以退为进,化解矛盾。书中会探讨如何以“慈”待人,以“信”立世,建立真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我们还将学习如何放下执念,不强求改变他人,而是接纳彼此的差异,从而在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个人成长与心智: 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宁静内心的路径。书中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观照,认识自己的局限,超越小我,去感受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朴”的本真,回归生命的初心,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与宁静。 生活态度: 如何在琐碎的日常中发现诗意?如何品味生活中的“小确幸”?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并非冷漠无情,而是指出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启示我们,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生命的起伏,不因一时的顺境而骄傲,也不因一时的逆境而沮丧。书中将鼓励读者学习“乐天知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三、 融会贯通:方圆之道,活出自在人生 “洒脱圆”这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老庄思想所追求的生命状态。 “洒脱”,是放下束缚,挣脱羁绊,如同风一般自由。《道德经》中的“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时”,提醒我们,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不过是暂时的风雨,终将过去。保持洒脱,便是拥有超然的心境,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困。 “圆”,是包容万象,豁达通透,如同水一般圆融。《道德经》中的“柔弱处上”,强调的是柔韧的力量。如同水能适应任何形状,圆润地流淌,它并非缺乏原则,而是在看似没有棱角的外表下,蕴含着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圆,也意味着一种无碍的智慧,懂得变通,懂得包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阻碍。 “洒脱圆”,便是将这两种状态融为一体。既有不受拘束的自由,又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既能保持内心的清醒,又能顺应外在的变化。它是一种高级的人生智慧,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与世界和谐共处。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富有哲理的思考,引导读者一步步接近这种“洒脱圆”的生命境界。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自身的体悟和觉醒。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最终将古老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结语: 这是一本值得你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悟。它不是要你成为一个避世隐者,而是要你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洒脱、更圆融的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内心的一片宁静之地,帮助你找回生命的本真,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自在。让我们一同品味老庄,重拾那份失落已久的洒脱圆融,让生命如水般,在方与圆之间,流淌出最美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那种能够让人暂时逃离喧嚣、沉浸在另一种叙事节奏中的读物,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行文风格极其舒缓,仿佛一条缓缓流淌的江河,不急不躁,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清晨薄雾中劳作的农人,傍晚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庄,以及星空下万籁俱寂的田野。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已然成为一种奢望,但通过文字,我得以短暂地体验那种与天地共呼吸的宁静。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慢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每读完一部分,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深沉而规律了许多,压力似乎也随着文字的流动消散了。对于那些在城市中感到迷失和焦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绝佳的镇静剂,它告诉你,真正的丰盈,往往藏在最简单的退守之中。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不适合浮躁地快速浏览。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提供快速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自己寻找答案。书中很多段落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是作者故意留出空间,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思想的对话中来。这种互动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探索的乐趣。从装帧设计上来说,精装版的质感确实无可挑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沉浸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陪伴者,它不会催促你必须达到什么目标,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航向。它教会我,真正的洒脱,并非是不在乎,而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它成功地将深刻的思想与愉悦的阅读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暗含关联的片段,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邃的思想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问题时的那种洞察力。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复杂的光影交错。即便是那些看似“出世”的人物,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守,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到既真实又引人深思。举例来说,书中关于“取舍”的探讨,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在特定情境下,每一个选择背后所付出的隐性代价。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耐读性。我发现自己反复阅读了几个章节,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这说明作者的文字是具有多层次意蕴的。而且,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广博,从古代典籍的引述到民间俗语的运用,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高水平的文化熏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绿洲,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风拂过心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却蕴含着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描绘的邻里间的互动,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让人不禁想起自己成长的环境,久违的温暖瞬间涌上心头。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加留意的瞬间,提升到一种哲思的高度,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放下书本,走到窗前静静地思考许久,那种被触动后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绪,正是好书的标志。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道理的“心灵鸡汤”,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引导你去发现生活本应有的从容与自在。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光是抚摸封面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这使得阅读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是对精神食粮的最高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直击人类共通情感主题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所探讨的“顺应自然规律”的主题,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清澈。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思想的人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例如,他对“水的品性”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美,将谦卑、柔韧与强大的力量完美融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变动”,不再视其为阻碍,而是生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失败的容忍度提高了,不再那么执着于一时的得失,而是更关注长远的影响和内在的平和。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模式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