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Diversity]

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Diversi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义天 著
图书标签:
  • 美德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多样性
  • 文化伦理
  • 应用伦理学
  • 伦理理论
  • 价值理论
  • 道德心理学
  • 实用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2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236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Virtue Ethics and Moral Diversi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主要内容包括: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概况、新潮还是返潮:在当代关注美德伦理学、目的论、优良品质与实践智慧:美德的意义与内涵、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共性与内部区分、普遍性批判:反思启蒙以来的现代道德哲学、道德要求、道德理由与道德心理、生活经验与美德伦理学研究等。

作者简介

李义天,男,1979年生于湖北武汉,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现为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伦理与文化战略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主任,中国青年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美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编著《知道点世界哲学》(2005、2007、2010)、《马克思与正义理论》(2010)、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60余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多样性的坚持不仅同“道德相对主义”并无干系,而且恰好揭示了人类道德谱系和伦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真实性;美德伦理学坚持道德的地方性立场,但它并不否认通过实践智慧而寻求伦理知识之确定性的可能与必要;美德伦理学坚决反对普遍主义规范伦理学化“多”为“一”的简单做法,并凭借历史叙事学揭示了启蒙及其普遍主义的失败。全书主题鲜明,结构宏大而不失严谨,布局谋篇颇见功底。
——万俊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美德伦理学在伦理学的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规范伦理学尽管仍然占有更大比例,但已经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了,而美德伦理学在伦理学的问题和理论上却有很大的余地。作者对相关的文献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能把握该主题的当代发展动向,全书论述清晰,角度丰富,相当出色。
——赵汀阳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与展开
第一节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新潮还是返潮:在当代关注美德伦理学
二、目的论、优良品质与实践智慧:美德的意义与内涵
三、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共性与内部区分
第二节 当代美德伦理学:道德哲学的自我更新
一、普遍性批判:反思启蒙以来的现代道德哲学
二、道德要求、道德理由与道德心理
三、生活经验与美德伦理学研究
第三节 国内研究概况与新的尝试
一、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国内研究及其局限
二、范式理解与核心问题
三、三种维度、两个部分与一条线索

第二章 现代规则伦理学:基督教的碎片与未完成的启蒙
第一节 现代规则伦理学的宗教遗痕
一、希腊人的道德规则
二、基督教的规则至上观念
三、作为宗教碎片的现代规则伦理学
第二节 启蒙的道德筹划:欲“普遍化”而不能
一、情感主义伦理学:多元的抑或杂多的?
二、启蒙道德筹划的双重失败
三、现代规则伦理学:未完成的启蒙筹划
第三节 规则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单调的义务心态
一、道德心理:关键的伦理学问题
二、规则伦理学的义务感及其缺陷
三、难以回避的“意志软弱
第四节 规则伦理学的道德行为者:抽象的无偏倚性
一、道德行为者的含义与地位
二、伦理学的关怀对象:“一个人”或“这个人”?
三、自我同一性与多样的行为者

第三章 美德、幸福与共同体
第一节 作为实践智慧的美德
一、“美德”概念:词源及其演变
二、伦理美德与理智美德
三、实践智慧与适度/中道
第二节 实践智慧与正确的行动
一、关于实践智慧的几种误解
二、大前提:以幸福为至高目的
三、小前提:对具体情境的敏锐感知
……
第四章 质疑美德伦理学:主观的或相对的
第五章 来自美德伦理学的辩护与启示
第六章 结语:实践之真与生存之美

精彩书摘

因为当一个行为者试图发现某情境的适度之处时,他必须承认该情境是在一个群体生活中产生和存在的,所以该行为者所要发现的(甚至他所能发现的)“适度之处”,只能是被该生活群体所规定、所确认的“适度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适度”本就蕴涵着“适于生活群体的伦理要求之度”、“与生活群体的伦理诉求合拍”的含义。
假如行为者所揭示的实践状况,与整个群体的判定发生严重的冲突,那有可能意味着两种情况:(1)他的发现和揭示是不恰当的、不能为群体所理解或接受(比如,某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在一个遇见杀父仇人的情境中,最恰当的行为反应是自己动手取他性命);或者(2)他的发现和揭示虽然恰当,但这个社会本身出了问题(风气败坏、制度腐烂或民众遭到愚弄),不喜欢他的发现和揭示,进而酿成戕害良知与真理的历史悲剧。
就情况(1)而言,这恰好表明,共同生活中的伦理共识有效地发挥了检测功能:对行为者是否揭示当下情境的真实状况、是否选择了适度的行为反应进行检测。由此可见,行为者在具体情境中所确认的“当下确定性”的成立与否,是多么地依赖于更广泛的伦理共识。而对情况(2)来说,这种情况并没有证明,行为者对当下情境之真实状况的揭示就跟群体的认可无关。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该行为者没有获得群体的认可,所以他才会力不从心而寡不敌众。对该行为者而言,由于他认为自己揭示了道德情境的真实状况,因此,他的最大期待恰好就是得到群体的共同认可,而且他也必然坚信,自己的揭示与判断将在一段更长的时间中获得(比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更多的支持(所谓“历史会证明我是正确的”)。即便是对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也只有当我们认为天下确实会有大多数人赞同他的看法,或者说,只有当我们认为他的看法能与一个更广泛、更健全的伦理共识相合拍时,我们才会觉得“他确实揭示了真实状况,而犯错误的是他所身处的社会”。所以说,情况(2)同样(只不过是从反面)表明,行为者在当下情境所确认的“当下确定性”对于普遍伦理共识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我们无法抛弃这种依赖性。在情况(2)的局面下,我们只能责怪当时的伦理共识是扭曲的或荒诞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改善这种共识以获得一种新的共识。只有在更完善的伦理共识出现之际,该行为者才能充分地证明自己真的揭示了当下情境中唯一确定的真实状况;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回过头去证明先前的伦理共识是虚假或错误的。但无论如何,关于当下情境的真实状况(当下确定性)的实践判断要想成立,就总得基于这样或那样的伦理共识之上。
对于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来说,他的实践推理正是从认识和领悟这些伦理共识而开始的。他的实践推理之所以成功,关键也在于,他能够把自己对于伦理共识的认识和领悟恰当地运用于具体情境--他只有首先承认、尊重并且了解群体生活的伦理共识,才能洞察当前情境究竟在哪个方面、哪个环节上与之发生关联,才能知道当前情境究竟需要他在哪个方面、哪个环节上作出选择,才能决定他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行动方可与这些共识相匹配与合拍。而这些伦理共识,如前所述,实质上就是基于共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生活习俗和伦理规范。在完整的意义上,它的内容包含并表现为关于“幸福”的设想和诉求。因此,承认“幸福”概念在实践推理中的指导地位(大前提),承认“幸福”是来自共同生活中已然形成的伦理共识,井且承认这些伦理共识对于道德哲学的优先性,这可以降低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完全相悖的冲突和各说各话的矛盾的危险指数。
……

前言/序言


《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 引言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个体行为得以规范的基石,其复杂性与多变性始终是哲学思辨的核心议题。千百年来,思想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道德的本质、判断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实现和谐共存。而“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强调品格而非规则或结果的道德哲学流派,为我们理解道德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更进一步,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道德多样性”,即不同文化、群体乃至个体之间在道德观念、价值判断上存在的差异时,便能深刻体会到道德研究的广阔与挑战。 本书《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深入剖析美德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置于道德多样性的现实语境中进行审视与探讨。它并非简单罗列美德的清单,也不是对道德差异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力求穿透现象,触及本质,揭示美德伦理学如何在理解和应对道德多样性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与潜力。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古今中外的哲学长河,探寻美德的真正含义,并审视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尊重道德的差异,又该如何建构一个既包容又具有共同道德基础的社会。 第一部分:美德伦理学的基石 本部分将系统地梳理和阐述美德伦理学这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我们将追溯其思想渊源,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出发,深入理解“善”作为一种“目的”以及“德性”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终极目标设定为“幸福”(eudaimonia),并认为幸福并非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充实、繁荣的生活状态。而实现这种生活状态,离不开一系列优秀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便是“德性”(arete)。 我们将详细解读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概念,包括其与能力、习性以及黄金分割(中道)的关联。例如,勇气并非鲁莽,而是介于懦弱与蛮勇之间的中庸之道;慷慨并非挥霍,也非吝啬,而是恰到好处的给予。我们会探讨德性是如何通过反复实践和教育获得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品格,而非外在的指令。 随后,我们将审视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的复兴与发展。从伊丽莎白·安斯康姆(G.E.M. Anscombe)的批判性文章,到阿尔斯泰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对美德传统衰落的诊断与重构,再到菲利帕·脚(Philippa Foot)等学者对具体美德的分析,本书将呈现美德伦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的阐释下所展现出的丰富内涵。我们将关注现代美德伦理学如何回应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挑战,强调其在关注行动者而非行动本身、强调个人品格塑造、以及关注长期福祉方面的优势。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一些核心美德的哲学意涵。例如: 智慧(Prudence/Practical Wisdom):作为一种能够审慎地判断何为善、何为可行的能力,它指导着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公正(Justice):不仅仅是规则的遵守,更是一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平等原则的维护,以及在分配和纠正方面的恰当性。 节制(Temperance):管理欲望、保持适度的能力,避免过度沉溺或极端匮乏。 仁爱(Benevolence/Love):对他人福祉的真诚关怀和积极追求,它可能是更加广义的善意,也可能是特定对象的情感投入。 诚实(Honesty):不仅指不撒谎,更包含言行一致、真实坦荡的品格。 勇气(Courage):面对困难、风险或诱惑时,能够坚持原则、不退缩的精神。 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和思想实验,来展现这些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良好生活”的内在品质。本书强调,美德伦理学并非一套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着重于个人成长的道德发展模型。 第二部分:道德多样性的维度与挑战 在深刻理解了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框架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道德多样性”。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道德差异的来源与表现形式,理解这种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丰富性的体现,也构成了道德实践中的严峻挑战。 首先,我们将考察文化维度上的道德多样性。不同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塑造了不同文化群体在道德观念上的显著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将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在家庭关系、社会责任、性别角色、生命观等方面,我们都能看到丰富多样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文化案例,例如东西方在“孝道”理解上的差异,或者不同社会对“隐私”概念的不同界定,来展现这种文化上的道德张力。 其次,我们将探讨社会群体内部的道德多样性。即使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年龄段、性别群体,甚至不同的政治派别,都可能持有不同的道德偏好和评价标准。例如,在经济分配的问题上,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可能会持有截然不同的公平观念。在某些社会议题上,不同代际之间的道德认知差异也可能非常明显。 再者,本书将关注个体层面的道德多样性。即使是同一文化、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也会在道德判断和选择上存在差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美德上表现突出,而在另一些方面有所欠缺;我们可能对某些道德问题有更强烈的感受,而对另一些问题则相对淡漠。这种个体化的道德差异,使得简单的道德规则难以普适,也使得道德教育和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在认识到道德多样性的存在及其复杂性后,本书将深入分析它所带来的挑战: 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如果所有道德观念都只是相对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失去了评判善恶、追求共同道德理想的可能性?本书将辨析强相对主义和弱相对主义,并探讨如何在承认差异的同时,避免滑入道德虚无。 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当不同道德观念的群体相遇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避免因误解和价值冲突而产生的摩擦与对抗? 全球伦理的构建:在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寻求一些普适性的道德原则,来维系人类共同体的基本秩序?如何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全球伦理? 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张力:如何平衡个体在道德选择上的自由,与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三部分: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的对话 在对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多样性各自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是两者的核心对话。我们将集中探讨美德伦理学如何能够有效地回应和理解道德多样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指导我们处理这些差异。 首先,我们将论证美德伦理学在理解道德多样性方面的优势。与强制性的规则或纯粹的结果导向不同,美德伦理学关注行动者的品格,强调培养个体辨别善恶的能力。这意味着,它能够更加包容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个体为何会形成不同的道德判断。例如,一种看起来“不道德”的行为,在美德伦理学的视角下,或许可以从行动者缺乏某种美德(如缺乏审慎或公正的考量)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邪恶”。通过关注“何种品格是值得追求的”,美德伦理学提供了一个超越具体规范差异的平台。 其次,本书将探讨美德如何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虽然具体的道德实践和观念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些核心的美德,如诚实、善良、公正、勇气等,在人类的普遍经验中似乎都能找到其价值。这些美德可以被视为一种“共同的语言”,通过培养和展现这些美德,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国际合作中,诚信和责任感(与美德紧密相关)往往是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如何运用美德伦理学的框架来应对道德多样性的挑战。 培养“同理心”和“审慎”:美德伦理学强调培养行动者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同理心)和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审慎)。这对于理解和尊重不同的道德观点至关重要。例如,当我们面对一种陌生的道德习俗时,运用审慎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价值,运用同理心去尝试理解该习俗对参与者的意义,远比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批判要有效。 关注“道德教育”的普遍性:美德伦理学将道德视为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的能力。因此,它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框架。虽然具体的教育内容会因文化而异,但培养诚实、尊重、责任感等内在品格的目标,可以在不同语境下得到实现。 寻求“最低限度的共同规范”:在承认广泛的道德多样性的同时,美德伦理学也为我们思考和构建全球性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规范”提供了可能。这些规范并非僵化的法律条文,而是基于一些被普遍认为是实现“良好生活”所必需的品格和行为原则。例如,反对虐待、尊重生命等,可以被看作是基于某些基本美德(如仁慈、公正)的共识。 区分“观点”与“品格”:美德伦理学帮助我们区分一个人的道德“观点”与其道德“品格”。即使某个观点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我们也应尝试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并关注其背后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美德(例如,出于对某种特定群体的保护而产生的极端观点)。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某个观点是“相对的”就放弃了对其品格层面的审视和引导。 最后,本书将探讨在多元世界中,如何通过实践美德来实现和谐共存。这包括如何在个人层面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区层面推广美德教育,营造崇尚美德的社会氛围;以及如何在国际层面,通过展现国家和集体的美德,来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合作。本书强调,应对道德多样性的关键,并非消除差异,而是培养个体和群体在差异中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进步的能力,而美德伦理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资源与实践路径。 结论 《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旨在提供一个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美德伦理学在理解和应对当代世界复杂的道德景观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不仅是对某一哲学流派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寻求真诚、善良、公正,并最终实现“良好生活”的一次深入追问。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美德不仅是个人的品格追求,更是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谐性社会的基石。它邀请我们审视自身,反思社会,并在不断变化的道德世界中,找到安顿心灵、指导行动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道德罗盘的迷失与重塑:对现行规范的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仿佛我一直以来所信奉的道德准则忽然间被置于一个巨大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对错判断,在逻辑和实践层面都显露出令人不安的裂痕。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更像一个引导者,把我带入一个充满悖论的迷宫。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的冲突时,传统伦理学常常提供僵化的框架,但这本书却展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框架如何被弹性地解读甚至颠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实践智慧”的强调,它超越了冰冷的规则,触及到人性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判断力。书中对一些历史案例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我们当下道德选择的深刻隐喻。读完后,我不再轻易地对任何行为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开始更深层次地追问:在这种情境下,一个“真正的好人”会如何行动?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

评分

《社会契约的裂缝:当“我们应该”遇到“我们不同意”》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现代社会中道德冲突的诊断能力。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思辨层面,而是非常贴合现实地描述了当多元的道德观在同一个公共空间碰撞时所产生的摩擦和撕裂感。作者擅长描绘那些“灰色地带”的张力,比如在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伦理真空地带,旧的道德规范如何失灵,新的规范又迟迟无法建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公共良知”构建的探讨,它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形成统一的道德共识是多么困难,甚至可能是危险的。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它没有试图掩盖矛盾,反而将矛盾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一个价值观不断分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还能维系基本的社会秩序和对他人的尊重?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逐步深入到个体面临的微观选择,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让人读完后对当前社会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规范的重力与自由的拉扯:一种哲学的深度漫游》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初读时我甚至需要反复回味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的论证链条。它与其说是一本探讨具体道德规范的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道德认知结构的深度解剖。作者似乎在挑战我们对“一致性”的执着迷恋,认为道德的生命力恰恰存在于其内在的张力和矛盾之中。书中的几个章节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体系如何构建他们各自的道德世界,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曾经认为,高尚的道德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为了适应和繁荣,人类发展出了多么精妙且相互冲突的行为准则。它迫使我承认,我们所依赖的道德体系,可能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结构的产物,而非永恒的真理。这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带来的不是虚无感,而是一种更谦逊、更具包容性的理解姿态。行文风格上,它毫不避讳地引用了大量晦涩的哲学典籍,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消化。

评分

《内在的罗盘与外在的眼光:自我完善的哲学进阶》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更偏向于一种内省的引导,它将伦理学的探讨核心拉回到个体生命体验上。它探讨的不是“社会应该如何”,而是“我应该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作者对“品格”的论述极其精妙,它不是指一些静态的美德标签,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动态的自我雕塑过程。书中对“惰性”和“勇气”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指出真正的道德行动往往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阻力。与其他探讨社会规范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侧重于描述个体在追求高尚目标时所必须付出的心智劳动和情感投入。我从中学习到,道德成长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更像是在不断的自我批判和修复中螺旋上升。书中的一些类比非常贴切,比如将道德生活比作一场精密的工艺制作,需要反复打磨、去除杂质。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我修养、寻求更深刻生命意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

《伦理学的疆域与边界:跨越意识形态的对话尝试》 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伦理学的理论版图,其雄心在于试图在看似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作者并没有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万能”伦理体系,而是专注于分析不同哲学流派在处理核心人类问题时,哪些部分是共通的,哪些部分是不可调和的,以及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些不可调和性。书中的章节对功利主义、义务论以及其它新兴的伦理思潮进行了平衡且批判性的梳理,这种“既不偏袒,又深挖本质”的处理方式,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当代伦理学格局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它提醒我们,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都无法完全捕捉人类道德经验的丰富性。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学术克制,它避免了过度宣扬某一学派的优越性,而是致力于展现不同理论体系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异化等新挑战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学术力作,其价值在于它改变了我们看待整个伦理学“战场”的方式。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评分

又是一个大部头,不是我喜欢的行文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