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

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晓波 著
图书标签:
  • 杭州话
  • 武林旧事
  • 方言
  • 民俗
  • 杭州历史
  • 老杭州
  • 文化
  • 回忆
  • 口述历史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ISBN:9787807587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72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至少在明代之前,以市井口语人书的,都能见到杭州话的影子,《金瓶梅》尤甚。这都是当时的[国语]使然。不过,语言在发展,现在的杭州话,毕竟不等同于中古汉语。所以,我们了解杭州话,着重还是对地方文化的打捞。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杭州话,曾经的国语
【三枪儿】
【六月债,还得快】
【干颡与亏颡】
【小落胃】
【大头天话】
【天皇皇,地皇皇】
【头糙】
【泊】
【滮】
【渳】
【泡儿】
【没脚色】
【拘】
【抟】
【抱】
【捩】
【攇】
【打甏】
【抵配】
【抛天】
【摭扎】
【摆俏作】
【肩胛】
【挖而势】
【搬房子】
【开火仓】
【嗷】
【吃茶】
【吃鲎羹】
【哈夫】
【喏咄】
【嗄饭】
【告消乏】
【蒸】
……
“掼”作后记

精彩书摘

  这些竹编盂盆,有放在水中烧的;也有放各色灯盏在西湖以及城内各市河中,任其漂去,称为“照冥”,也叫“湖灯”。
  早先的“湖灯”也有用大蚌壳做灯盏的,里面装以菜油,剪一段高粱秆,穿一个小洞,贯以灯芯,放于菜油里。于是,坐船中的,趴岸边的,将灯点燃,罩一个荷花形的灯笼壳,轻轻地把灯漂在湖面上,让它随风逐浪汆向远处。这时,岸上锣鼓喧天,天光与灯光上下辉映,水天混沌一体。时人刘邦彦有诗形容湖中夜景:“金莲万朵漾中流,影摇鸿鸟乱汀洲。”景色绚丽。
  在早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在民俗中是与三大阳节相对应的三大鬼节之一(三大阳节:过年、中秋、重阳;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冬至)。这一天的晚上,西湖上是“金莲万朵”,越漂越远,与空中的星星连成了一片。放出去的湖灯,是不允许收回的,一去不返,最终沉人湖底。
  所以,当时市井中的人情往来,是不允许送灯的。因为只有鬼才需要有人送灯,以照幽冥之苦,使其泛慈航而登彼岸。
  宋代就有一句俚谚叫“赵长老送灯台,一去不返”,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天圣中年,有一个叫赵世长的,忽然官运亨通,去西京当留台御史。由于他姓赵,性滑稽,又自负其老,人称赵长老,官职又是“留台御史”,当地轻薄子弟说:“此回真是赵长老送灯台了。”赵世长很不高兴,又奈何不得,幽幽而去。没曾想,这一去,还真死在任上了。
  如今,结婚做喜送人灯具好像是不忌讳了,但“放湖灯灯”倒是实实在在地留在了杭州话中,成了一个不祥的方言。不过,这一种理解,仅仅限于老杭州人。对年轻的杭州人说来,“放湖灯灯”与“放鹞儿”、“放野马”差仿不多,说的都是放任自流。
  ……
《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 一、 时代洪流中的细微回响 翻开《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宛如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老宅大门,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没有荡气回肠的武林恩怨,没有波诡云谲的江湖争霸,而是聚焦于一个更加朴实、更加贴近烟火气的世界——一个属于杭州的、属于普通市民的、充满温情与乡愁的过去。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老底子杭州的市井百态,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我们渐渐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悄然消逝的鲜活细节。 作者并非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者角度,而是以一个亲历者、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将读者带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儿十足的年代。他没有刻意去追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杭州生活肌理的最细微之处:早市的喧闹、馄饨摊的热气、黄昏时分的弄堂口、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描写,都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读者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生活片段,而是通过一种“老底子杭州话”作为引子,将读者带入那个年代的语境之中。这些杭州方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生活信息,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基因。作者以对这些方言的深刻理解和精妙运用,让文字本身就带有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每一个词语,每一次对话,都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将那些逝去的时光和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 舌尖上的杭州,记忆里的滋味 “民以食为天”,食物永远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最直接的纽带。《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在对杭州美食的描绘上,可谓是倾注了心血。但它所描绘的,并非那些如今名扬四海、游客如织的知名菜肴,而是那些藏匿在寻常巷陌、勾起无数杭州人童年回忆的朴素味道。 书中对早餐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早点铺里飘散出的葱油饼香,热腾腾的片儿川里那几片鲜美的笋衣,或是那碗浓稠得恰到好处的豆浆,都唤醒了人们对那个年代最直接的味蕾记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食物的名称,他更着力于描绘制作食物的过程,以及这些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比如,一篇关于“油墩儿”的描写,便能让你看到摊主熟练地舀面糊、下油锅、翻炸的动作,听到油锅里滋滋作响的声音,感受到那种即将出炉时扑鼻而来的香气。而对于家庭日常的餐桌,书中也细致地描绘了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那些家常菜肴,如梅干菜扣肉、清蒸鱼、炖汤,虽然平凡,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对家人的关爱。 除了具体的菜肴,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食物相关的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包粽子,中秋节时月饼的种类和吃法,甚至连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某种食材的偏好,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这些关于“吃”的描写,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家庭关系、邻里交往的生动折射。通过对食物的追溯,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年代杭州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吃”所蕴含的理解和情感。 三、 弄堂里的故事,人情里的温暖 杭州的魅力,不仅在于西湖的秀丽风光,更在于那些深入城市肌理的弄堂和小巷。在《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中,这些弄堂便是故事发生的舞台,人情往来的载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弄堂里那些鲜活的面孔,讲述了那些发生在邻里之间的点点滴滴。 你仿佛能看到,在夏日傍晚,家家户户搬出竹椅,在弄堂口乘凉的情景。男人们摇着蒲扇,聊着国家大事或是家长里短;女人们则一边纳鞋底,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话家常;孩子们则在弄堂里追逐嬉戏,笑声朗朗。这些平凡的画面,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浓浓的人情味。作者没有回避那个年代的物质匮乏,但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邻里之间互相帮助,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分享自家多余的食物,这些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区文化和人际关系。 书中还通过一些小故事,展现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弄堂里的生活。比如,早点摊的摊主、修鞋匠、卖菜的小贩,他们都是构成当时杭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用一种温情而不煽情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这些人物,虽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本书中,他们却成为了主角,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老底子杭州最真实的底色。 “老底子杭州话”的运用,更是为这些故事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些杭州方言中的俚语、俗语、歇后语,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它们承载着杭州人的生活智慧、幽默感和一种特有的生活态度。作者将这些方言巧妙地融入对话和叙述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够听到最地道的杭州口音,感受到最真实的杭州生活。 四、 语言的温度,乡愁的慰藉 《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温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往昔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作者对于“老底子杭州话”的运用,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出于一种真挚的情感。这些方言,是连接他与故乡最直接的桥梁,是承载着他童年记忆最深刻的符号。他希望通过这些方言,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的独特魅力,也让那些已经离开故乡的杭州人,能够从中找到一丝乡愁的慰藉。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古老的街区、传统的习俗、甚至鲜活的生活方式都在悄然改变。作者用他真挚的笔触,将那些即将消逝的美好定格下来,让后人能够有机会窥探那个年代的杭州,感受那个年代的温情。 阅读《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它却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停靠心灵的港湾,回忆那些纯粹而美好的时光,感受那份来自故乡的温暖。这本书,是对老底子杭州的一次深情回眸,也是对我们心中那份珍贵记忆的一次细致梳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透过方言的褶皱,看见那个时代杭州最真实、最动人的容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武林旧事”,这个词自带一种江湖气,但“老底子杭州话”又立刻将这份江湖气拉回到了烟火人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语言学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是如此的轻松愉快。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刻意去“翻译”那些方言,而是直接将它们融入到故事场景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种独特的韵律和语气。书里提到的一些老杭州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形容某人“作孽”或者某事“吃相难看”,这些词语用在不同情境下,其表达的力度和微妙的感情色彩,是普通话很难完全替代的。这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对于一个对外地朋友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多一点耐心去理解,但对于我们这些与杭州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情感纽带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盛宴,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视我们所拥有的这份语言财富。

评分

这本《武林旧事:老底子杭州话》真是让我找到了不少共鸣。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听着地道的吴侬软语耳濡目染,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今在日常交流中已经越来越少听到了。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活的“方言活化石”,把那些老底子的杭州人的生活场景、俚语习惯,甚至是他们的处世哲学,都生动地勾勒了出来。我记得小时候,邻里之间串门子,大家习惯用那种特有的腔调来拉家常,那种感觉特别亲切。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些话语很“土气”,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书中对一些传统习俗的描述,比如过年过节的讲究,也让我回忆起父母辈的叮嘱,那种温暖又实在的人情味,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很难再找回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把书中的描述和自己记忆中的画面重叠起来,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会心一笑,是阅读体验中最大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像是一份珍贵的乡愁记忆。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于“方言保护”这种事情是持比较模糊的态度,觉得只要能沟通就行了,何必执着于这些“旧东西”。但是读完这本《武林旧事》,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它让我看到,所谓的“旧”,其实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历史深度。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老杭州人对生活的小小“抱怨”和自我调侃,这些看似随意的片段,却精准地勾勒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那种带着点精明、带着点洒脱、又极其注重生活品质的市民精神。比如书中描述如何挑选新鲜的食材,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老杭州人“过日子”的艺术。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个方言词汇,更在于它保存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被现代商业化完全冲刷掉的,属于本地人的“调性”。这种调性,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很有意思,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古板的研究报告风格,反而带着一种老式挂历或者旧书摊上淘来的那种质朴感。内容上,作者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像一个健谈的老伯,拉着你坐在弄堂口,娓娓道来他听过、见过、经历过的那些零散的“旧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老杭州一些特定区域叫法的提及,比如过去那些小巷子的别名,我现在去那里,可能建筑都变了样,但一读到书里的描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旧时的模样。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宏大叙事,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场景,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有温度的旧日杭州的侧影。对于我这种喜欢在城市里“寻旧”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寻访地图,虽然地图上的路标都是方言。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完全领会其中所有的韵味,毕竟随着年龄增长,我自己的方言使用频率也在下降。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他总能在不经意间点出那个词语背后的文化语境。比如,有些词听起来可能语气很重,但实际上是亲近的表达;有些词听起来很谦虚,但背后却藏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这种反差和幽默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不仅是“读”了这本书,更是“听”到了它,仿佛书页里真的传出了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充满市井智慧的声音。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词汇表,而是靠这些鲜活的、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的语言脉络。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尝试在和老朋友的交流中,刻意捡起一两个许久未用的老词,那种感觉,仿佛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一部分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