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的结构如下:第一编“概览”包括三章,即“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第二章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章教育的哲学研究”。之所以将哲学的方法放在前面,是因为我们认为,后面的各种研究都需要使用哲学的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概念分析)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概览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界说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基本类型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二节 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三节 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五节 教育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章 教育的哲学研究
第一节 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两类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两种现代研究方法
第二编 实证主义的研究
第四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研究过程
第三节 问卷的编制
第五章 教育测量研究
第一节 教育测量概述
第二节 教育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教育测量的实施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效度与变量控制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第七章 教育统计研究
第一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方法
第三节 推断统计方法
第三编 解释主义的研究
第八章 教育质性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质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质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教育质性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
第九章 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节 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与基本内涵
第二节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结构与表达
第三节 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与规范
第十章 教育个案研究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个案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教育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十一章 教育历史研究
第一节 教育历史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 教育历史研究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教育历史研究的应用
第四编 综合方法的研究
第十二章 教育行动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写作策略
第十三章 比较教育研究
第一节 比较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
附表1 正态分布表
附表2 t分布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一)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综合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1.研究课题数量不断增加
为了确保教育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设有负责指导和管理我国教育研究的相应部门,国家层面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各省市层面为该地区同类性质的机构。研究者承担的教育研究课题绝大多数都会在这两个层面的部门立项。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的教育研究课题数量来看,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六五”①期间,课题总数只有36项;“七五”期间,课题总数为124项;“八五”期间,课题数量增加至454项;“九五”期间,课题数量增加至847项;“十五”期间,课题数量激增至2803项;“十一五”期间,课题数量为1760项。②除了归属于国家主管部门管理的课题以外,各省市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的课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外,还有越来越多的课题只在研究者所在机构立项,或是研究者个人自行设计实施、独立负责,不在任何部门立项。不难发现,我国教育研究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2.研究者群体的职业类别与所属地域不断扩大
因为职业划分的原因,我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原本只集中在高等教育机构或国家、各省市设立的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人员数量并不算多,而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近年来,涉足教育研究工作的职业类型不断增多,除了原有的研究者群体以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书刊出版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单位的人员也不断加入到教育研究的行列中来;研究者的地域也逐渐由发达地区向各地区扩展。以学前教育研究为例,截至2007年,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有学前教育研究者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或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这表明我国的教育研究已经非常普及。
3.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六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所划分的教育研究课题类别为“教育理论”“教育心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德育”“教育管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等11项,到“十一五”期间,教育研究课题类别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教育发展战略”“体卫美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等4项。
……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了解教育研究规范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教育研究,很多非教育类专业的本科生也在各自的领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尝试开展研究。另外,目前我国的教育学研究生招生已实施国家统一考试,考生急需一本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然而,现今我国已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书籍多针对研究生层次。而且,即使是针对研究生的教材,有的版本也比较老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撰写了本教材。
为了提高编写质量,充分反映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的最高水平,我们组织了全国11所重点高等院校的15位学者合作编写了本教材。通过学者之间以及学者与其同行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我们对编写本教材形成了如下共识:首先,力求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应用性的指导,不纠结于学术观点的争鸣;其次,力求使教材的形式新颖,归纳式地呈现教材的内容,将原理蕴含于案例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自己动手操作,而且能够让学习者举一反三;再次,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具体直观、生动活泼,以便学习者理解和迁移。
基于以上共识,我们对本书的写作体例提出了统一要求。首先,在每章开篇提供如下内容:(1)内容概览,即对本章内容作一简单介绍;(2)学习目标,即提出学习本章后所应达到的目标,目标既要具体,又可观察;(3)核心概念,即每章提炼出5个以内能将本章内容串联起来的概念。
为了让本教材的可读性更强,也易于那些没有从事过教育研究的本科生理解,每章基本以一个研究案例开始。案例均体现本章所介绍的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原则、规则、作用、特色、适用范围等,并力求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做到与后面的有关原理和原则相呼应。
为了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正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的图表、照片、专栏等。这些直观方式不仅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使阅读更加有趣,而且能够对他们理解有关内容起到展示和图解的作用。
每章结束后,我们统一提供了如下内容: (1)本章要点,即归纳总结本章的重要观点及其对学习者学做本类研究的启发;(2)概念图,即结合每章开篇提供的内容概览和核心概念构建本章概念图,以便学习者清晰地把握本章内容;(3)学习效果自测,即提供自我学习效果评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对本章内容提问,提出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对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在有关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等;(4)拓展练习,即结合本章内容所设计的拓展性内容,如设计一个研究计划、作一篇文献述评、作一次访谈或观察、设计一个问卷、对一篇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等,进而拓宽学习者的视野,激发其研究兴趣; (5)参考文献,即提供作者写作本章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信息;(6)后续学习资料,即提供简短的阅读材料,或书单、视频等学习资源,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前者对理解本章内容非常重要,一定要读;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教材的内吞结构不完全符合分类“逻辑”,但有时候不合“科学逻辑”的方式可能更加符合“实践逻辑”。因此,基于教育研究者的具体实践,我们根据研究范式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成三大类,即实证主义的研究、解释主义的研究和综合方法的研究。
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按照自然科学的要求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本体论上,认为现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被了解。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一样,都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与行动的客观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在认识论上,持二元的、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如果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研究者可以发现“真实”的研究结果。这种结果具有现实客观性、预测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在方法论上,使用实验、操纵的程序,通过一套工具和程序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这种研究所获得的理论应包含对社会规律的陈述,且各部分有确定的逻辑关联。④
解释主义的研究范式将人文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严格区分,对前者的研究更具人文性和主观阐释空间。在本体论上,认为社会世界的意义秩序和行动规则是通过行动者的经验与解释而形成的。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参与各方此时此地的共同人为的建构,其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认识论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之间视域的融合。②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中。研究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局部的,理解总是研究者的解释性理解,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社会建构的“第二序建构”。在方法论上,研究者通过体验、共情、反思和内省等方式,‘‘客观地”审视和领会互为主体的“主观”。通过阐释循环,即在全面性解释与局部探讨之间永无止境地辩证循环,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达至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综合方法的研究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式可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的,即任何研究方法,只要有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被使用。研究方法与理论一样,都是工具,是为回答研究问题服务的。如果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被用来回答研究问题的不同部分,或解决处于不同阶段的研究内容,则应该根据需要而采用。多样的方法有利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究研究的问题,更加充分地了解和理解研究的现象。
据此,本教材的结构如下:第一编“概览”包括三章,即“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第二章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章 教育的哲学研究”。之所以将哲学的方法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我们认为,后面的各种研究都需要使用哲学的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概念分析)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第二编“实证主义的研究”包括四章,即“第四章 教育调查研究”“第五章教育测量研究”“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第七章 教育统计研究”。通常来说,教育调查研究包括定量的方法和质性方法,但在本教材中,这一章的重点在定量的方法,因此归入实证主义的研究范畴。
第三编“解释主义的研究”包括四章,即“第八章 教育质性研究”“第九章教育叙事研究”“第十章 教育个案研究”“第十一章 教育历史研究”。虽然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作为教育质性研究的一种,但由于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叙事研究非常推崇,特别是一线教师做叙事研究已蔚然成风,故将其抽取出来作重点讨论。教育个案研究其实处理的是有边界的教育现象,具体研究时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法,包括定量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本教材在此主要介绍的是解释主义范式下的质性研究的个案分析,故将其放在本编内。
第四编“综合方法的研究”包括两章,即“第十二章教育行动研究”“第十三章 比较教育研究”。严格地说,教育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即提高行动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采取对策改进现状。在行动研究中,研究的主体是行动者本人,他们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不再是“真实”与否,而是行动者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有提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行动者的生存环境是否有所改善。这种研究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法,包括定量的方法、质性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等。然而,由于质性方法的一些特性(研究设计的灵活性、小样本、能进入被研究现象内部、容易上手等),目前大部分教育行动研究者都使用的是质性方法。
本教材适用于教育系科专业的本科生、其他专业参与教育研究或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计划报考教育学硕士和教育硕士的考生。由于本教材的门槛比较低,语言通俗易懂,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相信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由于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和归类目前在学术界并未形成定论,故我们的分类和阐述也会存在一定问题,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教材,对我们的写作提出宝贵的改进建议。
陈向明
2013年9月1日
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研究方法/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教育研究方法/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