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经典管理系列9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管理书籍经典著作

德鲁克经典管理系列9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管理书籍经典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德鲁克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德鲁克
  • 经典
  • 效率
  • 领导力
  • 商业
  • 职场
  • 自我提升
  • 21世纪
  • 管理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80712
商品编码:11230121362
出版时间:2012-12-01
套装数量: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已经发生的未来

既不同于德鲁克早年社会学的著作,也不同于其后几十年间撰写的诸多广为人知的管理学著作(但绝非仅限于商业管理,而是将管理视为一项具有特定原则、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工作),《已经发生的未来》预见了人类所生活与经历的三大主要领域的变迁:从“后现代”世界的思想转变到所面临的诸如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衰弱、东方文化变化等的现实挑战,再到人类存在的精神实质。书中首次定义并假设了“后现代”世界: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大到我们已经跟过去的那个时代告别,迈进一个新时代。

本书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有哪些业已开始的重要变化,会让未来极大地不同于多数人依然视作理所当然的现在?这些变化都发生在哪些领域,其中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它们各自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含义?面对这些变化,有什么是我们需要学习或摒弃的,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

《已经发生的未来》又一次证明了德鲁克的远见卓识,书中“早期诊断”的种种预言后来几乎都被一一证实:从19世纪的机械进步转向系统化、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知识转而成为新的主要资源;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多元化社会的兴起;现代政府在有效行使职责方面将遇到危机;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而**一项未被完全证实的预言,恰恰是在本书出版以来,受关注也被讨论得zui多的一项: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整体主义哲学即将迅速兴起!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

《德鲁克管理经典: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是在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他本人在管理学和有效性领域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本日志。德鲁克与马恰列洛为管理者、经理人和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行动的指南,这也正是德鲁克成就的核心主题。两位作者从德鲁克的经典著作中节选了100多段阅读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更新,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给出了行动指导,便于你不断改进工作。本书还留出了空白的地方供你记录,以便今后进行回顾和反思。《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将教会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如何按照德鲁克领导力哲学的五大支柱进行领导。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吗?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每个人都必须卓有成效吗?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如何卓有成效?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有效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知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重要的事情。(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回忆录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如此。如果你问他是干什么的,他会说他是个作家。这位作家在20世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大。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珍藏版)》足以证明德鲁克是*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德鲁克自称。从写本书开始,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极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正是基于此意义,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珍藏版)》。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21世纪的管理挑战(珍藏版)》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管理的新范式,战略一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

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珍藏版)》是一部从实际执行层面立论的管理学书籍。一部兼顾管理现有企业和创新未来企业的著作。很棒的一本讲述“管理如何能够复制”的著作。《管理的实践(珍藏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种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德鲁克的三个经典提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外在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珍藏版):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珍藏版)》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

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

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管理*重要、独特的贡献就是将体力工作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之多;21世纪管理所能做的贡献是提升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因此,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管理需要设立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八个方面的目标。八个目标之间应该达到三种平衡。

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

管理需要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为支柱。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

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

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对高层管理者的使命和任务做了宏观的思考和由外而内的洞察,并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

探讨高层管理的功能、结构与任务,以及高层管理真正应该做的工作。

组织规模的大小无所谓对错,只要规模适当。

多角化经营的四种工具和五项原则。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珍藏版):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珍藏版)》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

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

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中层经理人的行动和决策对企业

的绩效和发展方向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经理人的工作必须包括:设定目标、组织安排、激励与沟通、绩效评估、发展人才(包括自己)。

组织的目的是使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所以组织必须着眼于人的长处。

要使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与创新力得到提升。唯1的策略是结构变革。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极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极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已经发生的未来

总序

新版序

序言 后现代世界

第1章 新世界观1

第2章 从进步到创新13

第3章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50

第4章 新领域91

第5章 知识型社会94

第6章 向贫困宣战127

第7章 绝境中的现代政府151

第8章 变化中的东方175

第9章 未竟之业186

第10章 人类今日之境遇190

译后记200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引言
做正确的事情
知识的**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卓有成效的个性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引言
时间:实现成就的限制性因素
时间管理:三个步骤
记录时间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授权他人
浪费别人的时间
减少那些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工作
冗员问题
组织不健全
信息功能不健全
找出并整合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效地利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引言
注重贡献:成果、价值观和培养人才
注重成果
知识工作者的贡献
三个关键的绩效领域
直接成果
组织代表什么
管理者梯队
注重贡献和人员发展
挑战和贡献
管理者的失败
知识沟通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互相沟通
团队合作
个体自我发展
发展他人
使会议富有成效
有效的会议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引言
组织的目的
要用人所长
人的劣势
寻找突出的优势
对每个岗位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覆盖面广
使劣势无关紧要
因人设岗
实现卓有成效人事决策的步骤
全面考虑工作任务
考虑多位合格的人选
研究候选人的绩效档案
与候选人以前的同事进行讨论
被任命的人员应当了解工作任务
有效人事决策的五大基本法则
承担人事安排不当的责任
负责撤掉绩效欠佳的员工
每个岗位都需要正确的人事决策
第二次机会
将新员工安排到成熟的工作岗位上
从员工的优势进行绩效评估
品格和诚信
我如何管理上司
上司名单
上司的支持
帮助上司有所作为
发展上司的优势
让上司了解情况
杜绝意外
管理上司时常犯的错误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步骤
明确你的优势
认识自己的工作风格
确定如何作出*大的贡献
对工作关系负起责任
为你的下半生创造机会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张瑞敏)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陈春花)
推荐序六(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前言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对有效性的认识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管理者的承诺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正确的人际关系
有效的会议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要用人所长
如何管理上司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5章 要事优先
摆脱昨天
先后次序的考虑

......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回忆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杨斌)
新版序
旁观者的诞生
第一部分 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
第1章 老奶奶与20世纪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亚
第3章 怀恩师
第4章 真假弗洛伊德
第5章 伯爵与女伶

第二部分 旧世界里的年轻人
第6章 波拉尼这一家
第7章 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第8章 怪兽与绵羊
第9章 英国*后一个异议分子
第10章 弗里德伯格的世界
第11章 银行家的女人

第三部分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第12章 美国报阀鲁斯
第13章 荒野上的先知
第14章 斯隆的专业风采
第15章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言
鸣谢
第1章 管理的新范式
第2章 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第3章 变革的引导者
第4章 信息挑战
第5章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第6章 自我管理
译者后记

管理的实践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那国毅)
推荐序四(詹文明)
彼得·德鲁克自序
概论管理的本质
第1章 管理层的角色
第2章 管理层的职责
第3章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 管理企业
第4章 西尔斯公司的故事
第5章 企业是什么
第6章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
事业应该是什么
第7章 企业的目标
第8章 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
第9章 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 管理管理者
第10章 福特的故事
第11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第12章 管理者必须管理
第13章 组织的精神
第14章 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
第15章 培养管理者

第三部分 管理的结构
第16章 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
第17章 建立管理结构
第18章 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

第四部分 管理员工和工作
第19章 IBM的故事
第20章 雇佣整个人
第21章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第22章 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第23章 激励员工创造*佳绩效
第24章 经济层面
第25章 主管
第26章 专业人员

第五部分 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
第27章 管理者及其工作
第28章 做决策
第29章 未来的管理者
结语 管理层的责任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珍藏版):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绪论 从管理热潮到管理绩效
第1章 管理学的兴起
第2章 管理热潮及其经验与教训
第3章 新的挑战
第1篇 使命
第4章 管理面面观第1部分企业绩效
第5章 管理企业:西尔斯公司的经历
第6章 什么是企业
第7章 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8章 目标的力量和宗旨:玛莎公司的经历及其经验教训
第9章 战略、目标、优先次序和工作指派
第10章 战略规划:企业家技能

第二部分 服务机构中的绩效
第11章 多机构社会
第12章 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取得杰出绩效
第13章 例外情况及其经验教训
第14章 为取得绩效而管理服务机构

第三部分 富有效率的工作与有成就的工人
第15章 新的现实
第16章 关于工作、从事工作和工人我们知道(不知道)什么
第17章 使工作富有效率:工作与流程
第18章 使工作富有效率:控制与工具
第19章 工人和工作:理论和现实
第20章 成功的经历:日本、蔡斯公司和IBM公司
第21章 承担责任的员工
第22章 雇佣、收入和福利
第23章 人是我们*主要的资产

第四部分 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
第24章 管理和生活质量
第25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第26章 社会责任的限度
第27章 企业与政府
第28章 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责任的伦理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第三篇 高层管理者:任务、组织与战略
第49章 乔治?西门子和德意志银行
第八部分 高层管理者的任务和组织
第50章 高层管理的任务
第51章 高层管理的结构
第52章 需要有效的董事会

第九部分 战略和结构
第53章 论适当的规模
第54章 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的管理
第55章 论规模不当
第56章 多角化经营的压力
第57章 多角化的统一性
第58章 多角化的管理
第59章 多国公司
第60章 成长管理
第61章 创新型组织
结论 管理的合法性
主要参考文献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珍藏版):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第二篇 管理者:工作、职务、技能与组织
第29章 为什么需要管理者

第五部分 管理者的工作和职务
第30章 什么是管理者
第31章 管理者及其工作
第32章 管理职务的设计和内容
第33章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开发
第34章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第35章 从中层管理到知识型组织
第36章 绩效精神

第六部分 管理技能
第37章 有效决策
第38章 管理沟通
第39章 核查、控制和管理
第40章 管理人员和管理科学

第七部分 管理组织
第41章 新需要和新方法
第42章 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第43章 如何把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连接起来
第44章 组织设计的逻辑和规范
第45章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的组织设计:职能制结构和团队
第46章 以成果为中心的组织设计:联邦分权制和模拟分权制
第47章 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设计:系统结构
第48章 关于组织的几个结论
管理者与预算


   精彩文摘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to effect)和“完成某项工作”(to execute),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主管、医院主管、政府机构主管、工会主管、学校主管,还是军事机构主管,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职位的人中,真正卓有成效者,殊不多见。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相反,在每一个机构中,总会有一些极为有效的勤勉人士,当别人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一般人常误以为忙碌就是有于劲的表现),那些有效的勤勉人士却像龟兔赛跑的童话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率先到达目的地。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上文所述,听起来都是理所当然。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关管理者任务的专著和论文已是汗牛充栋,但却很少有人关注管理者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一种特殊技能,而知识工作者直到*近才逐渐增多。
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f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体力工作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例如制成了多少双鞋子及其质量如何。近一百年来,对如何衡量体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已有相当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运用测定体力工作效率的方法,来促使工作者的产出大为增加。
在过去,一个机构的组成多以体力工作者为主体,例如操作机器的工人,或前线打仗的士兵。所以,关于有效性的需要不太迫切,问题也没有今天严重。位居高职的管理者只不过是下达命令,要求下属执行而已。而且管理者的人数,也只占全部工作人数中一个极小的比例。所以,不管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暂且假定他们都是卓有成效的。在那样的情形下,我们不妨完全信任管理者的天赋,认为他们已具备了一般人所不容易具备的能力。
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和军队中。100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政府”只由极少数的人组成,这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以理解的。林肯时代的战争部只有不到50个文职官员,其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仅是通信报务人员而已。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的美国联邦政府,其全部机构人员,可以宽敞地容纳在今天国会大厦前任何一座办公楼之内。
医院也是一样。从前的医院,并没有所谓x光及化验技术员、营养师、治疗专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而今天美国的医院,平均每100位病人,就需要各类医务人员250人。从前的医院,除了几位护士之外,只需雇用几名清洁工、厨师和杂工即可。那个时候,只有医生才是医院中的知识工作者,而护士便是他们的助手。
总而言之,在从前的机构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知识工作者在从前的机构中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实际上,早期的知识工作者中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在机构里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自行开业,*多雇用一位助手。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效,只会影响到他们自己。
而今天,由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比比皆是,而且都颇有规模。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由组织化的机构形成的社会。其中的每一个机构,包括军事机构,都在把重心转向知识工作者,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智慧,而不是发达的肌肉或灵巧的双手。那些受过教育,懂得使用知识、理论和概念的人渐渐取代仅有体力技能的人,成为组织里的主力,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有贡献,才算是有效。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想当然地假定,凡是管理者都一定是有效的。有效性的课题已不容忽视。
关于体力工作,我们已有一套完整的衡量方法和制度,从工程设计到质量控制,但是这种衡量方法和制度,并不能适用于知识工作。如果所设计的是一项错误的产品,则尽管工程部门能迅速绘制出精美的蓝图,其结果也是极其可悲的。唯有从事 对 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而这一点,却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法来衡量的。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某期曾刊载一幅漫画。画中一间办公室玻璃门上写着 爱洁肥皂公司销售总经理史密斯 。办公室内墙壁上只有一块单字标语: 思考 。画中的经理大人,双脚高搁在办公桌上,面孔朝天,正向着天花板吐烟圈。门外刚好有两位较年长的人走过,一人问另一人说: 天知道史密斯是不是在思考我们的肥皂问题! 的确,谁也不知道一位知识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然而,思考却正是他的本分,他既然是在思考,他就是在工作。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 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