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风情谭》图文并茂,读此书犹如倒食甘庶,节节饱满,越嚼越甜;又仿佛看电视连续剧,集与集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连。新见迭出,妙趣横生,凝练深邃。真正是:步步闪亮点,层层涌高潮;篇篇连上气,一直不断线。随手翻开,几分钟读一段,必有收获。“谭外谈”揭密刘心武“秦学”来龙去脉,披露与《红楼梦》电视剧两代导演对话,颇值一阅。
人有七情六欲,书含万种风情。研究《红楼梦》长篇宏论居多,点睛短制则少。本书视角新颖,从小处入手,烛幽探微,以灵动、风趣、简约的报刊专栏式散文笔法,赏玩《红楼梦》旖旎风光、绝代风情。从无材补天巨石幻化的通灵宝玉、绛珠仙草临凡为潇湘妃子、暗喻薛宝钗“热毒”品性的冷香丸、冰山雌凤的朝阳五凤钗,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宝琴立雪、刘姥姥吃茄鲞,以及《红楼梦》的园林建筑、琴棋书画、饮食茶酒、服饰穿戴、婚丧礼祭等,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精神,探讨《红楼梦》如何用小物件做大文章,展现贵族社会风情,构筑艺术大厦。
作者2011年9月起在《济南时报》每周连载一篇,从风物的角度趣谈《红楼梦》。《红楼梦风情谭》为这些文章的合集,但每篇由原来的2000字扩展为4000字,从而加大了内涵,提升了品质。
马瑞芳,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人大常委。喜爱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两条路上同时追兔子,被称为“教授作家”。文笔严谨清丽、幽默风趣。出版有《蒲松龄评传》、《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等学术专著近二十部,创作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以及散文集《学海见闻录》、《煎饼花儿》、《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等十余种。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纪实散文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和理论创新奖,多次获省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红楼梦风情谭
1·花娇月媚 诗情画意
2·通灵宝玉:贾宝玉还是曹雪芹?
3·绛珠仙草:林黛玉情痴三生
4·宝钗金锁:和尚给的还是薛家造的?
5·朝阳五凤钗:王熙凤的命运化首饰
6·钟鸣鼎食国公府:荣禧堂和贾母“饭局”
7·贾母碧纱橱:贾府顶尖人物的玲珑宝塔
8·秦可卿香闺和贾宝玉春梦
9·群芳髓·千红窟·万艳杯
10·薛宝钗的家常服和冷香丸
11·周瑞家的送宫花
12·刘姥姥揣测自鸣钟
13·贾蓉借玻璃炕屏
14·风月宝鉴
15·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16·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17·铁槛寺和馒头庵
18·北静王的鶺鸰香串
19·香袋香玉九连环
20·天上人间大观园
21·有凤来仪潇湘馆
22·红香绿玉怡红院
23·萝石清芬蘅芜苑
24·黛玉葬花:红楼梦最优美行为艺术
25·宝钗扑蝶:红楼梦最有心行为艺术
26·贾宝玉给林黛玉开药方
27·蒋玉菡赠茜香大红汗巾
28·金簪子掉到井里头
29·宝钗羞笼红麝香串
30·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31·题诗帕:林黛玉的爱情宣言
32·小荷叶小莲蓬汤
33·莺儿打络子宝钗绣鸳鸯
34·冰片麝香白海棠
35·刘姥姥吃鸽蛋茄鲞
36·栊翠庵品梅花雪
37·宝姐姐送燕窝
38·潇湘馆的玻璃绣球灯
39·大观园裘衣秀·宝琴立雪
40·贾母的品味
41·湘云醉卧:红楼梦最开心行为艺术
42·香菱情解石榴裙
43·怡红夜宴掣花签
44·汉玉九龙佩和鸳鸯宝剑
45·傻大姐捡绣春囊
46·红楼最后一碗茶
47.红楼绮宴竞豪奢
48. 给外国留学生讲红楼梦
49·好玩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解放日报文化大讲堂演讲
50·对话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李少红
51·刘心武“秦学”争议始末
2·通灵宝玉:贾宝玉还是曹雪芹?
贾宝玉出生时口衔雀卵大小的通灵宝玉,它作为“随行记者”记录贾宝玉所见所闻,最后成为《石头记》。通灵宝玉既是富贵象征,又是叛逆符号,还是古代小说最著名的“主题道具”。通灵宝玉由无材补天的巨石化成,而无材补天是曹雪芹一生惭恨。贾宝玉挂的通灵宝玉,其实是曹雪芹的化身。
3·绛珠仙草:林黛玉的情痴三生
林黛玉前身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宝黛情定三生: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的缠绵不尽;现实中的宝黛爱情。灵河”是黛玉心源,情痴是黛玉性本。绛珠仙子一饮一餐决定黛玉的性格本质:为爱哀愁、为爱九死不悔。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中国古代最美丽、聪慧的知识女性特点,集中了现实和虚构的才女的才气和幽怨。
4·宝钗金锁:是和尚给的还是薛家造的?
通灵宝玉是块天生顽石,宝钗金锁是富贵小姐的首饰,它们能是一对吗?薛姨妈为跟贾府联婚,刻意打造金锁,并制造“金玉良缘”。这个惊天秘密早就为哪个人捅破了?号称不爱花儿粉儿金珠首饰的宝姑娘整天把沉甸甸的金锁挂在脖子上,是不是为“金玉良缘”招摇过市?
20·天上人间大观园
大观园是曹雪芹心中的伊甸园,是地面上的太虚幻境。大观园在宁国府会芳园和贾赦东院花园基础上建成,这岂不是两个肮脏原址?大观园经贾珍贾琏殚精竭虑建成,建造者岂不是两位顶级花花公子?宝玉和众姐妹入住后,老少花花公子贾赦、贾珍、贾琏有没有再进大观园?大观园成了清净美丽少女的集聚地,怡红公子成了大观园主宰,岂不是灰烬飞出凤凰,粪堆长出灵芝?
21·凤尾森森潇湘馆
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餐,非澧泉不饮。曹雪芹以神鸟气质化入绛珠仙子临凡的林黛玉身上,以清秀、清灵、精雅构成潇湘馆基调,铺就林黛玉的生存氛围。君子竹和清溪是潇湘馆主旋律,凌波仙子水仙是潇湘馆主花卉,清高脱俗的林黛玉在潇湘馆过着“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生活,写出脍炙人口的《葬花吟》,林黛玉是大观园的李清照。
22·花团锦簇怡红院
怡红院具备全面系统、中西合璧、玲珑到家、精致到顶的豪华奢侈。当年无材补天的巨石求一僧一道带到红尘中受享受享,巨石变成的通灵宝玉果随贾宝玉进入国公府一等繁华处、温柔富贵乡,经历从繁华到沦落。将来贾宝玉穷得寒夜围破毡噎酸齑,怡红院每件小摆设,都足够宝二爷维持十天半月生计!
24·黛玉葬花:红楼最优美行为艺术
黛玉葬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跟宝玉共读西厢后,是欢快的;第二次发生在对宝玉发生误会后,是悲凄的。第一次创造了肩扛花锄、手拿花帚的经典造型,第二次产生了千古绝唱《葬花吟》。黛玉的天空就是爱情的天空,和宝玉欢悦交谈则艳阳高照,和宝玉误会则阴云满空。《葬花吟》充满抑郁不平之气,是天才女诗人对生存环境放大体验;《葬花吟》是诗谶,暗藏黛玉之死。
25·宝钗扑蝶:红楼最有心行为艺术
宝钗扑蝶在滴翠亭听到小红与贾芸私相传递的秘密,灵机一动,嫁祸林黛玉。假如仅仅为了洗清自己,宝钗有何必要将黛玉蹲在那儿弄水的事编得那么有鼻子有眼?恶意虚构林黛玉偷听小红心事的细节,是“温柔敦厚”的宝钗极不厚道的表现,带有明显诬陷性质。需要损人利己时,宝钗做得多到位、多可怕。
31·题帕诗:林黛玉的爱情宣言
宝玉挨打最重要原因其实宝玉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他沉湎于宝黛爱情。宝玉挨打,黛玉感同身受、痛彻心扉。宝玉将爱情信物旧帕送黛玉。黛玉题诗把自己和宝玉的关系定位于娥皇女英和舜的关系,也就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关系。《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人格宣言,《题帕诗》是林黛玉的爱情宣言。
46·红楼最后那碗茶
当晴雯在表哥家的破炕上像饮甘露样饮下那碗不像茶的茶,面临生离死别的贾宝玉眼前会不会像电影“闪回”一样,一个一个呈现那些美妙的“茶镜头”?《红楼梦》擅长写“茶文章”,不久,在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之际,喝过枫露茶、女儿茶、曾在栊翠庵品过梅花水泡茶的怡红公子,如何面对那碗绳床瓦灶、连粥都喝不上的人生苦茶?
47·给外国留学生讲红楼梦
留学生为什么认为《红楼梦》是门世界性学问,同时又认为曹雪芹预告人物命运的写法不可取?留学生如何看待他们读不懂的宝黛爱情?有的留学生为何想娶个“王熙凤”做夫人?有的留学生为什么偏偏喜欢一般中国读者不喜欢的袭人?有的留学生为什么认为红楼人物对话很罗嗦?
48·好玩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胡适说《红楼梦》没有主题却好玩,“好玩”是胡适对《红楼梦》最精彩的论断。《红楼梦》具备好小说的最重要因素:一等一的有趣,一等一的好玩。有的学者说:中国可以没有长城,不可以没有《红楼梦》,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说法有没有点儿道理?
49·对话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李少红
《红楼梦》在中国很像足球在巴西,导演《红楼梦》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幸事也是难事,是弘扬传统文化、功德无量的事。王扶林导演的87版如何成了“经典”?李少红导演的新版有哪些优点和弱点?新版“额妆”和音乐是不是其软肋?
50·刘心武“秦学”争议始末
为什么刘心武“秦学”引起红学家强烈反对?
红学家“群殴”刘心武到底怎么回事?
蔡义江如何发现“秦学”根基“太子对联”是唐人诗句?
冯其庸为何说刘心武的讲座是“红外乱谈”?
李希凡为何强调一定得把《红楼梦》看成是小说?
刘心武“秦学”的立论和周汝昌先生有什么联系?
刘心武是替周汝昌先生负弩前驱冲击红学主流吗?
学术研究变成网友口水战,是红学悲哀还是学术悲哀?
……
《红楼梦风情谭》这本书,让我对《红楼梦》这本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邃的作品,想要完全理解它,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功底。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作者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进行了巧妙的连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史湘云的章节。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去描写她“豁达”、“豪爽”的表面,而是挖掘出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尤其是在她经历家道中落之后,那种强颜欢笑背后隐藏的悲伤,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史湘云,也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似的情感困境。此外,书中对妙玉这个人物的解读,也非常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将她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女子,而是深入探讨了她在红尘俗世中,为何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清高”,以及这种清高背后所蕴含的脆弱和无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充满了智慧,它没有试图去“教育”读者,而是用一种引导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评分拿到《红楼梦风情谭》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又要读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分析,没想到它竟然是一本如此富有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读物。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而是像一个沉浸在书中的普通读者,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带着一种真诚和亲切。例如,书中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解读,就非常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她“精明强干”或者“心狠手辣”的一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为了生存和权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他用一种近乎怜悯的笔触,展现了王熙凤身上那种矛盾的魅力——既有令人敬佩的才干,又有令人扼腕的悲剧。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王熙凤那爽朗又带着一丝疲惫的笑声。另外,书中对贾母这个人物的分析,也让我对这位“老祖宗”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没有将她简单地视为一个慈祥的长辈,而是看到了她身上所承载的家族责任,以及她在维护家族稳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揭示了她在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感染力,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朋友聊天,分享他对于《红楼梦》那些难以忘怀的片段。
评分这本《红楼梦风情谭》我断断续续读了快两个月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它,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红楼梦”三个字实在太沉重了,太多人写过、解读过,总觉得很难再有什么新意。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不少惊喜。它没有试图去“解构”或者“重写”曹雪芹的原著,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温和,也更具个人色彩的道路——从一个现代读者的视角,去品味那些在原著中常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腻情感和生活细节。作者的文笔很舒服,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风格,而是娓娓道来,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分享他读《红楼梦》时的点滴感悟。比如,书中对林黛玉葬花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悲春伤花”的表层,而是挖掘出了黛玉那种敏感、脆弱,却又带着一丝倔强的内在精神,甚至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同样敏感而渴望被理解的个体。这种联系,既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的距离,也让《红楼梦》的魅力穿越时空,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还有对薛宝钗“冷美人”形象的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她在复杂的家族环境和社会压力下,如何用一种“藏”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及这种“藏”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无奈。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我们在生活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它没有强行打开《红楼梦》的大门,而是悄悄地递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读完《红楼梦风情谭》,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与《红楼梦》的“约会”。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被科普”的感觉,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在《红楼梦》的某个角落悠闲散步,指点我看看沿途的风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没有去追逐那些最热门的解读,而是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充满韵味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木石前盟”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去探究什么前世今生,而是着重于他们之间那种纯粹的精神契合,那种“知己”般的默契。在作者的笔下,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两人在那个压抑的封建社会里,彼此心灵得以慰藉的港湾。这种解读,让他们的爱情显得更加动人,也更加贴近我们的内心。另外,书中对袭人这个人物的分析,也让我有了新的视角。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她视为一个“趋炎附势”的丫鬟,而是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底层女性,在复杂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以及她身上那种“母性”的光辉。她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对宝玉的真情。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自由,不像是一篇论文,而更像是一系列散文的集合,每一篇都围绕着《红楼梦》的一个侧面展开,却又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评分《红楼梦风情谭》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老经典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觉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东西。而作者在这本书里,却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沉重的解读,而是用一种非常“轻”的方式,去触碰那些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主仆情深”的浅层,而是深入到了他们之间那种超越身份的、带有某种纯粹色彩的共鸣。晴雯的张扬、她的“爱憎分明”,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不知好歹”,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渴望,一种对虚伪世俗的无声反抗。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描写晴雯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很多现代社会中那些敢于表达自己,却又容易被误解的女性的身影。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此外,书中对贾府盛衰的描写,也并非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比如一次普通的宴饮,来展现出那个曾经辉煌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这种“细节决定一切”的叙事方式,让历史的厚重感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唏嘘。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一起,共同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漫步,去感受那份已经逝去的繁华,去品味那些永恒的情感。
评分在每一个同学亲自设计方案的同时,这其实就是一个使学生由理解知识点,到把握知识点,再到运用知识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此过程之后,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本章的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从思考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循环秩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此角度看,这岂不是“一石三鸟”?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评分二.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研究比平常更深一层。
评分三.“成为设计师”的诱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评分是本好书,适合专业阅读,信息量大,易读易懂
评分帮同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第三,是马瑞芳创建了大众红学和古典红学。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议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于总刚才开头讲的,涉及到一个争议的问题。有诸多的指出红学研究是古典作品的学术研究,这中有诸多的需要考证和刊校的学术型问题,作为经典大众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缘、作者身份、小说的根据原型等等都需要考察,不可以据说,我觉得马瑞芳的讲坛听众轻松入座,在笑口难蔽之间走进了《红楼梦》,爱上了《红楼梦》,读起了《红楼梦》,讨论起了《红楼梦》。我接触很多年轻人很不爱读书,包括我一个小孙女,她不爱读这一类的书,她从这开始读了《红楼梦》,她读了然后她的小爱人也读了,读了《红楼梦》他就迷上了红楼。你闭上门大论,不像马瑞芳这样开门大讲,那些孩子们怎么看待《红楼啊!让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都爱上红楼可不容易啊!马瑞芳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大孙女是八零后早期的,也三十多岁,她实在是不爱读这些经典,我劝她多少次她也不读,唯马瑞芳讲了之后不用再说了她自己读起来了,读进去出不来了。
评分不错
评分包装不错 快递速度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