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金文丛:困学纪程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道衡 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中国现当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文化批评
  • 个人经验
  • 时代反思
  • 文本研究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2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03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碎金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碎金文丛:困学纪程》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曹道衡先生的自传性回忆文章,记录了他在北大的求学生活、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经历,以及书斋生活。曹先生文字朴实,多着重于记录其日常的治学生活,是了解其治学门径与思路的绝好素材。

作者简介

  曹道衡(1925-2005),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著有论文《关于陶渊明思想的几个问题》、《战国策简论》等。
  曹道衡毕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曾任《文学评论》副主编。他治学严谨,勇于拓展,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参与《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部分的撰著,在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发表了许多卓见。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来京以前
(一)家庭和童年
(二)初进中学
(三)重返私塾
(四)学医无成
(五)在无锡国专
(六)报考北大的前一年

第二章 在北大上学
(一)初到北京
(二)在北大学习
(三)初任课代表
(四)下乡“土改”
(五)补课和等候分配

第三章 在中央文学研究所
(一)第一天报到
(二)在大同煤矿
(三)再次分配工作

第四章 不平静的书斋生活
(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
(三)不断的运动
(四)运动的间歇
(五)从1957年到1958年
(六)进城以后
(七)“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二)“五七干校”的生活
(三)运动的继续
(四)在文化部“录音组”
(五)回到文学所

第六章 走上正轨
(一)领导班子的建立和几项工作
(二)南京之行
(三)访问日本
(四)右目失明和眼科手术
(五)繁忙的1984年

第七章 曲折的道路
(一)突如其来的改选
(二)走自己的路
(三)继续探索
(四)我的退休
(五)初次培养博士生

第八章 九十年代
(一)“文选学”研究会
(二)招收第二届博士生
(三)几项业务工作

第九章 我的退休生活
(一)退休之初
(二)移居西直门
(三)手术室外
(四)赴台讲学的设想
(五)退休后的乐趣
后记

精彩书摘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
  
  进人国专以后,我开始常到合众图书馆去看书,因为有些老师评定学生的成绩,一般不用闭卷考试的办法,而是叫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告。有些同学应付这种论文或读书报告的办法是找一些今人或近人的概论性著作来看,从中抄录一些材料,凑合一篇文章上交。个别同学还琢磨出一些门道来:某某老师很看不起社会上某学者,因此老师肯定不看这些学者的书,如果抄袭这些学者的书,老师尽管不太欣赏,但对学生来说,能到这水平也就不错了。因此他们也常能得到八十分左右的成绩。我有时也跟着这样做过,例如有一次要交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报告,我就是从几本当时已不大流行的旧教科书中抄来的。虽然那次的得分不高,但也及格了。后来有一次选了谢国桢先生的清史,谢先生当时只讲了不到三节课,就没有再来。有人说他到解放区去了,我也不知是否是这样。反正国专的教务处没有能力安排代课老师,就叫每人写一篇报告,给予及格,承认这几个学分。我当时并没有想把清史作为学习的主攻方向,因此又想抄些书拼凑一篇报告完事。那时我知道有关清史的概论主要是两部,一部的作者为萧一山,另一部是从日文译出的,作者好像叫稻叶君山。这两部书我手头都没有,就到合众图书馆去借阅。顾先生问我:“你看这些书干什么?”我说要写读书报告。顾先生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他对我讲了不少道理。他认为现在有些人专门到别人著作中去找些材料写文章,这不是好办法。真正做学问,是要认真去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像“十三经”、“正史”、《通鉴》和《说文》等都是原始的材料。至于今人的论著中所引材料,那是第二手材料。其实有关古代的史料,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先秦、秦汉和魏晋六朝甚至隋唐,所存史料就那么多。别人能看到的,我们同样能看到,为什么要到别人那儿转引呢?再说从别人著作中转引材料,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一个人写文章不可能用尽他所占有的全部资料,作者所知道的显然比引用的多得多。你如果搜集的材料仅限于别人所引,那么你对问题的了解永远不能像别人那样全面和深刻。其次,从别人论著中转引材料,还有一种危害,即别人的文章中引材料有时出现了错误,转引者就会跟着引错。即使从文字上看并无错字,而别人在引证时有理解上的错误,也会对转引者产生误导作用。顾先生对我的这些教诲,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在研究工作中,确实很注意这问题。我尽量要求自己在引证材料时不但要确切知道它的出处,而且要通看原文的全篇,避免断章取义。我自以为这种研究方法不失为严肃认真,但好些年来,就有人笑我迂腐。有一个时期,竟有人介绍一种经验,说是备一个本子,专在别人著作和报章杂志中去抄摘资料,以备写文章时引用。于是有人在一篇文章的注中,说自己某段话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某页,另一条注引自《列宁全集》第38卷某页。其实,《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的第38卷,就是《哲学笔记》,不过出单行本时,光称《哲学笔记》,未标明全集卷数而已。上述例子,说明那位引证者既没有读过《哲学笔记》,也没有翻阅过《列宁全集》。这样引书我看是很不严肃的。但曾经有一个时期,竞有人说引用材料可以不必是第一手的,甚至说强调用第一手材料就是“资产阶级学风”。关于这种说法,我实在无法理解,也从不接受,我始终认为作为科学研究,材料必须是第一手的。我们研究文史的人,材料就好比自然科学家们的做实验的数据。数据如果出于道听途说,拾人唾余,那还有什么科学性可言?文史的研究虽然不像医学或工程设计,弄错了数据会害死人或造成坍塌的险情,然而人文科学毕竟也是一种科学,总不能任意乱来。
  在这个时期里,我除了受顾先生和潘先生的教诲外,在无锡国专受童丕绳(书业)先生的影响最大。童先生先后给我们开了“春秋战国史”、“秦汉史”和“史学通论”、“世界通史”等课。在讲授“春秋战国史”时,童先生给我出了个题目,即《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惠公以“河外列城五”贿赂秦穆公和《僖公三十年》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的“许君焦瑕”究竟是不是一件事?他还叫同学于廉兄做我的对立面,各写文章一篇。于兄的文章主张“许君焦瑕”就是“河外列城五”的一部分,是晋惠公割让秦国的。我的文章主张《左传》中这两段话指两件事,“许君焦瑕”是晋文公割让给秦国的。我们两人都去查阅了《左传》、《史记》等等史籍,还翻遍了正续《清经解》中各家关于《左传》的注释,写出了各自的习作。这是我第一次试作学术性的研究。文章写出来以后,童先生认为于兄和我的文章都不错,在课堂上作了表扬,还想介绍到当时魏建猷先生在《东南日报》上编的《文史周刊》发表。但也许由于那篇文章还很幼稚,所以未被采用。在上“秦汉史”的课堂上,童先生又给我们出了题目,要研究战国秦汉间的社会生产方式究竟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的问题。他要我们各自找一部战国秦汉间的典籍去读,把有关奴隶问题的史料摘出来进行分析。我记得自己选的是《吕氏春秋》一书,确实找到了一些材料,也作过一些论述。具体论点已记不起来。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水平是根本没有可能去解决这类问题的。但这样做,对我帮助很大。第一是我过去读子书不多,只限于《庄子》、《苟子》等书,还没有读过《吕氏春秋》,这次却通读了此书,还附带通读了《战国策》和翻阅了《韩非子》。本来,我应当通读《韩非子》的,但大约是受了郭沫若先生的影响,很讨厌韩非,所以有点读不下去。其次是为了要了解奴隶制的问题,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社会发展史的论著,初步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我那时还读不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只是读一些中国人或苏联人写的普及读物。
  ……

前言/序言

  学问一事,见微而知著,虽片言鳞爪,却浑然一体。及今观之,札记、书信、日记等传统书写方式,更是散发出无定向、碎片化的后现代气息。钱锺书先生便将自己的读书笔记题为“碎金”,凸显其特殊的价值。
  文丛取名“碎金”,意在辑零碎而显真知,并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相映衬。丛书所录,非为诸名家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著作,而是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系列,多为后人精心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希望这些短小而精美、灵性而深邃、言简而隽永的吉光片羽,能帮助读者领略名家学者的点滴妙悟、雅趣文字,一窥学术经典背后的丰富人生。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 《困学纪程》并非一本孤立的书籍,而是“碎金文丛”系列中的一卷。这个文丛的宗旨,如同其名,“碎金”,意指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不易察觉却价值非凡的知识碎片。它们可能是被遗忘的史料、失传的技艺、独到的见解,或是鲜为人知的思想流派。编纂者怀着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painstaking地搜集、整理、考订,力求将这些“碎金”打磨成易于理解、便于传阅的篇章,让它们重新闪耀光芒,汇聚成一股滋养后人的文化甘泉。 “碎金文丛”所涵盖的范围,不拘泥于某一种学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科技等诸多领域。它不追求体系的严谨,却注重内容的独特与深刻。每一次的“碎金”发现,都可能是一次对既有认知疆界的拓展,一次对传统解读的挑战,一次对被遮蔽真相的揭示。因此,文丛的每一卷,都代表着一次对某种知识领域中“隐秘宝藏”的挖掘与呈现。 而《困学纪程》作为文丛中的一员,其“困学”二字,则点明了本书的内核与作者所处的人生境遇。“困学”,顾名思义,是在困顿中求学,在艰难中治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它暗示着作者的求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能充满了阻碍、挫折,甚至孤独。然而,正是这些“困”与“难”,磨砺了作者的意志,深化了其对学问的理解,催生出独具洞察力的见解。 本书的“纪程”,则表明了其叙述的性质——这是一段记录,一段心路历程的呈现,一段思想演进的轨迹。它不是宏大的理论建构,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罗列,而是以一种更为个人化、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摸索、体悟与升华。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是如何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辨析真伪,如何提炼精髓,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碎片整合成有机的思想体系。 《困学纪程》在“碎金文丛”中的定位,恰恰是对文丛宗旨的生动诠释。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展示了“寻找答案”的过程。通过作者在“困学”中的“纪程”,读者得以窥见知识获取的艰辛,以及从“困”到“通”的转化路径。这使得《困学纪程》不仅是一部关于学问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精神成长的书。 在内容呈现上,《困学纪程》可能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章节划分。它更倾向于一种随感而发,或者围绕着某个核心议题,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作者可能通过对古籍的解读、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乃至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来层层剥茧,展现其学思的过程。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贴近人类真实的思考模式,也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 例如,作者在探究某个历史典故时,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引述不同学者的观点,指出其间的争议之处,然后深入考证史料,对比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阐述其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了解了那个典故本身,更学习了作者是如何进行史料辨析、如何构建论证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碎金文丛”的特色,也是《困学纪程》的魅力所在。 又或者,在哲学层面上,作者可能从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入手,层层深入,触及到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等深层问题。他可能在迷茫中寻求答案,在困惑中寻找方向,最终将这些个人化的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这种“小处见大”的叙事手法,也正是“碎金”的价值所在,即从细微之处挖掘出宏大的思想。 《困学纪程》的语言风格,想必也会是其内容的一部分。作为“碎金文丛”的成员,它不会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作者的语言,应该与其“困学”的经历相契合,质朴、真诚,可能带着一丝沉思的韵味,偶尔夹杂着个人化的表达。这种真实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起共鸣。它可能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工整规范,但其间的真情流露和深刻洞见,却是任何刻意雕琢的文字难以比拟的。 总而言之,《困学纪程》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读者如何去探索知识的宝藏。它展示的是“求学”的过程,是“困”中见“明”的智慧,是“学”以致用的实践。读者通过阅读《困学纪程》,不仅能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更能学习到一种治学的方法,一种面对困难的态度,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它鼓励读者在自己的“困学”之路上,也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也能将自己的人生“纪程”,书写得精彩而有意义。 《困学纪程》所承载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以及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不忘初心、坚守学术的勇气。它或许不是最畅销的书,但它承载的“碎金”价值,足以让每一位真正热爱思考、渴望探索的读者,从中获得一份宝贵的启迪。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往往蕴含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需要我们用一颗“困而学之”的心去发现,去体悟,去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碎金文丛:困学纪程》包装精美,硬壳封面,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阅读的渴望。我一直对历史类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深入挖掘细节,展现人物内心挣扎和时代变迁的书籍。《困学纪程》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韵味,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读书人那种“困而知之”、“学而不厌”的精神。从封面上模糊的山水剪影和古朴的字体来看,这本书似乎将带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是某个被遗忘人物的生动描绘,了解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生存、奋斗,又是如何面对困境,最终留下自己印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求索的精神。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静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所吸引,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身上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以及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总是让我心生敬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某个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角落,去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去感受某个文人的精神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细腻的笔触,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那个时代读书人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内心的挣扎。我希望能从书中汲取到一些智慧和力量,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学”。

评分

《碎金文丛:困学纪程》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却又隐含着一丝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喜欢那种能够带我走进历史深处的书籍,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会那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困学纪程》这个书名,总会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学习、追求真理的文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励志的色彩,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细腻的视角去审视一段历史,去了解那些曾经影响过时代的人物。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文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在体制内外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又是如何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思考和感悟的。

评分

当《碎金文丛:困学纪程》呈现在我面前时,那种低调奢华的设计感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籍,而这本书显然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书名中的“困学”二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文人墨客在困顿中依然孜孜不倦求学求道的精神的遐想。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展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并从中提炼出深刻人生哲理的书籍情有独钟。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成长轨迹,了解他们在逆境中是如何保持自我,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叙事,能够让我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

拿到《碎金文丛:困学纪程》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书卷气质。作为一名对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类书籍总是充满了期待。书名中的“困学”二字,让我立刻想到那些身处逆境却依然坚持求索的学子,他们的经历往往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启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的书籍。我希望《困学纪程》能够填补我在某些历史知识上的空白,或者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制度、学术争鸣,甚至是文人之间交往的细腻描写感到好奇,这往往是展现时代风貌和人物性格的关键。

评分

应该是原版 不脱页 质量好

评分

给朋友买的,朋友说不错。。。

评分

以前看过电子版,出了新版。挺喜欢这一代学者的。有学问,不腐朽。其实我觉得知识分子劳动改造一下有好处,只是别整得人家破人亡就好了。又政治不正确了。

评分

第九章 我的退休生活

评分

以前看过电子版,出了新版。挺喜欢这一代学者的。有学问,不腐朽。其实我觉得知识分子劳动改造一下有好处,只是别整得人家破人亡就好了。又政治不正确了。

评分

第二章 在北大上学

评分

这本书非常值得你拥有!

评分

一身的回首,生活的点滴,再多的苦难,叙述的平淡。对于过去,这样一位老人身上有许多可看。

评分

头道湾子诸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