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一直是以新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闻名,他的作品也普遍的和“新艺术史”结合紧密,他的文风很好,随和平易,扎实,废话很少,直抒胸臆,怎么想就怎么说,这一点与国内艺术批评的现状很有镜鉴之效,它的出版对于美术史与艺术批评领域的同好们,还有那些在近年关注他的学者们来讲,无疑具有特别的价值。他的艺术写作并不局限于纯粹的形式分析,而是把艺术品和艺术家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政治格局中进行考察,从而表现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彰显艺术品的社会功能或者社会政治的各种博弈、合力是如何在艺术手法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克拉克的学术著作中,他更是身体力行。读罢《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你当明白何为真诚,何为艺术写作的真诚。
印象派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风景画和大烟囱又如何相容?就莫奈的一张画面而言,他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冒出的烟雾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个大问题。因此可以说,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
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论抽象艺术的性质》,中间有两段涉及印象派。他对印象派的看法独具一格,因为他撇开了印象派的技法和光影探索,专门谈论印象派的题材与内容。他认为印象派所选的题材就特别有意思。他说,早期印象派有一种道德层面,而道德层面关乎社会政治,只不过比社会、政治这些词稍微“软”一点。他提到:令人惊讶的是,早期印象派绘画中有那么多自然率真的日常社交——那么多野餐、散步、聚会、度假、划船的场面,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这些场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城市的田园诗,展现的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娱乐休闲的客观形式。同时他还指出,印象派的一大根本技法就是把事物分裂为很精细的色点,描绘出眼睛一瞥所捕捉到的情景,也就是所谓的“印象”。在这样一种偶然的瞬间视觉中,他们以在艺术史上高度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受力——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城市的游玩者的光顾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夏皮罗算是整个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开山鼻祖,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就是受到了夏皮罗那么短短几行字的启发,继而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了厚厚的一本书。现在,我们就循着夏皮罗和克拉克的思路,来看看印象派的主要题材。
再来看莫奈。莫奈虽然出生在巴黎,但他画巴黎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画的是巴黎郊区。我们来看几张他的作品。一张就是改造过的巴黎的鸟瞰图,是从阳台上俯瞰卡普辛大街的情景。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瞬间的印象成为了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创作的主题。画中的人都像符号一样,成为风景当中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讲的“景观”这个词的一个涵义;而另一种意义上的景观,我们也可以看到,不是像莫奈画中这样俯瞰的全景,而是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像一张快照。其实印象派的出现和摄影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大家注意一个事实: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是在纳达尔的工作室展出的。纳达尔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摄影先驱。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不放在官方的沙龙、不在画廊,而在一个摄影家的工作室,这说明印象派与摄影天然的机缘。那么,这种快照式的作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人们不仅可以看风景,人们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看、相互看,去观察对方到底是什么身份:富翁?土豪?还是小资?相互之间辨别身份,也成了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内容。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印象派着力捕捉的一种感觉。有名的,就是马奈的《阿让特伊的划船者》,反映的是游客在此划船、休闲的一个瞬间。它可以说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生活的典型写照,或者说是圣像。当时的很多评论对马奈并不友好,他出来一个作品,批评家就群起而攻之。这幅画也是一样。阿让特伊在法国南郊,离市区不远,是大量游人前去游玩的地方。这也是巴黎改造的重要结果之一。而画中两个身份不明的人物也引起了争议:如果说画中的男性是水手,充满了欲望且不怀好意,那么画中的女性又是什么身份?有批评家说她代表了当时巴黎的不良女子。但是他们也像普通游人那样,从巴黎市中心来到这里约会。他们并排坐在游船的船舷上,正面朝向观众,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中心,这也是过去圣像画的典型构图。画中的垂直线和平行线分布得很稳健,背景表明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娱乐休闲场地。马奈这时已经点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却出现了关系不明的两个人,不知两人在交流些什么。画中男子看似很殷勤,女子则几乎面无表情。但是可以看出画中女子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她意识到周围还有一群人在看他们。马奈通过这件作品,非常精确地捕捉到了巴黎改造之后,人们纷纷涌向郊区的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马奈非常善于捕捉这种心理,借用的却是传统图式,从而发展出一种关于现代生活的圣像画。
19世纪60和70年代的巴黎向来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一个到处都是林荫大道、咖啡店、公园和郊外娱乐场所的地方,一个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商业与休闲风俗的诞生地。T.J.克拉克通过质疑那些仅仅从技法上来看待印象派画家的史学家,着重描绘了马奈、莫奈、德加、修拉及其他画家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式,并寻找现代生活中具典型特色的代表——不管他(她)们是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还是在草地上用午餐的小资产阶级。《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的核心问题是:现代绘画的出现究竟是一场拿破仑三世时期巴黎消费文化的庆典,还是对这一消费文化的批评性探索?这部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包含了作者撰写的新序,以及148帧高质量的插图。
★克拉克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他对每件作品的解读总是发人深省,他沉浸在他笔下的那段社会史之中。
——约翰·格罗斯:《纽约时报》
★与T.J.克拉克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到处都是新见解和重新解读的新观点;一部极其生动、富有暗示的书,写得漂亮之极。
——尤金·韦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现代生活的画像》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极其优美的作品,一本能燃起你的激情,发人深省的书。
——大卫·哈维:《历史地理学杂志》
★他在他讨论的作品中——从马奈《杜伊勒里花园的音乐会》到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恢复了社会和历史内容,但这并不是他的书独特的地方……这本书将语境细节的展开与图画细节的解读,恰到好处地加以融会,并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论辩,这才是使它上升到一种新境界的真实原因所在。
——查尔斯·哈里森:《艺术月刊》
(nakedness)这两个词之间关系的难度有关——有关《奥林匹亚》,也有关那幅受到挑衅的绘画的大量写作。[xxviii]“赤身露体”是一个词(或者说一种可能性,一种中断),与复杂领域里的各种他者相对——很明显与“裸体”(the nude)相对,还与“交际花”和“妓女”相对,与“女人”、“欲望”、犯罪、社会流动、伪装、自制、放纵和金钱的力量相对。我还应该加上“黑暗”(blackness)的虚构,我想,它主要是作为一种奴役状态的符号,仍然被想像为存在于金钱的流通之外——换言之,一种“自然的”的隶属关系,正好与奥林匹亚“不自然的”姿态相反。正如这一章最终清楚地加以说明的那样,“赤身露体”是用来表示具体化形式的一个词,不知何故使得刚才列出的那些形象的自由流通——它们都是变量,都是交换的漩涡中的事物——变得让人难以琢磨。“阶级”则与之息息相关。(那一章的某些读者认为,我以将“赤身露体”还原为“阶级”来结束本章;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甚至于最终目标都是阶级;不过我相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提到阶级的事实,以及谈及艺术和现代生活时,将阶级当作某种决定性的现实而作出的恐惧反应。)问题是,“阶级”也是现代性得以繁荣的形象之一。阶级是它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这场游戏遵循的是所有其他游戏同样遵循的基本规则——流
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评分书是非常好的,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评分打折买很划算 送货也很快
评分(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评分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评分好!很好!老师推荐的书!
评分意识形态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说是各种“知的秩序”。它们是图像和信念的定式,是必须遵守的句法,也是一套观看和言说的标准模式。意识形态和阶级同样是相联系的,它通常联系着一个特定阶级的心态和经历,对阶级外成员的心态和经历则由一定程度的敌视。暗示意识形态都不应该被单纯理解为一套现实图像或者观念。意识形态更为本质,它其实是对话语的一套限定。
评分克拉克指出,在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有一种“交际花”(courtisane)的神话存在。“妓女已经不再是通常的妓女,即为来自农村的工人提供单纯的生理需求——单纯的性剥夺;这些工人作为陌生人生活在城里,忍受着没有同龄和同阶级的女人之苦。” 随着奥斯曼改革的深入,妓女阶层内部出现了分化:站街女和交际花。“交际花这个范畴就是卖淫业中可以被再现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从站街女当中区分出来。这些卑微的站街女是见不得光的” 。至此克拉克指出了一个关键点,只有交际花是可以被再现的,或者说,在表现妓女这个阶层时只有交际花是可以被再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