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

迷影·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张晓凌,詹姆斯·季南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好莱坞
  • 类型电影
  • 经典电影
  • 叙事学
  • 文化研究
  • 影评
  • 电影理论
  • 历史电影
  • 电影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7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93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悦读精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余部经典影片解析,诠释11种美国电影类型;揭秘类型片创作法则,掌握好莱坞成功秘诀。好莱坞的成功奥秘一览无遗!

内容简介

节奏快、激动人心、充满魅力且简单易懂,这些特质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好莱坞电影畅销全球的原因所在。但本书探讨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国电影另一个重要特征:电影类型。美国电影的制作及国际发行从来不是以单一的娱乐产品形态进行的。相反,每一部电影都属于一种故事类型,即一个微型电影传统,带有其独特的象征、情节规则、价值观和扮演定型角色的著名影星。此外,对于每一种电影类型,各国观众经过多年的观影实践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
本书以200多部美国经典影片为例,解析好莱坞的11种重要电影类型,帮助你认识电影故事中的构思和设计,改

作者简介

作者:(加)张晓凌、詹姆斯·季南
本书作者张晓凌和詹姆斯·季南(James Keenan)夫妇于上世纪50年代分别出生于中国重庆和加拿大魁北克。张晓凌曾作为知青下乡务农,后来从南京大学去加拿大留学。1980年至?986年,她先后获得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硕士和蒙特利尔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她在属于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的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十五年,是加广中文节目主持人之一(“凌云”)。她发表的其他作品包括法语小说《一个革命者的女儿》、中文自传体小说《枫土情》和有关日本文化的译作《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等。
詹姆斯持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学学士和该大学法律系法学士文凭。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奉献大量时间帮助加拿大人更好了解亚洲,特别呈中国。在8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世界大学服务组织的项目官员到北京工作,曾经面试了去加拿大培训的几百位中国管理人员。在90年代,他作为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商业出版主任,撰写了有关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国际发行的三本详细指南,由加拿大通信集团(Canada Communcation Group)出版发行。此后,他在进行私人股市咨询的同时,通过与妻子张晓凌合办的公司帮助向亚洲推销加拿大和欧洲电影。
两位作者目前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张晓凌从2007年开始定期回中国讲学,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做过多次影视主题的系列讲座。

目录

上册
致谢
前言
1. 好莱坞电影叙事之今昔
1.1 避免混淆感
1.1.1 故事创作
1.1.2 电影构图、照明和剪辑
1.2 好莱坞电影厂制度下的电影市场销售(1920—1955)
1.2.1 开拓畅销书和古典传统故事
1.2.2 影星培养和固定角色的分配
1.2.3 电影市场销售: 类型片引起观众的期待
1.2.4 电影市场销售: 控制发行
1.3 使观众入迷
1.3.1 电影主人公及其转变
1.3.2 道德与任性的头脑
1.3.3 加速和拖延故事节奏的艺术(一): 加速故事节奏的工具
1.3.4 加速和拖延故事节奏的艺术(二): 拖延故事节奏的工具
1.4 现代好莱坞的主要倾向
1.4.1 好莱坞传统制片厂制度崩溃
1.4.2 推崇青少年观众(1980—)
1.4.3 电影销售的新生(1980—)
1.5 表现好莱坞管理制度今昔的两部电影
1.5.1 《玉女奇遇》(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1952)
1.5.2 《大玩家》(The Player,1992)

2. 西部片
2.1 《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
2.2 《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1946)
2.3 《红河》(Red River,1948)
2.4 《要塞风云》(Fort Apache,1948)
2.5 《无敌连环枪》(Winchester 73,1950)
2.6 《正午》(High Noon,1952)
2.7 《原野奇侠》(Shane,1953)
2.8 《血泊飞车》(The Naked Spur,1953)
2.9 《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1956)
2.10 《大T牧场》(The Tall T,1957)
2.11 《蛮山野峡》(Comanche Station,1960)
2.12 《午后枪声》(Ride the High Country,1962)
2.13 《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
2.14 《小巨人》(Little Big Man,1970)
2.15 《花村》(McCabe & Mrs. Miller,1971)
2.16 《不可饶恕》(Unforgiven,1992)

3. 犯罪片
3.1 传统歹徒影片
3.1.1 《疤面人》(Scarface,1932)
3.1.2 《私枭血》(The Roaring Twenties,1939)
3.1.3 传统歹徒片小结
3.1.4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
3.2 黑色电影之兴衰
3.2.1 致命女人(femme fatale)的诱惑
3.2.1.1 《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 1944)
3.2.1.2 《血红街道》(The Scarlet Street, 1945)
3.2.1.3 《漩涡之外》(Out of the past, 1947)
3.2.1.4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
3.2.2 私人侦探失落的情境
3.2.2.1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1941)
3.2.2.2 《死吻》(Kiss Me Deadly, 1955)
3.2.2.3 《迷魂记》(Vertigo, 1958)
3.2.3 抢劫案发生背叛的情境
3.2.3.1 《夜阑人未静》(Asphalt Jungle, 1950)
3.2.3.2 《杀手》(The Killing, 1956)
3.3 现代经典犯罪片
3.3.1 《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
3.3.2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3.3.3 《教父Ⅱ》( The Godfather II,1974)
3.3.4 《唐人街》(Chinatown,1974)
3.3.5 《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
3.3.6 《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1991)
3.3.7 《街区男孩》(Boyzn the Hood,1991)
3.3.8 《本能》(Basic Instinct,1992)
3.3.9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
3.3.10 《盗火线》(Heat,1995)
3.3.11 《冰血暴》(Fargo,1996)
3.3.12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1997)
3.3.13 《女魔头》(Monster,2003)
3.3.14 《无间行者》(The Departed,2006)
……
下册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内容不涉及“迷影·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套装共2册)”一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不带AI痕迹。 --- 《光影变奏:全球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回响》 引言:捕捉流动的图像,理解永恒的故事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魅力不仅在于银幕上绚烂的视觉奇观,更在于它如何成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文化冲突和人类情感的独特介质。本书旨在跳脱出单一国家或特定流派的窠臼,以一种更宏观、更具跨文化视野的视角,审视全球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美学革新与叙事策略的演变。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部经典作品的定论,而是那些推动电影语言不断向前探索的力量,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开花结果的电影思想与实践。 第一辑:早期电影的诗意与形式的突破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电影诞生之初,那段充满实验精神与无限可能的“无声时代”。我们不着眼于好莱坞早期制片体系的构建,而是深入探究世界各地先驱者们如何从机械记录走向艺术表达的艰难探索。 默片时期的视觉语言实验: 欧洲,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在影像构图、剪辑节奏和场景调度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卢米埃尔兄弟对现实生活的纪实捕捉,到梅里爱的奇幻魔术,再到德国表现主义对阴影、线条和非自然空间的运用,这些早期的美学决策奠定了现代电影视觉叙事的基础。我们将细致剖析这些早期作品中潜藏的戏剧张力是如何仅凭光影和肢体语言来传达的。 蒙太奇理论的诞生与实践: 在俄国革命后的特殊历史时期,电影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教育和思想传播的使命。本书将详细阐述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电影大师如何将视觉碎片进行逻辑重组,创造出超越画面本身意义的“冲突蒙太奇”和“思想蒙太奇”。这部分内容将对比分析不同学派对“剪辑点”的理解差异,探讨蒙太奇理论如何从一种技术手段升华为一种哲学思考。 亚洲电影的萌芽: 在东方,日本的“活动写字场”和印度早期的叙事短片,展现了本土文化如何与新兴媒介相融合。我们将考察日本伊势丹等早期制片所如何借鉴歌舞伎的表演程式来适应银幕表演,以及早期印度电影在宗教题材和民间故事改编上的独特处理方式。 第二辑:新浪潮与全球电影的风格再造 二战结束后,全球电影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和风格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的制片厂制度受到挑战,青年一代的导演们开始用更加个人化、更具反叛精神的镜头语言来审视战后世界。 法国新浪潮的反叛与作者论: 这里的讨论将集中于《电影手册》的编辑们如何从理论上颠覆既有的好莱坞叙事范式。我们探讨“作者论”(Auteur Theory)如何在法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扎根,以及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如何通过手持摄影、即兴对白、打破第四面墙等手段,将导演的个人意志强行植入到电影文本之中。这不是对既有经典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电影语言的彻底解构与重构。 东方电影的内在诗学: 与西方对外部世界的批判性审视不同,东亚的几股电影浪潮,如日本的“无情系列”和印度的“平行电影运动”,更多地倾向于对存在、时间流逝和日常琐碎的哲学沉思。我们将深入分析小津安二郎对“物哀”美学的镜头语言翻译,以及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如何将现实主义的观察融入到他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细腻描绘中,形成一种既贴近现实又充满诗意的独特风格。 欧洲的现代主义探索: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欧洲其他地区也涌现出挑战传统叙事的尝试。瑞典的伯格曼探讨了信仰与虚无的形而上命题;匈牙利的米克洛什·扬乔则通过极简的运镜和长镜头,创造出一种近乎祭祀般的仪式感,探讨历史的周期性与个人的无力感。 第三辑:当代电影的跨界与文化对话 进入后冷战时代,全球化加速了不同电影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技术的进步为视觉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文化身份的重塑则成为诸多电影创作者的核心议题。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 本部分将关注拉丁美洲电影如何巧妙地将民间传说、政治隐喻与超现实的影像并置。这种风格并非简单的奇幻,而是源于对殖民历史和身份认同复杂性的深刻体验,它挑战了传统西方线性叙事的逻辑。 纪录片形式的伦理边界: 随着影像资料的普及,纪录片不再是纯粹的“记录”,而演变为一种高度介入和阐释的工具。我们将分析那些在伦理和手法上引发巨大争议的纪录片作品,讨论真实性在被镜头捕捉和剪辑重构过程中的消解与重构。探讨“参与式观察”与“客观呈现”之间的永恒张力。 数字时代的影像重塑: 科技的进步使得独立制片拥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本书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流程和视觉美学,以及独立电影人如何利用这些新工具,去抵抗主流商业电影的审美趋同,继续在边缘地带进行着坚韧的艺术探索。 结语:未来的影像语言 《光影变奏》不是一部电影史的编年史,而是一份对电影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如何不断自我革新、自我挑战的观察报告。它邀请读者超越既有的、被定义好的经典框架,去发现那些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同样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视觉叙事实验。电影艺术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永不满足于既有的公式,始终在追逐下一个未被命名的光影变奏。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学术性吓到,那些关于“叙事理论”和“历史语境”的章节,对我这个纯粹的影迷来说,门槛有点高。但是,一旦你沉下心去阅读,就会发现作者的功力非常深厚。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非常巧妙的案例分析,把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电影作品串联起来。比如,他分析某部二战题材电影是如何反映当时美国社会心态的转变,那种深入骨髓的社会观察,让我对电影作为“时代镜子”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好莱坞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造梦机器,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它在政治干预、审查制度下的挣扎与妥协。这种既肯定其艺术成就,又不回避其历史局限性的态度,让整本书显得非常公允和立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故事的观众,而是一个能读懂电影“潜台词”的观察者了。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电影学院学生,我阅读这类书籍的初衷,更多是想找到一种能够系统化梳理我对好莱坞“迷恋”的方式。这套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套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构建了一种清晰的时间轴和逻辑线索,让你明白为什么某个导演会在那个时间点做出某种选择,为什么某种技术革新会引发一场革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工业运作过程。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感,即便是涉及版权斗争、制片厂系统构建这类商业内容,也被写得像是一出精彩的戏剧。这套书让我感觉,我过去零散的观影知识终于有了一个坚实的底座可以依托,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片信息,而是一座逻辑严密的知识殿堂。非常推荐给所有想要从“影迷”升级为“影史爱好者”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打破了我对“经典”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经典就是那些被反复提及、奉为圭臬的作品,但作者在这套书里,花了大篇幅去讨论那些被主流评论界忽视、但对特定类型片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边缘”作品。他对于某些被认为是“B级片”的早期探索,那种大胆的视觉尝试和对社会禁忌的触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后来的A级制作。这种“翻案”式的研究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教会我,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不能只看它是否获得了奥斯卡,更要看它在工业和艺术链条上传承和突破了什么。我现在看电影的清单已经完全改变了,充满了那些我以前根本不会关注的、但被这本书重新挖掘出来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对装帧和排版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两册书的配重和开本都非常合适,拿在手里有分量感,但又不会因为太重而难以长时间阅读。更赞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电影剧照和当时的宣传海报,而且这些图片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处理,清晰度极高。很多我只在网上搜到模糊截图的经典场景,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到高清的、有年代感的原貌。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虽然内容是偏向严肃的历史梳理,但这些视觉材料就像是给枯燥的理论加上了生动的注脚,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名字和场景重新鲜活了起来。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早期电影艺术的同好来说,光是这些影像资料的价值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那种复古的字体和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黄金时代的电影画报里。我本来是冲着“好莱坞”这三个字去的,想找点关于明星八卦或者幕后故事的东西,结果打开一看,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娱乐读物,更像是一部电影史的教科书,但语言又没有那么枯燥。作者对早期电影工业的兴起,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过渡,还有那些奠定了好莱坞基调的导演和制片人,都有非常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类型片”形成的那部分,它把动作片、西部片、黑色电影这些概念的源头讲得非常透彻,让你在看老电影的时候,能立刻分辨出哪些是先驱之作,哪些又是对传统的继承或颠覆。看完前几章,我简直迫不及待地想去重温几部经典老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这套书的厚度也挺实在的,印刷质量也很棒,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

合作者

评分

第五章 硬汉侦探片

评分

节奏快、激动人心、充满魅力且简单易懂,这些特质在许多人看来正是好莱坞电影畅销全球的原因所在。但本书探讨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国电影另一个重要特征:电影类型。美国电影的制作及国际发行从来不是以单一的娱乐产品形态进行的。相反,每一部电影都属于一种故事类型,即一个微型电影传统,带有其独特的象征、情节规则、价值观和扮演定型角色的著名影星。此外,对于每一种电影类型,各国观众经过多年的观影实践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

评分

确立了这个原则后,作者就可以不用像一名帐房先生一样精确地计算着投入和产出、票房和收益了。其实,几乎每一部在票房上很成功的好莱坞电影,都能够向观众传达出一个美国神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商业逻辑加美国神话,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在成功的经济行为中,也把“美国精神”带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所以,除了好莱坞的商业模式外,人们也应该了解一下这些影片是如何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在协商中不断完善、谱写神话的。《好莱坞电影类型》这本书详细分析了黑帮片、硬汉侦探片、神经喜剧片、歌舞片、家庭情节剧等各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和发展,也解读了每种类型的经典作品,力图把每一种类型在文化潮流中的演变历程呈现给读者。 当然,作者并没有忘记最具有美国特色的西部片。早期的西部片中,那些策马奔腾、独来独往、和邪恶的印第安人斗智斗勇的牛仔,分明是文明、正义的美国式英雄的象征。不过作者也承认,西部片中主人公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的《关山飞渡》,到50年代的《正午》,西部片中主人公的形象从帅气的无可救药的英雄变成了内心充满了困惑的普通人。这本书完成于1980年,关注的是经典好莱坞的影片。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可能没有预料到,十年之后,那部获得199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西部片《与狼共舞》,主人公更加“堕落”,竟然和印第安人交起了朋友。再后来,两个牛仔在断臂山的那些事儿,就家喻户晓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曾经吃人的金刚也学会恋爱了,曾经的西部警察也老无所依了,曾经最男子汉气概的牛仔,为了时代潮流偶尔断一下臂,也就合乎逻辑了。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总是能够把握住特定时代的文化议题,稍微改变一下火候,就能烹制出最合乎观众口味的娱乐汉堡。

评分

硬汉侦探片类型

评分

《原野奇侠》:新加入的主人公和对立的融合

评分

类型电影问观众:“你还相信这个吗?”

评分

书真的很好.推荐一下

评分

这本书是入门必读书,而且你可以好好用,边看书边阅片。无论是西部片还是家庭情节剧,好莱坞类型电影一直是影响全球电影发展的主要因素。本书通过对好莱坞“古典时期”类型电影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呈现出“拳头+枕头”的类型电影的演变脉络。应该说是观众的喜恶决定了类型电影的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