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

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翟灝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通俗易懂
  • 注译
  • 古代文献
  • 文化
  • 经典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思想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9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712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0
套装数量:2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通俗编
周序
通俗编总序
卷一 天文
卷二 地理
卷三 时序
卷四 伦常
卷五 仕进
卷六 政治
卷七 文学
卷八 武功
卷九 仪节
卷十 祝诵
卷十一 品目
卷十二 行事
卷十三 交际
卷十四 境遇
卷十五 性情
卷十六 身体
卷十七 言笑
卷十八 称谓
卷十九 神鬼
卷二十 释道
卷二十一 艺术
卷二十二 妇女
卷二十三 货财
卷二十四 居处
卷二十五 服饰
卷二十六 器用
卷二十七 饮食
卷二十八 兽畜
卷二十九 禽鱼
卷三十 草木
卷三十一 俳优
卷三十二 数目
卷三十三 语辞
卷三十四 状貌
卷三十五 声音
卷三十六 杂字
卷三十七 故事
卷三十八 识余
直语补证
自序
江序
谢序
正文
索引

精彩书摘

  2716张底《隋唐嘉话》:“崔浞为中书令,张嘉贞为舍人。浞轻之,尝呼为张底。”按:此亦儇薄之称。
  2717阿大、阿三、阿五、阿六、阿八《晋书·王蕴传》:“子恭往省王悦,留十余日,曰:‘与阿大语,蝉联不得归。’蕴曰:‘恐阿大非汝之友。’阿大,悦小字也。”又:“谢道蕴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此“阿大”之见于史者。《隋书》:“滕穆王瓒,高祖呼为阿三。”《五代史》:“唐废帝小字阿三。”此“阿三”之见于史者。《南史·齐宗室传》:“帝谓颖达日:‘汝是我家阿五。”’又:“安陆王子敬,武帝第五子也,帝尝曰阿五。”《隋书》:“兰陵公主字阿五。”此“阿五”之见于史者。《南史》:“梁临川王宏,文帝第六子,帝呼阿六。”《张融传》:“融第六子宝积,何点呼之曰阿六。”此“阿六”之见于史者。《南史,梁宗室传》:“南平王伟,文帝第八子也,武帝谓曰阿八。”此“阿八”之见于史者。又《魏志·杜恕传》注:“孟康以于郭后有外属,并受九卿赐拜,时共轻之,号为阿九。”“阿九”亦见于史,但非其行第耳。《北史·蛮獠传》:“獠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菩、阿段,妇人称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今中华男子,幼呼行次,长则有名,妇人亦终身以行第呼。曾三异《同话录》:“婚礼有所谓问名,《公羊传》言:‘妇人许嫁,字而笄之。’不知名与字之义如男子乎?亦只类今世大小一二之别乎?”据此,则宋时妇人固无名字,只以“大”、“小”、“一”、“二”为名字矣。
  2718大二、小二《北史·崔偏传》:“崔长谦与崔休第二子仲文同年而月长,其家谓大二、小二。”长谦乃休侄也。《束坡集,与圣用弟尺牍》称圣用“小二秀才”。
  2719大娘、二娘《明皇杂录》有“公孙大娘”,《广异记》有“何二娘”,《南史》有“刘三娘”,杜工部诗有“黄四娘”,《唐书》有“李五娘”,古乐府有“丁六娘”,《李青莲集》有“段七娘”。《辍耕录》:“南方谓妇人之卑贱者曰某娘、曰几娘。”按:《礼·丧服小记》:“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疏云:“伯仲随其次也。”则如“公孙大娘”之类,正于古礼焉合。惟“娘”字为后人所率加,然亦“娘子”之省文,不必定言其卑贱也。但古云几娘,皆冠其母家之姓,如“刘三娘”,乃刘孝绰妹,行第当亦从母家矣。元曲称蔡伯喈妻曰“赵五娘”、刘知远妻曰“李三娘”,皆可近取为证。时俗必于嫁后称娘,故悉以姓第改随其夫。
  ……

前言/序言

  《通俗编》,清代翟滪撰。翟灏,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①,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十九年中进士第,乾隆二十一年(1756)起先后任衢州府学教授、金华府学教授。翟濒著作还有《四书考异》72卷、《尔雅补郭》2卷、《湖山便览》12卷、《艮山杂志》2卷附录1卷、《辩利院志》3卷、《无不宜斋未定稿》4卷、《无不宜斋续稿》不分卷。
  《通俗编》采集汉语中的各种通俗词语、方言(包括词、词组、成语和谚语),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一卷,共38卷,计5456条。每条之下,举出例证,指明出处,或酌加考辨,诠释意义,说明变化,对所收语词的语源和发展演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考察。有助于汉语语源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可以当作古代俗语、成语词典来使用。对于民间风俗、名物制度等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称道《通俗编》“搜罗宏富,考证精详,而自成其为一家之书,非他家所能及也”。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通俗编》与赵翼《陔余丛考》、钱大昕《恒言录》列为“儒家类考订之属”,认为是“读一切经、史、子、集之羽翼”。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曾归纳《通俗编》在口语词汇研究方面的成就,印“对历代口语词的记录和诠释,对口语词始见时代的考订,对口语词历史演变的研究,对口语词语源的探求”。《通俗编》不足之处是引书或者以意删节,或者引文有误、出处不详;对有些语词的分析不尽确当,其源头也有所失考。
《通俗编》:一部集大成的汉语词汇百科全书 卷一:字义辨析与词语溯源 《通俗编》之所以被誉为“汉语词汇百科全书”,并非浪得虚名。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严谨细致的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汉语词汇演变、发展、应用的宏伟画卷。本书在梳理词语的本源、流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一、 溯源本义,拨云见日 《通俗编》在梳理词语的过程中,并非简单罗列释义,而是着力于追溯词语的本义。作者通过对大量古籍、文献的爬梳,深入探究一个词语最初的含义,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衍生出新的意思的。这种溯源式的解析,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直抵词语的核心。例如,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用语,书中可能深入探究其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分析其字形、字音的演变,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这种严谨的考证,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体会到汉语的精妙之处,以及汉字本身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二、 辨析歧义,廓清迷雾 汉语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多义性和灵活性,但也正因如此,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容易产生歧义,甚至被误读。 《通俗编》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书中会列举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含义,并逐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例如,一个动词在某些情况下表示“开始”,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表示“完成”;一个名词在古代指代某种具体事物,在现代则可能演变为抽象概念。通过对这些细微差别的辨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词语的丰富性,避免望文生义,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这种辨析,并非简单的语法梳理,而是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 三、 词语搭配,规律揭示 词语的生命力在于其搭配使用。《通俗编》不仅关注单个词语的含义,更重视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书中会分析哪些词语经常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词组或成语,并解释这些搭配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风和日丽”会用来形容美好的天气,而“风餐露宿”则表示艰苦的生活?书中会通过词语的语义特性、历史用法等角度进行解释。这种对词语搭配规律的揭示,有助于读者更自然、更准确地运用汉语,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贴切。理解了词语的搭配,也意味着理解了汉语的内在逻辑和表达习惯。 四、 俗语俚语,生活智慧 除了书面语,《通俗编》也收录了大量的俗语、俚语,并对其进行考证和解释。这些俗语、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通过对它们的解读,读者不仅能了解这些通俗表达的含义,更能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俗编》在解释俗语时,往往会追溯其起源,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的传播情况。这使得对俗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上升到对文化现象的认知。 五、 词语辨证,文化传承 《通俗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词语辨证。在汉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意义可能发生模糊、偏移,甚至被误用。《通俗编》以其严谨的态度,对这些情况进行辨析,澄清事实,正本清源。这种辨证精神,不仅是对汉语词汇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守护。它提醒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需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不断追溯其本源,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 卷二:直语补证——夯实基础,精益求精 《通俗编》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面深入地解析汉语词汇,离不开其“附直语补证”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如同为基础知识打下的坚实地基,又如为精细的雕琢锦上添花,使得整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 释疑解惑,夯实基础 “直语”一词,在此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直接的、本源的、基础的语言现象”。而“补证”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验证。《通俗编》中的“直语补证”部分,通常会针对一些基础性的语言概念、语法现象,或者一些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语言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例如,它可能会解释一些基本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界定标准,分析一些常见句式(主谓宾、状语、补语等)的构成和作用。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却是理解和运用复杂语言现象的基石。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部分内容如同清晰的指引,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汉语的初步认知框架。 二、 细致入微,精准考量 “补证”二字,更是强调了其严谨和细致。它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引证,对语言现象进行精确的考量和证明。例如,当书中讨论某个词语的某个特定用法时,“直语补证”部分可能会引用大量不同朝代的文献,分析该词语在该用法下的具体语境,以及其在不同时代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细致的考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主观臆断,让对词语的解释更加客观、准确。它就像一个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语言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三、 填补空白,拓展视野 在汉语词汇研究的漫长历史中,总会存在一些被忽视的角落,或者一些尚未被充分阐释的语言现象。 “直语补证”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填补这些空白。它可能深入探讨一些在主流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言词汇、古代俗语,或者一些边缘性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极大地拓展了读者对汉语词汇的认识范围,也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 四、 案例分析,活学活用 “补证”的另一层含义,体现在其丰富的案例分析。《通俗编》在阐述语言知识时,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来印证和说明所提出的观点。这些实例,可能来自于诗词歌赋、历史传记、民间故事,甚至是日常对话。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语言规则,也更容易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实现活学活用。 五、 价值升华,精炼升华 总而言之,“直语补证”部分是《通俗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它不仅仅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正文内容的一种升华和精炼。它通过夯实基础、细致考量、拓展视野和案例分析,将《通俗编》的学术严谨性和实用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使得《通俗编》不仅是一本辞书,更是一部汉语词汇研究的专题史,一部充满智慧的语言工具书,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魅力,更准确地运用汉语,最终达到“通俗”易懂、运用自如的境界。 《通俗编》(套装全2册),通过其精妙的编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汉语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一部辞书,更是一部关于汉语的百科全书,一本充满智慧的文化读物。无论您是汉语学习者,还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通俗编》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确实很用心,打开后能感受到出版方的诚意。纸张的质感很好,摸上去有种厚实而温润的感觉,翻阅的时候不会轻易折损。印刷也相当清晰,字迹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很有内涵,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构思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套装的装帧细节处理得很到位,书脊的贴合度、接口的牢固度都做得非常出色,整体给人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我之前也买过一些纸质书,有些书刚翻开就觉得纸张很薄,印刷模糊,甚至有异味,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些问题,让人阅读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我非常喜欢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一直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历史发展颇感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联系和驱动力。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搜寻相关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二手研究,但总感觉搔不到痒处,很多结论都停留在表面,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直到我偶然翻到了这本书,我才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论证过程严谨而又具有逻辑性,让我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一些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也让我开始反思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这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我一直对某些传统文化元素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但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者记载不够详尽,导致其内涵被渐渐遗忘。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将那些被尘封的精粹重新展现在我面前。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元素的起源和演变,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其中一些细节的考证令人惊叹,作者仿佛穿越时空,将那些模糊的片段变得清晰可见。通过阅读,我不仅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我们所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种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书籍,对我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我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众生活状况一直非常好奇,渴望能有一个清晰的图景来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艰深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碎片化,零散地描绘一些场景,缺乏整体的连贯性。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具象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现在我眼前。作者仿佛是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描绘着市井的繁华景象,描绘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读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能够将历史“活起来”的书,着实难能可贵。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喜连连。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内容如此详实,涵盖的知识面也相当广泛,触及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涉猎过的领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津津有味。我经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个观点的巧妙阐述而忍不住停下来思考,或者因为某个生动的例子而会心一笑。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史料和访谈,使得论证更加生动形象,也让我对其中的内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点燃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评分

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

翟灏的同乡好友梁同书(1723—1815),字符颖,号山舟,曾经编辑《直语类録》四卷,见到翟灏《通俗编》之后,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而侧重于收录《通俗编》所遗漏的条目,或者补充例证,或者订正错误,合计416条,改名《直语补证》。

评分

经典著作整理本,挺好的,值得购买。

评分

《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灏编。《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后附有钱塘人梁同书的《直语补证》400余条,互为补证。《通俗编(附直语补证)(套装全2册)》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几乎是四折拿下,值!

评分

对于柳宗元诗文中的地理,旧注多忽略之,新注多有贡献。如卷四二《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后一句“仙岑”陈景云《柳集点勘》补充注释,然前一句“陷浦”却疑有误字,新注引《明一统志》卷六六郴州:“陷浦,在州城北二十里,一名陷池。相传昔有万氏居此,一旦雷雨,全家皆陷,故名。”给出了圆满的注释。再如卷四一《祭外甥崔骈文》之“念与汝别,桓公之台”,桓公台各本无注,章士钊《柳文指要》以为在今山东省,新注从张说《游陇山静胜寺》:“每上襄阳楼,遥望龙山树。……南识桓山台,北望先贤墓。”考出桓公台在江陵,无疑是正确的。

评分

《通俗编》(附《直语补证》)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断句排印本。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颜春峰点校本,以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本为底本,参校《函海》本,参考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改正商务排印本断句和排印错误数十处,标点比断句更有利于阅读,核对《通俗编》所引文献,校订讹误数百处,利用率大大提高,并将黄焯所录黄侃评语以当页脚注形式过录在相应各条之下,附录音序索引,质量后来居上。[1-3]

评分

《通俗编》采集汉语中的各种通俗词语、方言(包括词、词组、成语和谚语),分为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貎、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一卷,共38卷,计5456条。每条之下,举出例证,指明出处,或酌加考辨,诠释意义,说明变化,对所收语词的语源和发展演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考察,有助于汉语语源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可以当作古代俗语、成语词典来使用,对于民间风俗、名物制度等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翟灝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人。生于乾隆元年(1736)﹐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十九年中进士第﹐曾任金华府学教授。本书采录前代书中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馀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不过品类较杂﹐关于作者﹑卷数篇名等项所记不很完备﹐是其缺点。同时钱塘人梁同书又作有《直语补正》一书﹐载《频罗庵遗集》卷十四﹐专记民间口头俗语﹐可与《通俗编》相补充。两书有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通俗编是一本以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清代翟灝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