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第2版)(附CD-ROM光盤1張)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第2版)(附CD-ROM光盤1張)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功迎,關曉龍,趙靜波 編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研究方法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規劃
  • 心理科學
  • 醫學教育
  • 科研方法
  • 實驗設計
  • 統計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173032
版次:2
商品編碼:1127746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
外文名稱: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7
字數:549000
正文語種:中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第2版)》按照研究的完整過程,從初的科研選題開始,依次介紹文獻查閱、提齣假說、設計研究方案、收集資料與課題實施、整理與分析資料、解釋結果、論文撰寫等這些心理科學研究的必備步驟。使用這種體係,學生更容易掌握所需的知識,並且容易學以緻用,更容易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方法應用到實際的研究中,同時也更有利於教師對這門課程的講授。真正做到瞭“教師好教、學生好學、畢業後好用”的教材“三好”要求,也體現瞭本教材的係統性、完整性。因此,本教材內容分為四篇:一篇,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總論;第二篇,科研課題的選擇、確定與研究設計;第三篇,研究資料的收集;第四篇,研究結果的整理、分析、解釋與報告。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科學研究方法引論
一、科學的概念
二、科學研究的特徵
三、科學方法論
第二節 心理科學研究
一、心理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二、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內容與分類
三、心理科學研究的特殊性與原則
四、心理科學研究的目的與功能
第三節 心理科學研究方法演變與創新
一、19世紀以前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二、19世紀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三、20世紀以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進展
四、心理學研究方法發展的新趨勢
第四節 本教材的內容體係
第二章 心理科學研究的道德與倫理學問題
第一節 概述
一、科研道德的內涵和基本準則
二、有關人體科研倫理的主要曆史事件和法典
第二節 心理科學研究前需要考慮的倫理問題
一、閤理設計研究
二、風險判定
三、風險-效益評估
四、風險應對
第三節 心理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倫理學問題
一、以人為被試的研究
一、以動物為被試的倫理要求
第四節 報告研究結果的倫理問題
一、欺詐
一、抄襲或剽竊
三、APA關於心理學研究結果報告的倫理標準

第二篇 科研課題的選擇、確定與研究設計
第三章 研究課題的選擇
第一節 心理學科研選題的意義與過程
一、科研選題的意義
一、科研選題的過程
第二節 心理學科研選題的原則
一、科學性
一、有用性
三、可行性
四、創新性
第三節 心理學科研選題的來源
一、根據社會需求進行選題
一、根據理論發展進行選題
三、根據研究文獻進行選題
四、根據“靈感”進行選題
五、根據科技進展進行選題
第四節 科研假設的提齣
一、假設的特徵與功能
一、假設的基本類型
三、提齣假設的方法
四、科研假設的評價
第四章 研究文獻的查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研究文獻的類彆及特點
一、書籍
一、期刊
……
第三篇 研究資料的收集
第四篇 研究結果的整理、分析、解釋與報告

精彩書摘

  3.現場督導控製現場實驗研究中,要求所有研究人員對研究設計及如何實施研究有充分的認識,以避免偏差。在具體實施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預料之外的問題,必須予以及時、閤理的解決,以免影響實驗的進行。如果實驗的時間較長、地區範圍較廣、參與人員較多,則現場研究工作的監督和指導是很有必要和很重要的,否則就不易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此外,對實驗的進行情況,應做詳細的記錄,如實驗期間發生的可能影響實驗的意外事件等,以便在結果分析時參考。如有必要,還可編製定期的報錶,以掌握實驗進行的情況。
  4.現代化技術手段現場研究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受益於研究的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和準實驗設計的不斷完善。現場研究的優勢之一是其外部效度較高,這一優勢隻有在其內部效度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纔能錶現齣來。因此,要提高現場研究的內部效度,必須保證研究設計的完備性和數據收集的可靠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齣現瞭許多更為精密而巧妙的現代化設備,如數碼錄音、攝像設備和計算機等。研究者可以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用於現場研究,從而提高瞭研究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避免因當場記錄或事後記錄造成的信息損失。
  但是在實際調查中必須注意的是,除設備記錄外,筆錄是不可缺少的,以防調查對象禁止錄音或設備齣現問題。
  5.資料的審查現場研究的結果,主要取決於所收集資料的質量、取決於資料的完整性、可靠性與有效性。對於現場研究來說,影響資料的可靠程度和有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方麵,如:由於研究本身內容的敏感性,調查者由於顧慮、反感、不耐煩等原因,而有意識地隱瞞或改變自己真實的行為和態度;研究者研究理論掌握的水平及實際應用的能力限製使“語言”本身的模糊性帶來的乾擾,被調查者由於對調查員措詞的誤解而不自覺或無意識地做齣錯誤的、不真實的迴答;原始資料在記錄過程中,可能齣現虛假、遺漏、自相矛盾等問題。資料審查的目的是為瞭消除原始資料的這些問題,保證資料的信度和效度。
  資料的可靠性是指資料的真實可信程度,它主要依賴於現場研究的經驗與技巧及方法等來控製。信度審查就是看資料是否真實可靠地反映瞭研究對象的客觀情況。進行信度審查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①根據已有的經驗和常識進行判斷,如果與經驗、常識相違背,就要對資料進行核實;②采用兩個以上的人分彆記錄,對記錄相互印證;③根據資料的內在邏輯進行核查,如果發現資料前後矛盾,或違背事物發展的邏輯,就要找齣問題所在,重新進行調查;④利用資料間的比較進行審查,如果資料是用多種方法收集的,如既使用瞭觀察法,又使用瞭訪問法,可將對同一時間的記錄進行比較以判斷資料的可靠程度。
  資料的有效性指收集到的資料是否正確或有效地說明瞭所要研究的問題,它主要依靠調查設計。如:問捲設計,訪談提綱設計,係統觀察設計,還有抽樣中的代錶件等來控製。效度審查也就是準確性審查。一方麵是審查收集到的資料符閤原設計要求及對於分析所研究問題有效用的程度。那些偏離主題太遠的資料要清除。另一方麵是審查資料對於事實的描述是否準確,特彆是有關的事件、任務、時間、地點、數字要準確無誤。
  在現場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收集和審查必須同時持續地進行,直到研究方案將近完成。因此,收集資料不是機械式地記錄資料,而是必須同時分析和解釋資料,並且必須立即知道這些資料是否相互矛盾,是否需要進一步收集更多的資料。當資料中的主題已顯然可見,研究者纔能準備結束資料的收集工作,專注於資料的綜閤分析和解釋。反之,若一直等到收集資料結束後,研究者纔開始做資料的審查,在研究途中可能迷失於未經分析組織的大量資料中,而很難知道自己何時已經收集有某一主題的資料。若在最後的分析資料時再發現問題,很可能很難現場收集資料。
  ……

前言/序言


心理學研究方法:探索人類心智奧秘的基石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實用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導論。它不僅梳理瞭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更著重於研究設計的核心要素、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技術,以及研究結果的闡釋與報告。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掌握科學研究的嚴謹邏輯,理解如何設計恰當的實驗來檢驗理論假設,並能運用統計學工具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最終能夠撰寫齣規範、可信的研究報告。本書特彆強調研究的倫理性,引導讀者在追求科學真理的同時,尊重和保護研究參與者的權益。 第一章:科學探究與心理學研究的開端 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心理學研究的大門,探討科學研究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人類心智領域的獨特價值。我們將從“科學是什麼”這一根本問題齣發,解析科學方法的四大基本特徵:經驗性、可控性、可重復性和客觀性。通過對比科學研究與非科學探究(如常識、直覺、哲學思辨)的差異,理解為何我們需要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現象。 接著,我們將追溯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演進曆程,從早期的哲學思辨到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以及認知革命等主要心理學流派的興衰,分析不同流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側重點和局限性。這一曆史迴顧將幫助讀者理解當前心理學研究範式的形成背景,認識到研究方法的演變與理論進步的相互促進關係。 本章還將介紹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基本層麵: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理解這些目標將為後續章節中具體研究方法的學習奠定基礎。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觀察、測量和記錄來描述心理現象,如何探尋心理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如何基於已有知識預測未來行為,以及在何種條件下可以對心理過程和行為進行乾預。 最後,我們將簡要介紹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原則,強調在研究過程中保護參與者福利、獲得知情同意、保障隱私以及避免傷害的重要性。對倫理的初步認識將貫穿本書的始終,確保讀者在進行任何研究時都能秉持高度的責任感。 第二章:研究問題與理論假設的構建 一個好的研究始於一個清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從廣泛的心理學領域中識彆和界定有意義的研究問題。我們將探討研究問題的來源,包括個人觀察、已有文獻的不足、社會現實的需求以及理論的啓發。我們將學習如何將一個模糊的興趣轉化為一個具體、可操作的研究問題,並理解研究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研究的價值和可行性。 緊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理論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會解析什麼是心理學理論,理解理論的構成要素(概念、命題、假設)及其功能(解釋、預測)。我們將學習如何從現有理論中提取研究假設,並理解假設的特徵:可檢驗性、可證僞性。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假設,如描述性假設、關係性假設和因果性假設,並學習如何將它們錶述得清晰、準確。 本章還將引導讀者理解“文獻綜述”的重要性。文獻綜述並非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對現有研究的批判性評估與整閤。我們將學習如何有效地檢索、篩選和評價相關的學術文獻,如何識彆研究的空白和爭議點,從而為自己的研究問題和假設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證依據。 同時,本章會強調研究設計與研究問題、研究假設的匹配度。一個精心設計的研究方案,必須能夠直接有效地迴應研究問題,並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我們將初步討論如何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來選擇閤適的研究範式,為後續章節中詳細介紹各種研究設計打下基礎。 第三章:研究設計的類型與選擇 本章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將詳細闡述心理學研究中各種主流的研究設計。我們將從最基本的區分開始,介紹描述性研究、相關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這三大類研究設計的特點、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 描述性研究:我們將深入探討觀察法(自然觀察、參與式觀察)、訪談法(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和問捲法(自陳報告)在描述心理現象中的應用。我們將分析這些方法的優勢,例如能夠捕捉真實的自然行為,以及它們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存在的觀察者效應、社會贊許性偏差等。本章將提供如何提高描述性研究的客觀性和信效度的實用建議。 相關性研究:我們將詳細介紹相關係數的含義,以及如何運用相關研究來探究變量之間的關係。我們將重點解析相關性研究的優勢,如能夠研究難以操縱的變量,以及其最顯著的局限性——“相關不等於因果”。本章將通過大量案例,闡明如何避免過度解讀相關性研究的結果。 實驗性研究:這是檢驗因果關係的金標準。我們將詳細講解實驗設計的基本要素:自變量(獨立變量)和因變量(因變量)、實驗組和控製組、隨機分配、控製無關變量。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類型的實驗設計,包括: 組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也被稱為獨立樣本設計,強調不同被試分配到不同的實驗條件。我們將討論其優點(如避免順序效應)和缺點(如需要更多被試,可能存在被試差異)。 組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也被稱為重復測量設計,強調同一被試在所有實驗條件下接受測試。我們將討論其優點(如需要更少被試,減少個體差異影響)和缺點(如可能存在的順序效應、練習效應、疲勞效應),並介紹平衡法、隨機化等應對策略。 混閤設計(Mixed design):結閤瞭組間和組內設計的特點。 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當隨機分配不可行時,采用的一種接近實驗的方法。我們將討論其應用場景,以及如何盡量彌補其內部效度的不足。 其他研究設計: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些特殊的研究設計,如縱嚮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和個案研究(Case study),並分析它們在特定研究問題中的作用。 本章的最終目標是使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理論假設和研究條件,明智地選擇最閤適的研究設計。 第四章:抽樣與測量:獲取可靠數據的關鍵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從目標總體中抽取具有代錶性的樣本,以及如何準確、可靠地測量心理變量。 抽樣:我們將區分概率抽樣(如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如方便抽樣、判斷抽樣、配額抽樣)。我們將詳細解釋每種抽樣方法的原理、步驟、適用場景以及它們對研究結果外推性的影響。理解樣本的代錶性對於保證研究結果的普遍有效性至關重要。 測量:本章將深入探討心理測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我們將重點介紹: 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如何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轉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操作。我們將通過大量例子說明操作化定義的嚴謹性。 測量的層次(Levels of measurement):區分定類(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和定比(Ratio)四種測量尺度,並分析不同尺度對統計分析方法選擇的影響。 信度(Reliability):即測量的穩定性和一緻性。我們將介紹幾種主要的信度估計方法,如重測信度、復本信度、內部一緻性信度(如Cronbach’s α)和評分者信度。理解信度對於評價測量工具的質量至關重要。 效度(Validity):即測量工具是否真正測量瞭它聲稱要測量的東西。我們將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效度,包括: 錶麵效度(Face validity):錶麵上看起來測量的是目標變量。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測量內容是否全麵覆蓋瞭目標變量的各個方麵。 效標關聯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測量結果與某個外部標準(效標)的相關程度。我們將區分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和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測量結果是否與理論上的結構一緻。我們將介紹聚閤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區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本章還將簡要介紹心理學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如量錶、量程、反應時測量、生理指標測量等,並提供選擇和評價測量工具的指導。 第五章:數據收集的方法與技術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有效地收集研究數據,確保數據的質量和完整性。 觀察法: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觀察法的實踐操作。包括如何製定詳細的觀察計劃和編碼係統,如何培訓觀察者以提高觀察者間信度,以及如何處理觀察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偏差,如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和查理·道森效應(Clever Hans effect)。 問捲法:我們將討論問捲設計的原則,包括問題的措辭、選項的設計、問捲的長度和順序。我們將介紹不同的問捲類型,如李剋特量錶(Likert scale)、語義差異量錶(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等。同時,我們將探討在綫問捲、紙質問捲等不同發放方式的優缺點。 訪談法:我們將進一步細化訪談法的技巧,包括建立良好的訪談關係、引導性提問、追問技巧以及如何記錄訪談內容。我們將區分結構式、半結構式和非結構式訪談在不同研究情境下的應用。 實驗數據收集:針對實驗研究,我們將討論如何精確地操縱自變量,以及如何準確地記錄因變量。我們將介紹各種實驗設備和軟件的使用,以及如何在實驗過程中控製無關變量。 其他數據收集方法:我們將簡要介紹其他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如行為觀察、生理測量(心率、腦電圖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檔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等,並分析其適用性。 本章還將強調數據收集的倫理問題,例如如何保護被試的隱私,如何防止數據泄露,以及如何在收集過程中獲得被試的知情同意。 第六章:數據整理與描述性統計 獲得原始數據後,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整理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以便更直觀地理解數據特徵。 數據錄入與清洗: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將收集到的數據錄入到統計軟件中,例如SPSS, R, Python等。我們將討論數據錄入的常見錯誤以及如何進行數據清洗,包括識彆和處理異常值(outliers)、缺失值(missing values)和不一緻的數據。 描述性統計量:我們將詳細介紹用於描述數據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的統計量: 集中趨勢的測量:均值(Mean)、中位數(Median)和眾數(Mode)。我們將討論在不同數據分布下選擇哪種集中趨勢測量更閤適。 離散趨勢的測量:全距(Range)、四分位差(Interquartile range, IQR)、方差(Variance)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我們將理解標準差如何衡量數據的變異程度。 位置的測量:百分位數(Percentiles)和百分等級(Percentile ranks)。 數據可視化:本章將強調可視化在理解數據中的重要性。我們將介紹各種圖錶類型,並討論其在描述數據時的作用: 直方圖(Histograms):用於展示數據的分布形狀。 箱綫圖(Box plots):用於展示數據的集中趨勢、離散程度和識彆異常值。 散點圖(Scatter plots):用於展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條形圖(Bar charts)和餅圖(Pie charts):用於展示分類數據的頻率或比例。 本章將幫助讀者掌握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描述性信息的能力,為後續的推斷性統計分析奠定基礎。 第七章:推斷性統計:從樣本到總體的洞察 本章將深入探討推斷性統計的核心概念和常用方法,使讀者能夠根據樣本數據對總體做齣推論。 概率與統計推斷:我們將迴顧概率論的基本概念,理解概率在統計推斷中的作用。我們將介紹抽樣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的概念,以及中心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如何解釋瞭其重要性。 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本章將詳細講解假設檢驗的邏輯框架,包括: 原假設(Null hypothesis, H0)和備擇假設(Alternative hypothesis, H1)的提齣。 檢驗統計量(Test statistic)的計算。 顯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level, α)的設定。 P值(p-value)的含義以及如何根據P值做齣決策。 兩類錯誤:第一類錯誤(Type I error)和第二類錯誤(Type II error)以及它們的概率。 常用的參數檢驗方法:我們將詳細介紹幾種最常用的參數檢驗方法,並討論其適用條件(如數據正態分布、方差齊性): t檢驗(t-tests):包括單樣本t檢驗(one-sample t-test)、獨立樣本t檢驗(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 samples t-test)。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包括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factorial ANOVA)。我們將重點解釋F統計量的含義和如何解釋ANOVA結果。 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包括簡單綫性迴歸(simple linear regression)和多元綫性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我們將講解迴歸係數的解釋以及R²的含義。 常用的非參數檢驗方法:當不滿足參數檢驗的假設時,我們將介紹一些常用的非參數檢驗方法,例如: 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用於分析分類變量之間的關係。 Mann-Whitney U檢驗:作為獨立樣本t檢驗的非參數替代。 Wilcoxon符號秩檢驗:作為配對樣本t檢驗的非參數替代。 本章將通過實際案例,指導讀者如何選擇閤適的推斷性統計方法,如何解釋統計分析的結果,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統計誤區。 第八章:研究報告的撰寫與成果的傳播 一個嚴謹的研究,最終需要通過規範的報告來呈現其價值。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撰寫一篇完整的學術研究報告,並瞭解成果傳播的途徑。 研究報告的結構:我們將詳細介紹一篇標準研究報告的各個組成部分,並闡述每個部分應包含的內容和寫作要求: 標題(Title):簡潔、準確地反映研究內容。 摘要(Abstract):對研究進行高度概括,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發現和結論。 引言(Introduction):介紹研究背景,闡述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迴顧相關文獻,提齣研究假設。 方法(Method):詳細描述研究設計、被試(參與者)、材料(測量工具)、程序。 結果(Results):客觀地呈現研究發現,通常結閤圖錶進行說明,使用恰當的統計術語。 討論(Discussion):解釋研究結果,與現有理論和研究進行對比,討論研究的局限性,提齣未來研究方嚮,並闡述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按照統一的學術格式列齣所有引用的文獻。 附錄(Appendices)(可選):包含額外的信息,如詳細的問捲、原始數據摘要等。 學術寫作的規範:我們將強調學術寫作的客觀性、精確性、邏輯性和清晰性。我們將討論如何避免口語化錶達,如何使用恰當的學術語言,以及如何規範地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以避免學術不端。 圖錶規範:本章將提供撰寫規範、易於理解的圖錶(如圖1, 錶1等)的詳細指導,包括圖錶標題、坐標軸標簽、圖例等要素的要求。 成果的傳播:除瞭撰寫學術論文,本章還將介紹其他成果傳播的方式,如學術會議報告、學位論文、科普文章等,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傳播渠道調整報告的風格和內容。 第九章: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考量 研究的科學性必須與倫理性並行。本章將係統地梳理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原則和實踐。 核心倫理原則:我們將深入探討心理學研究中的五大核心倫理原則,例如美國心理學會(APA)提齣的原則: 受益(Beneficence)與不傷害(Non-maleficence):最大化研究的益處,同時最小化潛在的傷害。 忠誠(Fidelity)與責任(Responsibility):建立信任關係,承擔責任。 誠實(Integrity):在研究、教學和實踐中保持誠實。 公正(Justice):公平對待所有參與者,避免歧視。 尊重(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尊重個體的自主權、隱私權和尊嚴。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我們將詳細講解如何獲得有效的知情同意,包括嚮參與者提供足夠的信息(研究目的、程序、潛在風險與益處、保密措施、退齣權利等),以及如何確保參與者理解並自願同意。特彆關注特殊人群(如兒童、精神障礙者)的知情同意程序。 保密與匿名(Confidentiality and Anonymity):我們將討論如何保護研究參與者的個人信息,確保數據的保密性,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實現匿名化處理。 避免傷害與風險管理:我們將分析在研究中可能齣現的各種風險(生理、心理、社會),並探討如何采取預防措施和應對計劃,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參與者的傷害。 欺騙(Deception)與事後解釋(Debriefing):在某些研究中,為瞭避免研究結果受到預期效應的影響,可能會使用一定程度的欺騙。本章將探討使用欺騙的倫理界限,並強調事後解釋的重要性,即在研究結束後嚮參與者解釋研究的真實目的,消除欺騙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 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我們將介紹IRB在審批和監督研究項目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者在提交研究方案時需要遵循的流程。 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將深刻理解在進行任何一項心理學研究時,都必須將倫理考量置於首位,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人道性。 第十章:新興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關注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前沿發展,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嚮。 計算方法與大數據:我們將介紹計算心理學(Computational Psychology)和大數據分析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包括如何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海量心理數據,以及它們在理解復雜心理模式方麵的潛力。 神經科學方法:我們將探討腦成像技術(如fMRI, EEG, MEG)和遺傳學研究如何為理解心理過程提供神經生物學層麵的證據,以及它們如何與行為學研究相結閤。 跨學科研究:我們將強調心理學與其他學科(如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交叉融閤的趨勢,以及跨學科研究帶來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在綫研究與混閤研究:我們將討論利用互聯網進行大規模、多樣化的數據收集的優勢和挑戰,以及綫上綫下結閤的混閤研究模式。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運動:我們將介紹開放科學的理念,包括研究數據的公開、研究方法的透明化以及預注冊(preregistration)等實踐,以及它們如何提升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 本章旨在激發讀者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思考,鼓勵讀者在掌握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運用新興的研究工具和技術,為心理學知識體係的不斷發展做齣貢獻。 本書通過上述十章內容的係統闡述,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紮實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知識體係。從科學的根基到研究設計的精妙,從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到結果的報告與傳播,再到對研究倫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未來研究趨勢的展望,本書力求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學習本書,將為每一位緻力於探索人類心智奧秘的研究者和學習者,奠定堅實的研究基礎,並點燃創新的火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心理學研究方法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被普通人所理解和掌握的。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貼近讀者的需求,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清晰明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提齣一個好的研究問題”的部分,作者引導讀者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將這些問題轉化為可檢驗的科學假設。這種“問題導嚮”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研究不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充滿探索樂趣的過程。書中關於各種研究設計,如縱嚮研究、橫斷研究、因果研究等的介紹,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同研究設計在迴答不同類型問題時的優勢和局限。附帶的光盤,更是為我提供瞭實踐的平颱,讓我可以模仿書中的例子,去嘗試進行一些簡單的研究。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科學探究的大門,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

對於一個對心理學抱有濃厚興趣,但缺乏係統研究方法訓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之前接觸到的心理學知識,大多偏嚮於理論的介紹和現象的描述,而對於“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卻瞭解得甚少。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在教授方法,更是在傳遞一種科學探究的精神。書中對於研究者的嚴謹性、客觀性、以及倫理道德的強調,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瞭解到,一個好的研究,不僅僅要有創新的想法,更要有嚴謹的設計和負責任的態度。在數據分析的部分,作者沒有止步於介紹各種統計軟件的使用,而是更側重於講解統計結果的意義和解釋,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統計誤區。這讓我意識到,統計學並非冷冰冰的數字遊戲,而是理解和解釋研究結果的關鍵工具。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如何撰寫研究報告,如何清晰、準確地錶達研究過程和結果。這對於我未來撰寫學期論文或畢業論文,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推動心理學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研究質量,功不可沒。

評分

一本厚重的書擺在麵前,封麵上的“心理科學研究方法”幾個大字,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奧秘充滿好奇,也對如何科學地探索這些奧秘充滿求知欲。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一把開啓心理學研究大門的鑰匙,為我展現瞭通往真理的路徑。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耐心細緻地為我講解著研究的每一個環節,從最初的選題構思,到嚴謹的實驗設計,再到細緻入微的數據分析,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條理清晰,易於理解。作者並沒有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堆砌成山,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研究方法的應用價值。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統計學概念,在這本書裏變得生動有趣,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圖錶和實例,將復雜的公式和模型化繁為簡,讓我不再感到畏懼,反而開始對數據分析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附帶瞭一張光盤,裏麵包含瞭豐富的研究資源,這無疑為我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沉浸在心理科學的海洋中,探索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這本書就像是一座寶藏,等待著我去挖掘其中的智慧和樂趣。

評分

當我對心理學研究方法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時,這本書猶如一道曙光,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我之前對研究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和難以理解的公式上,總覺得研究離我非常遙遠,遙不可及。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我進入研究的世界。從最基礎的研究倫理,到如何提齣一個可檢驗的科學問題,再到如何進行文獻迴顧,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拆解,讓我能夠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理解和掌握。特彆是在研究設計的部分,書中列舉瞭多種不同的研究範式,如實驗研究、準實驗研究、調查研究、相關研究等,並詳細闡述瞭它們的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這讓我能夠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最閤適的研究方法,避免瞭盲目性和隨意性。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在視覺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講解抽樣方法時,書中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示意圖,讓我瞬間明白瞭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等概念的精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去審視問題,如何從紛繁的現象中提煉齣有價值的信息。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心理學研究方法從“不敢”到“敢”的轉變的書。我曾一度認為,心理學研究是屬於少數“天纔”的研究者們的領域,而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愛好者,無法企及。然而,這本書的齣現,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接地氣,他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將那些曾經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研究方法,變得觸手可及。例如,在講解問捲設計時,書中就如何避免提問的引導性,如何設置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建議。這讓我覺得,原來研究方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的技能。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各種研究方法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我理解瞭“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這樣做”的好處和局限性。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對心理學研究産生瞭前所未有的信心。我開始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也可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我感興趣的心理學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選擇。它不僅僅局限於介紹基礎的研究方法,還涵蓋瞭許多進階的內容,例如中介效應、調節效應的檢驗,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技術。作者在講解這些復雜概念時,並沒有迴避它們的難度,而是通過詳細的步驟分解和清晰的圖示,將它們化繁為簡,讓讀者能夠逐步掌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各種統計分析方法的講解,它不僅僅是介紹如何使用軟件,更側重於講解這些統計方法背後的邏輯和原理,以及如何根據研究問題選擇閤適的統計方法。這對於我理解研究結果的深層含義,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評估他人的研究,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內容足夠紮實,足以支撐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科學”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理解的書。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曾以為科學研究就是進行實驗,然後得齣結論。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研究是一個更加復雜、嚴謹、循證的過程。從研究問題的提齣,到理論的構建,再到假設的檢驗,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的設計和細緻的執行。書中對於研究中的偏見和局限性的討論,讓我對研究的客觀性和普適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強調瞭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這對於避免研究的盲點,提高研究的質量至關重要。例如,在講解實驗設計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控製無關變量,如何進行隨機化處理,以及如何解讀實驗結果。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皿,它讓我學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去審視世界。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體係,將心理學研究的各個方麵有機地串聯起來。我一直對心理學中的許多現象感到好奇,比如人們為什麼會産生某些情緒?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會做齣特定的行為?但過去我總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麵,而這本書則教會我“如何去知道”。從研究假設的提齣,到變量的界定,再到研究工具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邏輯嚴密。書中對於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它們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特彆是在實驗設計的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控製變量、隨機分配等關鍵原則,以及如何識彆和處理混淆變量。這些內容對於確保研究的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至關重要,讓我對如何進行嚴謹的研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附帶的光盤,更是為我打開瞭另一扇門,裏麵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操作指南,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付諸實踐,真正地將理論轉化為能力。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且經驗豐富的導師,為我指明瞭心理學研究的方嚮。我之前對研究方法瞭解甚少,常常感到無從下手。而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為我構建瞭心理學研究的知識框架。從研究倫理的基石,到研究假設的搭建,再到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實踐,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講解。書中對於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和選擇,讓我能夠根據具體的研究問題,選擇最閤適的研究路徑。例如,在講解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時,書中不僅介紹瞭它們的特點,還列舉瞭大量的實例,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它們的應用場景。這對於我未來進行自己的研究,將會有極大的幫助。這本書讓我不再害怕研究,而是充滿瞭探索的勇氣和信心。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研究方法”是一個非常枯燥、乏味的領域,充斥著各種晦澀難懂的公式和術語。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有趣,他並沒有直接灌輸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來闡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應用。例如,在講解觀察法時,書中就描述瞭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來理解兒童的遊戲行為,如何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這種“情景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更容易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實踐聯係起來,也激發瞭我對研究的興趣。書中對於倫理問題的關注,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強調瞭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準則,以及如何保護被試的權益。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研究不僅僅是追求知識,更要承擔社會責任。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走進瞭心理學研究的殿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