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袁騰飛砥礪四年,白話文以來全景式麻辣解讀塞北三朝的最近新力作,講述你所不知道的黨項。
★曆史沒大沒小,袁sir有根有據,上承兩宋,下啓元明。
★塞北三朝故事多——“袁”汁“袁”味 “袁”生態 ,“飛”讀不可,“飛”你不看!
★著名學者錢文忠作序力挺,國畫大師袁輝嘖嘖稱奇!
內容簡介
“塞北三朝”是三個少數民族開創的政權,它們各自均創造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塞北三朝》作品沿襲袁騰飛輕鬆幽默的“史話體”風格,以大傢都熟悉的某個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為講述的起點,穿針引綫般地將遼、西夏、金的曆史肌理層層解析,讓讀者快速進入並深刻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曆史。讀者徜徉其中,仿佛乘著時光機穿梭到已逝的曆史現場,又仿佛一幕幕曆史話劇就在自己身邊上演,辨不清自己是今人還是古人。
《塞北三朝:西夏》經作者本人及相關專傢精心修訂,曉暢、活潑,嚴謹、科學,是白話文以來全麵係統解讀塞北三朝的開山之作。
作者簡介
袁騰飛,中國通俗講史界代錶人物,引領一代講史新風,善於以幽默犀利、靈活多變的語言風格,講述海量的曆史知識。其獨特的“史話體”講史風格,引起瞭韆萬粉絲對曆史的關注,被廣大讀者朋友親切地稱為“袁sir”。袁sir推齣的每一部新書,都會迅速躍居各大圖書銷售暢銷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網絡上成係列地傳授曆史知識,騰飛是先行者、開拓者,與我的另一位好友高曉鬆先生堪稱瑜亮雙璧。網絡傳播絕不是電視傳播的簡單復製,非親身經曆者是難以體認個中甘苦的。騰飛的《塞北三朝》正是拓展傳播途徑、擴大聽眾人群的探索和創新。
——國學大師、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錢文忠
《塞北三朝》從曆史大事年錶裏大大方方“走齣來”,並找到屬於她的那把交椅,沉沉穩穩地落座,不緊不慢地將那段塵封在塞北的動人往事娓娓道來……而且,作者還用有思想的筆觸描繪齣一幅中華民族五韆年雄渾壯麗、氣韻生動的三維曆史畫捲,啓智我們“讀曆史就是讀人心”如此豐沛的精神收獲之餘,還可以想象另一種可能!
——國畫大師 袁輝
袁sir最大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讓人聽到另一種聲音。在國內讀書十幾年,被灌輸一種思想十幾年,袁sir讓人瞭解到很多事物的背後的東西。他說的自然不是都對,但是肯定不是都不對。能聽到那些有限的、對的東西,就足以讓一個人增長一些視野,産生一些思考。
——優酷視頻網友
看袁老師的《塞北三朝》,儼然看到瞭《皇帝的新裝》裏邊的那個天真爛漫、敢說實話的小男孩。
——百度貼吧網友
目錄
一
黨項興起
問祖求源
交好於唐
歃血為盟
平夏生根
兵敗黃巢軍
受封定難軍
成長於亂世
二
固守西北
大敗後唐軍
臣服宋朝
拖傢入朝
繼遷逃跑
繼遷詐降
戲裏戲外
三
夾縫求生
夏州被毀
繼遷服軟
強攻靈州
衝齣鄂爾多斯
繼遷托孤
生存戰略
四
關門稱帝
德明遠見
與宋談和
景德和約
關門稱帝
德明突逝
不奉宋朔
五
元昊立國
湟水夢魘
立國準備
改革軍隊
戒颱稱帝
宋遷謀議
六
延州之戰
左膀右臂
計賺金明寨
大戰三川口
大敗援延宋軍
天意不與
七
元昊南侵
二帥歧見
集結援渭
好水川之戰
答李元昊書
兵端又起
輕取定川寨
八
宋夏議和
和談意明
遼使斡鏇
名義之爭
討價還價
達成和議
宋廷離間
九
元昊之死
王嵩入夏
反間計成
藉刀殺人
尼姑寵妃
太子弑父
十
淫行太後
權落外戚
太後之死
鬥法嶽丈
毅宗親政
戰火又起
比黨項還黨項
十一
破宋五路
禦前定計
貽誤戰機
破宋五路
邊界築城
十二
大小梁後
永樂城之戰
小梁太後
初戰平夏城
二戰平夏城
十三
左右逢源
乘勝求和
金國興起
大興文治
與鄰友好
十四
得敬分國
兩立戰功
得敬入朝
陰謀分國
金帝拒奸
十五
西夏滅亡
濛古連侵
外交失算
神宗退位
西夏滅亡
民族餘緒
黨項後人
後記
精彩書摘
破宋五路
兩軍交戰,形勢瞬息萬變。由於高遵裕忙著處理劉昌祚,而貽誤瞭攻打靈州的最佳戰機。如果再想攻打靈州城,可就沒那麼容易瞭……
首先夏軍已經開始迴防瞭,城裏已經不光隻有和尚、老道,也有士兵瞭。其次,宋軍輕騎突進,糧草都沒帶夠,就更彆提攻城器械瞭。宋軍原本想的是我軍一攻進夏境,夏軍主力迎擊,野戰殲滅瞭夏軍主力之後,再去攻城略地。沒想到找不著夏軍主力,所有的城門都大開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全都如此,以至於我軍沒攻過城,一路兵不血刃接收地盤。到這兒纔發現,要攻城瞭,連雲梯都沒有。
怎麼攻啊?高國舅下令現砍現做,把靈州周圍的樹砍瞭,製成雲梯攻城。士兵四處偵查瞭一番,啓稟國舅,周圍的樹可能都沒有我們胳膊粗,您去看看吧,此地臨近沙漠,水源奇缺,種樹也長不高,砍完也沒用。這些樹甭說士兵往上爬瞭,五歲孩子一踩就摺瞭,您看怎麼辦?高國舅也無可奈何。既然沒有攻城器械,那就勸降吧。城裏沒幾個人,也許喊兩嗓子就投降瞭。於是高國舅派人到城底下喊,王師所至,爾等竟敢抵抗,還不投降嗎?你看我們十幾萬大軍,你城裏就這麼點兒人,還想頑抗嗎?城裏人有意思,上來一個老和尚,慈眉善目,一派仙風道骨。和尚先是一嗓子阿彌陀佛,然後說我是夏國人,沒叛變宋朝,我也沒跟你們交戰,你們來打我,老僧我並沒去進攻你吧?我一沒叛變,二沒跟你交戰,我為啥要投降呢?阿彌陀佛。宋軍聽完,哭笑不得。
劉昌祚和高遵裕束手無策。高國舅一看,既然砍樹不成,那就讓士兵們都齣去背土,十多萬大軍,甭管原來是步兵、騎兵,現在全改行乾工兵,背土壘牆,等壘到跟靈州城牆一邊高的時候,咱們就可以發動進攻瞭。於是宋軍士兵紛紛下馬,刀槍甲胄全都放下,都去背土壘牆。問題是壘牆也沒有工具啊,壘牆得把土夯實瞭,沒有樁子怎麼夯土?就這麼摺騰瞭十八天,大軍睏於靈州城下。梁太後在禦前軍事會議問計的時候,老將就建議囤積大兵在靈州、夏州準備反擊,梁太後依照此計調撥兵馬,此時夏軍主力已經在靈州、夏州雲集。一看宋軍壘牆,梁太後下令掘開黃河七星渠,以水代兵。大水咆哮著衝嚮宋軍,宋軍沒做好思想準備,土牆讓河水一衝,立刻就垮瞭。兩路大軍十多萬人馬,最後僅剩一萬三韆多人。有些宋軍士兵為瞭躲水,竟然投奔到靈州城內。請開開城門,我要投降,我就是剛纔勸你們投降的那個人,現在我降瞭,我用實際行動證明我錯瞭。
高遵裕打馬就跑,我是皇上舅舅,我不能死啊!他告訴劉昌祚,你可是免職的,戴罪立功,你殿後吧。劉昌祚邊戰邊退,傷亡慘重,一直退到瞭陝西渭州,纔站穩瞭腳,這兩路大軍算是完全失敗瞭。李憲那路也早已經敗瞭。種諤的大軍行至夏州,軍糧供應不上,三軍無食,號泣不行。當兵的餓得躺在地上哭,竪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你竪旗,我吃糧,天經地義,現在你不給我糧吃,我憑什麼給你玩兒命啊?再加上遇上暴風雪,九萬多人還剩三萬,根本無力再戰,隻好也狼狽撤迴。王中正王大公公一看,四路都垮瞭,就剩我一路瞭?得,二話甭說,咱們收兵吧,也就撤瞭。
……
前言/序言
《塞北三朝》總序
錢文忠
騰飛是我的同行,更是我的好友。四年前,承騰飛不棄,命我為他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欄目上播齣的作品《兩宋風雲》作序,我曾經寫下瞭這樣一段話:
我對騰飛兄佩服而且感激。為什麼佩服?同為教師,我們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乃是走嚮學問人生的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徑;而引導學生由“樂”入“好”,由“好”入“知”,更是普天下所有負責任的真正的教師都應該追求的教學的至高境界。“快樂學習”絕對不是靠大力提倡就可以做到的,我們需要對教與學的關係進行認真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內課外不懈地探索,尋求接近最有效的講授技巧,以期臻於教學圓融之境。畢竟,把學生講厭瞭,把學生講睡瞭,把學生講跑瞭,無論對教,還是對學,都是一種可悲的失敗,都是對生命的浪費。騰飛兄正是一位真正的教師,他具備使學生“快樂學習”的能力,也因此擁有瞭自己的獨特魅力。同樣是教師,騰飛兄身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我所知,也正因為如此,騰飛兄纔進入瞭《百傢講壇》的視野,得以在《百傢講壇》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為什麼感激?我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梵文巴利文專業,又濫竽大學曆史學係古代思想史教研室教席多年,一直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時代潮流的邊緣地帶學習、工作和生活。我深切地知道,以文、史、哲為主乾的傳統人文學科是多麼的冷清寂寞,基本不是青年學子們的第一選擇。近幾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這方麵的情況逐漸有所改觀。如此的變化是非常可喜的,《百傢講壇》居功甚偉。我遇見過好幾位學生,就是因為聽瞭《百傢講壇》而決定瞭學科專業的。然而,隨著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迫切性以及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體認,傳統人文學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呼喚著由“樂”入“好”、由“好”入“知”的莘莘學子。假如沒有像騰飛兄這樣優秀的中學教師,再迫切的呼喚也隻能是徒勞無奈的空榖迴音罷瞭。騰飛兄和我,都無非隻是文化學術的薪火傳承鏈上微不足道的環節而已,隻不過按照現行的教育序列,我的崗位位置確實處於中學教育的下遊。那麼,我又怎麼能夠不對源頭活水的上遊錶示由衷的感激呢?
時隔四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要堅持我對騰飛的佩服和感激。騰飛的講座不再在央視《百傢講壇》欄目播齣瞭,據我所知,這既不是騰飛的選擇,也並非《百傢講壇》的放棄,而是由於種種不足道,也不必道的原因。對於騰飛這樣的教師來說,離開《百傢講壇》這樣的課堂,實在是一種無奈和缺憾。究竟發生瞭什麼?騰飛從來沒有嚮我說過一句,我也沒有問過一句。但是,我清楚地知道,騰飛遭遇瞭很多不公正以及誤解,甚至是謾罵與攻擊。不過,騰飛的臉上一如既往地洋溢著微笑,彰顯著內心的充足、淡定和堅強。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實現“教好曆史”“講好故事”的理想。聽過他講課的人越來越多,喜歡他的人越來越多,受惠於他的人越來越多。而這,又怎麼能夠不讓我佩服他呢?
在這四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媒體生態發生瞭顯著的變化,網絡的影響力日益壯大。有些人甚至擔心,在不遠的,或者乾脆就在很近的將來,網絡將取代電視。是耶非耶,不必深究。然而,毫無疑問,網絡已經是傳播信息、傳播文化、傳播知識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平颱瞭。騰飛暫彆電視,卻邂逅瞭網絡,是否“無心插柳”姑且不論,但是,《塞北三朝》在優酷視頻上驚人的受歡迎程度,正是“柳成蔭”的明證瞭。我為騰飛這樣的好教師找到瞭網絡這樣的好課堂而高興,也為網絡這樣的好課堂找到瞭騰飛這樣的好教師而高興。在網絡上成係列地傳授曆史知識,騰飛是先行者、開拓者,與我的另一位好友高曉鬆先生堪稱瑜亮雙璧。網絡傳播絕不是電視傳播的簡單復製,非親身經曆者是難以體味個中甘苦的。騰飛的《塞北三朝》正是拓展傳播途徑、擴大聽眾人群的探索和創新。而這,又怎麼能夠不讓我感激他呢?
同時也令我欣喜萬分的是,默默站在走嚮曆史教學新旅程的騰飛背後的,又是我和騰飛當年登上《百傢講壇》的伯樂王詠琴女士,以及同樣也是我的好友的李誌峰兄。這真是具足殊勝的好因緣,不由得讓我生發齣追隨騰飛、王詠琴女士和李誌峰兄的願望瞭。
塞北三朝:西夏 圖書簡介 本書《塞北三朝:西夏》並非聚焦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北方廣袤的塞北地區,在西夏興衰的同期乃至更廣闊的曆史時間軸上,所經曆的文化、政治與社會變遷。本書的視野超越瞭單一的王朝興亡史,旨在勾勒齣一幅多民族、多政權角力的復雜曆史圖景。 第一章:草原的呼吸與定型的邊疆 本章首先將時間綫迴溯至西夏建國前夜,聚焦於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塞北地區權力的真空與重塑。我們詳盡考察瞭沙陀突厥在後唐、後晉中的角色,以及契丹人崛起初期對河北、山西北部邊境的滲透與影響。重點分析瞭“幽州模式”如何成為宋朝處理北方民族關係時的長期參照係,即使西夏尚未正式登上曆史舞颱,其活動空間和周邊環境已然在這些早期互動中被界定。 沙陀遺存與五代邊牆: 探討沙陀部族在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邊緣的軍事化定居對地方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後晉對西北軍事堡寨的依賴性。 契丹的早期擴張與宋代的戰略睏境: 描繪遼國建立後,對宋朝西部邊境(如鄜延路、環慶路)構成的間接壓力,這種壓力迫使宋朝必須同時應對來自東麵和西麵的威脅,為西夏的崛起提供瞭戰略窗口。 河西走廊的“中間地帶”: 梳理西夏立國前,河西走廊上各小政權(如歸義軍殘餘、甘州迴鶻的衰落)的權力更迭,強調該地區固有的流動性和多元性,這為西夏最終吸納不同族群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宋朝的“西部焦慮”與文化輻射 本章將視角完全轉嚮北宋,分析在麵對遼、西夏(及後來的金)三方壓力下,宋朝對“西部”的認知、防禦策略以及文化輸齣。本書不討論西夏的黨項文化,而是細緻剖析宋朝廷內部,對“化外之民”的官方論述、邊境屯田的實際成效,以及文化交流在民間層麵的滲透。 “三邊”防禦體係的構建與失效: 詳細分析瞭環慶、慶陽、延安等地的軍事防禦體係的財政支撐、人員構成(包括大量募兵和安置的流民),以及這種基於防禦的長期軍事化社會如何影響瞭宋朝的財政分配。 官方敘事與民間認知的分野: 查閱宋代士大夫的筆記、詩文,揭示他們對黨項人的刻闆印象與實際接觸中觀察到的差異。例如,對西夏商賈的忌憚與對其齣産(如藥材、牲畜)的依賴之間的矛盾。 “僞宋”與“外朝”: 探討宋朝廷在正式對西夏采取強硬外交立場(如互市談判)前後,內部對於承認西夏主權的態度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影響瞭宋夏邊境的文化“隔離帶”。 第三章:金的崛起與“多重包圍圈”的形成 本章將曆史推進至金朝建立,探討女真人的擴張如何徹底改變瞭塞北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的權力結構,並將西夏推嚮一個更加尷尬的地位。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金與宋、西夏之間的三角關係,以及金朝對原西夏統治區(如河西走廊東部)的間接控製。 女真人的“草原繼承權”神話: 分析金朝如何通過軍事勝利,宣稱繼承瞭遼和北宋在北方的統治權,並將其延伸至對周邊少數民族(包括黨項人)的宗藩要求。 河西走廊的戰略價值轉移: 隨著金朝占據中原和隴右部分地區,河西走廊作為西夏生命綫的意義發生變化。本書關注金朝對西夏的經濟封鎖策略,而非直接的軍事占領,以及這種封鎖如何迫使西夏嚮更西方的西遼靠攏。 邊境貿易的“地下化”: 考察在金朝高壓政策下,宋、夏、金三方交界處的民間貿易如何轉入地下,涉及的物資(如鐵器、鹽巴)以及由此産生的新的地方性權力網絡。 第四章:金末的動蕩與塞北的文化重組 本章聚焦於金朝末年(13世紀中葉),濛古崛起對整個塞北地帶的衝擊。本書分析瞭西夏如何與新興的濛古汗國進行周鏇,以及這一過程對周邊漢地州縣造成的影響。 濛古西徵前的“緩衝地帶”: 考察西夏在濛古崛起初期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既是濛古人西徵的障礙,又是其重要的戰略盟友或徵服對象。重點分析瞭成吉思汗早期與西夏的幾次互動及其對當地漢族百姓的直接影響。 隴右移民的再遷徙: 在濛古與西夏的拉鋸戰中,大量原屬宋朝統治區(或受宋朝文化影響的)的漢族人口,被迫嚮更穩定的地區(如四川、南宋腹地)遷徙。本書通過地方誌和族譜,重構瞭這些“塞北流民”的遷徙路徑與文化遺存。 邊境堡壘的廢棄與生態恢復: 軍事衝突導緻瞭大量軍事要塞的荒廢,本章從生態史的角度審視,這種權力真空對塞北地區草場和水係的短期影響,以及這些地區如何逐漸被遊牧群體重新吸收。 結語:未被書寫的曆史脈絡 本書總結瞭在西夏王朝存續的近兩百年間,塞北地區並非是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而是宋、遼、金、濛古等大勢力博弈的“活動區域”。西夏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命運深刻地嵌入瞭周邊政治、經濟和文化網絡的張力之中。通過聚焦於此“三朝”交替期的邊緣地帶,本書旨在提供一個不同於傳統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曆史視角,強調邊疆地帶本身的能動性與復雜性。 本書特色: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資料的廣度和視角的新穎性,它主要依賴於宋代地方誌、金代邊防檔案(如被發現的宋代公文殘片)、以及濛古史料中的側麵記載,力求還原一個“未被西夏完全定義”的塞北曆史場景。全書對黨項民族自身的宗教、文學等內部研究,則適度收斂,重點服務於對外部力量如何塑造該地區曆史軌跡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