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科技论文

如何写科技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典] 古斯塔维 著,任锦 译
图书标签:
  • 科技论文
  • 写作技巧
  • 学术写作
  • 论文发表
  • 科研方法
  • 科学研究
  • 投稿指南
  • 论文规范
  • 文献综述
  • 写作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320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34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何写科技论文》给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撰写文章、将文章投向哪里以及如何投稿、最终如何修改校样的建议。《如何写科技论文》利用从实际期刊论文中节选的好的和坏的案例来阐明作者的建议——这些实用且内容丰富的指导是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作者具有25年给医学博士生教授科技写作课的教学经验。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人到了这本书中,这些经验不但来自于他自己一百多篇研究论文写作的经历,也来自于他作为期刊编辑的经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写作的基本规则
第二章 科学语言的评价
第三章 准备手稿
第四章 选择期刊
第五章 准备插图
第六章 绘图
第七章 图题
第八章 如何设计表格
第九章 标题
第十章 作者
第十一章 摘要
第十二章 引言
第十三章 方法
第十四章 实验结果
第十五章 讨论部分
第十六章 致谢部分
第十七章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哲学博士以及其他博士论文
第十九章 信件和病例报告
第二十章 数字
第二十一章 缩写
第二十二章 如何展示统计结果
第二十三章 输入
第二十四章 与编辑和审稿人打交道
第二十五章 修改校样
第二十六章 作者的责任
需要在你桌子上摆放的参考书
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亲爱的入门作者:
  当我和你一样在准备第一篇文章时,我参考了一本教授如何写作的书。我发现其中有一句鼓励读者“在沸水中站立一个小时后再做分析”的话:
  当时我很清楚这句话是怎么错的,但我那时不知道如何修改它,作者也没有告诉我如何做。现在我会修改它了,如果一个小时后你还活着的话:
  所以在这本书中,每一个不幸的例子都有改进的版本。我给出的好例子都有相应的参考书目;而不好的例子,其引文出处都被删去了。
  有一些例子是从正在准备的手稿中截取的,或者是参加我的科技写作课程的学生们提出来的。自1980年以来,我_直在给医学博士生上这门课程。其他的例子是来自投稿稿件。它们是在1986年至1994年间,我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妇科与产科学报》的编辑时收集的。还有一些是从已出版的文章中节选出来的。
  从课堂讨论中,我了解到了学生们想知道什么。基于这些信息,某些章节比其他的章节更加详细,例如怎样准备插图。
  当前的版本中包含了一个新添加的、全面的章节,即关于博士(Ph.D.)论文写作的部分。许多其他的修改也出现在这个版本中,例如关于画插图的说明以及如何准备案例报告的描述。
  最后,请不要完全接受我的建议,因为关于如何写论文是没有终极真理的——就如同我年轻时误认为有终极真理那样。
  祝你好运,我的朋友。

《科研之道:灵感、方法与发表》 内容梗概: 这是一本旨在为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初涉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及年轻学者,提供一套系统性、实践性强的科研方法论的著作。它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从科研的本质出发,涵盖了从最初的灵感萌发、研究问题的确立,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再到最终成果的撰写与发表的全过程。本书强调的是科研思维的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有效的研究策略,旨在帮助读者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常见困境,提升研究效率和创新能力。 第一部分:科研的起点——灵感、问题与构思 发现与好奇:科研的火种 灵感的来源: 本章深入探讨了科研灵感的多种来源,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前沿文献时的“啊哈!”时刻、课堂讨论中的思维碰撞、跨学科交流的启发、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甚至是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意外发现(serendipity)。我们会分析这些灵感是如何被捕捉、记录和初步评估的。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强调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怎样的观察视角和批判性思维,以便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识别出潜在的研究价值。 将兴趣转化为研究: 如何将个人的兴趣点与现有学科知识、社会需求相结合,找到真正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 界定研究问题:科研的基石 “好问题”的标准: 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好的研究问题应具备新颖性(novelty)、重要性(significance)、可行性(feasibility)和清晰度(clarity)。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足够“好”,以及如何避免提出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的问题。 文献回顾的艺术: 深入讲解了文献回顾的策略和技巧。不仅仅是“搜集”文献,更是“理解”文献,识别研究空白(research gap)、现有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我们将提供系统性的文献检索方法,以及如何构建清晰的文献综述框架。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如何将一个初步的灵感或宽泛的兴趣领域,通过文献阅读和初步思考,逐步提炼成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研究问题。 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指引方向的灯塔 假设的构建: 介绍如何根据研究问题提出有逻辑、可验证的研究假设(hypothesis)。书中会区分不同的假设类型(如零假设、备择假设)及其在研究设计中的作用。 目标的设定: 阐述研究目标(research objectives)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具体化研究假设,为整个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衡量标准。我们将讨论SMART原则在目标设定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科研的方法——设计、执行与分析 研究设计的智慧:勾勒蓝图 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 介绍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基本原则、适用场景及优缺点。将引导读者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最恰当的研究范式。 实验设计的核心要素: 对于实验科学,本书将详细讲解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包括:变量的识别与控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样本的选取与分配、对照组的设置、实验重复的重要性等。 问卷、访谈与案例研究: 对于非实验学科,本书将深入探讨问卷设计(questionnaire design)的原则,如何设计出有效、避免偏倚的问卷;访谈(interview)的技巧,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的运用;以及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设计与执行方法。 数据收集工具的选择与验证: 介绍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如传感器、实验仪器、测量量表、录音设备等)的选择依据,以及如何确保其可靠性(reliability)和有效性(validity)。 数据的收集与管理:严谨的实践 规范化的数据采集: 强调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遵循预设的研究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记录与整理: 介绍高效的数据记录方法,包括实验记录本的使用、电子数据表格的建立,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和整理。 数据安全与伦理: 讨论数据的存储、备份以及涉及个人信息或敏感数据的伦理考量。 数据分析的艺术:洞察模式 统计学基础(面向定量研究): 介绍常用的统计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mean, median, mode, standard deviation)、推断性统计(t-test, ANOVA, chi-square test, regression analysis)等。书中将结合实际案例,演示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解读统计结果。 质性数据分析(面向定性研究): 讲解质性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如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等,并指导读者如何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发现。 数据可视化: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使用图表(graphs, charts, figures)来直观展示数据模式、趋势和关系,便于理解和沟通。 软件应用指导: 简要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 R, Python for data science, NVivo等)的基础操作和应用场景,但不深入技术细节,而是侧重于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部分:科研的产出——撰写与发表 学术写作的原则:清晰、准确、简洁 学术语言的规范: 详细阐述学术写作的特点,包括使用客观、严谨、无歧义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主观臆断。 逻辑结构的搭建: 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清晰的学术文章逻辑结构,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等标准部分。 段落组织与过渡: 讲解如何组织好每一个段落,确保主题句清晰,并利用过渡词语和句子连接段落,使文章流畅自然。 图表在写作中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将图表融入文本,使其成为论证的有力支撑,而不是简单的图文分离。 从数据到论证:撰写“结果”与“讨论” “结果”部分:客观呈现 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研究数据,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结果,以及质性研究的主要发现。 避免在“结果”部分进行过多的解释和讨论,专注于事实的陈述。 “讨论”部分:深度解读 如何将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和目标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解读。 讨论研究发现的意义、贡献和局限性。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置于现有文献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和评价。 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论文的结构与润色:精益求精 标题、摘要与关键词: 强调一个好的标题、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对于吸引读者和方便检索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撰写。 引言的“故事性”: 如何通过引言,清晰地呈现研究背景、问题、重要性以及研究内容。 结论的升华: 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并避免引入新的信息。 参考文献的规范: 详细介绍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列举的标准格式(如APA, MLA, Chicago等),以及引用时避免抄袭的重要性。 语法、拼写与格式检查: 强调细致的校对和润色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 投稿与发表:走向学界 选择合适的期刊: 如何根据研究领域、研究质量、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和目标读者,选择合适的学术期刊。 理解期刊的投稿指南: 强调认真阅读并遵循目标期刊的“作者须知”(Guide for Authors)。 审稿过程的应对: 介绍同行评审(peer review)的过程,以及如何理性地回应审稿人的意见(reviewer comments),进行修改和申诉。 学术诚信与职业道德: 再次强调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恪守学术诚信原则,避免抄袭、数据造假等行为。 本书特色: 强调思维训练: 本书不只是提供技巧,更注重培养读者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视角: 理论和方法论适用于绝大多数科学和工程领域。 大量实例支撑: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方法。 实践性指导: 提供的建议和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关注科研全流程: 从灵感到发表,覆盖科研工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注重细节与规范: 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目标读者: 即将开始或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硕士、博士)。 希望提升科研能力和效率的博士后研究员。 初涉科研领域,需要系统性指导的年轻学者。 对科学研究方法感兴趣的本科生。 需要梳理和巩固科研流程的科研人员。 《科研之道:灵感、方法与发表》,期待成为您科研旅途上值得信赖的伙伴,助您在探索未知、贡献知识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展现了一种近乎建筑学般的严谨结构。它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堆砌起来,而是像搭建一个精密的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开篇部分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从“为何而写”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娓娓道来一篇优秀科技文献的价值所在,这种宏观的叙事角度很容易将读者的心绪迅速拉入一个更高的认知层面。随后,作者将笔触聚焦到具体的“骨架”搭建,例如如何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逻辑链条的强调,他用大量的比喻和实例阐释了“论点支撑”的重要性,仿佛在教导我们如何用论据的砖瓦来砌成坚固的学术大厦,而不是仅仅堆砌一些看似华丽的辞藻。当读到关于研究方法论的部分时,那种清晰的分类和详尽的说明,简直就像一张精确的地图,指引着初学者避开那些常见的逻辑陷阱和描述误区。这种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叙述路径,使得即便是跨学科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平稳地吸收和理解内容。整体而言,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技术性文本的阅读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中间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微偏黄的米白色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非常适合需要长时间专注于复杂概念的读者。书脊的处理也十分讲究,即使频繁翻阅,也不易出现松散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至关重要。排版布局上,作者和出版社显然也下足了功夫,正文部分行距适中,关键术语和定义部分使用了醒目的粗体或斜体进行强调,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大大提高。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新手,也能很快适应其阅读节奏。比如,在介绍某个复杂的实验设计流程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图表和流程示意图,这些插图的线条清晰、逻辑分明,极大地减轻了文字的阅读负担,让抽象的步骤变得具象化。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散发着一种高质量、严谨的制作气息,让人愿意沉下心来,认真对待其中的每一个章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学术内容传递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艺术的体现。它既保持了学术写作应有的精准和客观,完全避免了空泛的抒情或不必要的修饰,但同时,它又奇妙地避开了纯粹技术手册的刻板和枯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例如,在阐述数据可视化和统计结果呈现的最佳实践时,它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公式罗列,而是穿插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当你犹豫是否要使用第三个图表时,请先问自己它是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维度”,这种富有洞察力的建议,使得原本严肃的学术规范变得可亲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解释那些晦涩的术语时,总能迅速地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现实生活或工程场景中的类比,成功地实现了从“专业黑话”到“通用理解”的转换。这种精妙的用词和节奏的把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的挫败感,阅读的流畅性保持得极好,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你完成一次思维的升级。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学术思维定式的深度重构。它不像其他一些书籍那样,只是帮你修饰外在的文笔,而是着力于打磨你内在的逻辑构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输出方式。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创新点提炼”时的深度。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研究是如何与现有知识体系产生“张力”的。书中提出了一个“知识缺口分析法”,这个方法论的构建非常独特,它要求作者不仅要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更要清晰地知道“前人没有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没做”。这种深入挖掘研究价值根源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研究课题的自我审视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写初稿时的犹豫感明显减少,因为在动笔之前,我已经通过书中的框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审查和价值定位。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它教会我的不是固定的写作模板,而是如何培养一种持续优化和自我批判的学术精神。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指南”的预期。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教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非常细致地展示了“如何避免失败”。其中有一章专门剖析了科研写作中常见的“隐形错误”,比如引言部分常见的“信息冗余陷阱”和讨论部分常见的“过度推断”现象。作者用大量反例来佐证观点,这些反例的设置非常巧妙,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微小的瑕疵,但在作者的层层剖析下,才猛然意识到这些小错误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整篇论文的专业性和可信度的。尤其是在处理致谢和引用规范的部分,它提供的建议细致到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都考虑进去了,这对于追求极致严谨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我立即将书中提到的关于摘要撰写中“结果优先”的原则应用到我正在准备的一份报告中,结果反馈立竿见影,摘要的吸引力和信息密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份随时可以查阅的、包含避坑指南的高级工作流程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