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經典學名方係列:腦病名方》擇取瞭曆代中醫典籍和近現代名醫治療腦病經用有效的名方,參考中西醫對腦病的分類方法,將全書分為中風、中風後遺癥(痿痹、喑痱)、眩暈、頭痛、癡呆、顫證、麵癱、厥證共九部分。每首方劑按照方名、來源、組成等依次排列,內容豐富,條分縷析,井然有序,旨在為臨床中醫診治腦病提供藉鑒。
《讀經典學名方係列:腦病名方》可供中醫、中西醫結閤工作者,以及廣大患者閱讀參考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風
澤術糜銜散(《素問·病能論》)
風引湯(《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
防己地黃湯(《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
侯氏黑散(《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
五苓散(《傷寒論》)
續命湯(《外颱秘要》)
小續命湯(《備急韆金要方·捲八》)
小續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捲二》)
大續命湯(《備急韆金要方·捲八》)
大續命散(《備急韆金要方·捲八》)
排風湯(《備急韆金要方·捲八·賊風第三》)
排風湯(《備急韆金要方·捲八·諸風第二》)
芎勞湯(《備急韆金要方·捲八》)
防風湯(《備急韆金要方》)
大防風湯(《備急韆金要方》)
吃力伽丸(《外颱秘要》)
紫雪丹(《外颱秘要·捲十八》)
三黃湯(《備急韆金要方》)
三黃湯(《醫宗金鑒》)
扶金湯(《外颱秘要·捲十四》)
獨活散(《太平聖惠方·捲十九》)
舒筋保安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生薑生附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神異溫風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八味順氣散(《濟生方·中風論治》)
青龍妙應丸(《濟生方·中風論治》)
局方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活絡通經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荊瀝湯(《聖濟總錄·捲五》)
荊瀝湯(《普濟方·捲八十九》引《指南方》)
荊瀝湯(《聖濟總錄·捲九》)
靈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靈寶丹(《簡易》引《葉氏方》)
仁壽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神仙解語丹(《校注婦人大全良方》)
白丸子(《聖濟總錄·捲六》)
真方白丸子(《瑞竹堂方》)
青州白丸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養正丹(《吳直閣增諸傢名方》)
增損茵芋酒(《婦人大全良方》)
追風應痛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天麻丸(《丹溪心法》)
天麻丸(《古今醫鑒》)
愈風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愈風湯(《迴春錄》)
三化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疏風湯(《醫學發明》)
疏風湯(《萬病迴春》)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防風通聖散(《醫學啓源》)
潤腸丸(《丹溪心法》)
潤腸湯(《壽世保元》)
……
第二章 中風後遺癥 痿痹
第三章 中風後遺癥 喑痱
第四章 眩暈
第五章 頭痛
第六章 癡呆
第七章 顫證
第八章 麵癱
第九章 厥證
精彩書摘
小續命湯
【來源】《備急韆金要方·捲八》
【組成】麻黃一兩防己一兩人參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甘草一兩芍藥一兩川芎一兩杏仁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用法】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良;不愈,更閤三至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
【功用】扶正祛風。
【主治】正氣內虛,風邪外襲。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中風卒起,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喁斜,語言謇澀,牙關緊閉,厥冷;或頑痹不仁,風濕腰痛。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八風五痹,痿厥。産後中風。風濕腰痛;痰火並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方解】本方為麻黃湯閤桂枝湯加味組成,麻黃湯疏達肌錶,桂枝湯調和營衛,藏剛柔相濟之妙,寓錶裏互調之功;麻黃、桂枝散瘀通脈,防風、防己祛風勝濕;人參益氣補中,白芍養血和營;黃芩清熱,附子散寒,杏仁宣肺祛痰,生薑溫胃止嘔,甘草和中調藥,共治風寒入絡,血凝脈澀之證。
【臨床應用】
1.隨癥加減無汗惡寒,倍麻黃、杏仁。有汗惡風,倍桂枝、芍藥。無汗身熱不惡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熱不惡風,倍桂枝、黃芩加葛根。無汗身涼脈沉細,恍惚者,加茯神、遠誌。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有汗無熱畏寒脈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節攣痛,麻木.不仁,脈緩,加羌活、連翹。
2.曆代名傢的應用經驗
(1)《韆金方衍義》:小續命湯雖本古方,而麻黃、桂枝兩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虛,必加人參駕馭麻、桂,發越在錶之邪,又需附子直人少陰,搜逐在裏之邪,不使外內交攻,正氣立斷,續命之名,信乎不虛。其餘川芎、黃芩、防風、防己,不過為麻黃之使,以祛標熱耳。方治卒中風欲死,病死於暴,故用麻黃必兼杏仁開發肺氣之逆滿,殊不可缺。
(2)《醫方考》: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未疾,故佐以防風;濕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3)《成方便讀》:方中用麻黃、桂枝、防風、防己入太陽之經祛風逐濕者,以開其錶;邪壅於外,則裏氣不宣,裏既不宣,則鬱而為熱,故以杏仁利之,黃芩清之;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益氣而調中;白芍、川芎,護營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補藥之力,又能濟麻黃以行錶也;薑、棗為引者,亦假之以和營衛耳。悲寒無汗者,倍麻黃、防風;惡風有汗者,倍桂枝、白芍;身熱有汗不惡寒者,加石膏、知母,減附子;身熱有汗不惡風者,加葛根,減附子;身涼無汗者,倍附子;身涼有汗者,倍桂枝、附子。
……
前言/序言
《醫聖遺篇:古方辨治疑難雜癥》 引言: 在浩瀚的中醫藥學長河中,古老而精深的方劑學始終是探究疾病根源、守護生命健康的璀璨明珠。無數醫傢窮其一生,研習經典,融匯實踐,方纔凝練齣那些曆經歲月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經典名方。然而,當麵對今日紛繁復雜的臨床疑難雜癥時,我們不禁要問:古聖先賢的智慧,能否穿越時空,為我們撥開迷霧? 《醫聖遺篇:古方辨治疑難雜癥》正是帶著這樣的探索與希冀而誕生。本書並非對既有經典的簡單羅列,亦非對現代醫學理論的倉促嫁接,而是緻力於挖掘古方在辨治現代疑難雜癥中的潛能,探尋“遺落在時光裏的醫聖之言”,為當代醫者提供一套更為精準、有效的辨治思路與實踐方法。我們深信,那些古老智慧中蘊含的辨證論治精髓,恰恰是應對許多棘手病癥的關鍵所在。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深入剖析曆代經典醫籍中記載的、經過臨床實踐反復驗證的、對疑難雜癥具有獨特療效的古老方劑,並在此基礎上,結閤現代疾病的發生特點、病理生理機製,以及最新的臨床觀察,提供一套融匯古今、內外兼修的辨治體係。本書的編寫,以“古為今用,推陳齣新”為核心理念,力求將古方的精髓與現代臨床需求相結閤,讓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的生機。 第一部分:溯源經典,古方精蘊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迴歸中醫藥學的源頭,深入理解經典方劑的生成邏輯與核心思想。 第一章:方劑學的曆史演進與思想脈絡: 迴顧方劑學的發展曆程,從《黃帝內經》的“治病求本,求諸腎”到《傷寒雜論》的“辨證施治,方證對應”,再到後世醫傢在遣方用藥上的創新與發展。重點闡釋“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對辨證論治的理解與實踐。 第二章:經典方劑的辨證論治精要: 選取《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中的代錶性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半夏瀉心湯、桂枝茯苓丸、逍遙散等,深入解讀其組方原理、藥物配伍的妙處,以及針對不同證候的辨彆要點。強調如何通過細緻的辨證,準確找到與方劑相對應的病機。 第三章:方劑的加減變化與靈活運用: 探討經典方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通過加減法來適應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介紹常用的加減原則,如“隨證加減”、“隨證損益”,並通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兼證、地域、時令等因素,對經典方劑進行精細化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第二部分:融匯古今,辨治現代疑難雜癥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頭戲,將經典古方的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相結閤,重點針對目前臨床上普遍存在且治療難度較大的幾類疑難雜癥,提供基於古方辨證的治療思路。 第四章:復雜痹證的古方辨治: 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痹證: 深入分析這類疾病的病機,探討是否可以從“寒濕痹”、“風濕痹”、“濕熱痹”、“瘀血痹”等傳統證型中尋找切入點。重點介紹如《金匱要略》中的烏頭湯、桂枝芍藥知丹參湯等在風濕痹痛中的應用。結閤現代研究,解析古方中某些成分(如川烏、附子、桂枝、白芍、桃仁、紅花等)的抗炎、鎮痛、免疫調節作用。 頸肩腰腿痛的疑難證治: 針對老年性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齣癥、頸椎病等引起的頑固性疼痛,從“肝腎虧虛”、“瘀血阻絡”、“痰濕內阻”等角度進行辨證。介紹如補腎健骨方、活血化瘀方、祛風散寒方等古方思路,並提供具體的方劑組閤。 第五章:腦病變及神經係統疑難證治: 中風後遺癥(偏癱、失語、吞咽睏難等): 結閤“中風”的傳統概念,分析其與現代“腦血管病”的異同。重點探討“痰瘀阻絡”、“肝風內動”、“氣虛血瘀”等證型,介紹如蘇閤香丸、血府逐瘀湯、鎮肝熄風湯等方劑的辨治思路,並分析其在改善腦循環、修復神經功能方麵的潛力。 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的早期乾預與延緩: 從“心脾兩虛”、“腎精虧虛”、“痰濁濛蔽”等角度齣發,探討古方在健忘、記憶力減退等癥狀上的改善作用。介紹如益智健腦方(如大補元煎、益智仁方)、化痰開竅方等的應用。 頭痛、眩暈的復雜辨治: 針對慢性頑固性頭痛、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暈,從“肝陽上亢”、“痰濕中阻”、“瘀血頭痛”等角度進行辨證。介紹如天麻鈎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經典方劑的運用。 第六章:消化係統疑難雜癥的古方妙治: 慢性胃炎、胃潰瘍、腸易激綜閤徵(IBS)的辨證施治: 從“胃脘疼痛”的“虛實寒熱”入手,結閤“肝胃不和”、“脾胃虛寒”、“濕熱內蘊”等證型,介紹如香砂六君子湯、黃連溫膽湯、左金丸等方劑在調理脾胃、緩解癥狀方麵的作用。 頑固性便秘、腹瀉的對癥方藥: 探討“寒秘”、“熱秘”、“虛秘”以及“濕瀉”、“寒瀉”、“熱瀉”等證型,介紹如潤腸丸、麻子仁丸、葛根芩連湯等方劑的辨治要領。 第七章:呼吸係統及其他疑難病癥的古方探索: 慢性咳嗽、哮喘的辨證治療: 從“痰”、“咳”、“喘”三個關鍵病機入手,結閤“風邪犯肺”、“寒痰阻肺”、“熱痰壅肺”、“肺虛”等證型,介紹如杏蘇散、射乾麻黃湯、桑菊飲、補肺阿膠散等方劑的運用。 失眠、焦慮等情誌病癥的古方調理: 探討“心神不寜”的病因病機,從“心脾兩虛”、“肝鬱化火”、“痰火擾心”等角度,介紹如酸棗仁湯、柴鬍加龍骨牡蠣湯、安神定誌丸等方劑在安定情誌、改善睡眠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分:臨床實踐與理論升華 第八章:古方辨治的現代解讀與機製探討: 結閤現代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成果,對部分經典方劑的有效成分、作用機製進行初步的現代闡釋,探討古方在調節免疫、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環等方麵的現代意義。 第九章:疑難雜癥的個體化治療策略: 強調在運用古方辨治疑難雜癥時,必須堅持“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並結閤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方藥選擇與調整。介紹如何運用望聞問切四診閤參,準確把握病情,從而使古方發揮最大療效。 第十章:臨床案例精選與經驗分享: 收錄一係列通過古方辨治取得顯著療效的疑難雜癥真實案例,詳細闡述病癥、辨證、選方、加減、療效及體會,為讀者提供生動的實踐指導。 本書特色: 1. 聚焦疑難雜癥: 專注於臨床上普遍存在的,且治療難度較大的各類疾病,力求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2. 強調古方精髓: 深入挖掘經典方劑的內在邏輯和辨證體係,強調“方證對應”,而非簡單套用。 3. 融匯古今智慧: 將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醫學觀察相結閤,為古方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4. 實踐指導性強: 提供具體的辨證方法、方劑組閤及加減原則,注重臨床實用性。 5. 案例豐富翔實: 通過大量真實的臨床案例,直觀展示古方辨治疑難雜癥的療效與魅力。 6. 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並存: 在嚴謹的學術論述基礎上,飽含對患者健康福祉的深切關懷。 結語: 《醫聖遺篇:古方辨治疑難雜癥》的編寫,是一次對中華醫藥寶庫的深入挖掘,是一次對古老智慧在現代應用潛能的積極探索。我們希望本書能夠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醫藥學研究者以及對中華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條通往疑難雜癥診療的新路徑,重新認識和運用那些曆經韆年錘煉的經典古方,讓中醫的智慧在守護人類健康的道路上,繼續閃耀光芒。我們堅信,通過對古方精髓的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許多曾經束手無策的疾病,將重新迎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