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变态心理学(第2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供本科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用。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第2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仍保留原有的18章,进行了大量的内容更新或增补,以反映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在第一章绪论中,除了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判别标准等重要概念外,通过变态心理学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回顾,展示变态行为处理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以促进我们对异常心理复杂性的理解。新版教材增加了很多重要概念,为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变态心理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解释是另一重点内容。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影响异常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门介绍。每一种解释都是在多年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观点,反映了对心理障碍认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理解和处理异常行为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第2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章遵循当前国内外有关心理障碍分类的主流趋势,对比介绍了WHO的分类、美国的分类和中国的分类,以利于读者对国内外三种分类系统的全面把握。同时,《变态心理学(第2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还简介了即将发布的ICD一11与DSM-5的有关信息。
异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样是人类的主观体验,以科学思维予以对待十分重要。本书第五章通过个案研究分析,详解了变态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使专业人员在提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解释结果和推论以及发表论文等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客观与科学的基本原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阅读:重要术语与概念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研究
第二节 心理因素研究
第三节 社会因素研究
第四节 病因的相互作用
阅读:基因影响婚姻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行为模型
第四节 认知模型
第五节 存在.人本主义模型
第六节 社会文化模型
第七节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阅读:中国传统医学模型
第四章 变态心理分类、诊断与评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分类系统
第三节 变态心理诊断
第四节 变态心理评估
阅读:(1)DSM-5与ICD.11;
(2)定量分类系统;
(3)关德与性格力量分类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八章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十章 自杀与蓄意自伤
第十一章 进食障碍
第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十四章 性障碍
第十五章 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十六章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七章 常见于儿少期的心理障碍
第十八章 相关的行业、法律和伦理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精彩书摘
(二)易性症
易性症(transexualism)的特征是在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同性恋。易性症与异装症不同。前者为同性恋,虽异性着装但不产生性兴奋,更无手淫行为。这种对异性的强烈性认同以及易性的欲望是其主要特征。
在早年文献中,易性症被称为“男扮女装症”(eonism)。Esquirol(1838)和Kraft—Ebing(1886)曾详细描述过此症。1966年,Harry Bezamin提到他1938~1953年最早的10例报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共见到1850例。此症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Walinder(1968)估计在瑞典男性约每37 000人中有1人,女性每10 300人中有1人;在英国,男性每34 000人、女性每108 000人中有1人。近年来易性症的发生有增长的趋势。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4倍。
易性症的特征主要有:①深信其内在是真正的异性;②希望周围的人按其体验到的性别接受他(她);③强烈要求医生为他(她)做变性手术;④易性症未做变性手术前,往往具有强烈的抑郁及焦虑情绪,无法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
易性症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在儿童期多与同性儿童为伍,爱穿异性衣着并模仿异性行为、姿势和声调等,喜好异性习惯性作业,如男性患者喜爱从事缝纫、做饭、料理家务等。他们厌恶自己的性器官并且有持续性的阉割企图以改变性别。易性症的心理变态严重,其性格未能证明具有特殊类型,但可有自我中心,寻求注意和往往是特别难以对待。约有1/3是结婚的男性,但有1/2最后离婚。他们开始常用性激素做改变性别的尝试,继而发展为要求医生施行变性手术,有的以自杀或自行阉割的威胁并付诸行动,约有16%患者伴有抑郁状态,自杀率较高。
易性症分为素质性和境遇性,素质性或称真性性别改变症,自幼年起即开始表现出性别认同的紊乱,并持续终生,他们的性爱对象是同性。境遇性易性症或称假性性别改变症,其起病较晚,可出现在成人期的任何阶段,不一定持续终生,其可能由于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此之前,他们过着符合自己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生活,并结婚、生育。
变性手术(sex reassignment surgery)开始于192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广泛应用,至少已有数千人进行了这样的手术,通常是从男性变为女性,并有连续20年以上的追踪观察研究。较一致的结论是该手术所伴发的自杀率约占2%,约有10%~15%的患者术后不满意,最终失败于自杀或转回到术前既往性别角色是极少数。女变男性手术成功率(通过各种对患者满意程度的测量)只有50%左右,较男变女性手术的成功率要低得多。
……
前言/序言
《变态心理学(第2版)》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人类心理异常现象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科学的视角,理解和认知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心理功能偏离常态的各种表现、成因、评估方法以及干预策略。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于一体,是医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对人类心理奥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必备参考。 第一部分: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变态心理学的宏大图景。我们首先会追溯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迷信观念到近代科学的萌芽,再到现代心理学理论的百花齐放,梳理出学科发展的脉络。这部分内容将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理解和治疗方式的演变,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进步的力量,以及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理解变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视角。这包括: 生物学模型: 重点阐述遗传、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学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读者将了解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如何为我们揭示大脑与行为的联系提供新的证据。 心理学模型: 详细介绍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经典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异常的解释。我们将分析不同理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如潜意识冲突、学习过程、思维模式、自我实现障碍)来理解个体行为的异常。 社会文化模型: 强调社会环境、文化规范、家庭关系、社会经济地位等外部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以及社会压力、歧视等如何诱发或加剧心理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整合模型: 这是现代变态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本书将重点推介这种整合性的研究取向。我们将详细解释如何将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复杂的心理现象,从而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精神障碍的分类、评估与诊断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系统介绍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重点关注当前国际上最权威的诊断标准,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的最新版本。我们将逐一剖析各类主要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核心症状、病程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要点。 分类体系的演进与原则: 介绍精神障碍分类的演变过程,强调现代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精神障碍的详细解读: 焦虑障碍: 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等,深入分析其症状表现、潜在成因和临床特征。 强迫与相关障碍: 详细讲解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等,探讨其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创伤与应激相关障碍: 重点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分析其在创伤事件后的发生机制和症状演变。 心境障碍: 包括抑郁障碍(单相与双相)、双相障碍等,深入阐述其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异常改变。 精神病性障碍: 重点讲解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分析其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核心症状。 进食障碍: 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等,探讨其与身体意象、情绪调节的关系。 睡眠-觉醒障碍: 涵盖失眠、嗜睡、异态睡眠等,分析其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物质相关与成瘾障碍: 详细介绍酒精、药物滥用与成瘾的成因、后果及治疗挑战。 人格障碍: 讲解各类(如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等)人格障碍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神经发育障碍: 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分析其在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表现。 神经认知障碍: 涵盖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重点关注其认知功能衰退的特点和评估方法。 在诊断评估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多种评估工具和技术,包括: 临床访谈: 详细讲解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的技术要点,以及如何通过访谈获取有效的诊断信息。 心理测验: 介绍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如MMPI、PCL-R)、神经心理测验等,阐述其在评估认知功能、人格特征和精神病理学方面的作用。 行为观察: 强调行为观察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执行有效的观察。 生理检查: 介绍脑电图(EEG)、脑成像技术(如fMRI、PET)、血液检查等,说明它们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变态心理学的治疗与干预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临床实践指导。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与动力学治疗: 介绍其核心理论与技术,如自由联想、梦境解析、移情与反移情等。 行为疗法: 重点讲解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暴露疗法等,以及它们在焦虑症、强迫症等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 详细阐述CBT的核心原则,包括识别和改变负性自动思维、认知重构、问题解决训练等,以及其在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障碍中的广泛应用。 人本主义治疗: 介绍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强调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 家庭治疗与婚姻治疗: 探讨如何从系统论角度理解和干预家庭及伴侣关系中的心理问题。 团体治疗: 分析团体治疗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如支持、学习和宣泄。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 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抗抑郁药物: 详细讲解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不同类别的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物: 介绍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其他抗焦虑药的特点。 心境稳定剂: 重点讲解锂盐、抗惊厥药物在心境障碍治疗中的作用。 其他药物: 简要介绍治疗ADHD、失眠等障碍的常用药物。 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伦理: 强调个体化治疗、副作用管理、停药注意事项等。 物理与生物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 介绍其适应症、操作过程、禁忌症及潜在风险。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探讨其在抑郁症等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光照疗法: 介绍其在季节性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康复与社会支持: 社会康复: 强调技能训练、就业支持、居住安排等对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性。 家庭支持与教育: 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支持来减轻家庭负担,促进患者的康复。 预防与心理健康促进: 关注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预防以及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第四部分:特殊人群与前沿领域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变态心理学在特定人群和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展。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障碍: 专题讨论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以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 老年人心理健康: 关注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衰退、认知障碍、情感问题,以及其特殊的照料和治疗需求。 司法精神病学: 探讨犯罪与心理异常的关系,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责任,以及司法精神病鉴定。 网络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分析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网络成瘾等新兴问题。 文化与心理健康: 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多样性在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中的作用的认识,探讨跨文化心理治疗的挑战与策略。 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介绍基因编辑、脑科学的最新突破如何为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变态心理学(第2版)》不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全面的诊断评估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以及整合多学科优势,共同应对复杂心理健康挑战的必要性。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临床案例,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人类心理异常的全面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为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本书的配附光盘,将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案例分析、互动练习等,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