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變態心理學(第2版)/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供本科應用心理學及相關專業用。
內容簡介
《變態心理學(第2版)/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仍保留原有的18章,進行瞭大量的內容更新或增補,以反映當前國內外研究的新進展。
在第一章緒論中,除瞭介紹變態心理學的定義、任務和判彆標準等重要概念外,通過變態心理學曆史文化發展軌跡的迴顧,展示變態行為處理的許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以促進我們對異常心理復雜性的理解。新版教材增加瞭很多重要概念,為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變態心理的影響因素和理論解釋是另一重點內容。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對影響異常心理形成的各種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論模型進行瞭專門介紹。每一種解釋都是在多年人類行為的觀察、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觀點,反映瞭對心理障礙認識的多樣性和綜閤性,對於理解和處理異常行為有重要意義。
《變態心理學(第2版)/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第四章遵循當前國內外有關心理障礙分類的主流趨勢,對比介紹瞭WHO的分類、美國的分類和中國的分類,以利於讀者對國內外三種分類係統的全麵把握。同時,《變態心理學(第2版)/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還簡介瞭即將發布的ICD一11與DSM-5的有關信息。
異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樣是人類的主觀體驗,以科學思維予以對待十分重要。本書第五章通過個案研究分析,詳解瞭變態心理學的各種研究方法,使專業人員在提齣理論假設、確定研究對象、選擇方法、檢驗假設、解釋結果和推論以及發錶論文等過程中,能夠始終遵循客觀與科學的基本原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變態心理學緒論
第一節 變態心理學的對象與任務
第二節 變態心理學的曆史
第三節 變態心理學的相關學科
閱讀:重要術語與概念
第二章 影響變態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節 生物因素研究
第二節 心理因素研究
第三節 社會因素研究
第四節 病因的相互作用
閱讀:基因影響婚姻
第三章 變態心理的理論模型
第一節 生物學模型
第二節 心理動力學模型
第三節 行為模型
第四節 認知模型
第五節 存在.人本主義模型
第六節 社會文化模型
第七節 傢庭模型
第八節 生物心理社會模型
閱讀:中國傳統醫學模型
第四章 變態心理分類、診斷與評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分類係統
第三節 變態心理診斷
第四節 變態心理評估
閱讀:(1)DSM-5與ICD.11;
(2)定量分類係統;
(3)關德與性格力量分類
第五章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第六章 心理障礙的基本癥狀
第七章 應激相關障礙
第八章 神經癥與軀體形式障礙
第九章 心境障礙
第十章 自殺與蓄意自傷
第十一章 進食障礙
第十二章 睡眠障礙
第十三章 人格障礙
第十四章 性障礙
第十五章 物質濫用與依賴
第十六章 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病性障礙
第十七章 常見於兒少期的心理障礙
第十八章 相關的行業、法律和倫理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精彩書摘
(二)易性癥
易性癥(transexualism)的特徵是在心理上對自身性彆的認定與解剖生理性彆特徵相反,持續存在改變本身性彆的解剖生理特徵以達到轉換性彆的強烈願望,其性愛傾嚮為同性戀。易性癥與異裝癥不同。前者為同性戀,雖異性著裝但不産生性興奮,更無手淫行為。這種對異性的強烈性認同以及易性的欲望是其主要特徵。
在早年文獻中,易性癥被稱為“男扮女裝癥”(eonism)。Esquirol(1838)和Kraft—Ebing(1886)曾詳細描述過此癥。1966年,Harry Bezamin提到他1938~1953年最早的10例報道,到20世紀70年代末他共見到1850例。此癥發生率男性多於女性。Walinder(1968)估計在瑞典男性約每37 000人中有1人,女性每10 300人中有1人;在英國,男性每34 000人、女性每108 000人中有1人。近年來易性癥的發生有增長的趨勢。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4倍。
易性癥的特徵主要有:①深信其內在是真正的異性;②希望周圍的人按其體驗到的性彆接受他(她);③強烈要求醫生為他(她)做變性手術;④易性癥未做變性手術前,往往具有強烈的抑鬱及焦慮情緒,無法通過心理治療來緩解。
易性癥通常開始於青春期,在兒童期多與同性兒童為伍,愛穿異性衣著並模仿異性行為、姿勢和聲調等,喜好異性習慣性作業,如男性患者喜愛從事縫紉、做飯、料理傢務等。他們厭惡自己的性器官並且有持續性的閹割企圖以改變性彆。易性癥的心理變態嚴重,其性格未能證明具有特殊類型,但可有自我中心,尋求注意和往往是特彆難以對待。約有1/3是結婚的男性,但有1/2最後離婚。他們開始常用性激素做改變性彆的嘗試,繼而發展為要求醫生施行變性手術,有的以自殺或自行閹割的威脅並付諸行動,約有16%患者伴有抑鬱狀態,自殺率較高。
易性癥分為素質性和境遇性,素質性或稱真性性彆改變癥,自幼年起即開始錶現齣性彆認同的紊亂,並持續終生,他們的性愛對象是同性。境遇性易性癥或稱假性性彆改變癥,其起病較晚,可齣現在成人期的任何階段,不一定持續終生,其可能由於生活中遇到挫摺,在此之前,他們過著符閤自己解剖生理上的性彆生活,並結婚、生育。
變性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開始於192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等一些國傢廣泛應用,至少已有數韆人進行瞭這樣的手術,通常是從男性變為女性,並有連續20年以上的追蹤觀察研究。較一緻的結論是該手術所伴發的自殺率約占2%,約有10%~15%的患者術後不滿意,最終失敗於自殺或轉迴到術前既往性彆角色是極少數。女變男性手術成功率(通過各種對患者滿意程度的測量)隻有50%左右,較男變女性手術的成功率要低得多。
……
前言/序言
《變態心理學(第2版)》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人類心理異常現象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科學的視角,理解和認知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個體心理功能偏離常態的各種錶現、成因、評估方法以及乾預策略。本書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集理論性、實踐性和前沿性於一體,是醫學、心理學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學生以及對人類心理奧秘感興趣的廣大讀者的必備參考。 第一部分:變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曆程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走進變態心理學的宏大圖景。我們首先會追溯變態心理學的曆史淵源,從古代的迷信觀念到近代科學的萌芽,再到現代心理學理論的百花齊放,梳理齣學科發展的脈絡。這部分內容將詳盡介紹不同曆史時期對心理異常的理解和治療方式的演變,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科學進步的力量,以及社會文化對心理健康觀念形成的深刻影響。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理解變態心理學的核心理論視角。這包括: 生物學模型: 重點闡述遺傳、腦結構與功能異常、神經遞質失衡等生物學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讀者將瞭解神經影像學、遺傳學等現代生物技術如何為我們揭示大腦與行為的聯係提供新的證據。 心理學模型: 詳細介紹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經典心理學流派對心理異常的解釋。我們將分析不同理論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如潛意識衝突、學習過程、思維模式、自我實現障礙)來理解個體行為的異常。 社會文化模型: 強調社會環境、文化規範、傢庭關係、社會經濟地位等外部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我們將探討“正常”與“異常”的相對性,以及社會壓力、歧視等如何誘發或加劇心理問題。 生物-心理-社會整閤模型: 這是現代變態心理學的主流觀點,本書將重點推介這種整閤性的研究取嚮。我們將詳細解釋如何將生物、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有機地結閤起來,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個體復雜的心理現象,從而為製定更有效的乾預方案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精神障礙的分類、評估與診斷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將係統介紹精神障礙的分類體係,重點關注當前國際上最權威的診斷標準,如《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和《國際疾病分類》(ICD)的最新版本。我們將逐一剖析各類主要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核心癥狀、病程特點以及鑒彆診斷要點。 分類體係的演進與原則: 介紹精神障礙分類的演變過程,強調現代分類體係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主要精神障礙的詳細解讀: 焦慮障礙: 如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特定恐懼癥等,深入分析其癥狀錶現、潛在成因和臨床特徵。 強迫與相關障礙: 詳細講解強迫癥、軀體變形障礙、囤積障礙等,探討其獨特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創傷與應激相關障礙: 重點介紹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分析其在創傷事件後的發生機製和癥狀演變。 心境障礙: 包括抑鬱障礙(單相與雙相)、雙相障礙等,深入闡述其情感、思維和行為的異常改變。 精神病性障礙: 重點講解精神分裂癥及其相關障礙,分析其幻覺、妄想、思維混亂等核心癥狀。 進食障礙: 如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暴食障礙等,探討其與身體意象、情緒調節的關係。 睡眠-覺醒障礙: 涵蓋失眠、嗜睡、異態睡眠等,分析其對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物質相關與成癮障礙: 詳細介紹酒精、藥物濫用與成癮的成因、後果及治療挑戰。 人格障礙: 講解各類(如偏執型、分裂樣、反社會型、邊緣型、錶演型等)人格障礙的特徵、形成機製和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神經發育障礙: 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自閉癥譜係障礙等,分析其在兒童期和成年期的錶現。 神經認知障礙: 涵蓋阿爾茨海默病等癡呆癥,重點關注其認知功能衰退的特點和評估方法。 在診斷評估方麵,本書將詳細介紹多種評估工具和技術,包括: 臨床訪談: 詳細講解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訪談的技術要點,以及如何通過訪談獲取有效的診斷信息。 心理測驗: 介紹智力測驗、人格測驗(如MMPI、PCL-R)、神經心理測驗等,闡述其在評估認知功能、人格特徵和精神病理學方麵的作用。 行為觀察: 強調行為觀察在診斷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設計和執行有效的觀察。 生理檢查: 介紹腦電圖(EEG)、腦成像技術(如fMRI、PET)、血液檢查等,說明它們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和輔助診斷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變態心理學的治療與乾預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精神障礙的治療與乾預策略,為讀者提供全麵的臨床實踐指導。 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與動力學治療: 介紹其核心理論與技術,如自由聯想、夢境解析、移情與反移情等。 行為療法: 重點講解係統脫敏、厭惡療法、行為塑造、暴露療法等,以及它們在焦慮癥、強迫癥等治療中的應用。 認知行為療法(CBT): 詳細闡述CBT的核心原則,包括識彆和改變負性自動思維、認知重構、問題解決訓練等,以及其在抑鬱癥、焦慮癥等多種障礙中的廣泛應用。 人本主義治療: 介紹以羅傑斯為代錶的以人為中心的療法,強調同理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 傢庭治療與婚姻治療: 探討如何從係統論角度理解和乾預傢庭及伴侶關係中的心理問題。 團體治療: 分析團體治療的優勢和適用範圍,如支持、學習和宣泄。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 介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機製、適應癥、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抗抑鬱藥物: 詳細講解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SSRIs)、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等不同類彆的抗抑鬱藥。 抗焦慮藥物: 介紹苯二氮卓類藥物和其他抗焦慮藥的特點。 心境穩定劑: 重點講解鋰鹽、抗驚厥藥物在心境障礙治療中的作用。 其他藥物: 簡要介紹治療ADHD、失眠等障礙的常用藥物。 藥物治療的原則與倫理: 強調個體化治療、副作用管理、停藥注意事項等。 物理與生物治療: 電休剋治療(ECT): 介紹其適應癥、操作過程、禁忌癥及潛在風險。 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 探討其在抑鬱癥等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光照療法: 介紹其在季節性情感障礙中的應用。 康復與社會支持: 社會康復: 強調技能訓練、就業支持、居住安排等對精神疾病患者迴歸社會的重要性。 傢庭支持與教育: 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和支持來減輕傢庭負擔,促進患者的康復。 預防與心理健康促進: 關注心理疾病的早期識彆、預防以及社會層麵的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第四部分:特殊人群與前沿領域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變態心理學在特定人群和新興領域的研究進展。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障礙: 專題討論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特有的心理問題,如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行為問題等,以及其早期識彆與乾預的重要性。 老年人心理健康: 關注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衰退、認知障礙、情感問題,以及其特殊的照料和治療需求。 司法精神病學: 探討犯罪與心理異常的關係,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責任,以及司法精神病鑒定。 網絡心理學與心理健康: 分析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網絡成癮等新興問題。 文化與心理健康: 進一步深化對文化多樣性在心理健康評估與乾預中的作用的認識,探討跨文化心理治療的挑戰與策略。 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 介紹基因編輯、腦科學的最新突破如何為理解和治療精神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變態心理學(第2版)》不僅提供瞭一個紮實的理論框架和全麵的診斷評估體係,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以及整閤多學科優勢,共同應對復雜心理健康挑戰的必要性。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和豐富的臨床案例,幫助讀者構建起對人類心理異常的全麵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並為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心理健康貢獻力量。本書的配附光盤,將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教學視頻、案例分析、互動練習等,進一步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