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亨利·埃利斯 著,刘天路,刘甜甜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阿美士德使团
  • 中西关系
  • 历史文献
  • 编译
  • 近代史
  • 外交
  • 日志
  • 传记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411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编译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目录

第一章 驶往中国

第二章 经天津从广州到通州

第三章 觐见前遣回

第四章 直隶境内

第五章 经山东到江南

第六章 从扬子江到问赣江

第七章 广东

第八章 海上返程

第九章 观察与评论

附录:官方文件

外国人名汉译表

使团行程表

索引

出版说明
《世界风云下的帝国变迁:18世纪晚期中西关系史研究》 导言:时代的交汇与视野的碰撞 本书深入剖析了18世纪晚期,即乾隆盛世末期至嘉庆初年,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的复杂互动。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经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萌芽阶段,而中国则处于其古典帝国体系的巅峰,但同时也潜藏着结构性转型的压力。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跳脱出传统“天朝上国”的单向叙事,关注在彼时彼刻,西方使团、商人、传教士所携带的异域知识与观念,是如何与清廷既有的外交体制和认知框架发生摩擦、渗透与调适的。 第一部分:大清帝国的权力结构与外交实践 第一章:乾隆末年的内廷运作与外朝定规 本章细致考察了乾隆皇帝晚年对外交事务的亲自裁决模式,以及礼部和吏部在接待外藩来使时所遵循的严格“朝贡体系”规制。重点分析了清廷如何将所有非藩属国使团统一纳入“敬天法祖、体恤异邦”的框架内进行管理,而非将其视为平等主权国家的代表。通过档案记录,揭示了在处理与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贸易与礼仪问题时,清廷内部所体现出的保守与灵活的张力。 第二章:漕运、盐政与边疆治理的联动效应 理解18世纪晚期清朝的财政和军事重心,对于评估其对外开放程度至关重要。本章将目光投向了帝国肌体的关键部门:漕运系统和盐政管理。研究表明,内部经济的稳固性是清朝有底气维持高规格“礼仪外交”的物质基础。同时,对西北、西南边陲的军事部署,也间接影响了对海疆事务的资源分配和战略重视程度。边疆的稳定,使得清廷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护朝贡体系的“体面”之上。 第三部分:欧洲的扩张欲望与信息输入 第三章:欧洲启蒙思想对远东的想象与重构 本章探讨了在18世纪中后期,法国和英国的知识界是如何通过有限的渠道(如传教士的书信、早期的贸易报告)来构建他们对中国的认知。重点分析了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推崇,这种“想象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欧洲自身的政治改革思潮。同时,我们也考察了这些知识输入是如何被清朝士大夫——尤其是关注西学的少数群体——所接收和解读的,以及这种解读的局限性。 第四章:商业驱动下的接触点:广州一口通商的运行机制 广州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其运作机制是研究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关键。本章详细分析了“十三行”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官方控制下的半垄断地位。研究了欧洲商人(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如何试图绕过或影响行商制度,以争取更宽松的贸易条件。这种由纯粹的商业利益驱动的接触,与清廷主导的、以“礼仪和教化”为核心的外交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流中的知识错位与认知偏差 第五章:科学知识的引进与官方的接受度评估 在乾隆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并非完全排斥,例如宫廷中的钟表制作、天文历法修正等活动。本章对比了清廷在接纳实用技术(如机械制造、军事器械)与排斥“异端”宗教(如天主教)时的不同态度。我们分析了宫廷御用机构(如钦天监)如何对引进的西方科学成果进行“本土化”的筛选与改造,以确保其不冲击到传统儒学对宇宙和社会的解释权。 第六章:礼仪的冲突:等级秩序与主权观念的不可调和 使团访问的核心障碍始终是礼仪问题。本章着重分析了“三跪九叩”与“平行鞠躬”之间的不可逾越鸿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差异,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在国际舞台上的直接碰撞。清廷视之为“天朝藩属”与“蛮夷臣服”的界限;而欧洲国家则视之为国家主权和外交平等的象征。这种认知上的根本错位,是造成外交僵局的深层原因。 结论:历史的必然与潜在的转折 18世纪晚期,大清帝国在经济总量上依旧是世界领先力量,但在认知体系上,它已然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西方使团的访问,虽然在当时并未能撼动清廷的外交框架,但它们客观上成为了记录和传播中国社会真实面貌的“他者之眼”。本书旨在通过对那个时期多维度史料的梳理,为理解随后一百年间中国在面对西方全面冲击时,为何会表现出巨大的惯性与被动,提供一个扎实的、非预设性的历史背景。它展示了一个强大帝国如何凭借其内部的强大惯性,在世界格局悄然变化时,维持住了表面的繁荣与秩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了翻译工作者的巨大付出与专业水准。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性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那些复杂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西方外交术语和当时的清朝官场话语,译者都找到了恰当且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对应表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的深度解读。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段落,比如使团成员对某项清朝礼仪的困惑与记录,译者在脚注中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补充说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原始记录,变得清晰、鲜活,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东西方文明碰撞时的那种微妙张力。

评分

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穿越感”。我们习惯于从中文史料中了解清朝,但当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用他完全不同的文化滤镜来观察我们熟悉的制度、人物和生活方式时,我们能产生一种奇妙的自我审视。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思考:原来在他们眼中,我们引以为傲的排场,在他们看来竟是如此的冗余和低效?而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习俗,在他们那里竟然引发了如此多的猜测和误解。这种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和评价那个辉煌而又充满矛盾的帝国末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虽然它本质上是一份偏向纪实的日志体文献,但通过编纂委员会的梳理和串联,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并不枯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旅途场景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从沿途山川的壮丽到驿站生活的窘迫,再到与清廷官员周旋时的谨慎与机敏,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当时船只上潮湿的空气,感受到马车颠簸带来的不适。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互动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种“故事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触摸的、有血有肉的经历。

评分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侧面视角来审视清王朝的晚期面貌。它不是官方的奏折或史书,而是来自外部观察者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记录,这种“他者”的视角,恰恰能揭示出当局者可能忽略或回避的细节。通过这些零散的记载,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地方官吏的真实运作模式、民间社会的某些侧面,甚至是宫廷礼仪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繁文缛节。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使团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评估,那段文字描绘出的那种混合着赞叹与轻视的复杂情感,是研究东西方“差距”观念形成过程的绝佳样本。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清代外交史、社会史乃至中西关系史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仿古的纸张纹理,色调偏向于沉稳的墨绿,中央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显得低调而有质感。整体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厚重且有历史感的,非常符合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重量。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究,阅读起来手感不错,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比如书脊的烫印工艺,线条流畅,没有出现错位的现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字体选择,虽然是宋体,但字号稍微偏小了一些,对于视力不太好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一副老花镜。不过,考虑到这是一套严肃的历史文献汇编,这种风格也算是情理之中,毕竟重点还是在于内容的呈现而非过度花哨的设计。

评分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评分

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目录第一章 驶往中国

评分

搞活动入手的书,价格很实惠,书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