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虽然它本质上是一份偏向纪实的日志体文献,但通过编纂委员会的梳理和串联,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并不枯燥。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旅途场景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从沿途山川的壮丽到驿站生活的窘迫,再到与清廷官员周旋时的谨慎与机敏,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当时船只上潮湿的空气,感受到马车颠簸带来的不适。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互动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种“故事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触摸的、有血有肉的经历。
评分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穿越感”。我们习惯于从中文史料中了解清朝,但当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用他完全不同的文化滤镜来观察我们熟悉的制度、人物和生活方式时,我们能产生一种奇妙的自我审视。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思考:原来在他们眼中,我们引以为傲的排场,在他们看来竟是如此的冗余和低效?而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习俗,在他们那里竟然引发了如此多的猜测和误解。这种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和评价那个辉煌而又充满矛盾的帝国末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仿古的纸张纹理,色调偏向于沉稳的墨绿,中央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显得低调而有质感。整体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厚重且有历史感的,非常符合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重量。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究,阅读起来手感不错,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比如书脊的烫印工艺,线条流畅,没有出现错位的现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字体选择,虽然是宋体,但字号稍微偏小了一些,对于视力不太好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一副老花镜。不过,考虑到这是一套严肃的历史文献汇编,这种风格也算是情理之中,毕竟重点还是在于内容的呈现而非过度花哨的设计。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了翻译工作者的巨大付出与专业水准。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性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那些复杂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西方外交术语和当时的清朝官场话语,译者都找到了恰当且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对应表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的深度解读。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段落,比如使团成员对某项清朝礼仪的困惑与记录,译者在脚注中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补充说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原始记录,变得清晰、鲜活,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东西方文明碰撞时的那种微妙张力。
评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侧面视角来审视清王朝的晚期面貌。它不是官方的奏折或史书,而是来自外部观察者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记录,这种“他者”的视角,恰恰能揭示出当局者可能忽略或回避的细节。通过这些零散的记载,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地方官吏的真实运作模式、民间社会的某些侧面,甚至是宫廷礼仪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繁文缛节。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使团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评估,那段文字描绘出的那种混合着赞叹与轻视的复杂情感,是研究东西方“差距”观念形成过程的绝佳样本。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清代外交史、社会史乃至中西关系史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附录:官方文件
评分至于“雪芹”是从“芹圃”、“泮水”、“采芹”演化而来。雪芹的父辈希望他中科举、得功名,雨露或泉水“?”溉“芹圃”、“采芹”游泮得功名,也可说是“沾”了天恩。而用“圃”作字是从“甫”转变而来。
评分第七章 广东
评分第五章 经山东到江南
评分内容不说了,书的确是好书,订价现在都虚高,如果5折还行!
评分第二章 经天津从广州到通州
评分“雪芹”、“梦阮”的由来
评分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是一个值得后世慢慢玩味的历史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欠缺外交风度的满清皇帝和官员们表现出的蛮横和固执完全辜负了英国政府的好意。而在中国官方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因为他们捍卫了帝国的尊严。可是,近代中国经受的苦难却使得这次对“蛮夷”的胜利显得那么苍白。在这道历史的罗生门前,没有孰对孰错,只有无尽的叹息。本书通过作者亨利?埃利斯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回到了那个一切都还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刻,体会历史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直面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
评分查看全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