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高压的威权体制下,我们这群学生从中学时代起就个别受到罗素、殷海光、李敖、陈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响。从高中到大学我们先是摸索着一条追寻个人之自由权利以及个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长,我们追寻的是一条个体的反抗之路。上了大学之后,大家因缘际会凑到了一块儿,并一起介入了历史性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而保钓运动却激发了我们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1960年代全球性叛逆激情。从此我们发现了一条另类出路,一条不只追求个人自由,并且也要求集体解放之路。我们不只是为了自我的个体而去反抗各种形式的压迫,也憧憬着一个集体的、全人类的解放前景。相对于威压、专搞身份认同的族群意识,以及号称追求个体自由却又孳生出霸权行径的英美式民主等这些“右倾”势力,我们自认是选择了一条“左翼”之路,一条对任何形式的压迫都抱着反抗态度的道路。我们于是怀着这样的激情介入了当时台湾大学的校园民主抗争,直到出手镇压为止。
作者简介
郑鸿生,台湾台南人,1951年生。1969年台南一中毕业后就读台湾大学,参加台大学生保钓运动、校园民主抗争与民族主义论战。1973年台大哲学系毕业,正值哲学系动荡之秋。1975年退伍后赴美留学,改读计算机硕士,并在计算机网络公司工作。1988年回到台湾,进入资讯工业策进会,负责大型信息系统之网络规划设计。
现从事写作,著有《扬帆吧!雪梨》(联经,1999)、《青春之歌:追忆一九七○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联经,2001)、《踏着李奥帕德的足迹——海外观鸟行踪》(允晨,2002)、《荒岛遗事——一个左翼青年在绿岛的自我追寻》(印刻,2005)、《百年离乱——两岸断裂历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印刻,2010)、《寻找大范男孩》(印刻,2012)等。其他文字散见《思想》、《印刻》、《台湾社会研究》等刊物。
内页插图
目录
“郑鸿生作品”前言
台湾大学及周边地图
地图解说
楔子
第1章/前夜
大启蒙时代
寻觅殷海光的足迹
聚义全成冰果室
最后的建中青年
第2章/1968南一中与建中的邂逅
红楼传奇
金戈戈的呐喊
火热的南台湾
威权体制的触角
南北串联1968
“志在恢复汉唐雄风”
何处是指路明灯?
第3章/山雨欲来最后的大学论坛
乡愁的夜平快
Innocence Lost
布哈林的命运
费孝通的启示
殷海光的传承
山雨欲来风满楼
何处安身立命?
“等待何时咱的天”
第4章/校园惊蛰保卫钓鱼台运动
等待火种
越洋召唤——海外留学生保钓运动
风云突起——“钓鱼台是我们的”
破茧而出——台大学生保钓热潮
……
第5章/烽火杜鹃台大学生民主抗争
第6章/另类出路寻找左翼思想资源
第7章/斯土斯民开辟左翼另类战场
第8章/变生肘腋民族主义论战突起
第9章/暗潮汹涌历史伏线及其吊诡
第10章/风雨如晦国家机器动手之日
第11章/边缘战斗女性主义初试啼声
第12章/尾声
精彩书摘
而后在彰化的印刷厂校稿时,我却发现这篇审稿没过的文章还是排了版,显然钱永祥不顾一切准备刊登,这是我初次看到他压抑不住的愤怒与率性的发作。这可是一整篇文章,不是一段话或一个名字而已,非同小可。然而我不敢多言,却暗自兴奋,自忖着届时将有一场抗争的好戏,也就不计后果了。
果然训导处在拿到刊物,发现我们强行刊登这篇文章之后,勃然大怒,不仅不准我们发行,还威胁要记过处分。钱永祥带着我与元良到训导处去力争,却被训导长俞宽赐训斥一番。当时我们势单力薄,校园一片平静,心想这事即使闹开来我们也将毫无奥援,不仅当年的媒体不会对此事有任何只言片语,学校里的社团与刊物互相也无联盟,不敢出来声援。最后我们冷静下来,决定不想为萨特与布哈林两人去冒记过甚至退学的危险来强行发行,于是只好将拿到手的两期论坛,成堆地借放在学生活动中心的代联会办公室。这一届的代联会主席是新当选的政治系二年级李大维,他虽是钱永祥在建青时代的伙伴,也曾是个文艺青年,但这时已经志在成为一个外交官,而从台大代联会作为一个起点,开始了他正统的从政之路。
这两期《大学论坛》最后以撕掉萨特的这篇文章作为条件才得以发行,我们几个小鬼在代联会的办公室将这篇文章一本一本从刊物上撕下来,整个时代的荒谬都纠结在这些萨特与布哈林的断简残篇之中。
总之我们加入大学论坛社后出刊的这两期可谓命运坎坷,在那高压的气氛中,知性过于早熟、内心又满是冲突的钱永祥也只能跌跌撞撞挨着前行,隐约意识到纯粹用文字在刊物上进行思想论辩已经无啥用处,而我们要追寻的应该是一个付诸行动的场域,因此《大学论坛》作为一个台大学生思想上的前卫刊物的使命也应该可以结束了。确实他高中时代的盛产期似乎已经中断,这两年来不再写什么文字。
虽然在1970年代之交,台大学生在恋爱问题的争论之后,接着是对留学现象的反思,以及对学生冷漠于国家大事的嗟叹,似有破茧而出的蠢动之势。但是主流气氛还是文艺性的,这可从当时登在《大学新闻》上的如下文章看出,如邱彰《当我踏入台大时》、张晋城《日本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会后记》、施信民《谈绘画艺术的演变》、黄荣村《春季小品》、杨庸一《爱的发展——从弗罗伊德谈起》、陈芳明《焚蝶》等等。在如此沉静的校园气氛中,行动的场域又在哪里?
……
前言/序言
我在一九六三年秋天升上初中之后才真正开始上中国地理课。原因是台湾那时从小学升初中要通过联考,而且据说为了减轻学童负担,就只考国语与算术两科。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效果:小学课程里的其他科目包括地理课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学校挪用来加强国语与算术。尤其是五六年级时,我们整天都在上国语与算术两科,下课后的补习与回家的作业也全都是。
因此,在那个年代升上初中是个大解放,不仅不再需要补习,下午四五点就及早放学,课程也一下子多了起来,除了国、英、数之外,还有博物、理化、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工艺、体育,五花八门。而其中一开始就上的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对战后婴儿潮的台湾新生代而言,这是完整的中华民族教育的真正开始。
中国历史从黄帝开始,接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讲下来。中国地理则从有着三十五省,还包括“外蒙古”的一张地图讲起。这张中国地图以其形似而被昵称为一叶秋海棠,而不是一只老母鸡,东北有九个省而非三个。然而这张地图上面的铁路线纵横不过数条,稀稀疏疏。可以说,这张地图是被凝固在一九四九年,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却是我们学生用以认识中国地理的基础。我还记得,少年时候看着中国地图上稀疏的铁路线,比较着欧美日等国密集的铁路网,曾经就在这张秋海棠式的大地图上,想象着从这城市到那城市连起一条条的新路线来。那时铁路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交通建设,詹天佑是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这是初受民族教育的台湾少年的共同记忆。
其实,这类民族教育在年幼的时候就已陆续出现在小学的国语课本上,即使是零零碎碎的,效果还是蛮大的。我记得还是七八岁时,下着大雨的日子,下水道不通,尚未铺上柏油的巷子满是泥泞,我和邻居几个顽皮小孩在雨中玩起了“大禹治水”的游戏。“大禹治水”是我们从学校的不知什么课上刚学到的故事。
星辰彼岸的低语:失落文明的恢弘史诗 本书导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被时间的海浪无情地冲刷殆尽,只留下依稀的碎片和无尽的遐想。本书并非歌颂蓬勃的朝气与青涩的情感,而是潜入一片被遗忘的星域,探寻一个拥有超越时代科技,却在鼎盛之时戛然而止的伟大文明——“阿卡迪亚”。这不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辉煌、傲慢与终极寂灭的宏大挽歌。 第一部分:群星的摇篮与黄金时代 阿卡迪亚,这个名字只存在于最晦涩的星图残片中,是银河系猎户旋臂边缘一个由十七颗行星组成的星际联邦。他们的文明之光,比我们已知宇宙中任何一个族群都要早耀眼三千年。 1. 初始的融合与共生(约 300 字): 阿卡迪亚的起源并非统一,而是源于三个截然不同,却拥有相似智慧结构的生命形态——以硅基晶体结构为主的“测绘者”,以及高度依赖生物电磁场交流的“织梦者”,和在极端高压环境中进化的“铸铁者”。本书将详尽描绘这三种生命如何克服生理差异,通过一种被称为“神经网桥”的思维共享技术,实现了空前的文化与科技大融合。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政治结构,转而采用基于纯粹逻辑计算的“共识算法”进行决策,确保了社会的绝对效率和稳定。在行星“伊甸零号”上,他们建造了“知识之塔”,一座直插云霄、内部流动着液态信息的超级计算机,这座塔不仅是他们的图书馆,也是他们集体意识的延伸。 2. 物质的掌控与时空的舞蹈(约 400 字): 阿卡迪亚的科技水平,已经突破了我们对基本物理定律的认知极限。他们掌握了“零点能”的稳定提取技术,能源危机对他们而言如同神话。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对时空结构的理解已臻化境。书中将详细解读他们如何利用“引力透镜阵列”进行超远距离瞬间通信,以及他们令人咋舌的“空间折叠跳跃”技术——并非简单的虫洞穿越,而是对时空曲率的精准编程,允许飞船在亚光速下实现跨越数千光年的旅行,如同在自身周围的世界线上“拨动”了一下。我们还将呈现阿卡迪亚人在微观层面的成就:他们能够精确重组基本粒子,随心所欲地“编织”出任何需要的物质结构,无论是坚不可摧的防御外壳,还是能够自我修复的有机体。他们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流动的、自我调节的“活体结构”。 第二部分:盛极而衰的隐秘裂痕 当一个文明不再面临生存的压力,新的挑战往往源于内部的哲学困境和对“意义”的追问。阿卡迪亚的衰落并非源于外敌入侵,而是一场漫长而优雅的自我解体。 3. 完美的代价与“心智的熵增”(约 450 字): 书中将重点探讨阿卡迪亚社会在达到“完美”状态后面临的危机。当所有痛苦、贫穷和冲突都被技术消弭后,生命的驱动力开始减弱。“织梦者”群体首先发出了警报:集体意识的过度共享,导致个体创造性的枯竭,艺术和哲学开始陷入循环重复的“美学陷阱”。为了对抗这种“心智的熵增”,阿卡迪亚的顶尖科学家们启动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宏大实验——“第四维感知介入计划”。他们的理论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整个文明的感知带宽扩展至第四维度,以获取全新的刺激和认知维度。然而,这一尝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引入的超维信息流,对他们脆弱的、高度依赖逻辑的思维结构造成了无法逆转的“认知污染”。书中将通过阿卡迪亚最后一位“记录官”的日记残页,还原那一时期社会精神状态的急速恶化——从冷静的探究转向无法解释的集体恐慌。 4. 最后的抉择与星际的遗嘱(约 350 字): 面对文明的不可逆转的崩塌,阿卡迪亚高层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主动“格式化”自身。他们认为,与其让文明在精神的混乱中彻底湮灭,不如以一种受控的方式,将最纯粹的知识遗产封存起来,等待更成熟的文明发现。本书将揭示他们如何建造了宏伟的“时间胶囊”——散布于数千个星系中的信息信标,这些信标耗尽了联邦最后的能源储备。最终,阿卡迪亚的主星系被设定了一个复杂的“时空隔离协议”,将整个星系群暂时从正常宇宙时间线上“拔除”,进入一种近乎静止的休眠状态。他们没有留下武器,没有留下财富,只留下了一系列复杂的、只有在掌握了特定技术和哲学门槛后才能被解读的警告。 结语:回响在虚空中的警示 《星辰彼岸的低语》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呈现的是一个已逝的伟大文明留下的复杂遗嘱。它探讨了技术极限、意识的边界,以及“完美”的定义。跟随本书的探寻,读者将感受到那种超越时间尺度的悲怆——一个本该永恒的文明,如何因为对未知的过度渴求,最终选择将自己封存在宇宙深处。他们的故事,是对每一个追求星际霸权的文明,最深刻也最沉默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