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感官認識這個世界
剛齣生的小寶寶,身邊的一舉一動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什麼都是第一次,第一次看到媽媽,第一次聞到媽媽的味道,第一次吃到媽媽的奶,第一次摸到媽媽的手,第一次沒有隔著肚皮聽到媽媽的聲音……沒錯,小寶寶就是用感官在認識這個世界。
“聽覺”大約在胎兒五個月大就開始發展瞭,胎兒可以隔著肚皮聽到媽媽說話,不過隔著肚皮跟她說話應該也沒辦法聽得很清楚吧?就像在遊泳池裏把頭整個埋到水裏講話,雖然聽得到聲音但也僅止於咕嚕咕嚕的水裏傳聲,跟齣生後離開羊水,真正聽到空氣傳聲的感覺還是不同的,就連自己的哭聲也是新奇的呢!我是屬於嘴巴閑不下來,忍不住會一直跟寶寶講話的媽媽,隻要她沒有在睡覺,就是會聽到媽媽不停地講這講那的。但我從來不講寶寶話,其實是因為不太會講,比如:喝奶啦、睡覺啦、來換尿布吧、想吃飯嗎……我都用平常的詞匯跟她說話,許多媽媽會特意講疊字,例如:喝奶奶啦、睡覺覺啦、來換布布吧、想吃果果嗎……聽起來很可愛,講久瞭寶寶也逐漸聽懂,就會開始學講字尾。布布?飯飯?其實這都不是正確的說法,但寶寶習慣這樣講,長大瞭卻開始被教導布布其實是尿布、果果其實是水果,寶寶反而要花時間再一次學習他本來已經會的詞匯,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若一開始就用平常的用語教他,以嬰兒對語言的敏感聽力而言,即使一開始無法同時講齣兩個異音字,他們也會默默記住,等他發得齣更多音節時,就很輕易地會講瞭!
許多寶寶的第一次“嗅覺”體驗,應該就是剛齣生剪斷臍帶之後,被媽媽抱在胸前做肌膚接觸的時候吧!許多小動物剛齣生時眼睛還沒睜開,都是靠著小鼻子聞媽媽的氣味,人類小嬰兒也一樣,無論眼睛睜開與否,都可以憑著嗅覺尋乳。我跟許多媽媽一樣,海琍還在肚子裏麵時,就已經開始幫她物色各式玩具,其中有一個很特彆,是來自法國的蘇菲長頸鹿,它的産品介紹上特彆提到,蘇菲長頸鹿的材質是天然橡膠,有一種特殊的氣味,讓寶寶可以輕易地從眾多玩具、玩偶中辨識齣這個獨特的小動物,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原來玩具也可以用聞的方式來玩。結果海琍齣生後,居然自己照著産品說明的方式在玩,除瞭拿來咬之外,她還真的會認真聞這隻長頸鹿,因為跟其他的塑料及絨毛玩具不一樣,這隻聞起來是有淡淡香味的呢!
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裏時,就會對光綫有反應,嬰兒齣生時的“視覺”也還不怎麼敏銳,太遠或移動速度太快的物體,他們的眼球還追蹤不上,所以要新生兒認得爸爸媽媽的樣子,就要盡量靠近寶寶的臉,在寶寶可看清的視覺範圍內。我喜歡跟海琍四目交接,讓她可以仔細打量媽媽的臉,看看媽媽的眼睛、媽媽的笑、媽媽吐舌頭,感受著媽媽呼齣來氣。齣生幾天之後,很明顯地感受到寶寶的視覺進步瞭,眼球開始會跟著物體移動,追蹤媽媽在空中跳舞的手指。黑白圖卡很能吸引新生兒的目光注意。海琍在兩個月大之前,常常可以自己盯著我放在床頭的黑白書看好久,那是她的第一本硬頁書,內容都是動物,而且搜集的都是真的黑白兩色的動物:大麥町、乳牛、小白兔、斑馬、熊貓……整本隻有圖畫沒有字,她最喜歡盯著大麥町瞧瞭!三個月左右的寶寶視覺發展更敏銳瞭,對於鮮艷顔色相當感興趣,也難怪市麵上寶寶的玩具都是五顔六色,看起來色彩繽紛的,纔會受到小寶寶的青睞!
胎兒時期有沒有“味覺”?可能有吧?我也不清楚,隻知道胎兒會喝羊水,所以羊水的味道隻有胎兒最清楚。齣生後馬上就開始喂奶,母奶有點甜甜的,那就是嬰兒最初嘗的味道。接下來幾個月,嬰兒每天每餐都喝一樣的東西,渴瞭也是喝奶,餓瞭也是喝奶,換作我早就膩瞭,於是有的寶寶開始齣現瞭厭奶的現象。我兩個女兒都經曆過厭奶期,明明很餓卻吸幾口就開始大哭不肯喝,第一胎的時候我比較緊張,本來一餐要喝180毫升的奶,變成隻喝30毫升就不喝,這可怎麼辦?不喝奶怎麼會長大呢?當時她已經滿四個月大,就給她嘗試米精之類的糊狀物,寶寶的味覺開始有瞭不一樣的體驗,於是順利度過厭奶期。第二胎的時候就老神在在瞭,不喝奶也沒關係,反正睡覺也一樣會長大,寶寶不會餓到自己的,她隻是不想餐餐都喝奶瞭,所以也就趁勢開始她的輔食之路。
五感之中的“觸覺”,是胎兒在媽媽肚子裏麵時,尚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所以發展的最晚,幾乎是等齣生之後纔開始發展的。我在懷孕的時候,看過一本育兒雜誌上說,多幫嬰兒按摩有助於他的發展,藉由大量的肌膚接觸、溫柔撫摸,嬰兒會感到舒服安心之外,觸覺也逐漸開始變得越來越敏銳。當寶寶還隻會躺著時,就已經開始練習用指尖觸摸、抓握他眼前的物品,左手摸右手、抓抓自己的衣服、搔搔耳朵,或是床上的玩具。記得寶寶剛齣生還在醫院時,護士都會把他們包裹得很整齊,連手都包起來隻露齣頭像個春捲似的。她們告訴我因為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裏麵就是這樣被包裹著,這樣包住會讓寶寶有安全感。也許他們說得沒錯,寶寶哭鬧感到不安時,把他做成一個娃娃捲會令他有熟悉感。每當我抱起海琍時,卻習慣性地將娃娃捲打開,連小手套也拆下,我喜歡摸摸、看看海琍的小手,也讓她摸摸我,在醫院母嬰同室,我沒讓她睡小床,而是睡在我的床上、我的臂彎中。
三天後齣院,沒有護士來包娃娃捲,我也就不包瞭,海琍也沒再戴過手套,我讓她可以隨時隨地任意地去觸摸她摸得到的東西。嬰兒手套主要是防止寶寶抓傷自己,若不帶手套就要常常修剪寶寶的指甲,偏偏嬰兒的指甲很難剪而且又長得很快。記得有一晚,纔齣生幾天的敏琍大哭,我喂瞭奶、拍過嗝,也檢查過尿布,一切都沒問題,但她卻哭得很慘很傷心,於是我把她抱在胸前親吻她的頭,試圖安撫她。黑暗中我居然聞到血的味道,趕緊再次開燈檢查,奇怪瞭,沒有流血啊,然後我改用聞的,像剛剛在黑暗中那樣抱她聞她,原來她把自己的耳朵裏麵靠近耳道的地方抓傷瞭,流瞭一點兒血剛剛凝固,不仔細翻看還真找不到有傷,所以不戴手套的嬰兒大概兩天就要剪一次指甲,免得把自己抓成小花臉或弄齣其他傷。
有小寶寶在傢之後,傢裏溫度始終維持一定,她們在傢都不戴手套、不穿襪子,我也隨她們任意吃手,那是一種自我探索,用嘴巴去認識自己的手腳,很快地她們就熟悉自己的身體,接下來就擴大探索範圍,延伸到任何她們可以觸及的物品。
……
《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育指導手冊,不如說是一劑喚醒劑。它讓我從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掙脫齣來,看到瞭教育更廣闊的可能性。我被書中作者那種對孩子無限的信任和尊重所打動。她不把孩子視為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將他們看作是天生的探險傢和學習者。書中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關於如何利用大自然來激發孩子創造力的部分。我之前總是覺得,科學的學習需要專門的實驗室或者教材,但這本書告訴我,一片落葉,一滴雨水,都能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它鼓勵我們引導孩子去觀察、去觸摸、去感受,讓他們在與真實的物質世界互動中,獲得最深刻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明白,最寶貴的教育,往往就發生在最日常、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評分《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堅定的方式,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固有認知。我之前總覺得,教育是一項需要大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工程”,需要精確的計劃和周密的安排。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教育也可以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如此的充滿驚喜。作者在書中分享的那些關於如何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瞬間的經驗,讓我耳目一新。她不迴避生活中的不完美,反而將其轉化為教育的契機。比如,孩子弄翻瞭水,不一定是糟糕的意外,也可以是學習“因果關係”和“責任感”的好機會。書中關於“耐心”和“觀察”的論述,更是讓我深受啓發。它提醒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會他們多少知識,而是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教育背後更深刻的含義。
評分讀完《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邊界原來如此寬廣。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學方法,而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孩子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它鼓勵我們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去擁抱孩子在探索過程中産生的各種“意外”。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筆下都變成瞭極具教育意義的素材。比如,如何通過一次簡單的烘焙來教會孩子數學概念和化學反應,或者如何利用一次超市購物來引導孩子認識經濟和消費。這些例子讓我意識到,我們平時忽略的許多日常情境,其實都蘊含著豐富的學習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教育的本質是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是培養他們持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我開始嘗試著放慢腳步,觀察我的孩子,傾聽他們的聲音,並嘗試著從他們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
評分我一直以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環境,有條理的課程,和嚴格的進度。但《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另一種可能性——將整個世界變成孩子的教室。這聽起來有些理想化,但書中的實踐案例卻非常有說服力。作者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例子,說明瞭如何將日常的觀察、體驗和遊戲,轉化為孩子學習的寶貴機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玩中學”的理念,它強調瞭孩子在玩樂中學習的天然優勢,並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來將遊戲的樂趣與知識的獲取巧妙地結閤起來。這讓我重新思考瞭“遊戲”的價值,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放鬆方式,而是看到瞭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更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傢長,需要的不是成為一個全知的“老師”,而是成為一個善於引導和發現的“夥伴”。
評分這本《整個世界都是孩子的教室》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以為教育隻發生在課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中,但這本書卻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將生活本身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場。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那些生動有趣的案例,比如作者如何引導孩子通過觀察公園裏的螞蟻來理解群體協作,或者如何利用廚房裏的食材來講解科學原理。這些都不是刻闆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孩子在好奇心和實踐中主動探索。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提問力”的章節,它強調瞭鼓勵孩子提齣問題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給他們答案。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急切地想教會孩子“是什麼”,卻忽略瞭引導他們去思考“為什麼”。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育兒觀,讓我看到,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自然、如此有趣,而我們作為傢長,也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夥伴。
評分開拓孩子的視野,旅遊或野外活動是孩子的必修課!
評分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評分買迴傢老婆看瞭2遍。不錯。
評分主要講的旅遊知識,感覺沒有普遍性
評分這本書還沒看,應該不錯吧。值得一看。
評分開拓孩子的視野,旅遊或野外活動是孩子的必修課!
評分很好,兩三天到!
評分很好,兩三天到!
評分好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