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讲义:听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

帝师讲义:听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宋] 司马光 著,[明] 张居正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张居正
  • 资治通鉴
  • 史学
  • 明史
  • 政治
  • 传记
  • 文化
  • 国史
  • 帝师讲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35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61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史有学问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2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张居正列传》
  他(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内容简介

 《帝师讲义:听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是张居正对《资治通鉴》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涵盖面极广,文学性极高。

作者简介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祖籍湖广江陵(今属湖北)。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万历皇帝登基后为首辅。张居正辅政之时,曾任万历皇帝的老师,为其讲解《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其著作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三皇纪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有熊氏
五帝纪
帝少吴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卷二
夏纪
大禹
帝启
商纪
成汤
武丁
帝纣

卷三
周纪
文王武王
成王

卷四
周纪
宣王
平王

卷五
周纪
威烈王
安王
显王
赧王
秦纪
始皇帝
二世皇帝

卷六
汉纪
高帝
惠帝
卷七
汉纪
文帝

卷八
汉纪
景帝
武帝

卷九
汉纪
昭帝
宣帝

卷十
东汉纪
光武帝
明帝

卷十一
东汉纪
献帝
……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精彩书摘

  张居正讲评:昭帝即位后第七年,改年号为元风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育有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请求霍光将这个女儿送进宫中,希望她能成为昭帝的后妃。霍光嫌她年纪太小,与昭帝不配,便拒绝了他。上官安又去请求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在盖长公主的帮助下,上官安的女儿进入了宫中,做了婕妤,一个月以后,就被立为皇后,当时她才六岁。于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心中憎恨霍光,而感念盖长公主的恩德。他们知道燕王刘旦本是昭帝的兄长,因为没能继承帝位,也非常憎恨霍光,因而便与燕王暗地勾结,一起排挤、诬陷霍光。便让人假冒燕王派来的人,上书弹劾霍光,说霍光不经皇帝同意就任命了自己幕府中的人为校尉,图谋不轨等事。趁着霍光告假修养的日子将奏章递了上去,他又与公主商量哄骗昭帝批准这个奏章,逼霍光退隐。这是上官桀等欺负昭帝年幼,不能审察清楚,而设计的计谋。霍光既被弹劾,便在家等候处置,不敢入朝。然而昭帝虽然年幼,却天资聪明,上朝时问左右说:“大将军在哪儿啊,怎么不见他来上朝啊?”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弹劾他的罪状,他不敢入朝。”昭帝立刻命人去召霍光入朝。霍光入朝后,脱下冠冕,叩头向昭帝请罪。昭帝说:“将军请把帽子戴上吧,我知道奏章上所说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将军你何罪之有?将军任命校尉的事发生才不过十天,燕王远离京师,处于东北边陲,怎么可能知道呢?由此可见这奏章是假的。”当时昭帝才十四岁,就能如此明察秋毫,尚书及左右官员等,莫不惊骇。那个假托燕王上奏章的人,果然为了逃避罪责潜逃了。后来,一旦有上官桀的党羽毁谤霍光,昭帝便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将我托付给他,让他辅佐我,如果再有人敢毁谤他,一定严惩!”从此上官桀等担心受到惩罚,不敢再毁谤霍光了,而霍光也才能够全心全意不受干扰地辅佐昭帝。大臣辅佐少主,一切政治都出自大臣,很容易被人毁谤,进谗言,如果每件事都做得清正廉洁,奸邪小人无机可乘,就更加的怀恨在心了。因而周公辅佐成王,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酿成事变;霍光辅佐昭帝,有上官桀、上官安设计诬陷他。幸亏成王最终明白了周公的忠心,昭帝能明察上官桀的奸计,所以谗言不进,周公、霍光得以从容尽忠。如果两位君主稍有不察,不但周公、霍光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周、汉两朝的社稷也就危险了。
  ……

前言/序言


翰海沉浮:明代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学术风骨 导言: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中,一群以儒家经典为圭臬,试图以学识安顿国家、以德行为范本的士大夫群像。他们身处一个权力更迭频繁、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既要面对科举制度带来的巨大压力,又要思考如何在变局中实现个人的抱负与家族的荣耀。本书将从思想脉络、社会角色、文化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现实困境,力求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历史侧面。 第一章:士人的觉醒与科举的枷锁 明代的士人阶层,是帝国治理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路径高度依赖科举考试。本章将详细考察明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我们将探讨“程朱理学”如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石,以及这种僵化的标准如何限制了青年学子的思想自由。 通过分析若干著名学者的早期经历,例如他们如何在八股文的格律中磨砺心性,又如何在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中寻求突破,揭示士人阶层内部的张力:一方面是体制对规范的绝对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经世致用”的内在渴望。我们不会止步于制度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当“学而优则仕”成为唯一的上升通道时,士人的“才”与“德”如何被异化,最终服务于皇权。例如,探讨王阳明心学兴起前夕,社会上弥漫的对空洞学问的厌倦,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从内心深处寻找力量。 第二章:内阁的权力游戏与文官的政治抉择 明朝中后期,内阁制度的权力日益膨胀,使得内阁首辅的地位举足轻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本章将聚焦于内阁成员的政治生态。他们是皇帝的秘书,是帝国的实际管理者,同时也是党争漩涡的中心。 我们将选取数位具有代表性的内阁大学士作为个案研究,分析他们在权力运作中的策略与困境。如何平衡君权与相权?如何在皇帝的猜忌下推行改革?在激烈的朋党之争中,个人政见如何被扭曲或放大?此处将重点探讨“清流”与“浊流”的划分标准,以及士人如何界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例如,探讨在涉及重大国策如盐政改革、边防部署等问题上,不同派系的士人是如何通过奏疏、讲章等文体,运用典故和历史教训来支撑各自论点的。这种基于儒家经典的话语权争夺,是明代政治斗争的核心特征之一。 第三章:地域文化与学术流派的交锋 明代士人的活动并非仅限于京城,地域文化和学术流派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地方治理方式。本章将考察以“江南士人”为代表的文化精英群体,及其在经济繁荣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 我们将对比不同地域的士人社群,如东林党人对道德纯洁性的极度推崇,与以徐阶、申时行等为代表的务实派之间的差异。学术流派的争论,如黄宗羲对明代思想史的梳理,以及对前代思想遗产的继承与批判,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史的骨架。重点分析士人如何将对经典文本的细微解读,上升到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宏观判断,并利用地方资源(如书院、乡绅网络)来巩固自身影响力。 第四章:士人的社会责任与民间救助 士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地方社会的责任感。本章探讨明代士人如何践行“兼济天下”的理想。 我们将详细考察士人在地方主持义学、兴修水利、编修地方志以及赈灾济贫方面的具体事迹。这些行为既是履行儒家“仁政”的体现,也是士人构建自身社会声誉、抵抗朝廷政治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当时的乡约、家训以及士绅的捐赠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央权力有效性下降的地区,士人实际上扮演了准行政者的角色。他们如何平衡地方利益与朝廷律法,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流民问题,构成了理解明代社会肌理的关键。 第五章:诗文与生命的投射:士人的精神自洽 在政治抱负难以伸张之时,文学和艺术成为士人安放灵魂的最后疆域。本章着重分析明代士人的诗词、笔记、尺牍等非政论性文本所蕴含的深层信息。 这些文本记录了他们在仕途上的得意与失意、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例如,探讨晚明文人如何通过对“性灵”的挖掘,表达对僵化礼教的反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古人(如魏晋名士)的模仿,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精神上的同盟者。这些看似闲适的文字,实则是士人在高压环境下自我调节、维持精神平衡的必要手段,是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 结语:历史的余音 明代士人阶层,在忠君爱国与经世致用之间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平衡。他们是制度的受益者,也是制度的受害者。本书旨在通过对他们思想、实践和精神世界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群像,理解他们留给后世的学术遗产与政治智慧,以及那份从未熄灭的、试图以文化力量承载家国命运的深沉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习惯直接啃纯粹的史书,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高人娓娓道来,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用一种非常生活化、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读到时一头雾水的关键转折点,经过这样的梳理后,瞬间变得清晰明了,仿佛迷雾散去,能看到背后那双操盘的手。这种“讲评”的视角,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一下子拉近了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你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去探究古人的决策逻辑。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古朴典雅,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尤其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时,作者的笔力简直收放自如,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勾勒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原文的权威性,又通过自己的解读,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可以说,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文学审美的享受,这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双重的满足。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戳我了,那种古典又不失厚重感的封面,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脆纸,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复杂史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侧边批注的地方设计得很巧妙,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在需要深入思考时提供一个记录的空间,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在书页上留下痕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深厚内容,让人从接触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这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并不多见了。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不小,内容密度也相当高,它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消遣的“快餐读物”。但正因为如此,它提供了一种扎实的、可以反复咀嚼的价值。我发现自己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翻回前面的章节重温,总能发现初读时遗漏的细节或者理解得不够透彻的论点。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思维的体操馆,强迫你的大脑去进行高强度的逻辑训练。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历史研究或者管理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思考模板和案例库,其积累的智慧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复述历史,更是在解构历史人物做出关键决策背后的深层考量,那种对人性和体制的透彻理解,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沉思作者提出的那些犀利观点,它们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古代朝堂上那些微妙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这种深度,不是一般通俗历史读物能达到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治理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维度。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少,看问题也更加全面和审慎了。

评分

经典。快递也不错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张居正讲评:昭帝即位后第七年,改年号为元风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育有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请求霍光将这个女儿送进宫中,希望她能成为昭帝的后妃。霍光嫌她年纪太小,与昭帝不配,便拒绝了他。上官安又去请求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在盖长公主的帮助下,上官安的女儿进入了宫中,做了婕妤,一个月以后,就被立为皇后,当时她才六岁。于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心中憎恨霍光,而感念盖长公主的恩德。他们知道燕王刘旦本是昭帝的兄长,因为没能继承帝位,也非常憎恨霍光,因而便与燕王暗地勾结,一起排挤、诬陷霍光。便让人假冒燕王派来的人,上书弹劾霍光,说霍光不经皇帝同意就任命了自己幕府中的人为校尉,图谋不轨等事。趁着霍光告假修养的日子将奏章递了上去,他又与公主商量哄骗昭帝批准这个奏章,逼霍光退隐。这是上官桀等欺负昭帝年幼,不能审察清楚,而设计的计谋。霍光既被弹劾,便在家等候处置,不敢入朝。然而昭帝虽然年幼,却天资聪明,上朝时问左右说:&ldquo;大将军在哪儿啊,怎么不见他来上朝啊?&rdquo;上官桀回答说:&ldquo;因为燕王弹劾他的罪状,他不敢入朝。&rdquo;昭帝立刻命人去召霍光入朝。霍光入朝后,脱下冠冕,叩头向昭帝请罪。昭帝说:&ldquo;将军请把帽子戴上吧,我知道奏章上所说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将军你何罪之有?将军任命校尉的事发生才不过十天,燕王远离京师,处于东北边陲,怎么可能知道呢?由此可见这奏章是假的。&rdquo;当时昭帝才十四岁,就能如此明察秋毫,尚书及左右官员等,莫不惊骇。那个假托燕王上奏章的人,果然为了逃避罪责潜逃了。后来,一旦有上官桀的党羽毁谤霍光,昭帝便发怒说:&ldquo;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将我托付给他,让他辅佐我,如果再有人敢毁谤他,一定严惩!&rdquo;从此上官桀等担心受到惩罚,不敢再毁谤霍光了,而霍光也才能够全心全意不受干扰地辅佐昭帝。大臣辅佐少主,一切政治都出自大臣,很容易被人毁谤,进谗言,如果每件事都做得清正廉洁,奸邪小人无机可乘,就更加的怀恨在心了。因而周公辅佐成王,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酿成事变;霍光辅佐昭帝,有上官桀、上官安设计诬陷他。幸亏成王最终明白了周公的忠心,昭帝能明察上官桀的奸计,所以谗言不进,周公、霍光得以从容尽忠。如果两位君主稍有不察,不但周公、霍光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周、汉两朝的社稷也就危险了。

评分

正版

评分

他(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评分

不错,一直想买,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

评分

本书排版校对质量一般,价格还算合适

评分

经典。快递也不错

评分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评分

纸张和排版,不够大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