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张居正列传》
他(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帝师讲义:听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是张居正对《资治通鉴》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全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涵盖面极广,文学性极高。
我通常不太习惯直接啃纯粹的史书,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高人娓娓道来,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用一种非常生活化、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读到时一头雾水的关键转折点,经过这样的梳理后,瞬间变得清晰明了,仿佛迷雾散去,能看到背后那双操盘的手。这种“讲评”的视角,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一下子拉近了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你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去探究古人的决策逻辑。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古朴典雅,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尤其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时,作者的笔力简直收放自如,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勾勒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原文的权威性,又通过自己的解读,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文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可以说,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文学审美的享受,这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双重的满足。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戳我了,那种古典又不失厚重感的封面,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脆纸,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风格,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复杂史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侧边批注的地方设计得很巧妙,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在需要深入思考时提供一个记录的空间,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在书页上留下痕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深厚内容,让人从接触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这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并不多见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不小,内容密度也相当高,它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消遣的“快餐读物”。但正因为如此,它提供了一种扎实的、可以反复咀嚼的价值。我发现自己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翻回前面的章节重温,总能发现初读时遗漏的细节或者理解得不够透彻的论点。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思维的体操馆,强迫你的大脑去进行高强度的逻辑训练。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历史研究或者管理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思考模板和案例库,其积累的智慧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复述历史,更是在解构历史人物做出关键决策背后的深层考量,那种对人性和体制的透彻理解,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沉思作者提出的那些犀利观点,它们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古代朝堂上那些微妙的权力博弈和利益纠葛。这种深度,不是一般通俗历史读物能达到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治理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维度。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少,看问题也更加全面和审慎了。
评分经典。快递也不错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张居正讲评:昭帝即位后第七年,改年号为元风元年。那时左将军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育有一女,即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请求霍光将这个女儿送进宫中,希望她能成为昭帝的后妃。霍光嫌她年纪太小,与昭帝不配,便拒绝了他。上官安又去请求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在盖长公主的帮助下,上官安的女儿进入了宫中,做了婕妤,一个月以后,就被立为皇后,当时她才六岁。于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心中憎恨霍光,而感念盖长公主的恩德。他们知道燕王刘旦本是昭帝的兄长,因为没能继承帝位,也非常憎恨霍光,因而便与燕王暗地勾结,一起排挤、诬陷霍光。便让人假冒燕王派来的人,上书弹劾霍光,说霍光不经皇帝同意就任命了自己幕府中的人为校尉,图谋不轨等事。趁着霍光告假修养的日子将奏章递了上去,他又与公主商量哄骗昭帝批准这个奏章,逼霍光退隐。这是上官桀等欺负昭帝年幼,不能审察清楚,而设计的计谋。霍光既被弹劾,便在家等候处置,不敢入朝。然而昭帝虽然年幼,却天资聪明,上朝时问左右说:“大将军在哪儿啊,怎么不见他来上朝啊?”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弹劾他的罪状,他不敢入朝。”昭帝立刻命人去召霍光入朝。霍光入朝后,脱下冠冕,叩头向昭帝请罪。昭帝说:“将军请把帽子戴上吧,我知道奏章上所说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将军你何罪之有?将军任命校尉的事发生才不过十天,燕王远离京师,处于东北边陲,怎么可能知道呢?由此可见这奏章是假的。”当时昭帝才十四岁,就能如此明察秋毫,尚书及左右官员等,莫不惊骇。那个假托燕王上奏章的人,果然为了逃避罪责潜逃了。后来,一旦有上官桀的党羽毁谤霍光,昭帝便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将我托付给他,让他辅佐我,如果再有人敢毁谤他,一定严惩!”从此上官桀等担心受到惩罚,不敢再毁谤霍光了,而霍光也才能够全心全意不受干扰地辅佐昭帝。大臣辅佐少主,一切政治都出自大臣,很容易被人毁谤,进谗言,如果每件事都做得清正廉洁,奸邪小人无机可乘,就更加的怀恨在心了。因而周公辅佐成王,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酿成事变;霍光辅佐昭帝,有上官桀、上官安设计诬陷他。幸亏成王最终明白了周公的忠心,昭帝能明察上官桀的奸计,所以谗言不进,周公、霍光得以从容尽忠。如果两位君主稍有不察,不但周公、霍光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周、汉两朝的社稷也就危险了。
评分正版
评分他(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评分不错,一直想买,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
评分本书排版校对质量一般,价格还算合适
评分经典。快递也不错
评分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评分纸张和排版,不够大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